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單元概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東漢末年,地方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雖然西晉完成了短暫的統一,但很快又陷入到東晉十六國、南朝北朝分裂混戰的局面之中。封建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并非是歷史的停滯、倒退。在分裂的同時,局部地區經濟在發展,人們生產生活相對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觸頻繁,民族融合進程加快。并且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生產有了一定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出現不少成就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知識要點】
第16課 三國鼎立
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一、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概況:
(1)時間:公元200年
(2)作戰雙方:袁紹 與 曹操
(3)結果: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軍。
(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
(3) 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袁紹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全國。
2、概況:
(1)時間:公元208年
(2)作戰雙方:曹操 與 孫劉聯軍
(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軍。
(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
(2)曹操驕傲輕敵;
(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比較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時間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 袁紹 與 曹操 曹操 與 孫劉聯軍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結果 曹操勝利 曹操失敗
作用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啟示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僅看力量強弱,還要看戰略戰術是否得當;不能驕傲輕敵,要適時出擊,虛心接受好的建議等才能取勝。
★★評價曹操:
(1)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魏國建立。(標志西漢滅亡)
(2) 221 年, 劉備 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蜀國建立;
(3) 222 年, 孫權 稱吳王,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南京),標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圖表: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9年稱帝 建業 孫權
2、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
形成局部性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為西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翻車。
蜀國: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吳國: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現在的臺灣)
★★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局部民族融合,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是東漢末年人;蜀國旗號是“漢”,不是“蜀漢”或“蜀”。
★★學習三國歷史的啟示:
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興亡(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1、建立:263年魏國滅蜀;266年,司馬炎奪取魏國政權,自立為帝,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2、統一: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3、政權特點:統治階級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浮華奢侈。
4、衰落(轉折點):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5、滅亡:公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6、西晉滅亡原因:西晉統治者生活奢侈,政治腐敗;八王之亂沉重打擊了西晉,西晉從此衰落;西晉統治者剝削壓迫內遷各族人民。
二、八王之亂
1、原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晉惠帝昏庸無能。
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
3、影響: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路線:氐族和羌族,由西南東遷入陜西關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
十六國:
(1)316年內遷的匈奴族滅掉西晉,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2)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4世紀后期,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進行改革
,他們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影響: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
★★西周分封制---春秋爭霸,戰國爭雄;西漢劉邦分封制---七國之亂;西晉分封制--八王之亂
★★西晉進步性:一是統一南北,大統一朝代;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民族融合。
★★西晉與秦朝相似:都是大統一朝代,都是結束動亂而統一;都是短命王朝。
★★定都洛陽:東周洛邑、東漢、魏國、西晉、北魏。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6年內遷的匈奴族滅掉西晉,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
東晉初期,多次北伐,收復黃河以南部分地區,由于東晉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北伐缺少后援,最終未能恢復中原。(祖逖北伐,聞雞起舞,擊楫發誓)
3、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5、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梁武帝蕭衍奪取地位后,政治敗壞,發生大規模叛亂,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方處于明顯劣勢。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政治重心,經濟重心。
2、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為躲避戰禍,北方人民南遷,東晉后期,長江中下游布滿南遷的流民,遷入江蘇一帶最多,一部分進入浙江、福建、廣東。
3、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A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
B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C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雨水充足。D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開墾荒地,修建水利工程。
4、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 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施用糞肥,水稻育秧移栽,麥稻兼作; 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手工業:手工業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5、影響: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南京稱為六朝古都:三國時的吳國(建業),東晉(建康),南朝時的宋、齊、梁、陳(建康)六朝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317年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2、概況:
(1)大戰時間:公元383年
(2)作戰雙方:前秦 與 東晉
(3)結 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淝水之戰的影響:
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2)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前秦苻堅失敗的原因:
(1) 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內部有民族矛盾,軍心不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
(2)從東晉方面看:東晉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奮勇抗戰,指揮得當。
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5、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
6、淝水之戰同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以少勝多的戰爭)
——巨鹿之戰、200年官渡之戰、208年赤壁之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紀后期,鮮卑族建立;
(2)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原因: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控制)(2) 說漢語;(3)穿漢服;(4)改漢姓;(5)鼓勵與漢族聯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進程)。
5、你從孝文帝身上學到了什么?
