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課標要求】識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含義、關系理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核心素養】認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政治認同)通過學習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原理,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和主體性特征,做到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走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科學精神)以正確的選擇與判斷,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公共參與)【學習重難點】重點: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難點:正確價值觀的內涵【自主學習】——仔細閱讀教材,解決下列問題,并在小組中討論達成共識。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特點3.正確價值觀的內涵4.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情境探究】探究一:當前,社會變革日新月異,階層分化,流動加速,利益多元,社會轉型猶未完成,社會矛盾易發多發。江蘇省政府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風險評估機制,凡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都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是否為絕大多數群眾接受,是否符合本地區發展實際等。對超越法定權限、違反法定程序的決策行為以及行政決策失誤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要依法依紀追究領導和直接負責人的責任。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有關知識,說明江蘇省政府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風險評估機制做法的正確性。探究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世異時移,法隨時變。這是一部充分體現時代特點的民法典——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與時俱進,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民為邦本,法系根基。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拋物墜物難題,維護小區業主合法權益……民法典聚焦百姓關切,強化保護人民權利,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法治保障。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體系構建】——閱讀教材,構建本框題的知識體系,并提煉出本框題主要觀點、列出提綱。【課堂檢測】1..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詮釋不同。市民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晚上少加班;職業經理人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學者認為: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這說明( )A.幸福感是主觀體驗,不具有客觀依據B.價值判斷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C.正確的價值判斷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D.價值判斷因時而異,具有社會歷史性2.下列選項中,能體現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哲理的是(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④失敗是成功之母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有人認為既然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因人而異,那么,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無所謂對錯。這一觀點( )A.正確,因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屬于主觀范疇B.錯誤,因為衡量人們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正確與否是有客觀標準的C.正確,因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D.錯誤,因為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4.古人云: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這表明在社會實踐中,人們( )①會對事物的價值作出判斷②對事物價值判斷的標準是一致的③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價值選擇④進行價值判斷時要理性分析其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由此詩可以看出( )A.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B.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基礎C.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D.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必然因人而異6.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 )A.人們的主觀愿望是否良好 B.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C.人們是否作出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D.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7.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從哲學上看,這里強調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為 ( )A.一切工作都應該從正確的價值觀出發B.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C.價值觀對人生實踐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D.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8.姓名是中華文化的命脈傳承和社會人文的重要標志。每個時代的名字都有著不同的人生記憶和故事,國慶、援朝、躍進、建國、超英、振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些極具特色的名字曾令人感到自豪。如今,“諾”“芷”等代表美德的名字,受到年輕父母的青睞。名字已不單純是一種代號,還承載著長輩對孩子的愛與愿望。可見( )①不同時代的名字體現了長輩對孩子同樣的愛 ②社會的發展變化推動人們的思想觀念同步發展 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④取名的主觀傾向是社會現實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日本方面認為美國某出版公司出版的《傳統與遭遇:環球視角看過去》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等內容與其立場“有出入”,要求修改。鑒于書中的內容與歷史事實相符,該書作者明確拒絕了日方的“請求”。由此可見( )①尊重歷史事實是形成正確價值判斷的前提 ②價值判斷因具有主體性而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 ③歷史事實隨價值判斷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深受歷史觀的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參考答案:探究一:答案: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江蘇省政府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制是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表現,目的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因而該做法是正確的。解析:設問中“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解題的關鍵,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根據以上兩點結合材料進行分析即可。探究二: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民法典的出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解決當下時代面臨的新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法典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民法典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課堂檢測:1.答案:B解析: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詮釋不同,說明價值判斷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B項符合題意;幸福感作為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具有客觀依據,A項觀點錯誤;材料未體現正確的價值判斷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C項不合題意;材料未體現價值判斷的社會歷史性特征,D項不合題意。答案選B。2.答案:C解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失敗是成功之母”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③④正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①排除;“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強調用部分代替整體,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②排除。本題選C。3.答案:B解析:認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無所謂對錯,否定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的客觀性,是錯誤的,B符合題意。A、C判斷錯誤,D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也可能相同,故均不對。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關系。古人云: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這表明在社會實踐中,人們會對事物的價值作出判斷,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價值選擇,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①③符合題意。人們對事物價值判斷的標準存在差異,②錯誤。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④不符合題意。5.答案:C解析:不同的人對幸福的不同理解說明價值判斷具有主體差異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C項符合題意;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材料強調的是人們對幸福的感覺不同的原因,A項與題意不符;材料未體現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 B項與題意不符;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源于社會存在,D項錯誤。6.答案:B7.C解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C項符合題意,排除D項。A項錯誤,一切工作都應該從實際出發。B項說法錯誤。8.D9.B解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是客觀事實,①符合題意。②錯誤,客觀標準是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客觀事實不可能隨主觀的變化而變化,③錯誤。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④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