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教學目標1.認同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2.描述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和生態平衡;3.概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4.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和交流的能力;5.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7.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8.通過人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學生初步形成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2.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教學難點】嘗試用坐標、曲線圖來表示并分析幾種生態因素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復習導入:什么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成分是什么?各種生物之間是靠什么聯系在一起的?【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回答。【教師】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態系統,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但是,地球上,亞馬遜森林、歐亞大陸草原以及北極苔原,都已經存在至少上千萬年了,這些自然生態系統盡管經常遭受洪澇、火燒、蟲害,也遭受人類的砍伐與放牧等活動的干擾,但是現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觀,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二、講授新課(一)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功能【教師】生態系統能對這種影響與破壞進行一定的自我調節,保持平衡狀態,使生態系統維持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是怎樣進行自我調節的?引導學生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分析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影響草原生態系統結構穩定的生物因素有哪些?【學生】分析、回答:植物,鼠、牛、羊、兔等食草動物,蛇、鷹等食肉動物。【教師】用坐標曲線表示草原生態系統中草與兔的關系。【學生】分析草與兔的關系,畫曲線。【教師】從畫出的曲線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生態系統具有什么樣的能力?【學生】分析、回答。【教師】總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并共同維持相對動態的平衡,這就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是建立在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之上的,依靠物質和能量在其中的流動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教師】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越強。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調節能力越弱,維持平衡的能力越弱。(二)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教師】舉例:20世紀初,因為狼是鹿的天敵,美國的一個州為了保護鹿群,曾對狼進行大量捕殺。一開始,得到保護的鹿迅速繁殖,在短時間內總數超過10萬只。但好景不長,森林中的樹木草地遭到極大破壞,鹿的數量大減。引導學生分析此處的生態系統短時間之內能否通過自我調節進行恢復。【學生】分析、回答。【教師】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力的影響超出一定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此時生態系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自然恢復或部分恢復,有的則完全不能恢復。【學生】聽講,認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有限。【教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一定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嘗試總結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學生】閱讀教材,總結、回答。【教師】總結: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員,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身規律,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三、課堂反饋1.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是( C )A.所有的生產者 B.陽光、空氣、水分C.食物鏈和食物網 D.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2.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嚴重減產,引起該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的原因可能是( A )A.破壞了食物鏈 B.大量清除了田間的雜草C.大量捕殺了田鼠 D.大量捕殺了黃鼬3.假定在一個由草原、鹿和狼組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把狼殺絕,鹿群的數量會( D )A.迅速上升 B.緩慢上升C.保持相對穩定 D.先上升后下降4.下列各種生態系統中,自我調節能力最大的是( C )A.池塘生態系統 B.北極凍原生態系統C.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D.溫帶草原生態系統四、課堂小結教師和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的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