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能夠說出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個器官的功能。(2)說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3)認真觀察腎的結構和教材中的示意圖,培養觀察能力。(4)養成良好的泌尿系統衛生習慣。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2)培養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資料分析,培養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問題的創設聯系實際,使學生能學有所用。(2)通過學習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健康意識。教學重點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教學方法談話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法。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腎單位和腎小體的組成、尿的形成、尿液的排出)2、準備實物(新鮮的豬腎)3、學生查詢書籍、網站,搜集有關人體泌尿系統方面的資料及常見泌尿系統疾病的資料。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是2004年度“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田世國獲獎時的片段,他之所以成為“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在其母親身患尿毒癥而痛不欲生的關鍵時刻,毅然捐腎救母。其“反哺報恩”之舉感動了中國。(多媒體展示視頻片段)在學生受到孝心教育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人有幾個腎?腎臟有什么作用與尿的形成又有怎樣的關系呢?什么是尿毒癥?等等。引出本節課題:尿的形成和排出。二、講授新課:(一)腎的結構1、動畫展示人的排泄途徑,了解排泄的概念,認識到腎是排泄的主要器官。2、觀察腎的結構出示豬的新鮮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1)腎臟的外形像什么?什么顏色?什么氣味?(2)腎臟的結構分為幾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點?(3)與腎臟相連的三條管道各指什么?(注意它們與腎臟相連的部位)3、觀看動畫,認識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腎單位。(動畫演示有宏觀到微觀:腎—腎單位---腎小體----腎小球)(1)課件展示:腎單位和腎小體的組成圖(2)[填圖]:出示腎縱剖結構模式圖。[講述]:腎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大約包含100萬個腎單位。[觀察]:用顯微鏡觀察腎單位的玻片標本。[出示]:腎單位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各部分名稱及其特點。(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①腎單位的結構組成,結合腎小體與腎小管在腎的分布特點,解釋為什么腎的皮質部分比髓質部分顏色淺?②描述腎小球是怎樣組成的?③注意觀察腎動脈與腎靜脈,推測血液是怎樣進出腎臟?腎小球的實質是什么?血液在腎小球中的流經途徑是怎樣的?④腎小球與腎小囊腔壁的特點?⑤腎小球這個毛細血管球與一般的毛細血管網有什么區別?入球小動脈與出球小動脈的管腔有什么特點。⑥注意觀察腎小球與腎小囊腔是否相通?(設計此問題是消除學生的一個誤解:腎小球內的血液能流入腎小囊;)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給予評價。(二)尿液的形成1、課件展示資料(課件展示資料和腎內部的結構),這個資料是某健康人腎動脈中的血漿,腎小囊中的液體(原尿)和尿液中的主要成分的比較,請同學們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并結合觀察腎內部結構的課件,對比,推理,討論,表達,交流回答以下問題:(1)比較尿液和血漿中的成分,說出排尿是排出了哪些物質?(2)比較血漿與腎小囊液中成分含量的差異,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3)比較尿液和腎小囊液中成分的差異,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2、學生觀看尿液的形成動畫,思考:(1)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哪些成分被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哪些成分沒有被濾過?原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腎小管全部或部分重吸收了哪些成分?哪些成分沒有被重吸收?尿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小活動:在黑板上畫出尿的形成示意圖:讓學生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硬紙片模仿尿的形成過程,演示出各種成分的變化情況。(三)尿液的排出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結合P69的“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圖片1、想一想泌尿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它們在人體內的具體位置怎樣?它們的功能分別是什么?2、尿的排出途徑?3、人的腎臟每時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說,尿液的形成是連續不斷的,而為什么排尿又是間歇的?4、排尿有什么樣的意義?如何做好泌尿系統的衛生?三、拓展應用:1、醫生在檢驗某病人的尿液時發現了較多的紅細胞(血尿),如果是腎有疾病,請分析可能是腎的哪個部位出現了病癥?2、患有尿毒癥的人自身無法將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只有依靠腎透析或腎移植來進行治療。請分析可能是腎的哪個部位出現了病癥?四、課堂小結:五、課堂檢測:六、板書設計: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腎1、結構:皮質、髓質、腎盂2、結構和功能的單位—腎單位:腎小管、腎小體(腎小球、腎小囊)二、尿的形成1、腎小球的過濾作用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三、尿的排出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