學習他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6、如何評價孝文帝改革?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
評價: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7、漢語成為中國北方通用語言開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時期: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現:
生產生活方面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人民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
民族心理 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
4、民族交融的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
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農學:《齊民要術》
作者:北朝賈思勰
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影響:這部農書對后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數學:祖沖之
時期:南朝
成就: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制定《大明歷》;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
三、書法:
1、原因:造紙術的發明,使書寫載體發生革命性變化,也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人們對書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動了書法藝術的持久發展。
2、時間:東漢以后書法成為專供人們欣賞的藝術。
3、代表: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剛柔兼并,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西晉設書博士,用鐘繇、胡昭書法作為標準書體。
4、東晉王羲之,代表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稱譽:書圣
四、繪畫: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了重要地位。由于山水詩的增多,山水畫開始形成。
顧愷之1、時期:東晉
2、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3、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五、雕塑
1、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思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
(2)北方經濟的發展,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3)外來佛教的傳入,吸收了異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繼承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新,成為文化發展的前提。
(5)科學家、藝術家的探索、改革、創新精神。
★★統一過北方的有:曹操、曹魏、西晉(大統一)、前秦、北魏、北周。
【真題精練】
七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一.選擇題
1.(2022襄陽中考1.)下面文本框的內容摘自《歷史襄陽》。橫線上應該填入的人物是( A )
鐘靈毓秀 名人輩出浪漫賦祖、悲秋騷人之宋玉龍騰白水、奠基東漢之劉秀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田園詩祖、文壇奇葩之孟浩然
A. 諸葛亮 B. 徐庶 C. 皮日休 D. 米芾
2.(2022內江中考1.)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這里的“大陸”當時最主要是指( C )
A. 魏 B. 蜀 C. 吳 D. 晉
(3.2022湘潭中考2.)仔細觀察《三國鼎立形勢圖》,其中代表“曹魏”政權區域的是( D )
4.(2022懷化中考4.)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記錄了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東漢末年,曹操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戰役是( C )
A. 赤壁之戰 B. 淝水之戰 C. 官渡之戰 D. 郾城大捷
5.(2022齊齊哈爾中考4.)魏、蜀、吳三國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戰役是( C )
A. 巨鹿之戰 B. 官渡之戰 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
6.(2022揚州中考2.)《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 北方人民南遷 B. 南方條件優越 C. 對外交往發達 D. 民族交融加強
7.(2022懷化中考22.)長沙走馬樓發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國吳簡14萬余片。從其記載的戶籍、書信等信息中發現,當時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恩”(“客”外來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兩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針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D )
A. 這兩個字好聽、好記,寓意吉祥 B. 湖南境內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
C. 受佛教影響,取名中具有禪意 D. 中原人口遷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8.(2022荊州中考2.)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A )
A. 實現了民族大交融 B. 完成經濟重心南移
C. 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D. 海外貿易高度發達
9.(2022廣東中考 5.)十六國時期,氏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皇帝苻堅“行禮于辟雍,祀先師孔子”,前秦政權形成“英儒畢集”局面。苻堅這一舉措( D )
A. 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 B. 體現“無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10.(2022北京中考5.)下圖文材料說明( C )
A.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B. 文學藝術繁榮發展
C. 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 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11.(2022臨沂中考3.)王導是瑯琊郡臨沂縣人,他曾上書說:“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司馬睿覽奏后,聽從了王導的建議。該上書反映了( B )
A. 王導主張健全法制 B. 東晉王朝重視發展教育
C. 東晉朝廷重文輕武 D. 司馬睿善于向平民納諫
12.(2022鹽城中考2.)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右圖①處的政權是 ( B )
A. 西晉 B. 東晉 C. 北魏 D. 北齊
13.(2022連云港中考4.)東晉后期,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 )
A.自然條件優越 B.大量人口南遷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貿易拓展
14.(2022宜昌中考5.)《晉書》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該記載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 C )
A. 民族的大交融 B. 海外貿易日益繁盛 C. 社會相對安定 D.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15.(2022河南中考5.) 317一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 A )
A. 生產技術的進步 B. 環保意識的增強 C. 水利工程的興修 D. 自然條件的優越
16.(2022河池中考3.)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意義是( B )
鮮卑姓 漢姓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陸
拔拔 長孫 賀蘭 賀
達奚 奚 獨孤 劉
A. 實現了南北統一 B. 促進了民族交融 C. 增強了軍事力量 D. 削弱了北魏實力
