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 社會歷史的主體【課標要求】領悟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核心素養】正確區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政治認同)理解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科學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公共參與)【學習重難點】重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難點: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自主學習】——仔細閱讀教材,解決下列問題,并在小組中討論達成共識。1.人民群眾的含義和內涵2.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5.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情境探究】探究一:近年來,W村在村民收入不斷提高的同時,開展了群眾性的“一碑兩譜五星”鄉村文化創建活動。所謂“一碑”,即樹立一座精神豐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輩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事跡;“兩譜”,即撰寫時代風范譜、尊老愛幼譜,主要收錄在鄉村發展、家庭鄰里關系中的先進典型;“五星”,即創評“讀書、創業、誠信、法紀、勤儉”等五項星級文明戶。村民們以極大熱情參與了這一活動,講身邊事、樹身邊人、自評自薦、互評互薦,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上述材料如何體現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探究二:百年鑄就苦難輝煌,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以畫為體,以史為魂,從美術經典中領略信仰之美,在歷史細節中探尋初心牢記使命,激勵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談談你對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體系構建】——閱讀教材,構建本框題的知識體系,并提煉出本框題主要觀點、列出提綱。【課堂檢測】1.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與此包含道理相一致的古典名言是( )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啟示我們( )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緊緊依靠人民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④堅持一切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學習的群眾路線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國務院移動客戶端上線得到網民的熱議和好評,從中得到的啟示有( )①實踐只要符合群眾愿望,就能獲得成功②過網絡聽取群眾意見,才能做出正確決策③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實踐,就會得到人民群眾支持④與時俱進地貫徹群眾路線,才能更好地維護群眾利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溫家寶總理說:“我從數以百萬計的跟帖留言中看到了‘信心和力量’。從哲學角度看“信心和力量”源自( )A.人民群眾 B.社會發展規律 C.科學理念 D.經濟發展實力5.某市政府通過“您點題、我整改”的宣傳活動,耐心解答群眾關心的問題,征求群眾意見、傾聽群眾呼聲,真正做到解民情、體民意、轉作風、促提升。這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③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④政府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6.“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讓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這是因為( )A.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B.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C.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D.群眾觀點是辯證法的根本觀點7.“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國發展之所以“得其本”,是因為視人民為共和國的堅實根基;國家治理之所以“得其道”,是因為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這體現了( )①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②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源泉③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④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敬重英雄、崇尚英雄,并在多個場合表達對英雄的敬仰之情。這意味著( )①社會歷史是英雄和先鋒創造的歷史②英雄和先鋒對歷史發展起巨大作用③英雄和先鋒對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④英雄和先鋒主宰著社會歷史的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這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觀、執政理念、執政思維、執政文化的精辟概括和精彩闡述。這一論述是基于人民群眾( )①是以勞動人民為主體所構成的群體②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真正的英雄③是引領和促進社會變革的領導核心④是推動歷史進步和發展的決定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探究一:答案:W村群眾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壯舉,在新時期的生活、求學和創業經歷是“ 一碑兩譜五星”文化活動的源泉;他們發展經濟為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他們通過收集、整理、評薦、比學等方式直接創造了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精神財富。解析:本題屬于體現類試題,把理論說清楚,對應好材料如何體現便可組織好答案。但此題難度在于對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一層次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論證這一觀點有三個層次,即“源泉”“物質條件”“直接創造”,從這三個層次結合材料論證即可。探究二:答案: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成為了國家的主人。②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需依靠人民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③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取得所有成功的重要保證,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課堂檢測:1.答案:B解析:材料中“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這一信息強調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主體的道理。因此: ①④符合題意,“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指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于水中。這兩項都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主體的道理,與題意包含道理相一致; ②③不合題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思就是為官者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含義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因此,這兩項與題意包含道理不一致。 故選:B。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社會歷史的主體。①、③項,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啟示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緊緊依靠人民,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故①正確、③正確。②項,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故錯誤。④項,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故錯誤。綜上所述,因為①③正確,②④錯誤,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B。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說法錯誤,群眾愿望不一定都是科學合理的;②說法片面,夸大了網絡的作用。故選D項。4.答案:A解析:A正確,BC不合題意,溫家寶總理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我從數以百萬計的跟帖留言中看到了‘信心和力量’。從哲學角度看“信心和力量”源自人民群眾,而不是源自社會發展規律和科學理念; D不合題意,經濟發展實力不屬于哲學角度。故選:A5.答案:C解析:某市政府通過“您點題、我整改”的宣傳活動,耐心解答群眾關心的問題,征求群眾意見、傾聽群眾呼聲,真正做到解民情、體民意、轉作風、促提升,這是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政府堅持群眾路線的需要,②④正確且符合題意;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①錯誤;③正確但不是題干的原因,排除。6.答案:B解析:A表述錯誤,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B符合題意,材料強調要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C不合題意,材料不涉及創新與民族進步的關系; D表述錯誤,矛盾的觀點是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故選B。7.答案:A解析:①③符合題意,中國發展之所以“得其本”,是因為視人民為共和國的堅實根基,國家治理之所以“得其道”,是因為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這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②說法錯誤,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源泉;④說法錯誤,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故選:A。8.答案:C解析:①錯誤,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②③正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因為英雄和先鋒對歷史發展起巨大的促進作用;④錯誤,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并不是英雄和先鋒主宰;故選:C。9.答案:C解析:①:題意主旨強調的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主體,而不是在講“人民群眾”的概念,故①不合題意。②④:依據題意,“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這一論述是基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動歷史進步和發展的決定力量,故②④符合題意。③:“領導核心”的說法錯誤,故③錯誤。故本題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