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上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A卷(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上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A卷(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單元概述】
禹建立我國第一個王朝——夏,取代了堯舜的“禪讓”,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時期。夏桀暴政,商湯滅夏。商紂殘暴無道,武王亡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鞏固其統治。東周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烽煙四起。秦國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統一六國作好了準備。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周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戰國時期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推廣,秦國的李冰修筑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老子等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總之,商周時期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昌盛,為第一次大一統的到來準備了條件。
【知識要點】
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興衰(夏朝是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
1、 建立:約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21世紀早期), 禹 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奴隸制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從 啟 開始的。
啟 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夏歷。
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5、滅亡:桀 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湯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 1600 年, 湯 建立商朝,定都在亳
2、盤庚遷殷: 盤庚 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王 紂 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動腦筋: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
(1)暴政引起民憤
(2)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
(三)西周(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鎬京 ,史稱“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②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依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受封者:宗親和功臣;諸侯義務: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3)分封制的意義或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4)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平民→奴隸 )
(5)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最終導致春秋戰國的戰亂與紛爭。
3、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 國人暴動 (周厲王不是西周最后一位國王)。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國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第一個國王是周平王。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總結討論:
(1)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國君暴虐無道,統治殘暴、腐敗,失去民心。
(2)從夏朝和商朝滅亡中我們能得什么啟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
★★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前2070年 約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前1600年 前1046年 亳,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北京人、山頂洞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
夏商西周時期用的生產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銅器 青銅時代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青銅器的成就:
原始社會后期:出現青銅器,代表是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銅容器殘片,距今4000多年,最早。甘肅地區齊家文化遺址出土距今約4000年銅鏡。
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用途與功能: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功能由食器發展到禮器。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利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②特點: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
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精品。利簋[guǐ]
甲骨文記事:
1.甲骨文的含義: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發現情況: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3.記載內容:甲骨文記載內容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 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4.發現意義:
(1)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2)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造字特點: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象形最原始,形聲最進步。
影響: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征 社會特點
春秋 前770——476年 奴隸制瓦解: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春秋以爭霸為主 戰國以兼并為主
戰國 前475——前221年 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
注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戰國,因劉向校訂《戰國策》而得名。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生產力發展了)
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發展。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現:(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
(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
(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諸侯爭霸
背景: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旗號“尊王攘夷”。
經過: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臥薪嘗膽)。(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
影響(結果):
(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積極影響: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一、戰國七雄
1、七國形成 :(1)三家分晉:韓、趙、魏
(2)田氏代齊: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3)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社會狀況:兼并戰爭
(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戰爭結果: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后崛起,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
(4)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戰國七雄——相互兼并:
時期 主要戰役 交戰國家 典故 影響
戰國 桂陵之戰 魏、趙、齊 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魏、齊 減灶計 齊國強大起來
長平之戰 秦、趙 紙上談兵 東方六國無力抵御秦軍進攻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比較: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目的 爭霸(成為霸主) 兼并(統一全國)
戰爭特點 時間短、規模小、次數少 時間長、規模大、戰爭頻繁
軍隊數量 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能決定戰爭勝負 幾十萬大軍,持續幾個月,死傷幾萬,甚至幾十萬
稱霸方式 強者通過召集盟會確立霸主地位 強者吃掉弱者,進而統一中國
★★比較春秋地圖與戰國地圖異同:春秋、戰國時期都存在的國家有:齊國(戰國田氏)、楚國、秦國、燕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目大大減少。
二、商鞅變法
1、背景: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4、商鞅變法的內容: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縣制,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是后來商鞅被處死的原因)(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最能體現變法性質,地主最歡迎)(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國富 百姓歡迎)(3)統一度量衡。(建立縣制,統一度量衡被秦始皇采用)
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秦軍取勝的原因 貴族痛恨)
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以及各諸侯國變法——中國確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個人敢于與舊勢力堅決斗爭。
★★商鞅具有的品質:堅持真理,不畏艱難,敢于和頑固勢力作斗爭,勇于創新,為改革不怕犧牲。
★★6.觀點: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是:改革能否符合人民利益;能否促進國家發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魚嘴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灌溉,外江分洪、航運;寶瓶口引水流入灌溉渠道,飛沙堰在洪水期分洪,減少泥沙淤積。
3、 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
4、影響:(1)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2)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第8課 百家爭鳴
一、春秋時期的代表有:
1、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主要思想:順應自然;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有辯證思想)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學說集中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中。
2、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由其弟子編寫的《論語》記述了孔子言論)
(1)思想上:核心思想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
(3)教育上: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體現教育公平),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學原則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
(4)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3、孫武:兵家創始人,是杰出軍事家,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著作《孫子兵法》。
百家爭鳴:
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
戰國時期的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出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
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民貴、君輕”)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4)道家:代表人是莊子,主張: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道家思想被劉邦、漢文帝、漢景帝采用)。
