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飲食與營養教學目標1.說出食物中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2.通過簡單的實驗驗證食物中含有的營養物質,嘗試鑒定常見食物中蛋白質、脂肪、淀粉的存在; 3.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關注家人和自己的飲食與營養。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營養物質類別和一般鑒定方法。【教學難點】營養物質的鑒定方法。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提前預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上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從生物圈中獲得一些基本的條件,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飲食的問題。講授新課(一)選購三餐食物在飯桌上,我們常常會聽到父母或者長輩說多吃點,有營養。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飲食呢?一日三餐應該怎樣選擇呢?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根據教材提示的食物,完成三餐選購小游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根據生活經驗和經歷,選擇出自己的一日三餐搭配,并說一說自己的理由。教師在學生完成和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其實,一日三餐的選擇都是根據食物的成分搭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等,那么食物會含有以上這些物質呢?我們需要通過實驗來鑒定一下。(建議使用資源:【活動設計】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二)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實驗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第一組實驗過程,找出實驗材料和用具,并猜想一下實驗原理和實驗結果。然后,進行演示實驗:將準備好的碘液分別滴適量于一些米飯粒和饅頭屑上,然后讓學生觀察實驗變化,并引導其進行討論。實驗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第二組實驗過程,找出實驗材料和用具。然后,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將裝有一些雞蛋清的兩只燒杯置于桌面,向其中一個燒杯中加少量開水,并輕輕搖動;另一只燒杯中加少量冷開水,輕輕搖動。邊做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猜想實驗結果。實驗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第三組實驗過程,找出實驗材料和用具。然后,進行演示實驗:取一粒燒熟的花生種子,放在白紙上,用力擠壓,觀察紙上出現了什么現象。用牙簽蘸少許食用油點在白紙上,與壓過花生的白紙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建議使用資源:【教學實驗】食物中含有蛋白質、糖類和脂肪)思考: (1)判斷三種現象驗證的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分別是什么? 淀粉遇碘酒會變藍色說明飯粒中有淀粉的存在。蛋白主要的成分就是蛋白質,它遇到熱的東西后會發生凝固,這是蛋白質的重要特性。有油出來,那是脂肪,它會形成油滴。 (2)你還知道其他的鑒定方法嗎? 蛋白質直接燃燒時會散發出臭味,相同體積的脂肪比水輕,脂肪會漂浮在水面成為油滴。都可以作為鑒定食物成分的依據。 (3)你知道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哪些? 我們吃飯,就是為了從食物中獲取這些營養物質。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還有哪些呢?(三)營養物質 食物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叫做營養物質,有蛋白質,脂肪,糖類,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糖類,是人體熱能最主要的來源,它在人體內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脂肪主要儲能物質;蛋白質是構成肌體的重要成分;食物中維生素的含量較少,人體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卻是絕不可少的物質,如缺乏維生素A會出現夜盲癥、干眼病和皮膚干燥;缺乏維生素D可患佝僂病;缺乏維生素B1可得腳氣病;缺乏維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陰囊炎;缺乏PP可患癩皮病;缺乏維生素B12可患惡性貧血;缺乏維生素C可患壞血病。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1節 飲食與營養.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