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自主學習一、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簡述我國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概況。總結說明戶籍有何作用?1、戰國時期:國家編排民戶,制定戶籍,開始于戰國時期。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2、秦朝: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有一般戶籍、宗室籍、宦籍、市籍(商賈)等。3、漢朝: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東漢末年,戰事頻繁,戶籍散亂。漢代有了專門的戶籍管理工作人員。4、西晉:兩晉時期的戶籍管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出變化的原因。(1)變化:①西晉統一后,重定戶籍,稱為“黃籍”;②東晉除“黃籍”外,對從北方南渡而來的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2)變化原因: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5、隋唐時期:①隋統一后,重定戶籍。②唐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政府還會“刮戶”(通過人口核查將逃避登記的人口搜查出來)。6、宋朝:宋朝的戶籍管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1)變化:宋朝戶籍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2)分類原因: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嚴重。7、元朝與明朝:都以職業定戶籍。明朝戶籍稱“黃冊”。8、清朝:清朝的戶籍管理有何特點?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1)特點: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2)原因:但由于政府賦役越來越傾向于向土地攤派,戶籍管理相對松弛。(史實:雍正時期攤丁入畝后,戶籍停止編審,名存實亡)戶籍的作用:是歷代封建王朝賦役征發的依據,是為賦役征發服務的。二、歷代基層組織形態與基層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我國古代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是什么?下面的基層組織有哪些?(1)最基層的行政機構: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基層組織。(2)主要基層組織: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唐朝農村設里和鄉,城市設坊和村。明朝實行里甲制。(歷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2、基層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簡述我國古代的基層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有哪些?(1)秦漢的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2)唐朝的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3)北宋的保甲法:(王安石實行)(4)明朝的十家牌法:(王陽明推行:十家總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每日沿門按牌察看動靜,發現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舉報)(5)清初的里甲制度,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從城市到鄉村,以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每戶給印牌一張,寫明本戶丁口、從業狀況,戶內外有人外出或有客來訪都要注明;保長、甲長、牌長每天傍晚稽查各戶有無異樣。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有時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歷史背景: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實行的?有何意義?(1)背景: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有時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2)意義:①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證了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②客觀上有利于維護統治。2、表現: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有何特點?舉例說明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實施的概況。特點 概況(實例)政府為主體,民間社會處于輔助地位。 漢代建立常平倉制度;隋文帝置倉積谷,鼓勵民間置“義倉”。有尊老養老的傳統。 唐朝開始,設有救濟的專門機構宋朝開始,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 北宋范仲淹創設義田,賑濟族人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 出現善堂、善會等機構①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同時疏導和安置流民。 ②社會救濟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探究一(1)提示:戶籍管理日趨嚴密;戶籍管理法律化;登記戶口有固定的時間;戶籍記錄內容比較詳細;戶籍管理與賦役征收緊密相關。(2)提示:兩宋時期戶籍有主戶與客戶之分;地籍與戶籍分離,戶籍與賦役日漸脫鉤,戶籍的征稅功能下降;元朝戶籍按民族和職業兩種標準劃分。探究二(1)提示:保障百姓生活是順應天意、鞏固政權的需要;古代保民、愛民思想對君主的影響;只有實現百姓安居樂業才能保證國家安定。(2)提示:戶籍是政府優免賦役的依據之一;戶籍登記的信息與社會救濟緊密相關;戶籍是確定救濟對象的主要依據。限時訓練1-5BBBCC 6-10ACBDB11.答案:(1)條件:經濟:農耕文明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文化:儒學的復興(理學的興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發揮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觀念)(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民眾的斗爭(解決政府和民眾的矛盾)。特點:體系化(倉儲備荒體系);立法保障(賑災救荒法規);設施齊備(齊備的濟貧恤窮設施);全民保障(對象廣泛);內容全面(涵蓋生老病死)。(2)主要特點:不是國家正式官僚機構;三大系列社會組織并存;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積極作用:對基層社會實施了有效管理;維持了基層社會的統治秩序;推動了基層社會的發展等。1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上)【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重點難點】重點: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難點: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識梳理】一、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簡述我國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概況。