(5)法家:代表人是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統治者所采用——秦始皇)(商鞅、秦始皇都是法家人物)
3、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注意:儒家 與 法家 的思想主張截然相反 。
(1)運用三家觀點解決問題:
儒家:說服教育;道家:順其自然,如閉門思過、自行解決;法家:依法懲處
(2)諸子百家中提到“治國”主張的有:孔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子主張實行“禮治”。莊子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無為而治。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提到“戰爭”主張的有:墨子、孟子、(墨子,主張“非攻”.孟子主張反對非正義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相關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鑒或啟示:
時期 姓名 稱謂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鑒或啟示
春秋時期 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 《道德經》 順應自然;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主張無為而治。 辯證地看待問題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的創始人 《論語》《春秋》 思想上: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教育上: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學原則 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
戰國時期 墨子 墨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構建和諧社會;反對侵略戰爭;勤儉治國
孟子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民貴君輕),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構建和諧社會
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莊子 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莊子》  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積極地面對和看待問題
韓非 法家集大成者 《韓非子》  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積極改革,勇于創新
孫武 軍事家,兵家鼻祖 《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春秋戰國時期的重大變革:
變革方向 內容 作用
生產力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用 推動新的生產關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
政治(社會制度) 商鞅變法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水利工程 修筑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思想 百家爭鳴 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真題精練】
七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A卷
一.選擇題
1.(2022聊城中考2.)我國省級行政區簡稱的由來大體有三種:第一,取全稱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第二,因境內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國名演化而來。下列省份簡稱的由來屬于第三種的是( D )
A. 河南湖南 B. 江西陜西 C. 遼寧浙江 D. 山東山西
2.(2022河池中考1.)“武王克商、尤其周公東征以后:周王朝進行了相當規模的封邦建圍活動。荀子說,周公當政時曾封建71國,其中與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國。”材料中與“封邦建國”相適應的制度是(C  )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 分封制 D. 郡縣制
3.(2022成都中考1.)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這反映出商代( C )
A. 手工業的新發展 B. 私有觀念的產生 C. 農業技術的進步 D. 賦稅負擔的繁重
4.(2022北京中考1.)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C )
A. 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 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
C. 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 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5.(2022昆明中考1.)西周初年,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統治格局。由此,周王朝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是( B )
A. 禪讓制 B. 分封制 C. 郡縣制 D. 科舉制
6.(2022瀘州中考1.)臺灣歷史學家許停云先生在《萬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國寡民僻居西部,面對東部的廣土眾民,不能不設計一套統治機制—封建親成,以藩屏周’的制度”。這一制度是( C )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 分封制 D. 郡縣制
7.(2022廣元中考1.)山西省簡稱“晉”、山東省簡稱“魯”、陜西省簡稱“秦”。這些省的簡稱與周朝哪一項政治制度有淵源( C )
A. 郡縣制 B. 禪讓制 C. 分封制 D. 世襲制
8.(2022東營中考2)古時《三字經》“夏傳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開創了(B)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9.(2022廣安中考1.)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殷墟”發掘有助于研究( A )
A. 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B. 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管理
C. 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的引進 D. 中外陸路和海路交通
10.(2022達州中考1.) 2022年春晚舞臺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銅面具,讓國人領略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奪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銅器中最重的是( C )
A. 四羊方尊 B. 利簋 C. 司母戊鼎 D. 青銅面具
11.(2022包頭中考1.)實物史料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圖1和圖2集中展示了( B )
A. 鑄造工藝的高超 B. 早期文明的成就
C. 石器時代的風貌 D. 文字演變的歷程
12.(2022盤錦中考1.)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同、語音不通,但當這些話語成為形聲表意的方塊字時,卻人人都能心領神會,彼此溝通。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B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東周
13.(2022湘潭中考1.) 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C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A. 漢字的傳承發生異變 B. 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簡到繁
C. 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 D. 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
14.(2022眉山中考1.)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 A )
A. 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 B. 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
C. 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 D. 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
15.(2022陜西中考1.)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A )
A. 鐵農具 B. 耬車 C. 翻車 D. 筒車
16.(2022沈陽中考1.)戰國中期各國變法之后,鐵制農具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涌現。眾多出土的戰國鐵農具(見下圖),展示出當時己經發明的層疊鑄造技術。上述材料反映出戰國時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 A )
A.治鐵業 B.青銅業 C.紡織業 D.煮鹽業
17.(2022常德中考20.)常德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戰國時期,常德屬于( D )
A. 秦國 B. 齊國 C. 燕國 D. 楚國
18.(2022重慶中考A卷2.)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B )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 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
19.(2022山西中考.)追溯三晉歷史,走進春秋戰國。下面圖文信息晉國公室君主晉烈公仍在位,晉國公室身處三家的夾縫中。到晉孝公時,韓、趙兩國搶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 C )
A.桐葉封晉 B.城濮之戰 C.三家分晉 D.長平之戰
20.(2022泰安中考1.)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題是( C )
政局動蕩不安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
農業繼續發展 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
各國進行變法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
A. 夏商周的更替 B. 分封制的實施 C.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D. 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21.(2022東營中考3)下圖為我國古代造福千秋的綜合性水利樞紐,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該水利樞紐是(A)
A.都江堰 B.靈渠 C.通濟渠 D.永濟渠
22.(2022江西中考3.)支持商鞅變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這說明商鞅變法( B )
A. 得到了舊貴族勢力的支持 B. 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C. 維護了舊的政治經濟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階級勢力
23.(2022聊城中考3.)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集中體現。下列語句最能體現民本思想的是( A )
A.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B. 法與時變,禮與俗化
C.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24.(2022北京中考2.)春秋后期,某學派首倡“仁愛”,以“愛”釋“仁”,開創“仁愛”思想教化的先河。這一學派是( B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25.(2022云南省中考2.)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碩大壯實的主根。主張要有愛心和同情心,提倡“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態度的歷史人物是( C )
A 華佗 B. 岳飛 C. 孔子 D. 司馬遷
26.(2022宿遷中考1.)右圖中的言論來自( C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27.(2022紹興中考2.)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 )
A. 有教無類 B. 崇尚“自然” C. 克己復禮 D. 民貴君輕
28.(2022天津中考1.)主張以德治國的是( B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韓非
二.非選擇題
1.(2022東營中考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百家爭鳴”本身是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產物,反過來對社會變革又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材料二:唐朝處理對外關系的時候,強調制度文化的傳播和對周鄰國家的開放;通過人員、物質、文化的廣泛流動,充分吸收各國之長,維持自身的先進性和活力,形成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確保自身的中心地位。
—《教師教學用書中外歷史綱要》
材料三: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臨安等都是人口達十萬以上的大城市……繁華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說話、雜劇、影劇、傀儡戲、諸宮調等藝術迅速興起和發展……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1)結合所學知識,支出材料一的“社會變革”指什么?試從戰國的“百家”中選一家并指出其治國主張。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要指出唐朝“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有哪些?