17.(2022云南省中考4.)下圖是出土于甘肅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室磚畫。圖中兩名漢族婦女正在制作原為少數民族食物的蒸饃與烙餅,磚畫內容可以反映出當時( A )
A. 各民族交往密切 B. 南北方戰亂頻繁 C. 佛教雕刻藝術精巧 D. 政權更迭,政局混亂
18.(2022溫州中考1.)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舉( A )
A. 促進了民族交融 B. 開發了江南地區 C. 加強了中外交流 D. 削弱了軍隊實力
19.(2022重慶中考A卷4.)北魏后期,一位到過北方的南朝大臣在親眼目睹洛陽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后,感嘆當時中原“禮儀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輕視。這反映出( B )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閡完全消除 D.分裂割據局面已經結束
20.(2022建設兵團中考2.) 下面三幅圖畫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些原是北方少數民族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這反映了( C )
A. 內遷各族生活習慣一致 B. 祖國邊疆地區得到開發
C. 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21.(2022自貢中考2.)孫機在《中國古輿服論叢》寫到:“唐代前期,人們比較欣賞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樣式更是多種多樣。”下列詩歌中能反映這一現象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李白)
B.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陸龜蒙)
C.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22.(2022廣元中考3.)廣元某校歷史學習小組在開展合作探究時,制作了圖示卡片。下列選項與該卡片內容最契合的是( D )
A 商鞅變法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興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3.(2022廣安中考2.) 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等。這些措施( B )
A. 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B. 促進了民族交融
C. 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D. 加強了社會經濟控制
24.(2022山西中考.)觀察右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圖》,圖中人物的衣著均是峨冠博帶、長袍寬袖,與北魏傳統的小袖短襖截然不同。這一現象反映出( B )
A.北方經濟的發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會矛盾的緩和 D.民族政權的分立
25.(2022包頭中考3.)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間交往、交流與交融日益加強,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顯著進步。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C )
A. 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 消除了南北之間的差異
C. 奠定了隋唐統一的基礎 D. 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6.(2022邵陽中考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C )
A. 完成了國家統一 B. 發展了畜牧經濟 C. 促進了民族交融 D. 增強了北魏實力
27.(2022郴州中考3.)下圖是北魏時期的陶籠冠傭,該陶俑頭戴紗織籠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長裙,腰間系帶,是當時著漢裝的侍女形象,這種“胡人漢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 C )
A. 商鞅變法 B. 前秦的統一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變法
28.(2022黃岡、孝感、咸寧中考2.)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這表明( B )
A. 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閡消解 B. 當時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 各民族之間的偏見完全消除 D. “胡”“漢”觀念已經徹底淡薄
29.(2022齊齊哈爾中考5.)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遷到( A )
A. 洛陽 B. 長安 C. 北京 D. 建康
30.(2022大慶中考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遷都洛陽,并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這些措施( C )
A. 實現了全國統一 B. 消除了民族隔閡 C. 促進了民族融合 D. 激化了民族矛盾
31.(2022福建中考5 .)諺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過了小滿十月種,十日不種一場空”體現了先民( A )
A. 強調不誤農時 B. 主張種植水稻 C. 關注農具革新 D. 重視因地制宜
32.(2022內江中考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繼承和發展著中華文明,創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圖作品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反映了中華文化的“中和之美”。這一作品( A )
A.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B. 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
C. 是當時最先進歷法 D. 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特點
33.(2022臨沂中考4.)下圖所示的書法,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剛柔兼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這種漢字字體,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也稱“真書”“正書”。該字體的創始人是( A )
A. 鍾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顏真卿
34.(2022衡陽中考2.)飛天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飛天形象的變化反映出( B )
大同云岡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 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
A. 書法藝術成熟 B. 北方民族交融 C. 江南經濟開發 D. 南北政權對峙
35.(2022海南中考2.)《齊民要術》一書綜合整理了西周以來的農藝科學文獻,記錄了當時農藝的實踐經驗,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這部書( D )
A. 圖文并茂,藝術水平高 B. 語言生動,可讀性強
C. 家喻戶曉,傳播范圍廣 D. 內容豐富,綜合性強
36.(2022北部灣經濟區中考2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這項成果所屬領域是(A )
A. 數學 B. 歷法 C. 醫學 D. 文學
37.(2022昆明中考3.)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之精華,集書法之大成,時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下列書法作品中,最能體現王羲之行書風格的是(A )
A. 《蘭亭集序》 B. 《張猛龍碑》 C. 《顏氏家廟碑》 D. 《九成宮醴泉碑銘》
二.非選擇題
1.(2022齊齊哈爾中考29.)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誰能在創新上下先手棋,誰就能掌掘主動。縱橫歷史,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以創新為主題的探究性學習。
【古代篇一中華智慧】
(1)請運用所學,依次填寫上方圖示方框內的歷史知識。選擇圖示中的任意一項成就,寫出其影響。
【近代篇一西方科技】
類別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國家 A 美國、德國
重要發明 哈格里夫斯發明B 菜特兄弟制造飛機
C.改良蒸汽機 本茨制造汽車
斯蒂芬森設計蒸汽機車 D.發明耐用白熾燈泡
時代特征 蒸汽時代 E
(2)依據表格和所學知識,分別將A、B、C、D、E五處內容填寫完整
【現代篇--中國力量】
(3)依據所學知識,寫出知識結構圖中①戰爭名稱。②是哪一歷史事件?將③對臺基本方針填寫完整。④具體時間是什么?
【感悟篇-展望未來】
(4)通過以上探究性學習,你有怎樣的感悟?
