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中學生物學實驗的常用工具》教案教學目標1、說出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作用。2、使學生能識別與規范的使用中學生物學常用的解剖器和顯微鏡,并分別說出其用途。3、嘗試使用顯微鏡。4、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識別顯微鏡的結構與作用,嘗試使用顯微鏡。教學難點1、規范使用顯微鏡。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課前準備1、學生準備預習本實驗操作內容。2、教師準備(1)課前準備好足量的顯微鏡及其他探究器材,并逐一檢查,確保能夠使用。(2)編排實驗小組。(3)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教育。教學過程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蘊藏著無限奧秘,這些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要進行科學探索就離不開一些器具。(一)規范地使用解剖器1、自學教師:請同學把書翻開至27、28頁自己自學解剖器的規范使用方法,認真看圖、記錄。自己青紫拿著解剖器對著圖試一試。教師對部分同學糾正,兩個同學一套用具。注意解剖的用途提問:各種解剖器的用途?(二)認識顯微鏡教師出示顯微鏡,對其進行簡要介紹。顯微鏡是常用的探究器具,能幫助我們觀察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細微結構。1、讓學生按課本中圖2—1的說明來觀察實驗桌上的顯微鏡各部分結構,了解各部分作用。2、各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提問問題,互相解答。3、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1)教師示范取鏡:一手握鏡壁,一手托住鏡座,學生練習取鏡。(2)指導學生辨認顯微鏡上目鏡和物鏡上的放大倍數,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數。(3)教師演示轉動粗細準焦螺旋,讓學生觀察鏡筒升降情況,學生練習使用準焦螺旋。(4)觀察反光鏡,識別平面鏡、凹面鏡,外界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弱時用凹面鏡。(5)觀察遮光器上不同光圈。外界光線強時,用較小光圈,較弱用較大光圈。4、檢查學生掌握情況。(1)區分目鏡和物鏡。(2)識別反光鏡的凹面和平面。(3)識別粗細準焦螺旋。(三)使用顯微鏡1、教師邊講解邊操作。(1)對光①選擇目鏡,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②把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③轉動反光鏡,從目鏡可看到一白亮視野。(2)觀察①取一薄紙寫上“6”字放在載玻片中央。②將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通光孔中央。③轉動粗準焦螺旋,將物鏡靠近載玻片,眼睛要看著物鏡,以免損壞鏡頭。④再調節粗準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為止,最后用細準焦螺旋使像更清晰(應注意顯微鏡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如果要將周圍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則應將標本向物像相反的方向移動。)2、學生按圖2—2進行練習,教師巡視學生實驗進行情況,對不規范操作及時糾正。3、學生提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學互解,教師補充歸納。4、實驗完畢,準確收放顯微鏡。(四)其他常用探究器具學生辨認圖2—3中器具,教師加以補充歸類,實驗結束后,及時做好清理。課后反思讓學生想一想本節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要內容;認識顯微鏡使用顯微鏡及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