(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都市“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或社會制度變革)。墨子(墨家):兼愛,非攻,賢人治國,孟子(儒家):仁政;荀子(儒家):禮治;莊子(道家):順應自然和民心;韓非(法家):以法治國。
(2)繁榮的經濟;先進的制度;先進的文化;開放的政策。
(3)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
2.(2022營口中考25.)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凝結著豐富的歷史智慧。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禮德文化 育人鑄魂】
材料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1)根據材料一,這兩則名言體現的是哪個學派的思想?請結合所學知識,在材料一中任選一位人物簡述他的思想主張。
【科技創新 共同發展】
材料二
(2)請根據材料二,回答下列問題。
推動歐洲社會變革的發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文化傳播與發展的發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進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發展的發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醫學瑰寶 健康固本】
材料三 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了一套體操。吳普長期堅持,“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摘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3)中醫總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健康養生的理念和實踐經驗。請根據材料三,寫出華佗為幫助人們強身健體而創編的的體操名稱。
(4)豐厚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請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如何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答案】(1)儒家(儒家學派);孔子:仁(仁者愛人;以德治國;反對苛政;有教無類;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或孟子:實行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貴君輕;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得民心者得天下)(選擇材料中一位思想家,答出他的任意一點主張,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2) ①. 火藥(火器;火藥武器;圖四);(答出一點即可得分); ②. 造紙術(圖一)或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圖二) ③. 指南針(羅盤;圖三)
(3)五禽戲 (4)保護、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面向未來,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3.(2022泰州中考27.)東西方的思想智慧共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來自各諸侯國活躍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師、道家傳人、法家骨干、朗陽家領袖,他們互相對立、互相爭鳴、互相吸收、互相促進,共同培養了特殊的理想人格民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 ——摘編自王立(百家爭鳴與大一統》
(1)根據材料說明各思想流派之間的關系。寫出儒家代表示范后世的一句良言。
材料二 (它)并非對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趨”的簡單模仿……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新生的資產階級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必須首先在思想上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的程格下解放出來……這個時期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及政治、哲學著作都鮮明地表現出斷的時代精神。
——摘編自關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2)材料中“新的時代精神”指什么?根據材料指出這一運動的實質。以上兩場運動有什么共同作用?
材料三 馬克思主又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
(3)閱讀上面示意圖,回答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及在俄國的革命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哪些特點使其富有強大的生命力?
【答案】(1)互相對立、互相爭鳴、互相吸收、互相促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文主義;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促進思人們思想的解放,有利于社會進步。
(3)《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先進性、辯證性、實踐性。
4.(2022懷化中考25.)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在漫長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在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它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東學西漸”是指古代中國文化向西傳播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高潮: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明時期。公元16、17世紀以前的歐洲在文明的發展中與中國有比較大的差距,而他們向中國文明的學習與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文明的順序是相似的,即先從科學技術開始,包括四大發明、陶瓷、冶金、紡織等,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
——摘編自《“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之分》
材料三 京師大學堂的辦學方針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則,強調“中西并重”,務使二者“會通”,缺一不可。課程設置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辦法,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普通學科為全體學生必修課,包括經學、理學、掌故、諸子、初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文學、體操10科。專門學科由學生任選其中一或兩門,包括高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農礦、工程、商學、兵學、衛生學等科,另設英、法、俄、德、日5種外語。
——百度百科《京師大學堂》
材料四 湖湘文化由生活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創造,逐漸積淀而成。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湖湘文化具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務實求新,博學海納、兼容并蓄,果敢自信、愛國奮斗等諸多鮮明特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脈。
——摘編自《湖南地方文化常識)
請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歷史人物分別是哪些學派的代表人物,戰國時期出現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被后世稱為什么?
(2)閱讀材料二,寫出兩例隋唐時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并說明其影響。
(3)根據材料三,結合京師大學堂的課程設置特點,指出這一歷史現象反映了怎樣的時代需求?