【答案】(1)東漢,畢昇、《本草綱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祖沖之把圓周本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率,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答出以上一點或符合題意即可)
(2)A.英國.B.珍妮機.C.瓦特。D.愛迪生、E電氣時代
(3)①抗美援朝。②三大改造.③“和平統一,一國兩制”、④1997年7月1日
(4)①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理想;②為國家的發展和富強貢獻白己的力量;③刻苦鉆研,不是圖難,培養創新精神;④增強拼搏勇于創新。樹立創新意識,增強創新實政能力;⑤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推動社會進步;⑦國家統一是大藥所趨,民心所向,是國家發展的前提;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成就解煌,對人類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2.(2022盤錦中考26.)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科技改善民生】
材料一
【科技助力壯舉】
材料二
中國 世界
事件 鄭和下西洋 ★
時間 1405-1433年 15世紀末-16世紀20年代
代表人物 鄭和 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
【科技改變世界】
材料三中世紀或近代早期,人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馬車、木船;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出行時可以坐火車。中世紀或近代早期,人們主要生活在農村;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倫教、巴黎、紐約等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1600年,在法國和蘇格蘭,每6個成年人中僅有一個略微識字;到了1800年,蘇格蘭90%以上的成年人識字,法國有2/3的成年人識字(在諾曼底則達90%)。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科技成就夢想】
材料四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摘自《光明日報》2021年9月28日)
(1)依據材料一,寫出圖一典籍的作者和圖二典籍的成書朝代。
(2)將材料二中★補充完整。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哪一項為材料二中的事件提供了助力?
(3)依據材料三,概括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化。(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分)
(4)依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實現科技強國夢的途徑。
【答案】(1)賈思勰;明代。
(2)新航路的開辟/探尋新航路/地理大發現;指南針/羅盤。
(3)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了交通的不斷發展;大眾文化水平提高(推廣了大眾教育)。
(4)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利用新的科技成果;等。
3.(2022恩施州中考14.)活動探究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下面是某班同學以“民族交融”為主題設計的活動探究方案,請你參與完成。
活動一:【疆域變遷——民族認同】
材料一:春秋時期有眾多的諸侯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十幾個。……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朝完成統一的重大意義。
活動二:【民族認同——多元一體】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丙辰,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戊午,詔改長尺大斗,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書》卷七《高祖紀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2)根據材料二,寫出一項具體的改革措施。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活動三:【多元一體——鞏固發展】
材料四:
對新疆地區 對西藏地區
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 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時期,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
元朝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轄,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進行管轄;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 中央政府對歷代達賴和班禪進行冊封;1727年,設置B ______ ,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管理西藏。
——改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3)完成表格,在A、B兩處填上適當內容。根據表格歸納歷代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兩種)
活動四:【提升認識——家國情懷】
(4)通過主題活動的探究,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識。
【答案】(1)秦朝完成統一結束了的割據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秦是我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遷都洛陽、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實行均田制。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任兩點,意思相近即可)
(3)文成公主;駐藏大臣;方式:與少數民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制定法律
(4)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
4.(2022龍東中考25.)改革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魏主下詔:“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司馬光《資治通鑒》
材料三:據統計,1861年后的30年間,依國的糧食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間,農村社會分化加劇,一部分農民成為富農,更多的農民卻更加貧困,不得不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富農購買了越來越多的土地,雇用貧雇農,采用新式農具,經營資本主義農業。
——選自《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四:日本新政府頒布了《五條誓文》、內容包括:一、廣興會議,萬事決于公論;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五條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舊制度、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選自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九年級下冊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國歷史上的哪一次變法?這次變法有何作用?
(2)材料二是“魏主”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北語”、“正音”體現了他的哪一項改革措施?
(3)材料三的現象得益于俄國歷史上的哪次改革?
(4)材料四是日本的哪次改革?這次改革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5)俄國和日本的這兩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提高軍隊戰斗力等。
(2)北魏孝文帝改革;說漢話。
(3)1861年農奴制改革。
(4)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5)促進本國資本主義發展。
5.(2022白銀中考9 .)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
——摘編自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戚厚杰著《臺灣光復》目錄節選(見下圖)
引言 直掛云帆復臺灣,兩岸統一會有時一 兩岸骨肉根連根,海盜垂涎強侵占二 義正驅紅夷,統一銘青史三 跨海征戰入版圖,耕鑿從今九壤同四 骨肉分離天落淚,烽火遍島不臣倭五 驅逐倭奴,恢復中華六 中國是我們的祖國,臺灣土地是中國的土地
材料三 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10月9日)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驅逐倭奴,恢復中華”敘述的歷史事件。
(3)依據材料三,指出“臺灣問題”的性質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當今祖國統一問題的看法。
【答案】(1)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事件:抗戰勝利后臺灣光復
(3)性質:中國的內政問題;看法: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維護國家統一。(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6.(2022內江中考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交融。
——摘編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摘編自《清代駐藏大臣》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哪一年?概括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其變化帶來了什么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駐藏大臣設立于哪一年?概括駐藏大臣職能。其設置有什么重大影響?
