資源簡介 課題一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2.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養學生定量研究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和探究,體會化學學習的樂趣,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理解和運用。教學難點:從微觀角度上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教學方法:1、實驗探究法:通過小組討論不同的的實驗方案,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設計實驗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老師演示改進實驗,既鞏固了以前所學知識,又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反應的現象。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李明和王華不同的看法以及兩位化學家的“爭論”,引出“化學反應前后兩物質的質量是否相等”這一問題,讓我們在今天的學習中找到答案。二、進行新課活動與探究一: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相等?【方案一】 白磷燃燒前后的質量測定師:觀察下列現象并思考:(1)白磷的燃燒現象;(2)m(P)+m(O2)=m(P2O5) 生:(1)白磷燃燒現象跟紅磷燃燒的現象相同。(2)m(P)+m(O2)=m(P2O5),即:參加反應的白磷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質量。【方案二】 鐵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師: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比較實驗結果,是否有m(CuSO4)+m(NaOH)=m(Cu(OH)2)+m(Na2SO4) 師:根據實驗事實得出:m(CuSO4)+m(NaOH)=m(Cu(OH)2)+m(Na2SO4),即: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總質量=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師: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見課本第92頁師:1.必須是真正參加反應的物質2.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師:是否是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間都存在以上質量關系?這種質量關系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活動探究2 質量守恒定律是否對任何化學反應都適用 【方案一】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前后的質量測定【方案二】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按照活動探究1的方法進行活動探究2,當天平左右不平衡時,請學生小組討論是什么原因以及怎么辦,經分析得出是:裝置敞口與密封的問題,故分析兩位科學家有爭議的原因就在于此,進而讓學生吸取教訓。師: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利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質量守恒的原因師: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師:質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圍是什么?學了該定律,對我們有什么用?生: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一切化學反應??蛇\用定律進行有關的計算,推測一些物質的組成,解釋一些實驗事實。師:了解了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我們以電解水為例再從微觀角度來研究一下為什么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請看電解水的微觀過程。師投影電解水的微觀過程,引導學生歸納出化學變化的實質,并從微觀角度分析質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以知識樹形式展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四、知識檢測同學們掌握的都不錯,讓我們當堂檢測一下吧。五、課后作業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與質量守恒定律有關的資料,圍繞“質量守恒定律” 合作辦一期手抄報。六、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營造探究氛圍,是上好這一節課的前提。教學時,我積極營造了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在學生與同伴、與教師的交流中獲得了對化學的最真感受,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