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備考導航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學習目標 1.認識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遷,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思想活躍在時空上具有一致性,相互促進。 2.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格局的變動,理解民族關系的重要變化——“華夏認同”觀念的產生,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必然性和總方向的分析,提高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之間關聯性和邏輯性的解釋能力。 4.了解“百家爭鳴”中的各家思想尤其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理解“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奠定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文化形態。重點難點 1.重點: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思想活躍在時空上具有一致性,相互促進。 2.難點:理解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綜合作用的結果。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背景周平王東遷之后,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2.表現(1)“春秋五霸”: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春秋五霸”。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潰(2)“戰國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 史稱“三家分晉”“田氏代齊”②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3.結果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國吞并。 各諸侯國挑戰周天子權威,“禮崩樂壞”4.影響(1)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等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2)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古代對華夏族周邊民族的泛稱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1)農業(2)工商業2.變法運動 推動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主要形式(1)背景:兼并戰爭日益劇烈。(2)目的:富國強兵。(3)代表:商鞅變法①時間:公元前356年。②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 剝奪和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井田,開阡陌”;實行什伍連坐;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確立土地私有制 加強了中央集權③特點: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④影響: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孔子和老子1.孔子(1)生平: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魯國沒落貴族家庭。(2) “克己復禮”,貴賤有序,思想保守部分(3)2.老子(1)生平: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國人。(2)主張百家爭鳴1.社會變革(1)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2)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爭相招攬人才。(3)士人周游列國,頗受重用。2.百家爭鳴(1)內涵: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局面。(2)代表(3)影響,發掘教材·想一想1.閱讀教材P11“史料閱讀”:“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體現了怎樣的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和變法運動有何關系?提示 現象:戰國時期臨淄經濟發達。關系:戰國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了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導致上層建筑變革。2.閱讀教材P11“學思之窗”: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提示 材料反映法家思想是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商鞅主張革新應建立在現實政治需要的基礎之上。3.閱讀教材P13“思考點”: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說?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提示 原因:百家爭鳴是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推動階級關系變化及社會轉型。士人從各自代表的階級利益出發,提出社會政治主張和要求,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局面。核心內容:儒家的“仁”或“仁政”;墨家:兼愛、非攻;法家:法治等。拓展教材·讀一讀1.閱讀“春秋時期青銅戈”(見教材P9)信息解讀:上圖為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青銅戈。“青銅戈”是青銅時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反映了古代先進的青銅鑄造工藝,在中國古代軍事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圖示解釋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信息解讀:春秋中后期,魯國實行“初稅畝”,實行“履畝而稅”(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田畝收稅);晉國“作爰田(讓土地和爵位脫鉤)”,事實上承認土地私有權,促使當時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的巨大變革。3.閱讀“戰國形勢圖”圖片(見教材P10)信息解讀:春秋后期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出現混戰紛爭局面。經過長期紛爭,許多中小諸侯國消失了,最后形成“戰國七雄”。易錯排查·試一試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仍,人民困苦,不值得肯定。(×)2.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是華夏族與周邊族群日趨交融的紐帶。(√)3.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鐵制農具開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廣。(√)4.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廣泛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5.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推動封建制度的逐步確立。(√)6.孔子“仁”與老子的“無為”都對約束統治者暴政、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積極作用。(√)7.莊子繼承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提出“相生相勝”理論。(×)8.“百家爭鳴”的形成體現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主題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命題探究】角度1 華夏觀念的形成史料 春秋列國形勢圖解讀 圖中北戎和赤狄已進入黃河流域,在周天子和諸侯國之間。到戰國時期,北戎和赤狄已融合于長城之內,體現民族交融和華夏族的發展壯大、分布廣泛。思考 在圖中□內填出東周都城,在○內填出主要諸侯國名稱。從圖中少數民族的空間分布與時間演變看,對該時期民族關系的變化有何認識?提示 都城:洛邑。諸侯國:①秦國;②晉國;③齊國;④楚國;⑤越國。認識:華夏族以文化政治的領先逐漸被少數民族認同,民族交融、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角度2 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交融史料 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夫如是,則四方之民①襁負其子而至矣”;“裔不謀夏,夷不亂華”②。戰國時期,孟子則逐漸以是否行仁義、知禮儀,是否接受華夏文化來區分華夏與夷狄③。讀史① 指夷狄之民② 裔、夷指戎夷蠻狄各族③ 說明華夏族文化、政治領先思考 從民族關系看,孔子和孟子的言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變化趨勢?提示 民族交融趨勢日益加強,華夏族不斷發展壯大。【素養提升】1.歷史解釋——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與發展的表現(1)中原先進的制度、文化、科技擴展到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2)華夏族形成,促使周邊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交流中產生了民族認同觀念,同時也促進了華夏族的發展。2.唯物史觀——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頻繁戰爭的影響。蠻夷戎狄不斷襲擾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號召與之斗爭,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華夏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彼此犬牙交錯,雜居共處,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2)影響:各民族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社會經濟獲得較快發展。華夏作為政治、文化實體,逐漸被少數民族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主題二 富國強兵——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命題探究】角度1 戰國時期諸侯國變法的必然性史料一 春秋時期穿有鼻環的牛尊和戰國時期的鐵口犁史料二 “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貨幣”思考 結合實物史料,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征。提示 春秋戰國時期,以鐵犁牛耕的使用推廣為標志,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貨幣流通廣泛,工商業發達。