(4)閱讀材料四,寫出兩例近代中國湖湘子弟中的杰出代表并說出他們的主要事跡。
【答案】(1)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百家爭鳴。
(2)鑒真、玄奘。
影響:鑒真是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玄奘為中國佛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3)學習西方,救亡圖存。
(4)曾國藩、左宗棠,事跡,曾國藩是洋務運動創始人,創辦了洋務派的第一個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創立湘軍;左宗棠是洋務運動創始人,收復新疆。
5.(2022齊齊哈爾中考26.) 材料一:孔子開創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一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便開始出現。它光芒四射,燦爛奪日,成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最富麗的時代。
——摘編自李定一《中華史綱》
材料二:
材料三:新文化運動時,在胡適、魯迅等人的倡導下,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當時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1)依據材料一指出哪位歷史人物開創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他是我國古代哪一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哪部書籍?
(2)材料二中三位人物是歐洲哪一場運動的代表人物?該運動提倡的思想是什么?圖一A是哪位歷史人物?身為這場運動的先驅,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3)依據材料三指出使白話文逐斷普及開來的是哪次運動?哪位人物創辦《青年雜志》并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寫出這次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
(4)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的感倍。
【答案】(1)孔子;儒家;“仁”、“禮”;《論語》。
(2)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但丁、《神曲》。
(3)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民主與科學。
(4)①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②思想推動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③思想領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為杜會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6.(2022牡丹江、雞西中考28.)思想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這個詞很適合表現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主張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間的不同、分歧和沖突。如儒、道對立早就為大家所熟知,墨家從一開始就是儒家的對立物,至于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對于各家都有尖銳的批評……但在彼此的沖突和批評中,不同思想之間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這種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的局面在戰國后期表現得越加明顯。
——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在15、16世紀,西歐發生了兩場重要的文化運動,一場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藝復興運動,另一場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運動……從時代精神的角度來看,它們雖然客觀上導致了西歐社會的一系列變化,但并沒有開創出西方現代文化賴以生長的理性精神……。對于西方文化來說,正是經過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洗禮,一個全新意義上的西方現代文化才得以產生。
——摘編自趙林《西歐啟蒙思想的發展歷程》
材料三:啟蒙運動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人認識到世界其他地方還存在迥異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態……16世紀后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鼓勵人們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認識世界,而不要迷信權威。17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實驗、觀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奧秘……伏爾泰對中國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學家統治贊賞備至,據此提倡實行開明的君主制。這些內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國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編自《從概念史的角度看啟蒙運動》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很適合的“這個詞”是什么?據材料一歸納該局面所呈現的特征。
(2)材料二認為,15、16世紀西歐的文化運動存在什么不足?這些不足后來被哪場“思想運動”所彌補?
(3)材料三認為“啟蒙運動不是陡然而至的”,試據材料三概括該認識的依據。
(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事件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答案】(1)“百家爭鳴”。特征:學術流派多;思想主張多元化,且存在分歧和沖突;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
(2)缺乏理性精神;啟蒙運動。
(3)材料三認為后蒙運動的出現受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有識之士的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
(4)推動了思想的解放;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轉型;豐富了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遺產。
7.(2022白銀中考12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真正愛好和平的民族。在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中主張“兼愛”“非攻”的思想學派是哪家
(2)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請選擇其中一項發明,說出它們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
(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答案】(1)墨家。 (2)指南針傳入歐洲后,促進了遠洋航行,使世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說其他三大發明也可)
(3)中華民族是和平友善的民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世界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8.(2022龍東中考28.)民主與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經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的共識。讓我們回顧歷史,一同探究人類民主與法治的發展歷程。
【古代民主與法治】
(1)人類法治歷史源遠流長。圖一的人物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強調以法治國。他是誰?
(2)圖二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是哪個奴隸制國家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3)希臘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誰主政時期把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資本主義民主與法治】
(4)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使英國最終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
(5)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什么?
(6)拿破侖為了鞏固法國大革命成果,頒布了哪一法律文獻?
(7)圖三的文件是哪次革命的重要成果?
【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憲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莫定了基礎。
(8)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什么?
【答案】(1)韓非子 (2)古巴比倫
(3)伯利克里 (4)君主立憲制
(5)1787年美國憲法
(6)《拿破侖法典》 (7)辛亥革命
(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9.(2022衡陽中考26.)2022年6月6日,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灌區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目前我國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資規模超1萬億元。閱讀有關水利工程的材料,探究歷史,完成答題。
【水沃天府】
材料一 秦孝文王以李冰為郡守。……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壩)……又灌溉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形容蜀地物產豐饒,像大海一樣富有)。故……曰:“水旱從人,不知饑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
【千里通波】
材料二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蘇聯奇跡】
材料三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在第聶伯河上修建的水電站
【新政工程】
材料四 田納西流域管理局是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建立起來的大型綜合項目。田納西河流域面積廣闊,但由于無節制的開發,這一地區水土流失嚴重,人民生活困苦。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建立田納西流城管理局,允許該局建造和管理田納西河流域的水壩。田納西流域局管理局不僅解決了大量工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刺激了經濟的恢復和增長。經過綜合開發和治理,田納西河流城的土地得到了保護,許多土地恢復耕種。田納西河流域居民的收入也大福提高。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它的修建發揮了什么作用?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大運河中心城市的名稱,并分析大運河修建產生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為什么能在短期內完成這一偉大工程?
