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溶解度(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了解固體溶解度概念的含義。2.學會繪制溶解度曲線,能從溶解度曲線中獲取相關的圖示信息。過程與方法:1、初步學會列表法、作圖法等常用數據處理方法。2、通過簡單的探究活動,增進對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運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自主學習的快樂,學會合作,增強協作精神。2. 認識數型結合法在體現事物變化規律中的作用。教法學法教法:情景設疑、體驗探究、問題啟導、科學建構。學法:小組合作、共享交流、自主探究、反思悟法。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溶解度的含義。難點: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溶解度曲線的含義。教學過程:1、 創情激趣【視頻】“洪荒之力”獲銅牌。【問題】游泳比賽如何比出冠軍?2、 新知探究(1) 概念的形成提出問題:如何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呢?以氯化鈉和硝酸鉀為例,讓學生討論、交流結論:比較兩種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需要控制的條件有:定溫度、定溶劑、定狀態(飽和)這種溶解的限度在化學上用溶解度來表示溶解度定義: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符號S)。(二)概念的理解例:硝酸鉀在20℃時的溶解度是31.6g。在20℃時,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鉀,溶液達到飽和。在20℃時,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溶質的質量為31.6g。鞏固訓練:來找茬(1)50gA物質溶于100g水中剛好形成飽和溶液,則該物質溶解度為50g。( )(2)20 ℃ 50gB物質溶于水中,剛好形成100g飽和溶液,則20 ℃時該物質溶解度為50g。( )(3)20 ℃ 50gC物質溶于100g水中,形成150g溶液,則20 ℃時該物質溶解度為50g。( )(4)20 ℃ 50gD物質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飽和溶液,則20 ℃時該物質溶解度為50。( )例:某溫度下硝酸鉀的溶解度為20克,則此溫度下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溶劑質量= ,溶質質量:溶液質量=(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學生自學教材P36、37頁,歸納:(1)列表法(2)曲線法對比兩種表示方法,找出各自的優缺點:溶解度曲線的應用:結合教材上圖9—12,9--13,討論:(1)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大多數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 硝酸鉀等。少數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如食鹽。極少數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升高反而減小,例如熟石灰。(2)從溶解度曲線中還可獲得哪些信息?同種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相對大小。兩種溶質在同一溫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曲線上方的點:形成飽和溶液,溶質有剩余。曲線下方的點:不飽和溶液。三、課堂檢測(見導學案)四、課堂小結1、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2、結束語:物質的溶解能力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但我們的學習能力、學習潛能是無限的。愿同學們的學習道路好似硝酸鉀的溶解度曲線,沿著這條上坡路,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勇攀高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