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設計模式介紹本節教學內容是聯系生活實際,來自于自然界的知識,采取布置預習,安排學生采集相應的植物,利于快速的進入新課的問題情景以及過程性問題場景。引導學生的啟發思考。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問題、因果、聯想、比較、批判質疑法等方法與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設問、師生之間設問等方式提出問題。鼓勵自主探究: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教師指導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即協作學習,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并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在總結提高這一塊: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歸納,并可聯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遷移與提高。教材分析本節教材的內容涉及三大植物類群: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三大類群植物都是不能產生種子,而是依靠孢子來繁殖的植物。考慮到“孢子植物”這樣的名稱對于學生來說很陌生,因此教材中沒有采用這樣的名稱作為標題,而是列出這三大類群植物的名稱來做標題。由于藻類植物一般個體微小,學生會感覺比較陌生。本節的“想一想,議一議”提示學生,藻類植物離他們的實際生活并不遙遠,一滴普通的池塘水中可能就有很多藻類植物,由此提高學生學習這一節的興趣。教材對藻類、苔蘚植物的闡述,都是結合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介紹常見的植物,再安排“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它們各自的形態結構特征,分析它們的形態結構特征與生活環境的關系。之后,教材再總結藻類、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及其適應性,介紹它們與人類的關系。與藻類,苔蘚植物相比,蕨類植物則高大得多,在野外花卉市場,甚至校園中都可能見到蕨類植物,因此,對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的學習要容易一些。教材在蕨類植物這部分內容里,沒有安排“觀察與思考”等活動,而是圖文結合進行敘述。敘述時,教材注意突出蕨類植物有輸導組織這一特征。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群一般都比較容易觀察到,學生比較容易通過蕨類植物的這一特征理解孢子繁殖,因此,教材就以蕨類植物為例,闡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共同的繁殖方式——孢子繁殖。本節教材正文最后介紹了蕨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其中提到了今天我們使用的煤主要來自生活于2億多年前的高大蕨類植物的遺體。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觀察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圖片實物和標本。2.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過程與方法】1.通過采集和觀察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提升對植物的辨認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2.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難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學準備1.實驗材料準備(1)衣藻永久裝片,水綿臨時裝片,衣藻和水綿的模型,新鮮的海帶,紫菜(帶根狀物),盆栽的葫蘆蘚,葫蘆蘚單株浸制標本,油菜植株,盆栽的鐵線蕨,帶有孢子囊群的蕨類植物標本,顯微鏡,放大鏡,培養皿,清水,尺子,水槽等。(2)提供實驗觀察記錄表,內容分為外形,高度,顏色,有無根,莖,葉的分化等。2.課前學生活動(1)學生分組,組內分工,收集,整理有關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資料,記錄信息來源。(2)整理相關資料,制成多媒體演示文稿。3.課后實踐活動培育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所需要的材料。教學過程【教師】自然界中已發現的植物有50余萬種,其中就有藻類 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師】上節課,老師給同學們留了一個課外作業,讓同學們分組收集有關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資料。下面就請各組同學展示一下,別忘了將信息來源告訴大家。【設計意圖】情境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自己采集的植物標本,建立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信息記錄表。組織小組觀察、實驗。各組學生依次展示,引導學生關注信息的來源。【學生】學生質疑,交流,討論,總結。第一小組:拿出從超市購買的新鮮海帶和從家里帶來的長有綠膜的魚缸......闡述自己對藻類植物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了解。第二小組:用多媒體演示文稿展示學生收集的苔蘚植物的圖片。第三小組:展示盆栽的蕨類植物,用多媒體演示文稿展示網上收集的蕨類植物的圖片。【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展示空間,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教師】1.提供分組實驗用具,材料,下發觀察記錄表。 2.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的學習習慣。3.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4出示衣藻和水綿的模型、葫蘆蘚放大圖,協助實驗觀察。對學生的實驗操作及時進行糾正,對實驗總結進行引導、提示、補充。【學生】1.用顯微鏡觀察衣藻永久裝片,水綿臨時裝片。2觀察新鮮的海帶,紫菜(帶根狀物)。3.觀察盆栽的葫蘆蘚單株浸制標本。4.結合圖片觀察盆栽的鐵線蕨。5.與油菜植株進行對比,填寫觀察記錄表。交流觀察結果。【教師】1.針對難點進行講解。2.介紹一些有關植物分類的知識,為學習種子植物做鋪墊。【學生】1.用放大鏡觀察帶有孢子囊群的蕨類植物標本。2.觀看蕨類植物繁殖的錄像,出示藻類、苔蘚植物生活史的圖片。3.總結孢子植物的特點。【設計意圖】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利用多媒體及圖片,展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史,了解孢子植物的生殖特點。【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學生】分組展示收集的資料。【教師】強調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自然界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制造食物和氧氣;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保持水土;為人類提供多種可利用的資源。【學生】第一小組:展示醫院消毒用的碘酒,紫菜、海帶......第二小組:播放苔蘚植物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視頻。第三小組:展示蕨菜罐頭,盆栽的卷柏、腎蕨等觀賞植物。【教師】播放《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及其生活習性》視頻,通過視頻的播放,讓學生了解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及其生活習性。【設計意圖】教師補充,引導,使學生了解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教師】列表總結。【學生】知識梳理。【設計意圖】教師引導【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園內實地尋找三類植物,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現狀,嘗試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設計意圖】深入生活,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提供所需材料,及時指導。【學生】嘗試培育水綿,葫蘆蘚和鐵線蕨,并填寫觀察記錄表,學會將知識應用于生活。【設計意圖】通過培育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豐富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師】板書,列表歸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知識點區別。要求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列表歸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知識點區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知識點區別的掌握。對所學的知識能描述、能理解。板書設計分類 藻類植物 苔蘚植物 蕨類植物形態結構 沒有 根、莖、葉 的分化, 沒有輸導組織 有 莖、葉的分化, 沒有輸導組織 有 根、莖、葉的分化, 有專門的輸導組織生活環境 大多在水中 背陰、潮濕處 潮濕環境代表植物 海洋:海帶 、紫菜、石花菜淡水:水綿 、衣藻 墻蘚、葫蘆蘚、地錢 腎蕨、卷柏、貫眾、滿江紅用途 食用、藥用、釋放氧氣(是生物圈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可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食用、藥用、綠肥和飼料、煤教學反思本節內容是初中生物學內容安排的知識點,真正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可以看到實物,與自己生活的環境相關的學習內容。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考慮從環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生殖和發育為載體,將基礎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穿插于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內容,讓學生運用生物知識去認識奇妙的大自然。收集資料、采集植物、實驗再加上討論,以及走出課室,體現新課標的從生物走進生活,從生物走向社會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每節學習的內容設計為“學習性問題”,并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老師創設“問題情境”中開展探究學習,先自學課本內容,實行“先學后教”。并設計了 “堂堂清練習” 或“堂堂清測試”,從反饋的信息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進行補償教學。這一課的學習,實物和素材的選擇是教學效率的關鍵。有特色的實物讓學生有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應;拓展性的視頻可以給學生豁然開朗的視野效果。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