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1、本節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燃燒和滅火》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氣的性質,氧氣和碳、磷、硫等物質燃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并為下一個課題“燃料和能量”做鋪墊。內容充分體現單元體系中“現象-本質-應用”的結構特點,在編排上更加貼近生活實際,通過學習,使學生再次體會,化學研究的就是我們身邊的物質,同時對于增強化學教學的實踐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安全意識,都是極其重要的。2、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的探究難點:形成對實驗觀察分析,對比總結的科學方法;培養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學情分析在學習本課題前學生的情況:1、已有的基礎:(1)一些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2)生活中關于燃燒的常識。2、欠缺的知識:(1)對“著火點”、“可燃物”等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還比較模糊;(2)知道滅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3、學習興趣:探究實驗 情景討論 角色扮演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 了解常見滅火器的原理和適用范圍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燃燒的條件,認識探究問題的方法● 體會運用對比、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燃燒條件、滅火原理的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樂趣,激起對化學的學習欲望● 認識燃燒的利與弊,樹立科學的物質觀,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事物● 增強日常生活中防范災害的意識,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四、教學策略1、教法:本節課主要采用“引導式教學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討論。通過采用“實驗法”,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手段,增大新課的信息量。2、學法:1)觀察對比法:通過實驗探究出滅火的原理,對比三支蠟燭燃燒的現象,從對比中發現問題;2)分析歸納法:在討論交流中學會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原因;3)合作學習法:閱讀教材內容,聯系生活,在討論中取長補短,培養合作意識。五、教學流程史實導入 :歷史圖片引出燃燒的本質,引入新課讓學生理解燃燒與人類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由新聞事件——汕頭工廠火災,提出火有利也有弊,我們要學會用火。汕頭一內衣廠大火14名少女喪生12月4日15時30分許,汕頭潮南區陳店鎮新溪西鄉政府附近一家文胸作坊突發大火,造成14人死亡1人受傷,死者均為18到20歲的花季少女。犯罪嫌疑人劉雙云當天晚上10點10分在廣東普寧被抓獲,供認因勞資糾紛,買了40元汽油到該廠放火后逃跑的犯罪事實。由生活常見物品——紙張、蠟燭等,引出認識燃燒的本質,學會更好地控制燃燒,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燃燒的條件:觀察定性實驗,對比歸納燃燒的三個條件通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紅磷與白磷在熱水中的燃燒實驗,結合學案進行對比,歸納出燃燒的三個條件。這時教師追問“三個條件是否需要同時滿足才能進行燃燒?”引發學生思考。點燃煤爐時,為什么要在燃燒之前先用木柴、木屑引火?實驗改進:該實驗裝置有何缺點 如何進行改進?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切合中考考點。(三)滅火的原理:4人小組探究實驗,結合學案,分析得出滅火的原理4人一個小組,分別進行探究實驗。……結合學案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得出滅火的原理,突出重點。(四)常用滅火器:自主學習圖表,了解滅火器的原理,自主學習圖表,認識常用滅火器,區分不同滅火器的使用范圍。通過觀看實驗室中簡易滅火器的構造及所用藥品,嘗試解釋滅火器的原理(五)實踐運用: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情景創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點撥情景創設,討論不同火災場景的處理方法,如情境2: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如何處理?利用了什么原理?目的是鞏固新知識,并增強學生的消防意識,最后由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課堂小結:讓學生舉例子,分享本節課的收獲,進行課堂小結。(六)課后活動活動一:回收利用塑料瓶進行家庭小實驗——制作簡易滅火器鼓勵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回收利用廢物,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活動二:小小調查員:小組分工調查,初步學會使用常見消防設施。小組分工調查公共場所,如學校、圖書館、電影院等的消防設備,以調查報告等形式向分管部門提建議。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將知識延伸到課外生活,體現“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六、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第 2 頁 共 3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