(4)根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分析田納西流域管理局設立的背景及發揮的作用。
【你建議】
(5)入夏,南方進入汛期,出現洪澇災害:各個地方也會存在不同的水利問題。請就本地水利問題談談你的建議。
【答案】(1)都江堰;防洪、灌溉、水運。
(2)洛陽;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
(3)當時蘇聯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投入大部分精力建設重工業。
(4)背景:田納西河流域面積廣闊,但由于無節制的開發,這一地區水土流失嚴重,人民生活困苦。
作用:不僅解決了大量工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刺激了經濟的恢復和增長;田納西河流城的土地得到了保護,許多土地恢復耕種。田納西河流域居民的收入也大福提高。
(5)結合當地實際興修水利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強防洪意識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0.(2022綏化中考36.)識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圖一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________。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________朝開始。
(2)圖二是戰國時期________(填人名)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它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3)圖三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1) ①. 甲骨文商 ②. (商朝、商代、殷朝、殷商、殷)
(2) ①. 李冰 ②. 都江堰
(3)司馬遷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單元概述】
禹建立我國第一個王朝——夏,取代了堯舜的“禪讓”,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時期。夏桀暴政,商湯滅夏。商紂殘暴無道,武王亡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鞏固其統治。東周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烽煙四起。秦國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統一六國作好了準備。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周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戰國時期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推廣,秦國的李冰修筑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老子等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總之,商周時期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昌盛,為第一次大一統的到來準備了條件。
【知識要點】
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興衰(夏朝是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
1、 建立:約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21世紀早期), 禹 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奴隸制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從 啟 開始的。
啟 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標志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夏歷。
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5、滅亡:桀 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湯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
1、建立:約公元前 1600 年, 湯 建立商朝,定都在亳
2、盤庚遷殷: 盤庚 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王 紂 統治殘暴,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動腦筋: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
(1)暴政引起民憤
(2)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
(三)西周(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鎬京 ,史稱“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②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依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受封者:宗親和功臣;諸侯義務: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3)分封制的意義或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4)實質: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
(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平民→奴隸 )
(5)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最終導致春秋戰國的戰亂與紛爭。
3、滅亡: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 國人暴動 (周厲王不是西周最后一位國王)。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國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第一個國王是周平王。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總結討論:
(1)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國君暴虐無道,統治殘暴、腐敗,失去民心。
(2)從夏朝和商朝滅亡中我們能得什么啟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
★★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前2070年 約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前1600年 前1046年 亳,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北京人、山頂洞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
夏商西周時期用的生產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銅器 青銅時代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青銅器的成就:
原始社會后期:出現青銅器,代表是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銅容器殘片,距今4000多年,最早。甘肅地區齊家文化遺址出土距今約4000年銅鏡。
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用途與功能: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功能由食器發展到禮器。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利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②特點: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
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精品。利簋[guǐ]
甲骨文記事:
1.甲骨文的含義: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發現情況: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3.記載內容:甲骨文記載內容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 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4.發現意義:
(1)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2)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造字特點: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象形最原始,形聲最進步。
影響: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征 社會特點
春秋 前770——476年 奴隸制瓦解: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春秋以爭霸為主 戰國以兼并為主
戰國 前475——前221年 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
注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戰國,因劉向校訂《戰國策》而得名。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生產力發展了)
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發展。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現:(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
(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
(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諸侯爭霸
背景: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旗號“尊王攘夷”。
經過: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臥薪嘗膽)。(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
影響(結果):
(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積極影響: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一、戰國七雄
1、七國形成 :(1)三家分晉:韓、趙、魏
(2)田氏代齊: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3)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社會狀況:兼并戰爭
(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戰爭結果: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后崛起,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
(4)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戰國七雄——相互兼并:
時期 主要戰役 交戰國家 典故 影響
戰國 桂陵之戰 魏、趙、齊 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魏、齊 減灶計 齊國強大起來
長平之戰 秦、趙 紙上談兵 東方六國無力抵御秦軍進攻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比較: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目的 爭霸(成為霸主) 兼并(統一全國)
戰爭特點 時間短、規模小、次數少 時間長、規模大、戰爭頻繁
軍隊數量 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能決定戰爭勝負 幾十萬大軍,持續幾個月,死傷幾萬,甚至幾十萬
稱霸方式 強者通過召集盟會確立霸主地位 強者吃掉弱者,進而統一中國
★★比較春秋地圖與戰國地圖異同:春秋、戰國時期都存在的國家有:齊國(戰國田氏)、楚國、秦國、燕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目大大減少。
