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細菌》,我準備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今天的說課,即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設計。一、首先我來說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細菌》這節課內容是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先從整體上引入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再進入《細菌》的學習,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了解細菌的發現史,掌握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以及它的繁殖方式,為以后理解《真菌》以及《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教學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從總體來說,本節課內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本教材內容的安排方式是逐步深入,層層推進,從細菌的發現導入,再通過巴斯德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產生的,隨后自然過渡到細胞形態結構的學習,再由細菌的結構特點推導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最后學習細菌的繁殖方式,這些知識點的呈現,環環相扣,一脈相承,體現了知識與知識的內在聯系,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下面說一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內容分析, 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有三個①了解細菌的發現史。②理解巴斯德鵝頸瓶實驗。③學生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以及繁殖方式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有兩個(1)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對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的理解,使學生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關系。(2)通過理解細菌繁殖速度快,讓學生養成勤洗手,講衛生的良好習慣。(三)教學重點、難點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以及細菌的生殖方式等主要特點。理解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的原理是本節課的難點。二、說教法學法本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閱讀分析法,學生在閱讀相關文字材料的過程中,了解細菌的發現史,理解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應用觀察法,小組合作交流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每個學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也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三、下面我重點來說一說我的教學設計1、導入課題我是通過設疑的討論的方式來引入新課的:同學們,我們都有飯前洗手的生活習慣,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飯前要洗手?經過同學們自主思考后,我結合舒膚佳的廣告,洗手可以有效抑菌的廣告,向同學介紹細菌無處不在,洗手是為了有效抑菌,維持我們的身體健康。既然細菌無處不在,那你們看到過細菌嗎?能描述其形態和結構嗎?今天讓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它們,同時出示課題:細菌。設計目的:通過簡單明了的敘述,讓學生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微小生物細菌產生探究興趣。2、關于細菌的發現的教學。(1)設疑:我們知道細菌時時刻刻與我們打交道,為何我們卻看不見它呢?我首先請兩位學生到臺上做演示實驗,用一只放大鏡觀察手,要學生講出他的觀察結果,結果很簡單,學生的觀察結果不可能觀察到細菌,接著我做出陳述,雖然細菌普遍存在,由于細菌非常小,所以只有要放大倍數很高的情況下,才能觀察到細菌,那么,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發現它的存在呢?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導學生自然進入新知識的學習。(2)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分析課本p58-59文字資料,展示問題一:細菌在什么情況下被發現的?展示問題二:誰用什么方法證實了細菌的由來?學生閱讀后,舉手回答問題,隨后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細菌發現的過程圖片和多媒體動畫演示巴斯德鵝頸瓶實驗過程。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閱讀,以及對多媒體課件呈現的相關圖片、動畫的展示,讓學生了解列文-虎克在發明顯微鏡之后發現了這微小生物細菌,也理解了巴斯德通過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通過此環節的教學,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自學能力。(3)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你們讀了這些故事,對科學的發展有什么新的認識?-------學生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讓他們認識到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也體會到新科學的發現也離不開科學家不斷的探索以及精密的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3、關于細菌的形態教學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永久性涂片,隨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細菌常見的三種形態的圖片。學生仔細觀察討論。------學生通過用顯微鏡觀察細菌永久涂片,使平時用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細菌的模樣活生生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操作顯微鏡的技能。通過觀察多媒體課件呈現的細菌形態圖片,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到細菌具有球狀、桿狀、螺旋狀這三種常見形態。4、關于細菌結構的教學通過一個小提問:我們已經了解了細菌的形態有球狀、桿狀、螺旋狀,那么它們的結構是否也是多種多樣的呢?-------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細菌結構的學習,然后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動、植物細胞結構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再呈現細菌的結構示意圖,隨后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細菌有哪些結構?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差異是什么?-------先讓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菌的示意結構,為學生學習細菌的結構,以及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打下基礎。其次,學生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了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膜、dna集合區。與動、植物細結構差異有以下幾方面:(1)它沒有成形的細胞核;(2)沒有葉綠體;(3)部分細菌有莢膜、鞭毛等。4、關于細菌營養方式的教學要求小組根據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差異,討論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使他們思維發生碰撞,推測出:由于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靠現存的有機物來生活,所以它們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同時學生在討論、交流過程中自主獲取知識,增加了成就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5、最后是細菌生殖的教學(1)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細菌生殖過程,讓學生仔細觀察。------通過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使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的生殖這種微觀過程直觀地呈現學生眼前,讓學生較容易地理解了細胞是通過分裂來進行生殖的。(2)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完成技能訓練中的計算題,100個細菌半小時繁殖一次,4小時之后,有多少個細菌?-------讓學生動手算一算,感知到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要洗手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3)多媒體呈現芽孢形成過程,引導學生理解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然后讓學生根據細菌各方面特點進行小組討論:細菌為何分布那么廣泛?--------先引導學生學習芽孢的有關知識,為討論細菌為何分布那么廣泛打下伏筆,隨后各小組進行討論交流, 各抒己見,歸綱總結出:由于細菌微小、繁殖速度快,又能形成芽孢,所以它們分布廣泛。6、課堂小結先讓學生同桌之間說一說,你本節課的收獲。然后引導全班學生一起有條理地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點,同時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本節課知識點。------通過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回憶,鞏固了所學知識,使知識條理化,利于知識的構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能力。7、鞏固練習多媒體課件呈現有關細菌形態結構,養營方式以及生殖方式等方面練習。學生練習后動手畫一畫細菌結構示意圖。-------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使其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起來,體會到學以至用的樂趣。動手畫一畫,加深了對細菌結構的認識。以上是我對“《細菌》”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