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第1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實驗和觀察的意義,熟悉科學實驗室常用的儀器;2.了解實驗觀察的方法,學會記錄和描述簡單的實驗現象;3.說出觀察和實驗常用的器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實驗觀察的方法,學會記錄和描述簡單的實驗現象。【教學難點】嘗試觀察和學做實驗,掌握簡單實驗的基本操作過程。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提前預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樹葉的顏色有哪些?青蛙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剛出殼的小雞有絨毛嗎?那麻雀呢?天空中看到的月亮一直都是圓的嗎?樹上的果實在什么時候成熟?【學生】學習課本內容,觀察圖片,小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好多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會很快說出答案,那大家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學生】閱讀教材知識,了解課外補充內容,小組內討論探究,全班交流。講授新課(一)嘗試觀察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要求其結合圖片和實際生活,思考問題:什么是觀察和實驗?生活中我們運用它們了么?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科學探究的最基本方法是觀察和實驗,它們可以幫助科學家來獲取事實和證據,也是學習生物的重要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同時提醒學生略讀課本方框內的課外補充知識,思考問題:科學觀察和日常觀察的不同?教師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總結:觀察分為科學觀察和日常觀察,相同的是都有一定步驟、都要借助儀器,不同的是前者更為嚴格,并需要記錄。(二)學做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并要求其仔細觀察教材圖片——中學生物學實驗常用器材,思考問題:科學實驗常用的器材有哪些?實驗的步驟有哪些?教師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實驗時常用的器材有試管、培養皿等;科學實驗的作用就是給研究者提供數據和現象等資料,包括確定實驗目的等五個部分。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1課時.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課時)教學目標1.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2.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3.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顯微鏡,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掛歷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動植物玻片標本)課前每班培訓兩名“小先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學生:提前預習。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蘊藏著無限的奧秘,這些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要進行科學探索就離不開一些器具。講授新課(一)學習使用顯微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等。取鏡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指導學生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1. 顯微鏡的構造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教師】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2. 顯微鏡的使用對光:(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睜;(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觀察:(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建議使用資源:【教學實驗】練習使用顯微鏡)趣味觀察1. 介紹四種觀察標本:①寫有“e”字的玻片;②印有“上”字的透明紙;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給予鼓勵性評價。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使學生明確: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2. 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鼓勵按步驟規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思考并回答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學生暢所欲言。小結給予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到實驗室練習使用顯微鏡。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2課時.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第3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案例分析,學習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過程;2.嘗試探究水溫的變化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學探究的過程及基本步驟。【教學難點】對某種實驗自己進行探究活動。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提前預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魚兒為什么離不開水?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內容。講授新課(一)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研究生命科學常用的方法。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實驗(如探究肉湯是否變質),你知道怎樣操作嗎?科學探究需要哪些步驟?科學家是怎樣進行探究的?以設計“探究肉湯是否變質”為例,組織學生首先自行設計探究方案。介紹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為什么容易變質的著名實驗。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在對微生物的研究中曾做了如下實驗:巴斯德把新鮮肉湯裝入乙瓶中,肉湯很快變餿了。他把甲瓶的瓶頸燒軟,并拉成鵝頸樣彎曲細長的形狀,然后再把新鮮、清澈的肉湯分別裝入甲、乙兩個玻璃瓶中,兩瓶的瓶口均敞開。隨后,他再次煮沸瓶內的肉湯。觀察發現,乙瓶內的肉湯不久又腐敗變質了,而甲瓶內盡管肉湯通過彎曲細長的瓶頸與外界相通,但瓶內的肉湯仍然新鮮如初。后來,他又反復做了幾次類似的實驗,都得到了相同的實驗結果。思考:① 材料中所述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② 提出的問題是什么?③ 實驗中設計的對照實驗是什么?④ 裝入甲、乙兩瓶的肉湯再次煮沸的目的是什么?討論后得出結論:①肉湯變餿;②肉湯中的細菌從哪里來;③把甲瓶拉成鵝頸樣彎曲細長的形狀,乙瓶口敞開;④殺死肉湯中的細菌,排除細菌來源于食物的可能性。多媒體展示動畫:細菌是從哪里來的?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探究肉湯變質的過程包括了哪幾個步驟?提出問題:細菌從哪里來?作出假設:肉湯會自動生出細菌,或是細菌從空氣中跑到肉湯里;制訂計劃:設置實驗;實施計劃: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細菌從從空氣中進入到肉湯中。2.嘗試探究水溫的變化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1)提出問題水溫發生變化,金魚呼吸的次數是否會受到影響?(2)作出假設金魚生活在水中,他們呼吸的次數可能會隨水溫的變化而變化。(3)制定計劃全班同學分成8~10個實驗小組,每組4~5人,推選一個組長,組內成員討論并制定實驗方案。(1)用溫度計測量水溫,觀察金魚在常溫下的呼吸,記下金魚鰓蓋每分鐘開閉的次數。(2)改變水溫,一半學生降低10℃,一半同學升高10℃,待金魚安靜后再記錄鰓蓋每分鐘開閉的次數。(4)實施計劃根據上述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重復幾次。自己設計一張表格,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里。(5)得出結論看實驗結果與你的假設是否一致。(6)討論交流:和全班同學交流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和實驗結果。(本實驗課井然有序,學生的實驗能力有所提高。提醒學生實驗中要細心,要盡量不驚擾金魚,實驗結束后要把金魚飼養起來。)課堂總結:科學探究過程基本要求:1.提出問題: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并表達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2.作出假設:應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并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3.制訂計劃: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量,設置實驗組與對照組。計劃必需合理、嚴密、可行。4.實施計劃:按計劃進行研究,并收集所得數據、實驗現象等資料。5.得出結論:分析所得數據、現象等實驗資料,經縝密的推理,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6.表達交流: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3課時.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蘇科版七年級上冊 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x 蘇科版七年級上冊 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x 蘇科版七年級上冊 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第3課時)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