二、商鞅變法
1、背景: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4、商鞅變法的內容: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縣制,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是后來商鞅被處死的原因)(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最能體現變法性質,地主最歡迎)(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國富 百姓歡迎)(3)統一度量衡。(建立縣制,統一度量衡被秦始皇采用)
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秦軍取勝的原因 貴族痛恨)
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以及各諸侯國變法——中國確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個人敢于與舊勢力堅決斗爭。
★★商鞅具有的品質:堅持真理,不畏艱難,敢于和頑固勢力作斗爭,勇于創新,為改革不怕犧牲。
★★6.觀點: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是:改革能否符合人民利益;能否促進國家發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魚嘴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灌溉,外江分洪、航運;寶瓶口引水流入灌溉渠道,飛沙堰在洪水期分洪,減少泥沙淤積。
3、 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
4、影響:(1)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2)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第8課 百家爭鳴
一、春秋時期的代表有:
1、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主要思想:順應自然;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有辯證思想)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學說集中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中。
2、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由其弟子編寫的《論語》記述了孔子言論)
(1)思想上:核心思想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
(3)教育上: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體現教育公平),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學原則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
(4)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3、孫武:兵家創始人,是杰出軍事家,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著作《孫子兵法》。
百家爭鳴:
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
戰國時期的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出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
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民貴、君輕”)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4)道家:代表人是莊子,主張: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道家思想被劉邦、漢文帝、漢景帝采用)。
(5)法家:代表人是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統治者所采用——秦始皇)(商鞅、秦始皇都是法家人物)
3、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注意:儒家 與 法家 的思想主張截然相反 。
(1)運用三家觀點解決問題:
儒家:說服教育;道家:順其自然,如閉門思過、自行解決;法家:依法懲處
(2)諸子百家中提到“治國”主張的有:孔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子主張實行“禮治”。莊子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無為而治。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提到“戰爭”主張的有:墨子、孟子、(墨子,主張“非攻”.孟子主張反對非正義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相關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鑒或啟示:
時期 姓名 稱謂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鑒或啟示
春秋時期 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 《道德經》 順應自然;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主張無為而治。 辯證地看待問題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的創始人 《論語》《春秋》 思想上: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教育上: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學原則 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
戰國時期 墨子 墨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構建和諧社會;反對侵略戰爭;勤儉治國
孟子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民貴君輕),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構建和諧社會
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莊子 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莊子》  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積極地面對和看待問題
韓非 法家集大成者 《韓非子》  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積極改革,勇于創新
孫武 軍事家,兵家鼻祖 《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春秋戰國時期的重大變革:
變革方向 內容 作用
生產力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用 推動新的生產關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
政治(社會制度) 商鞅變法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水利工程 修筑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思想 百家爭鳴 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真題精練】
七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A卷
一.選擇題
1.(2022聊城中考2.)我國省級行政區簡稱的由來大體有三種:第一,取全稱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第二,因境內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國名演化而來。下列省份簡稱的由來屬于第三種的是( )
A. 河南湖南 B. 江西陜西 C. 遼寧浙江 D. 山東山西
2.(2022河池中考1.)“武王克商、尤其周公東征以后:周王朝進行了相當規模的封邦建圍活動。荀子說,周公當政時曾封建71國,其中與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國。”材料中與“封邦建國”相適應的制度是(  )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 分封制 D. 郡縣制
3.(2022成都中考1.)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這反映出商代( )
A. 手工業的新發展 B. 私有觀念的產生 C. 農業技術的進步 D. 賦稅負擔的繁重
4.(2022北京中考1.)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
A. 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 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
C. 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 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5.(2022昆明中考1.)西周初年,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統治格局。由此,周王朝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是( )
A. 禪讓制 B. 分封制 C. 郡縣制 D. 科舉制
6.(2022瀘州中考1.)臺灣歷史學家許停云先生在《萬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國寡民僻居西部,面對東部的廣土眾民,不能不設計一套統治機制—封建親成,以藩屏周’的制度”。這一制度是( )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 分封制 D. 郡縣制
7.(2022廣元中考1.)山西省簡稱“晉”、山東省簡稱“魯”、陜西省簡稱“秦”。這些省的簡稱與周朝哪一項政治制度有淵源( )
A. 郡縣制 B. 禪讓制 C. 分封制 D. 世襲制
8.(2022東營中考2)古時《三字經》“夏傳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開創了()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9.(2022廣安中考1.)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殷墟”發掘有助于研究( )
A. 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B. 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管理
C. 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的引進 D. 中外陸路和海路交通
10.(2022達州中考1.) 2022年春晚舞臺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銅面具,讓國人領略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奪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銅器中最重的是( )
A. 四羊方尊 B. 利簋 C. 司母戊鼎 D. 青銅面具
11.(2022包頭中考1.)實物史料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圖1和圖2集中展示了( )
A. 鑄造工藝的高超 B. 早期文明的成就
C. 石器時代的風貌 D. 文字演變的歷程
12.(2022盤錦中考1.)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同、語音不通,但當這些話語成為形聲表意的方塊字時,卻人人都能心領神會,彼此溝通。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東周
13.(2022湘潭中考1.) 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A. 漢字的傳承發生異變 B. 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簡到繁
C. 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 D. 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
14.(2022眉山中考1.)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 )