【答案】(1)年份:494年;變化: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
(2)年份:1727年;職能:監督西藏地方政務;影響: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7.(2022湘潭中考31.)農為天下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農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農耕而作陶。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
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明清時期)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傳說中神農氏的貢獻。這些傳說是否有科學根據?請以考古發現舉一例說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本組材料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請以圖2為例加以說明。
(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
(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證明材料四觀點的證據。你認為導致這一時期中國“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貢獻:教百姓耕種糧食作物和制造陶器。有科學依據。舉例: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稻谷的遺存和大量的生產工具。
(2)相同之處:都使用牛耕。說明:圖2“魏晉嘉峪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3)狀況:耕地面積不斷增長。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
(4)證據:中國古代的牛耕技術長期沒有進步。根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
8.(2022江西中考2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小宋同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后,對七個主題單元知識進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學習筆記:
(1)請補全筆記一內容。
(2)請從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四個,參照筆記一完成筆記二。
【答案】(1)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
(2)示例:時期:隋唐時期,時代特征: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內容:開通大運河“貞觀之治”開放的社會風氣鑒真東渡。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單元概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東漢末年,地方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雖然西晉完成了短暫的統一,但很快又陷入到東晉十六國、南朝北朝分裂混戰的局面之中。封建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并非是歷史的停滯、倒退。在分裂的同時,局部地區經濟在發展,人們生產生活相對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觸頻繁,民族融合進程加快。并且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生產有了一定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出現不少成就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知識要點】
第16課 三國鼎立
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一、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概況:
(1)時間:公元200年
(2)作戰雙方:袁紹 與 曹操
(3)結果: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軍。
(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
(3) 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袁紹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全國。
2、概況:
(1)時間:公元208年
(2)作戰雙方:曹操 與 孫劉聯軍
(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軍。
(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
(2)曹操驕傲輕敵;
(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比較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時間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 袁紹 與 曹操 曹操 與 孫劉聯軍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結果 曹操勝利 曹操失敗
作用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啟示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僅看力量強弱,還要看戰略戰術是否得當;不能驕傲輕敵,要適時出擊,虛心接受好的建議等才能取勝。
★★評價曹操:
(1)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魏國建立。(標志西漢滅亡)
(2) 221 年, 劉備 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蜀國建立;
(3) 222 年, 孫權 稱吳王,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南京),標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圖表: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9年稱帝 建業 孫權
2、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
形成局部性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為西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魏國發明家馬鈞發明翻車。
蜀國: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吳國: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現在的臺灣)
★★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局部民族融合,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是東漢末年人;蜀國旗號是“漢”,不是“蜀漢”或“蜀”。
★★學習三國歷史的啟示:
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興亡(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1、建立:263年魏國滅蜀;266年,司馬炎奪取魏國政權,自立為帝,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2、統一: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3、政權特點:統治階級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浮華奢侈。
4、衰落(轉折點):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5、滅亡:公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6、西晉滅亡原因:西晉統治者生活奢侈,政治腐敗;八王之亂沉重打擊了西晉,西晉從此衰落;西晉統治者剝削壓迫內遷各族人民。
二、八王之亂
1、原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晉惠帝昏庸無能。
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
3、影響: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路線:氐族和羌族,由西南東遷入陜西關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
十六國:
(1)316年內遷的匈奴族滅掉西晉,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2)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4世紀后期,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進行改革
,他們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影響: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
★★西周分封制---春秋爭霸,戰國爭雄;西漢劉邦分封制---七國之亂;西晉分封制--八王之亂
★★西晉進步性:一是統一南北,大統一朝代;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民族融合。
★★西晉與秦朝相似:都是大統一朝代,都是結束動亂而統一;都是短命王朝。
★★定都洛陽:東周洛邑、東漢、魏國、西晉、北魏。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6年內遷的匈奴族滅掉西晉,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
東晉初期,多次北伐,收復黃河以南部分地區,由于東晉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北伐缺少后援,最終未能恢復中原。(祖逖北伐,聞雞起舞,擊楫發誓)
3、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5、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梁武帝蕭衍奪取地位后,政治敗壞,發生大規模叛亂,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方處于明顯劣勢。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政治重心,經濟重心。
2、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為躲避戰禍,北方人民南遷,東晉后期,長江中下游布滿南遷的流民,遷入江蘇一帶最多,一部分進入浙江、福建、廣東。
3、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A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
B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C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雨水充足。D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開墾荒地,修建水利工程。
4、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 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施用糞肥,水稻育秧移栽,麥稻兼作; 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手工業:手工業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5、影響: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南京稱為六朝古都:三國時的吳國(建業),東晉(建康),南朝時的宋、齊、梁、陳(建康)六朝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317年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2、概況:
(1)大戰時間:公元383年
(2)作戰雙方:前秦 與 東晉
(3)結 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淝水之戰的影響:
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2)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前秦苻堅失敗的原因:
(1) 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內部有民族矛盾,軍心不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
(2)從東晉方面看:東晉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奮勇抗戰,指揮得當。
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5、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
6、淝水之戰同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以少勝多的戰爭)
——巨鹿之戰、200年官渡之戰、208年赤壁之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紀后期,鮮卑族建立;
(2)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原因: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控制)(2) 說漢語;(3)穿漢服;(4)改漢姓;(5)鼓勵與漢族聯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進程)。
5、你從孝文帝身上學到了什么?
