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第二節(jié) 《細菌 》教學設計課標分析:《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內容,其教學方式可以是講授、演示、實驗、資料分析、討論等,以促成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教材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fā)現的過程,闡明了科學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fā)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tài)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很強,大多數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生物學的方法。他們思維較活躍,不喜歡老師空洞的說教,而喜歡主動探究。而且,七年級已經學過動、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所以只要引導方法得當,這節(jié)課的內容應該可以掌握得很好。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描述出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2、能說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標 1、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細菌正反兩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學習, 正確認識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教學重點: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yǎng)方式;細菌和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 教法設想 1.直觀教學法:通過課件的直觀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學方法。 2.目標導向法:圍繞教學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發(fā)現問題,使學生逐層探索獲取知識。 3.推理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辨證推理得出結論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學習透過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內涵的方法。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解決疑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fā),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2.觀察法: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察、發(fā)現問題、解決疑難,培養(yǎng)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3.比較法:通過分析細菌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對細菌生命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比單純的觀察更進一步。 教學過程 導入 觀察:(展示腐爛水果的圖片)你熟悉這種情形嗎?你能解釋其原因嗎? 討論交流:細菌,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對它了解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對細菌的一些認識。 細菌是如何發(fā)現的呢? 閱讀課文:請你閱讀書本P58-P59的相關內容,從中你可以獲取哪些重要信息? 細菌的發(fā)現 1、細菌的發(fā)現: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嗎?紅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樣的消毒方法嗎?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簡單介紹。 通過閱讀,你對于科學的發(fā)現有什么新的認識? 1、科學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fā)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勇于實踐,就能發(fā)現自然界的奧秘。 從生物學的角度,細菌有什么樣的形態(tài)結構呢? 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觀察:展示細菌的形態(tài)圖,了解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 細菌的形態(tài)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觀察: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總結細菌的結構的特點。 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是怎樣的?引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異養(yǎng)(腐生和寄生) 細菌的生殖 我們熟悉的植物是怎樣繁殖的?(種子和孢子),那細菌又是怎樣繁殖的呢? 觀察:課件展示①細菌的生殖過程,學生說出生殖的特點:二分裂 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學生談啟示 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你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嗎? 1、炎熱的夏天,食物容易腐敗,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為什么就可以保持較長的時間呢? 2、為什么曬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鮮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國秦朝修建長城時,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鹽腌制的蔬菜,你能說出腌制蔬菜,為什么能保存較長時間的道理嗎? 從生活實例出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細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有機物和適宜的溫度) 這兩天,我們已感受到天氣的寒冷,那細菌是怎樣度過這寒冷的環(huán)境的呢?引出芽孢結構 觀察:展示芽孢的形成過程和遇到適宜條件萌發(fā)過程。強調芽孢是細菌的一種休眠體。從生殖特點和芽孢結構,引導學生思考細菌與它的分布廣泛相適應的特點。 細菌和人類的關系 通過你的細菌的了解,你認為細菌對人類有利還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1、 學生交流 2、 視頻播放:視覺強化,讓學生對細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感受細菌對人類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盤點收獲由學生回顧本節(jié)所學知識,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歸納小結。鞏固訓練通過當堂測評的方式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鞏固加深理解和印象。課后作業(yè)對課時練本節(jié)的練習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的形式,要求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本節(jié)的重點基礎知識,對學有余力的同學也能保證吃飽。教學反思在講課過程中滲透新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討學習的能力,并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歸納總結能力這一理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歸納總結,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足之處是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從而導致課上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雖然對多媒體課堂感興趣,但不利于教學時間的準確控制,影響實際教學的效果。在整節(jié)課中我沒有做到面向所有學生,忽視了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情感體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高效主動地學習,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