各諸侯國紛紛自行鑄造貨幣,也反映出列國各自為政,經濟自成體系的局面,經濟發展孕育著統一要求。角度2 商鞅變法及影響史料 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毀秦國貴族領主這一利益集團的世襲制,建立便于地主階級發展的新制度,進而確立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①……商鞅把“田里不鬻②”的舊制改為“為田開阡陌封疆”的新制③,目的是為了打開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畝征稅,均平賦稅負擔,進而達到“賦稅平”。——葉行昆《論商鞅變法與制度創新》讀史① 變法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② 鬻(音yù):買賣③ 在經濟制度上的創新思考 結合商鞅變法在制度上的創新成果,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提示 承認了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及階級關系變化、斗爭的成果,推動秦國實現了社會轉型;為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素養提升】1.唯物史觀——戰國時期變法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貴族專政的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鞏固和擴展自身利益,掀起了變法運動。(3)激烈的競爭對各國提出變法革新的要求殘酷的列國兼并、競爭,迫使列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紛紛在國內開展變法運動。(4)法家思想的推動在百家爭鳴中,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2.歷史解釋——商鞅變法的特點(1)全面性: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風尚習俗等方面。(2)徹底性:廢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祿制,從法律上確立封建制度。(3)有效性:商鞅變法過程中,嚴厲打擊舊貴族,加強思想控制,保證新法得以推行。(4)進步性:商鞅變法剝奪和限制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建立了地主階級專政,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主題三 思想解放——“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命題探究】角度1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史料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發展程度過低,無法更多地滿足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需求。他們力求改變現狀,試圖獲得更多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呼喚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從而推動了百家爭鳴的產生與發展。——據李靜、蕭紅恩《百家爭鳴與文藝復興的歷史比較》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歸納百家爭鳴產生的歷史背景,并指出百家爭鳴承擔的歷史使命。提示 背景:社會生產力發展;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新的社會。使命:促進社會轉型,呼喚新的社會秩序。角度2 “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史料 如果說道家智謀是中國智謀型文化中最聰明的一頁,法家智謀是其中最刻毒的一頁,兵家智謀是其中最冷峻的一頁,縱橫家智謀是其中最無恥的一頁,陰陽家智謀是其中最神秘的一頁,那么,儒家智謀就是中國智謀型文化中至為深刻的一頁,是真正的大智謀。——冷成金《讀史有智慧》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形成的意義。提示 諸子思想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素養提升】1.唯物史觀——“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1)春秋戰國時期,伴隨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發展,奴隸制經濟崩潰,土地私有制產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2)社會經濟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新興的士階層地位上升,頗受重用。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3)隨著“私學勃興”,“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2.家國情懷——“百家爭鳴”局面的意義(1)促進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為當時中國社會變革、轉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2)奠定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3)彰顯了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1.(2021·山東省六校高一聯合考試)《左傳》記載:“(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周)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這一事件反映的是( )A.平王東遷 B.列國紛爭C.華夏認同 D.王室衰微答案 D解析 周王被諸侯打傷體現了周天子權威的下降,故選D項;平王東遷是東周的開始,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天子對諸侯的戰爭,不是“列國”,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華夷的差別消失,排除C項。2.(2021·廣東省廣附、廣外、鐵一三校高一聯考)戰國文獻中出現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屬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荊州、東南之揚州都已覆蓋了傳統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現( )A.加速了統一局面的到來 B.表明原有封國不復存在C.適應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華夏文明擴展的結果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荊州、東南之揚州都已覆蓋了傳統上的四夷居地”可知,“九州”作為地理概念,其范圍覆蓋了原來不屬于華夏文明觀念中的“四夷之地”,說明華夏文明的向外擴展,故選D項。3.(2021·江蘇揚州高一期末)戰國時期,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可以養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鐵犁牛耕的推廣 B.統一趨勢日益增強C.商鞅變法的推動 D.各諸侯國興修水利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小農經濟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鐵犁牛耕的使用,使生產力產生質的飛躍。故選A。4.(2021·浙江溫州新力量聯盟高一期中)商鞅變法規定:強制大家庭拆為個體小家庭。秦統一六國后,這一規定推行到全國。這一規定( )A.瓦解了傳統的宗法制度 B.有利于國家的財政收入C.削弱了國家對農民的控制 D.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答案 B解析 將大家庭拆為小家庭,有利于增加征發徭役和戶口稅,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從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故選B項。5.(2021·浙江溫州新力量聯盟高一期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體現了( )A.荀子的“人定勝天”思想 B.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C.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 D.韓非子的嚴刑峻法思想答案 B解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反映的是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故選B項;A項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并未體現辯證法思想,排除C項;嚴刑峻法是法家社會管理思想,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郭沫若把春秋戰國時代比擬為“第一次五四運動”,深刻地指出,是“社會的轉變”“促成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群花怒放”,“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著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那時的思想學術,無論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獨創精神。”(1)為什么郭沫若稱“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分析春秋戰國時出現學術思想史上黃金時代的原因。(2)在探究活動中,分組討論是重要的環節,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甲組給出的結論是“戰亂與災難”;乙組給出的結論是“進步與發展”。如果你是此次討論的參與者,你又如何理解上述觀點呢?答案 (1)因為出現了“百家爭鳴”。原因:社會面臨激烈的變革。經濟:鐵器牛耕廣泛使用,農業經濟提高到新水平,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隨著農業的發展,私人手工業、商業也活躍起來。整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實力競爭的新局面。政治:階級關系變動激烈;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兼并戰爭;士階層的活躍,對變革的態度不同,思考方向各異,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2)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的轉型時期。正如乙組所得出的結論“進步與發展”,這一時期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獲得長足進步,分封制崩潰,郡縣制逐漸形成;文化領域內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另一方面,就像甲組所看到的,這一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是,戰亂與災難是這一時期的表象,進步和發展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實質特征。所以,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