學習他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6、如何評價孝文帝改革?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
評價: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7、漢語成為中國北方通用語言開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時期: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現:
生產生活方面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人民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
民族心理 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
4、民族交融的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
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農學:《齊民要術》
作者:北朝賈思勰
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影響:這部農書對后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數學:祖沖之
時期:南朝
成就: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制定《大明歷》;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
三、書法:
1、原因:造紙術的發明,使書寫載體發生革命性變化,也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人們對書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動了書法藝術的持久發展。
2、時間:東漢以后書法成為專供人們欣賞的藝術。
3、代表: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剛柔兼并,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西晉設書博士,用鐘繇、胡昭書法作為標準書體。
4、東晉王羲之,代表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稱譽:書圣
四、繪畫: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了重要地位。由于山水詩的增多,山水畫開始形成。
顧愷之1、時期:東晉
2、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3、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五、雕塑
1、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思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
(2)北方經濟的發展,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3)外來佛教的傳入,吸收了異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繼承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新,成為文化發展的前提。
(5)科學家、藝術家的探索、改革、創新精神。
★★統一過北方的有:曹操、曹魏、西晉(大統一)、前秦、北魏、北周。
【真題精練】
七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一.選擇題
1.(2022襄陽中考1.)下面文本框的內容摘自《歷史襄陽》。橫線上應該填入的人物是( )
鐘靈毓秀 名人輩出浪漫賦祖、悲秋騷人之宋玉龍騰白水、奠基東漢之劉秀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田園詩祖、文壇奇葩之孟浩然
A. 諸葛亮 B. 徐庶 C. 皮日休 D. 米芾
2.(2022內江中考1.)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這里的“大陸”當時最主要是指( )
A. 魏 B. 蜀 C. 吳 D. 晉
(3.2022湘潭中考2.)仔細觀察《三國鼎立形勢圖》,其中代表“曹魏”政權區域的是( )
4.(2022懷化中考4.)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記錄了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東漢末年,曹操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戰役是( )
A. 赤壁之戰 B. 淝水之戰 C. 官渡之戰 D. 郾城大捷
5.(2022齊齊哈爾中考4.)魏、蜀、吳三國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戰役是( )
A. 巨鹿之戰 B. 官渡之戰 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
6.(2022揚州中考2.)《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民南遷 B. 南方條件優越 C. 對外交往發達 D. 民族交融加強
7.(2022懷化中考22.)長沙走馬樓發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國吳簡14萬余片。從其記載的戶籍、書信等信息中發現,當時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恩”(“客”外來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兩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針對這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
A. 這兩個字好聽、好記,寓意吉祥 B. 湖南境內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
C. 受佛教影響,取名中具有禪意 D. 中原人口遷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8.(2022荊州中考2.)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晉短期統一外,其他朝代都處在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
A. 實現了民族大交融 B. 完成經濟重心南移
C. 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D. 海外貿易高度發達
9.(2022廣東中考 5.)十六國時期,氏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皇帝苻堅“行禮于辟雍,祀先師孔子”,前秦政權形成“英儒畢集”局面。苻堅這一舉措( )
A. 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 B. 體現“無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10.(2022北京中考5.)下圖文材料說明( )
A.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B. 文學藝術繁榮發展
C. 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 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11.(2022臨沂中考3.)王導是瑯琊郡臨沂縣人,他曾上書說:“教化萬民的根本在于正人倫,正人倫的關鍵措施在于興辦學校。學校興辦起來了,人們才得以明曉五教之禮,……成教化,定風俗,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司馬睿覽奏后,聽從了王導的建議。該上書反映了( )
A. 王導主張健全法制 B. 東晉王朝重視發展教育
C. 東晉朝廷重文輕武 D. 司馬睿善于向平民納諫
12.(2022鹽城中考2.)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右圖①處的政權是 ( )
A. 西晉 B. 東晉 C. 北魏 D. 北齊
13.(2022連云港中考4.)東晉后期,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條件優越 B.大量人口南遷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貿易拓展
14.(2022宜昌中考5.)《晉書》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該記載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民族的大交融 B. 海外貿易日益繁盛 C. 社會相對安定 D.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15.(2022河南中考5.) 317一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 )
A. 生產技術的進步 B. 環保意識的增強 C. 水利工程的興修 D. 自然條件的優越
16.(2022河池中考3.)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意義是(  )
鮮卑姓 漢姓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陸
拔拔 長孫 賀蘭 賀
達奚 奚 獨孤 劉
A. 實現了南北統一 B. 促進了民族交融 C. 增強了軍事力量 D. 削弱了北魏實力
