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課題1 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教材分析】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基礎上,由宏觀的世界轉向微觀的世界的開端,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對以后學習化學方程式,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起著重要作用。本課題內容計劃安排兩課時,本節課完成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學情分析】在學習本課題之前,學生對物質的認識是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物質開始的。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對身邊的物質及其變化,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物質的內在變化及其原因卻很少接觸,學生通過生物學和物理學的學習對物質的微觀構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看世界,變一種觀點解讀物質是本課的關鍵。九年級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思維活躍的時期,認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較高。通過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式將文字、圖像、聲音綜合起來從不同的感觀,不同的側面使學生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情況,特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 知識與技能:① 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② 通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2.過程與方法:① 學習運用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用課本理論來解釋日常現象。② 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③ 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 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② 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③ 滲透物質的無限可分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及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教學重點】①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觀粒子。② 認識微觀粒子的特征。【教學難點】①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②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教學方法】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采用情景教學,實驗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究式教學【教學用具】實驗儀器:兩個小燒杯,一個大燒杯,滴管,分子間隔演示儀。實驗藥品:濃氨水溶液,酚酞溶液,品紅,水,酒精。【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同學們,想不想看魔術,我現場就能給大家變一個“紙上顯字”的魔術。是不是很想知道魔術是怎樣變得?今天我就教大家怎樣變這個魔術,大家想不想學啊?要想學這個魔術,就必須了解微觀世界的一些知識。 讓學生觀看魔術 讓學生進入情景,思考“魔術”是怎樣變得?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導入新課,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思考。從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產生探究欲望。環節二、啟發誘導,探索新知 (一)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當物質從可見變為不可見時,我們往往還能感覺到它們的存在。糖放入水中為什么會不見了?其實,這些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探究興趣,他們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探究,提出了物質都是由于不連續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并用這一設想來解釋上述問題,還給這些微粒起了很好聽的名字。就是我們本課題將要學習的分子和原子。 那么,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用課件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分子模型。 [講解]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證明,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構成的。 現在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夠直接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動原子。可見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讓學生討論并列舉生活中物質從可見變為不可見時,我們往往還能感覺到它們的存在的例子。 讓學生傾聽、觀察、 了解科學史實 讓學生觀察多媒體圖片感知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學科術語,知道微觀粒子有分子、原子等。 感受生活現象 將化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通過了解科學史實,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明確科學假設存在合理的前提。 用事實來說話,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幾種分子的模型,幫助學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空間模型的表象(二)分子的特點 1.分子的質量、體積都很小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分子是真實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點呢 我們用肉眼可以看見分子嗎 用普通的顯微鏡能觀察到分子嗎 那怎么樣才能看見分子呢 用肉眼和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分子,必須用比較先進的儀器才能觀察到,可見分子是一種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樣。 展示多媒體圖片 [提問]分子這么小,有沒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呢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觀察多媒體圖片 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分子的質量、體積都很小 初步形成分子很小的印象。 利用豐富多采的圖片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切實感受分子的質量、體積都很小。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你想知道更多的有關分子的知識嗎 那么,就請大家按以下建議進行實驗,就可以了解前面小魔術的原理。 活動與探究:(1)取一燒杯,注入少量蒸餾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試液,觀察溶液的顏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3)用酚酞溶液在濾紙上寫一個字,和濃氨水一起用一個大燒杯罩住,觀察現象。 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實驗 提問:顏色為什么會有變化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引導學生得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讓學生分組實驗 合作交流,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讓學生總結實驗1的結論,讓學生展示實驗2的結論 請學生展示前面的魔術,觀察現象,思考為什么會這樣? 讓學生思考并揭秘魔術成功的關鍵之處。 讓學生總結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學生分組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 為實驗3揭秘魔術做理論鋪墊 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方法。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動手操作能力出示多媒體圖片 [提問]走到花園的附近,人為什么就聞到了花的香氣? 在加油站為什么能聞到汽油的氣味? 糖塊放入水中,為什么糖塊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燥得快? 總結:以上這些問題都說明了分子處于永恒運動之中。這也是物理上講過的“世界是運動的”“運動是永恒的,而靜止是相對的”。 讓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回答 通過現實實際問題深刻理解: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運動速率越快。 學會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體現化學的實用價值。 明確分子的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3.分子之間有間隔 [提問]我們還知道,物質存在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狀態,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你能解釋這是為什么嗎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活動與探究。 讓學生聯系實際體驗,思考問題并回答 。讓學生思考:可能有幾種情況?猜測結果是何種情況? 通過有趣的實驗和問題思考、討論激發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培養良好的微觀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演示實驗:分別取一定量水與酒精,把它們相混合后,觀察所得溶液體積是否有變化 把水和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體積變小了。[追問]原因呢 觀看演示實驗學生討論……總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讓學生通過想象,承認微觀粒子的客觀性狀出示多媒體苯分子的圖像圖片,提問:分子是不是緊挨著的? 引導學生得出:分子之間有間隔 觀察苯分子的圖像,分子是不是緊挨著的?思考回答 借助多媒體教學,給予學生直觀的印象。展示多媒體動畫,相同質量的同一種物質在固態、液態和氣態時所占體積是不是一樣?物質為什么存在熱脹冷縮現象? 觀看動畫演示 思考、討論物質熱脹冷縮的原因。 把枯燥的知識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補充]夏天自行車的氣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鐵路上的鐵軌之間為什么留有空隙?新建馬路時,為什么要分成許多塊?塊與塊之間的間隔冬天和夏天為什么不一樣寬? 解釋生活現象 感悟化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環節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我們知道了什么?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構成的。這些粒子我們用肉眼看不見。分子具有三個特點:①體積很小、質量很小;②處于永恒運動之中;③分子之間有間隔。 小結收獲 交流體會 學生發言 通過小結,使知識形成脈絡,使學生初步進入微觀世界。環節四、鞏固練習 1.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 (2)6000L氧氣在加壓的情況下可裝入40L的鋼瓶中。 2.“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詩人在遠處就能聞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分子之間有間隔 D分子是可分的 3、某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由固體變為該物質的液態或氣態,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狀發生變化 B 分子質量發生變化 C分子大小發生變化 D 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 思考、討論并回答 用宏觀的物質解釋微觀的現象,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微觀概念的理解。至于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它們有什么樣的結構?這樣的問題我們下節課再學。 思考分子和原子有什么不同? 為下節課給分子、原子下定義做鋪墊。【布置作業】課后練習1、2。【課后反思】成功之處: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小魔術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著手,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猜想,并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通過這種生動有趣且直觀、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掌握甚好,而且對微觀世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了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不足之處:由于第一次使用錄播教室錄課,比較緊張,忘記書寫板書。其次對實驗的改進是為了操作簡單,節約藥品,而且這樣現象明顯,能縮短時間;結果因為分組較多,有些學生在操作時未用大燒杯罩住氨水瓶子,打開氨水瓶子時間太長,導致教室內氨味較大,污染環境,以后還要再次改進裝置,使之環保。【板書設計】3.1分子和原子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分子的特點:1.分子的質量、體積都很小;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3.分子之間有間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