A. 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 B. 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
C. 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 D. 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
15.(2022陜西中考1.)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
A. 鐵農具 B. 耬車 C. 翻車 D. 筒車
16.(2022沈陽中考1.)戰國中期各國變法之后,鐵制農具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涌現。眾多出土的戰國鐵農具(見下圖),展示出當時己經發明的層疊鑄造技術。上述材料反映出戰國時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 )
A.治鐵業 B.青銅業 C.紡織業 D.煮鹽業
17.(2022常德中考20.)常德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戰國時期,常德屬于( )
A. 秦國 B. 齊國 C. 燕國 D. 楚國
18.(2022重慶中考A卷2.)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 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
19.(2022山西中考.)追溯三晉歷史,走進春秋戰國。下面圖文信息晉國公室君主晉烈公仍在位,晉國公室身處三家的夾縫中。到晉孝公時,韓、趙兩國搶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 )
A.桐葉封晉 B.城濮之戰 C.三家分晉 D.長平之戰
20.(2022泰安中考1.)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題是( )
政局動蕩不安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
農業繼續發展 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
各國進行變法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
A. 夏商周的更替 B. 分封制的實施 C.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D. 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21.(2022東營中考3)下圖為我國古代造福千秋的綜合性水利樞紐,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該水利樞紐是()
A.都江堰 B.靈渠 C.通濟渠 D.永濟渠
22.(2022江西中考3.)支持商鞅變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這說明商鞅變法( )
A. 得到了舊貴族勢力的支持 B. 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C. 維護了舊的政治經濟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階級勢力
23.(2022聊城中考3.)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集中體現。下列語句最能體現民本思想的是( )
A.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B. 法與時變,禮與俗化
C.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24.(2022北京中考2.)春秋后期,某學派首倡“仁愛”,以“愛”釋“仁”,開創“仁愛”思想教化的先河。這一學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25.(2022云南省中考2.)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碩大壯實的主根。主張要有愛心和同情心,提倡“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態度的歷史人物是( )
A 華佗 B. 岳飛 C. 孔子 D. 司馬遷
26.(2022宿遷中考1.)右圖中的言論來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27.(2022紹興中考2.)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
A. 有教無類 B. 崇尚“自然” C. 克己復禮 D. 民貴君輕
28.(2022天津中考1.)主張以德治國的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韓非
二.非選擇題
1.(2022東營中考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百家爭鳴”本身是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產物,反過來對社會變革又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材料二:唐朝處理對外關系的時候,強調制度文化的傳播和對周鄰國家的開放;通過人員、物質、文化的廣泛流動,充分吸收各國之長,維持自身的先進性和活力,形成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確保自身的中心地位。
—《教師教學用書中外歷史綱要》
材料三: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臨安等都是人口達十萬以上的大城市……繁華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說話、雜劇、影劇、傀儡戲、諸宮調等藝術迅速興起和發展……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1)結合所學知識,支出材料一的“社會變革”指什么?試從戰國的“百家”中選一家并指出其治國主張。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要指出唐朝“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有哪些?
(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都市“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2.(2022營口中考25.)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凝結著豐富的歷史智慧。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禮德文化 育人鑄魂】
材料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1)根據材料一,這兩則名言體現的是哪個學派的思想?請結合所學知識,在材料一中任選一位人物簡述他的思想主張。
【科技創新 共同發展】
材料二
(2)請根據材料二,回答下列問題。
推動歐洲社會變革的發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文化傳播與發展的發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進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發展的發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醫學瑰寶 健康固本】
材料三 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了一套體操。吳普長期堅持,“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摘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3)中醫總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健康養生的理念和實踐經驗。請根據材料三,寫出華佗為幫助人們強身健體而創編的的體操名稱。
(4)豐厚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請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如何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3.(2022泰州中考27.)東西方的思想智慧共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來自各諸侯國活躍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師、道家傳人、法家骨干、朗陽家領袖,他們互相對立、互相爭鳴、互相吸收、互相促進,共同培養了特殊的理想人格民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 ——摘編自王立(百家爭鳴與大一統》
(1)根據材料說明各思想流派之間的關系。寫出儒家代表示范后世的一句良言。
材料二 (它)并非對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趨”的簡單模仿……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新生的資產階級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必須首先在思想上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的程格下解放出來……這個時期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及政治、哲學著作都鮮明地表現出斷的時代精神。
——摘編自關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2)材料中“新的時代精神”指什么?根據材料指出這一運動的實質。以上兩場運動有什么共同作用?
材料三 馬克思主又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
(3)閱讀上面示意圖,回答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及在俄國的革命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哪些特點使其富有強大的生命力?
4.(2022懷化中考25.)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在漫長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在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它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東學西漸”是指古代中國文化向西傳播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高潮: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明時期。公元16、17世紀以前的歐洲在文明的發展中與中國有比較大的差距,而他們向中國文明的學習與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文明的順序是相似的,即先從科學技術開始,包括四大發明、陶瓷、冶金、紡織等,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
——摘編自《“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之分》
材料三 京師大學堂的辦學方針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則,強調“中西并重”,務使二者“會通”,缺一不可。課程設置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辦法,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普通學科為全體學生必修課,包括經學、理學、掌故、諸子、初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文學、體操10科。專門學科由學生任選其中一或兩門,包括高等算學、格致、政治、地理、農礦、工程、商學、兵學、衛生學等科,另設英、法、俄、德、日5種外語。
——百度百科《京師大學堂》
材料四 湖湘文化由生活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創造,逐漸積淀而成。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湖湘文化具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務實求新,博學海納、兼容并蓄,果敢自信、愛國奮斗等諸多鮮明特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脈。
——摘編自《湖南地方文化常識)
請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歷史人物分別是哪些學派的代表人物,戰國時期出現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被后世稱為什么?
(2)閱讀材料二,寫出兩例隋唐時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并說明其影響。
(3)根據材料三,結合京師大學堂的課程設置特點,指出這一歷史現象反映了怎樣的時代需求?
