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課標要求】1.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2.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核心素養】理解實踐的含義,區分實踐的各個特征,把握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檢驗標準和目的。(科學精神)積極投身實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公共參與)【學習重難點】重點:實踐的概念及特點;難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自主學習】——仔細閱讀教材,解決下列問題,并在小組中討論達成共識。1.認識的含義2.認識的兩個階段含義及其關系3.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5.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情境探究】探究一:雜交水稻研發過程非常辛苦,但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雜交水稻研發團隊長期不懈奮斗,持續創造、不斷挖掘水稻高產的潛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思考:(1)袁隆平雜交水稻試驗研究這一實踐活動的主體、手段、對象分別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2)袁隆平為什么要進行雜交水稻試驗研究?(3)雜交水稻試驗研究是袁隆平個人能夠完成的嗎?為什么?(4)現在的水稻種植與以前的有什么區別?探究二:孫家棟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云氣象”到“北斗導航”,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60 多年來他帶領科技人員深入實際航天工作第一線,反復試驗,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解決了一系列技術問題。孫家棟等中國航天人以“探”為主攻方向,分“繞、落、回”三步實施,突破無人探測基本技術。2020 年 12 月 17 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 1731 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其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也是人類時隔 44 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取回樣品的國家。我國探月技術的發展歷程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 【體系構建】——閱讀教材,構建本框題的知識體系,并提煉出本框題主要觀點、列出提綱。【課堂檢測】1.下列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①黑猩猩用樹枝在樹洞里掏白蟻吃 ②中國成功發射“珠海一號”03組衛星③群眾游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④今年第18號臺風“米娜”強勢登陸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入山見木,長短無所不知;入野見草,大小無所不識。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藥,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目的C.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不懂得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3.下列有關“認識”的說法,正確的是( )A.認識是客體對主體的能動反映 B.科學理論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重要標準C.感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D.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4.關于認識兩個階段關系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轉化③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④二者都屬于認識,都是對事物本質及規律的正確反映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下列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①建設智慧城市②袁隆平進行科學實驗③學習群眾路線④國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能夠統一天下的秦始皇,下令修筑了舉世聞名的長城去防御敵人,卻不能制造導彈去攻擊敵人。從哲學上看,這表明實踐具有( )A.客觀物質性 B.主觀能動性 C.直接轉化性 D.社會歷史性7. 目前,我國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大學生就業難,除了自身素質因素制約外,也常常面臨用人單位的高門檻。閱讀漫畫,回答問題。1.實踐有哪些特點 2.利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談談你對上述漫畫的認識。參考答案:探究一(略)探究二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航天科技人員深入實際,研制試驗,攻堅克難;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探月工程順利開展,推動著探測技術不斷發展,加深對航天科技的認識;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嫦娥五號工程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東方紅一號”、“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推動航天事業勇攀高峰,創造奇跡。課堂檢測:1.答案:C解析:①④: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黑猩猩用樹枝在樹洞里掏白蟻吃,今年第18號臺風“米娜”強勢登陸都不是人的實踐活動,①④不合題意。②③: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中國成功發射“珠海一號”03組衛星,群眾游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都屬于人的實踐活動,②③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現象是認識山中的草木,但不能利用它們。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目的,B正確切題。A、C、D與題意無關。3.答案:D解析:A: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故A不選。B: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故B不選。C: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故C不選。D: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一,互相依存,互相轉化,在認識過程中,沒有純粹的理性與感性認識,他們是互相滲透、相互包含的,故D入選。故本題選D。4.答案:C解析:①③符合題意,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②錯誤,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不是相互包含,不能相互轉化;④錯誤,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二者都屬于認識,只有正確的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本質及規律的正確反映。故選:C。5.答案:C解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建設智慧城市屬于實踐活動,①正確。袁隆平進行科學實驗,屬于實踐活動,②正確③:學習群眾路線屬于純主觀思維性活動,不符合題意,排除④:國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屬于實踐活動,④正確。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6.答案:D解析:A與題意不符,秦始皇不能制造導彈去攻擊敵人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不是客觀物質性,故排除;B與題意不符,題目強調的是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不是主觀能動性,故排除;C與題意不符,題目強調的是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沒有涉及直接現實性,故排除;D正確,秦始皇不能制造導彈去攻擊敵人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故入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