17.(2022云南省中考4.)下圖是出土于甘肅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室磚畫。圖中兩名漢族婦女正在制作原為少數民族食物的蒸饃與烙餅,磚畫內容可以反映出當時( )
A. 各民族交往密切 B. 南北方戰亂頻繁 C. 佛教雕刻藝術精巧 D. 政權更迭,政局混亂
18.(2022溫州中考1.)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舉(  )
A. 促進了民族交融 B. 開發了江南地區 C. 加強了中外交流 D. 削弱了軍隊實力
19.(2022重慶中考A卷4.)北魏后期,一位到過北方的南朝大臣在親眼目睹洛陽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后,感嘆當時中原“禮儀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輕視。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閡完全消除 D.分裂割據局面已經結束
20.(2022建設兵團中考2.) 下面三幅圖畫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些原是北方少數民族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這反映了( )
A. 內遷各族生活習慣一致 B. 祖國邊疆地區得到開發
C. 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21.(2022自貢中考2.)孫機在《中國古輿服論叢》寫到:“唐代前期,人們比較欣賞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樣式更是多種多樣。”下列詩歌中能反映這一現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李白)
B.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陸龜蒙)
C.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22.(2022廣元中考3.)廣元某校歷史學習小組在開展合作探究時,制作了圖示卡片。下列選項與該卡片內容最契合的是( )
A 商鞅變法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興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3.(2022廣安中考2.) 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等。這些措施( )
A. 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B. 促進了民族交融
C. 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D. 加強了社會經濟控制
24.(2022山西中考.)觀察右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圖》,圖中人物的衣著均是峨冠博帶、長袍寬袖,與北魏傳統的小袖短襖截然不同。這一現象反映出( )
A.北方經濟的發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會矛盾的緩和 D.民族政權的分立
25.(2022包頭中考3.)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間交往、交流與交融日益加強,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顯著進步。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 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 消除了南北之間的差異
C. 奠定了隋唐統一的基礎 D. 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6.(2022邵陽中考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 完成了國家統一 B. 發展了畜牧經濟 C. 促進了民族交融 D. 增強了北魏實力
27.(2022郴州中考3.)下圖是北魏時期的陶籠冠傭,該陶俑頭戴紗織籠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長裙,腰間系帶,是當時著漢裝的侍女形象,這種“胡人漢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 )
A. 商鞅變法 B. 前秦的統一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變法
28.(2022黃岡、孝感、咸寧中考2.)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這表明( )
A. 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閡消解 B. 當時出現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 各民族之間的偏見完全消除 D. “胡”“漢”觀念已經徹底淡薄
29.(2022齊齊哈爾中考5.)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遷到( )
A. 洛陽 B. 長安 C. 北京 D. 建康
30.(2022大慶中考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遷都洛陽,并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聯姻這些措施( )
A. 實現了全國統一 B. 消除了民族隔閡 C. 促進了民族融合 D. 激化了民族矛盾
31.(2022福建中考5 .)諺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過了小滿十月種,十日不種一場空”體現了先民( )
A. 強調不誤農時 B. 主張種植水稻 C. 關注農具革新 D. 重視因地制宜
32.(2022內江中考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繼承和發展著中華文明,創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圖作品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反映了中華文化的“中和之美”。這一作品( )
A.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B. 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
C. 是當時最先進歷法 D. 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特點
33.(2022臨沂中考4.)下圖所示的書法,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剛柔兼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這種漢字字體,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也稱“真書”“正書”。該字體的創始人是( )
A. 鍾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顏真卿
34.(2022衡陽中考2.)飛天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飛天形象的變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岡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 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
A. 書法藝術成熟 B. 北方民族交融 C. 江南經濟開發 D. 南北政權對峙
35.(2022海南中考2.)《齊民要術》一書綜合整理了西周以來的農藝科學文獻,記錄了當時農藝的實踐經驗,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這部書( )
A. 圖文并茂,藝術水平高 B. 語言生動,可讀性強
C. 家喻戶曉,傳播范圍廣 D. 內容豐富,綜合性強
36.(2022北部灣經濟區中考2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這項成果所屬領域是( )
A. 數學 B. 歷法 C. 醫學 D. 文學
37.(2022昆明中考3.)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之精華,集書法之大成,時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下列書法作品中,最能體現王羲之行書風格的是( )
A. 《蘭亭集序》 B. 《張猛龍碑》 C. 《顏氏家廟碑》 D. 《九成宮醴泉碑銘》
二.非選擇題
1.(2022齊齊哈爾中考29.)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誰能在創新上下先手棋,誰就能掌掘主動。縱橫歷史,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以創新為主題的探究性學習。
【古代篇一中華智慧】
(1)請運用所學,依次填寫上方圖示方框內的歷史知識。選擇圖示中的任意一項成就,寫出其影響。
【近代篇一西方科技】
類別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國家 A 美國、德國
重要發明 哈格里夫斯發明B 菜特兄弟制造飛機
C.改良蒸汽機 本茨制造汽車
斯蒂芬森設計蒸汽機車 D.發明耐用白熾燈泡
時代特征 蒸汽時代 E
(2)依據表格和所學知識,分別將A、B、C、D、E五處內容填寫完整
【現代篇--中國力量】
(3)依據所學知識,寫出知識結構圖中①戰爭名稱。②是哪一歷史事件?將③對臺基本方針填寫完整。④具體時間是什么?