(4)閱讀材料四,寫出兩例近代中國湖湘子弟中的杰出代表并說出他們的主要事跡。
5.(2022齊齊哈爾中考26.) 材料一:孔子開創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一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便開始出現。它光芒四射,燦爛奪日,成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最富麗的時代。
——摘編自李定一《中華史綱》
材料二:
材料三:新文化運動時,在胡適、魯迅等人的倡導下,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當時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1)依據材料一指出哪位歷史人物開創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他是我國古代哪一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哪部書籍?
(2)材料二中三位人物是歐洲哪一場運動的代表人物?該運動提倡的思想是什么?圖一A是哪位歷史人物?身為這場運動的先驅,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3)依據材料三指出使白話文逐斷普及開來的是哪次運動?哪位人物創辦《青年雜志》并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寫出這次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
(4)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的感倍。
6.(2022牡丹江、雞西中考28.)思想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這個詞很適合表現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主張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間的不同、分歧和沖突。如儒、道對立早就為大家所熟知,墨家從一開始就是儒家的對立物,至于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對于各家都有尖銳的批評……但在彼此的沖突和批評中,不同思想之間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這種分化趨勢和統一趨勢并存的局面在戰國后期表現得越加明顯。
——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在15、16世紀,西歐發生了兩場重要的文化運動,一場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藝復興運動,另一場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運動……從時代精神的角度來看,它們雖然客觀上導致了西歐社會的一系列變化,但并沒有開創出西方現代文化賴以生長的理性精神……。對于西方文化來說,正是經過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洗禮,一個全新意義上的西方現代文化才得以產生。
——摘編自趙林《西歐啟蒙思想的發展歷程》
材料三:啟蒙運動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開辟使歐洲人認識到世界其他地方還存在迥異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態……16世紀后期,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鼓勵人們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認識世界,而不要迷信權威。17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實驗、觀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奧秘……伏爾泰對中國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學家統治贊賞備至,據此提倡實行開明的君主制。這些內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國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編自《從概念史的角度看啟蒙運動》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很適合的“這個詞”是什么?據材料一歸納該局面所呈現的特征。
(2)材料二認為,15、16世紀西歐的文化運動存在什么不足?這些不足后來被哪場“思想運動”所彌補?
(3)材料三認為“啟蒙運動不是陡然而至的”,試據材料三概括該認識的依據。
(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事件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7.(2022白銀中考12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真正愛好和平的民族。在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中主張“兼愛”“非攻”的思想學派是哪家
(2)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請選擇其中一項發明,說出它們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
(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8.(2022龍東中考28.)民主與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經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的共識。讓我們回顧歷史,一同探究人類民主與法治的發展歷程。
【古代民主與法治】
(1)人類法治歷史源遠流長。圖一的人物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強調以法治國。他是誰?
(2)圖二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是哪個奴隸制國家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3)希臘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誰主政時期把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資本主義民主與法治】
(4)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使英國最終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
(5)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什么?
(6)拿破侖為了鞏固法國大革命成果,頒布了哪一法律文獻?
(7)圖三的文件是哪次革命的重要成果?
【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憲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莫定了基礎。
(8)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什么?
9.(2022衡陽中考26.)2022年6月6日,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灌區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目前我國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資規模超1萬億元。閱讀有關水利工程的材料,探究歷史,完成答題。
【水沃天府】
材料一 秦孝文王以李冰為郡守。……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壩)……又灌溉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形容蜀地物產豐饒,像大海一樣富有)。故……曰:“水旱從人,不知饑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
【千里通波】
材料二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蘇聯奇跡】
材料三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在第聶伯河上修建的水電站
【新政工程】
材料四 田納西流域管理局是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建立起來的大型綜合項目。田納西河流域面積廣闊,但由于無節制的開發,這一地區水土流失嚴重,人民生活困苦。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建立田納西流城管理局,允許該局建造和管理田納西河流域的水壩。田納西流域局管理局不僅解決了大量工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刺激了經濟的恢復和增長。經過綜合開發和治理,田納西河流城的土地得到了保護,許多土地恢復耕種。田納西河流域居民的收入也大福提高。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它的修建發揮了什么作用?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大運河中心城市的名稱,并分析大運河修建產生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為什么能在短期內完成這一偉大工程?
(4)根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分析田納西流域管理局設立的背景及發揮的作用。
【你建議】
(5)入夏,南方進入汛期,出現洪澇災害:各個地方也會存在不同的水利問題。請就本地水利問題談談你的建議。
10.(2022綏化中考36.)識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圖一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________。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________朝開始。
(2)圖二是戰國時期________(填人名)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它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3)圖三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作者是________。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米泉市| 赤峰市| 阜平县| 辉县市| 偃师市| 绍兴市| 沂南县| 聊城市| 烟台市| 赤城县| 历史| 哈巴河县| 东乡| 莱州市| 黑龙江省| 海门市| 商南县| 康平县| 冕宁县| 藁城市| 龙游县| 公安县| 徐闻县| 康定县| 凤翔县| 巴彦淖尔市| 乐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来凤县| 武陟县| 鄢陵县| 扎赉特旗| 崇信县| 广东省| 东乌| 昌江| 北川| 襄垣县| 犍为县|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