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3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實質的探究、與石灰水的反應的原理。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實質的探究、與石灰水的反應的原理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錄象:溫室效應過渡: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對二氧化碳這種物質已經不陌生,結合生活實際,你知道它的性質和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學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可溶于水、不能燃燒,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滅火、制汽水等 認識二氧化碳的危害。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出發,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激發學生興趣。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提問:通過觀察,你能得出二氧化碳什么性質?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演示:二氧化碳熄滅蠟燭實驗提問:觀察到什么現象?為什么?用途:滅火 認真觀察 積極回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對其化學性質和滅火的原理有了充分認識 。演示實驗:拿一瓶汽水振蕩后打開瓶蓋,組織學生觀察現象問:為什么?問:你怎樣證明是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講述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并引導其他學生去評價這些設計。師生總結確定方案:用小燒杯取約5mL的澄清石灰水向錐形瓶中倒入約1/3體積的汽水,蓋緊,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中,振蕩錐形瓶書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回答:氣體噴出來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汽水中有二氧化碳氣體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和準備如何實施,并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驗證方案學生活動探究:驗證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氣體 通過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學生初步學會評價和改進實驗設計;通過贊美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深刻認識到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突破了難點。提問:看到了什么?追問:為什么呢?講解:二氧化碳溶于水,一體積水中大約溶解一體積的二氧化碳提問:為什么?是什么使它變紅的? 組織學生進行猜想、設計實驗 分組實驗在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內倒入少量水,振蕩后再倒置現象:玻璃片不掉下來學生進行討論: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內壓強變小分組實驗:向剛才的集氣瓶中滴幾滴紫色的石蕊試液現象:紫色變紅色學生猜想:1、二氧化碳 2、水 3、反應生成物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通過實驗得出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探究的興趣。還學會用物理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培養敢于大膽猜想的能力投影提示:石蕊是一種植物的色素,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學生實驗:把浸過石蕊試液的4朵小花分別進行實驗對比:(1)噴醋酸(2)噴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4)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分析有關實驗現象并獲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該酸性物質不穩定,受熱很容易分解。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教學難點也較好得以突破講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抄寫、記憶 強化化學方程式教學視頻:干冰有關資料總結:二氧化碳的用途 學生認真觀察:認識到人工降雨的原理 理解人工降雨的奧妙視頻:二氧化碳的危害 總結:二氧化碳的危害,防治措施 充分認識二氧化碳的利與弊,學生應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待事物。課堂反饋:1、在意大利有一個奇怪的山洞,人稱“死狗洞”。人如果牽著一只狗進去的話,狗很快就會昏迷,但人卻安然無恙,你能猜想這是為什么嗎?2、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應怎樣辦?課堂小結:學完本節的收獲板書設計:課題3 二氧化碳的性質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用途密度比空氣大 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滅火無色、無味的氣體 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汽水能溶于水 與澄清石灰水反應 (檢驗二氧化碳) 建筑固體-干冰(升華吸熱) 人工降雨二氧化碳的危害:溫室效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