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課題1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認識物質的微粒性。2. 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3. 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過程與方法1. 從常見的現象入手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 利用實驗探究的形式,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和習慣。3. 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 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觀。2. 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3. 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學重點1. 認識物質的微粒性。2. 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3.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1. 形成正確的微觀想象2. 抽象思維的培養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分組實驗、演示實驗課時安排本課題計劃2課時完成,本節課完成第1課時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課堂引入: 【視頻】讓學生觀看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的視頻,引導學生感受宏觀和微觀的不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微觀世界的興趣。 【展示】展示酒精分子、苯分子的圖片,以及一氧化碳分子小人、移走硅原子得到文字的圖片。 觀看視頻 觀察圖片,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實存在,初步形成微觀粒子的行為想象,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確存在。分子需要放大那么多倍才能看到,它到底有多小呢?活動1:分子很“小”【提問】猜一猜:一滴水中有多少個水分子? 【講解】一滴水中水分子的個數以及一個水分子的質量。 【提問】從以上數據告訴你分子具有什么特點? 疑惑,邊聽、邊思考,從具體的數字中感知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從猜一猜的問題中引發探求新知的欲望。 運用具體的數字,說明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問】除此之外分子還具有什么特點?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分子還可以不斷運動。活動2:分子會“動”【實驗】分別向盛有等量冷水和熱水的燒杯中加入等量品紅,靜置,請同學們觀察實驗現象,并解釋。 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分析,得到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的結論。 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提高分析能力。【實驗】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熟悉實驗步驟,實驗中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學生閱讀教材,熟悉實驗步驟。實驗過程中觀察現象,進行分析總結。 通過學生親自看到氨分子的確在運動,感受分子不斷運動的特點,并培養分析、總結的能力。【學生實驗】 A組:“彩虹糖”試驗 B組:“氨分子運動”試驗 【提問】是否只有氨分子在不斷運動,酚酞等其他分子呢? 引導學生了解分子都在不斷運動,由于分子性質不同,運動方式也不一樣。 學生思考問題,討論,進行分析。活動3:分子間有“間隔”【分組實驗】請同學們將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讀出混合后的體積,思考原因。 【展示】通過生活小實驗模擬分子間隔,讓學生認識分子間有間隔。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進行總結。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與觀察、思考與討論等自主探究的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問】為什么夏天給自行車打氣,不可以充太滿? 思考身邊的現象,回答問題,分子間間隔會隨溫度改變而改變。 利用學生身邊的行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分組實驗】讓學生分別推兩支盛有等體積水和空氣的注射器,比比誰的力氣大。 【展示】利用圖片,說明一般情況情況下分子間間隔:氣體>液體>固體,且物質的狀態的改變實際上是分子間間隔的改變 學生參與實驗,推動注射器,并且思考為什么氣體中可以推動,液體中很難推動,得到不同狀態的物質分子間間隔不同。 利用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動4:日常生活“用”分子請從分子的角度解釋下列現象: 1. 25m3的石油氣在加壓的情況下可裝入容積為0.024m3的鋼瓶中。 2. 濕衣服晾一段時間后會變干,且陽光下比陰涼處干得快。 3. 酒精燈用完后需及時蓋上燈帽。 回答分析問題 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分析實際問題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回顧整節課,說說你學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1. 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 2. 分子的基本性質: ①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②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③分子之間有間隔 溫度越高,分子之間間隔越大。 一般情況下,分子間的間隔:氣體>液體>固體 物質狀態之間的轉化,實際上是分子之間間隔的改變。 進行小結 知識回顧,整理知識。作業布置完成學案上的練習板書設計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1 分子和原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