【感悟篇-展望未來】
(4)通過以上探究性學習,你有怎樣的感悟?
2.(2022盤錦中考26.)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科技改善民生】
材料一
【科技助力壯舉】
材料二
中國 世界
事件 鄭和下西洋 ★
時間 1405-1433年 15世紀末-16世紀20年代
代表人物 鄭和 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
【科技改變世界】
材料三中世紀或近代早期,人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馬車、木船;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出行時可以坐火車。中世紀或近代早期,人們主要生活在農村;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倫教、巴黎、紐約等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1600年,在法國和蘇格蘭,每6個成年人中僅有一個略微識字;到了1800年,蘇格蘭90%以上的成年人識字,法國有2/3的成年人識字(在諾曼底則達90%)。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科技成就夢想】
材料四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摘自《光明日報》2021年9月28日)
(1)依據材料一,寫出圖一典籍的作者和圖二典籍的成書朝代。
(2)將材料二中★補充完整。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哪一項為材料二中的事件提供了助力?
(3)依據材料三,概括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化。(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分)
(4)依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實現科技強國夢的途徑。
3.(2022恩施州中考14.)活動探究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下面是某班同學以“民族交融”為主題設計的活動探究方案,請你參與完成。
活動一:【疆域變遷——民族認同】
材料一:春秋時期有眾多的諸侯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十幾個。……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朝完成統一的重大意義。
活動二:【民族認同——多元一體】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丙辰,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戊午,詔改長尺大斗,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書》卷七《高祖紀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2)根據材料二,寫出一項具體的改革措施。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活動三:【多元一體——鞏固發展】
材料四:
對新疆地區 對西藏地區
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 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時期,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
元朝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轄,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進行管轄;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 中央政府對歷代達賴和班禪進行冊封;1727年,設置B ______ ,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管理西藏。
——改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3)完成表格,在A、B兩處填上適當內容。根據表格歸納歷代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兩種)
活動四:【提升認識——家國情懷】
(4)通過主題活動的探究,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識。
4.(2022龍東中考25.)改革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魏主下詔:“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如語音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司馬光《資治通鑒》
材料三:據統計,1861年后的30年間,依國的糧食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間,農村社會分化加劇,一部分農民成為富農,更多的農民卻更加貧困,不得不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富農購買了越來越多的土地,雇用貧雇農,采用新式農具,經營資本主義農業。
——選自《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四:日本新政府頒布了《五條誓文》、內容包括:一、廣興會議,萬事決于公論;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五條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舊制度、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選自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九年級下冊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國歷史上的哪一次變法?這次變法有何作用?
(2)材料二是“魏主”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北語”、“正音”體現了他的哪一項改革措施?
(3)材料三的現象得益于俄國歷史上的哪次改革?
(4)材料四是日本的哪次改革?這次改革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5)俄國和日本的這兩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
5.(2022白銀中考9 .)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
——摘編自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戚厚杰著《臺灣光復》目錄節選(見下圖)
引言 直掛云帆復臺灣,兩岸統一會有時一 兩岸骨肉根連根,海盜垂涎強侵占二 義正驅紅夷,統一銘青史三 跨海征戰入版圖,耕鑿從今九壤同四 骨肉分離天落淚,烽火遍島不臣倭五 驅逐倭奴,恢復中華六 中國是我們的祖國,臺灣土地是中國的土地
材料三 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10月9日)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驅逐倭奴,恢復中華”敘述的歷史事件。
(3)依據材料三,指出“臺灣問題”的性質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當今祖國統一問題的看法。
6.(2022內江中考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交融。
——摘編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摘編自《清代駐藏大臣》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哪一年?概括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其變化帶來了什么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駐藏大臣設立于哪一年?概括駐藏大臣職能。其設置有什么重大影響?
7.(2022湘潭中考31.)農為天下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農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農耕而作陶。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
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明清時期)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傳說中神農氏的貢獻。這些傳說是否有科學根據?請以考古發現舉一例說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本組材料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請以圖2為例加以說明。
(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
(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證明材料四觀點的證據。你認為導致這一時期中國“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8.(2022江西中考2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小宋同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后,對七個主題單元知識進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學習筆記:
(1)請補全筆記一內容。
(2)請從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四個,參照筆記一完成筆記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顺昌县| 修水县| 东至县| 中卫市| 凤城市| 保山市| 铅山县| 屏山县| 邢台县| 苏尼特左旗| 湘乡市| 汝南县| 巴马| 广州市| 柳林县| 阳高县| 贵定县| 普陀区| 巴塘县| 武乡县| 鄢陵县| 昭通市| 化隆| 渑池县| 乐昌市| 忻城县| 巴马| 安多县| 临洮县| 喀喇沁旗| 南城县| 禹城市| 乌兰察布市| 闸北区| 康乐县| 洪泽县| 徐闻县| 东兴市| 环江|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