總結說明戶籍有何作用?1、戰國時期:國家編排民戶,制定戶籍,開始于 時期。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2、秦朝:戶籍實行 登記制度。有一般戶籍、宗室籍、宦籍、市籍(商賈)等。3、漢朝: 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有專門人員主管 。 末年,戰事頻繁,戶籍散亂。4、西晉:兩晉時期的戶籍管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出變化的原因。(1)變化:①西晉統一后,重定戶籍,稱為“ 籍”;②東晉除“黃籍”外,對從 而來的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2)變化原因: 戰亂,人口大量南遷, 地區得到開發。5、隋唐時期:① 統一后,重定戶籍。②唐承隋制,戶籍 年一造,政府還會“ 戶”。6、宋朝:宋朝的戶籍管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1)變化:宋朝戶籍分為 戶和 戶。(2)分類原因:實行“ ”的土地政策,土地 嚴重。7、元朝與明朝:都以 定戶籍。明朝戶籍稱“黃冊”。8、清朝:清朝的戶籍管理有何特點?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1)特點: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 。(2)原因:但由于政府賦役越來越傾向于向 攤派,戶籍管理相對松弛。(史實:雍正時期 后,戶籍停止編審,名存實亡)戶籍的作用:是歷代封建王朝 征發的依據,是為 征發服務的。二、歷代基層組織形態與基層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我國古代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是什么?下面的基層組織有哪些?(1)最基層的行政機構:從秦漢到明清, 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基層組織。(2)主要基層組織:秦漢時期,縣下設 和 ;唐朝 設里和鄉, 設坊和村。明朝實行 制。2、基層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簡述我國古代的基層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有哪些?(1)秦漢的 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2)唐朝的 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3)北宋的 法:(王安石實行)(4)明朝的 法:(王陽明推行:十家總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每日沿門按牌察看動靜,發現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舉報)(5)清初的 制度,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 制:(從城市到鄉村,以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每戶給印牌一張,寫明本戶丁口、從業狀況,戶內外有人外出或有客來訪都要注明;保長、甲長、牌長每天傍晚稽查各戶有無異樣。至此,兼具 和 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 制合一)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歷史背景: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實行的?有何意義?(1)背景:古代社會 水平低, 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有時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2)意義:①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 ,保證了 繁衍和正常 活動的進行;②客觀上有利于維護 。2、表現: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有何特點?舉例說明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實施的概況。特點 概況(實例)為主體, 處于輔助地位。 漢代建立常平倉制度;隋文帝置倉積谷,鼓勵民間置“義倉”。有 的傳統。 唐朝開始,設有救濟的專門機構宋朝開始, 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 北宋范仲淹創設義田,賑濟族人明清時期, 組織開始興起 出現善堂、善會等機構①政府救濟的重點在 ,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同時疏導和安置流民。 ②社會救濟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 。【自主探究】探究一:古代中國戶籍制度的演化史料一 秦統一六國后,戶籍制度隨郡縣制在全國的推行而更加嚴密。漢代的《戶律》有關于戶口的登記、鄉部負責人定戶籍的辦法與規定、戶籍的保管、立戶的原則、田宅的分割與繼承等內容。秦漢戶籍基本是一年一定,漢代每年八月,鄉部嗇夫、吏、令史要“案戶籍”,民人不論男女老小原則上都要到場接受貌閱,時稱“案戶比民”。戶籍主要登記出入關津的符、貲簿、戍卒家屬廩食簿等。漢代的戶籍主要是記吏民家口名年,所以在多數場合即稱為“名數”“名籍”。從戶籍登記的內容上看,秦漢的“八月算人”,實則在戶籍的基礎上,與賦役征收相關。——摘編自楊際平《秦漢戶籍管理制度研究》史料二 兩宋除主戶客戶之分外,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經營的專業戶,如茶戶、鹽戶、匠戶等,按職業劃分,還沒有專門的戶籍,仍屬于一般主戶。兩宋時期地籍與戶籍分離(有魚鱗圖等關于土地的冊子),有“兩稅版籍”“丁口賬簿”等作為征稅派役的依據。可見宋代戶籍由士族身份世襲制開始向職業身份世襲制過渡,征稅功能日漸式微。元朝將民眾按民族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又在此基礎上根據戶主職業劃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灶戶、儒戶等。各色人戶在經濟上和法律上的地位是不同的。——摘編自姚秀蘭《戶籍、身份與社會變遷——中國戶籍法律史研究》(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戶籍制度的特點。(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宋至元朝戶籍管理制度的特點。探究二 中國古代的社會救濟史料一 古代涉及宇宙本源、社會制度以及天人關系等方面的哲學、政治和倫理思想,是古代社會保障的思想基礎。“天授王權、人承天意”,要保住自己的政權,統治者就要順天意,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君主和百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保民、愛民是國家制定政策制度的出發點;君民博弈的平衡點則是國安,想要國安就要民安。這三點成為統治者推行社會保障措施的思想基礎。因此,古代有基于“畏天事神”的自省式社會保障思想,也有基于“畏民保位”為出發點的惠民式社會保障思想。——摘編自王文素《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研究》史料二 傳統戶籍制度在中國被賦予了身份、財產和福利認證功能。《周禮》規定鄉師、族師等官查察男女戶口時要求辨明老幼廢疾之人,目的是給予優免賦役。漢代經“編戶齊民”的災民可享有賦稅減收或免除權。兩宋在救災過程中有專門的戶口調查登記制度——抄札,清代的荒政中有審戶的步驟,或者叫“賑籍”。清代荒政也與戶籍管理制度牽連。審戶是核實災民戶口,登記貧困戶,劃分等級,以備賑濟。審戶后發給賑票,作為領賑憑據。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冒領賑災物資現象的發生,防止官員利用職權謀取私利。——摘編自劉洪清《古代的戶口與荒政》(1)根據史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政府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因。(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戶籍制度與社會救濟之間的關系。1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下)【限時訓練】1.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逐漸發展出登錄全戶家口的“戶籍”,戶籍中詳細編錄家口與土地資料,是為“編戶”;將人民編進戶籍、納入統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齊,稱為“齊民”,合稱為“編戶齊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異 B.調度人力資源服務爭霸和兼并戰爭C.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堅實基礎 D.打擊貴族勢力消弭階級差別2.編戶齊民是漢代政府實行的戶籍制度,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由此可得知( )A.平民可以隨意遷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農業要求精耕細作 D.漢代禁止土地兼并3.中國古代戶籍制度體現了維護社會治安、教化鄉里、規定身份等級、穩定宗族組織、限制人口自由遷徙等諸項社會整合功能。同時,科舉考試也要求考生必須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屬戶籍類別參加。這反映了戶籍制度的實質是( )A.維護儒家倫理道德 B.鞏固封建統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動 D保證選官相對公平4.按照宋朝的戶籍制度,客戶直接編入戶籍,成為國家的正式編戶,并承擔某些國家賦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屬”。地主與客戶的關系主要是土地租佃關系,還有部分雇傭關系。在土地租佃關系下,佃戶(即客戶)只需按契約向地主交納地租,而不必承擔其他方面的義務,地主也無權再向佃戶提供任何形式的蔭庇。由此可知當時( )A.土地租佃關系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 B.戶籍制度把客戶進一步固著在土地上C.客戶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確認 D.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農村已經產生5.《大明會典》載:“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還規定:“若詐冒脫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其官司妄準脫免及變亂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規定意在( )A.變革元朝戶籍制度 B.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C.規范戶籍登記與管理 D.嚴格限制人身自由6.《后漢書·百官志》記載,“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遍表其門,以興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義舉均屬鄉官三老之職責。由此可見,當時( )A.基層治理滲透官方意識形態 B.社會救濟程序完備C.民間教化倡導多元價值觀念D.察舉制度雛形出現7.521年,梁武帝曾下詔:“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并多次責令郡縣置孤獨園,收養孤兒和單身老人,使“孤幼有歸,華發不匱”。這反映當時政府( )A.采取無為而治保護弱勢群體 B.踐行民本思想防止貧富分化C.重視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D.形成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8.《禮記》記載,孤、獨、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無依無靠、走投無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餼(固定口糧)。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時期( )A.統治者民貴君輕思想 B.國家對弱勢群體給予一定關愛與扶助C.國家完善的救濟制度 D.王權專制統治導致社會問題層出不窮9.史學界研究發現,明清時期國家對鄉村的治理主要通過宗族、鄉里組織、士紳階層進行,基層社會的自治化傾向越來越強。這表明( )A.鄉里組織是明清時期成立的鄉村自治組織B.國家政治體制上的中央集權嚴重弱化C.宗族、士紳階層成為動搖封建統治的重要力量D.國家控制與鄉村自我管理相結合,共同維護基層社會秩序10.1983 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漢初竹簡《二年律令》,其中《戶律》詳細地規定了要通過“自占”(申報)與“案比”(復查)的方式對當時的人口進行編戶造籍,并規定了嚴懲“自占”時的假報、虛報行為。漢初政府這一規定( )A.標志古代戶籍管理開始 B.強化國家機器統治基礎C.在于嚴厲限制土地兼并 D.旨在打擊地方豪強大戶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各種天災人禍的處理過程中,社會救濟毋庸置疑地成為解決政府和民眾問題的紐帶,這也是歷代進行社會救濟的主要背景和因素。……宋代社會救濟思想體現在政府、社會精英以及廣大社會民眾三個方面。危機出現,正是統治者發揮仁政思想的最佳時機。……宋代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倉儲備荒體系,制定了較為完善的賑災救荒法規,創立了功能較為齊備的濟貧恤窮設施等。——摘自張南《簡論宋代的社會救濟》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國家福利救濟體系,在對象上包括了兒童、孕婦、老人、乞丐、鰥寡孤獨者等,在內容上基本涵蓋了國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雖然也繼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總體上國家福利救濟是收縮的。當然,宋朝的福利救濟制度也存在很多問題,不僅有著“財政支撐不足”的壓力,還存在著許多被人詬病的“養懶漢”和“福利腐敗”問題。——摘自羅開元、羅霜《宋代社會救濟制度及其弊端》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縣是上層政權機構或正規官僚行政機構的最低一級,州縣官因之稱為“親民之官”。縣以下為基層社會,清代基層社會主要的構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會組織;一是官方出面組織、作為上層統治伸向基層統治觸角的里社保甲坊廂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鄉族系列;三是同樣自然形成、互動共生的經濟型鄉族組織及行業組織系列。這三大系列社會組織或平行,或重疊,或交錯,其所處位置及相互關聯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層社會組織結構及發展態勢。——摘編自張研等著《清史十五講》(1)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推行國家福利救濟的社會條件和特點。(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基層社會組織的主要特點及其積極作用。【知識拓展】1.戶籍制度:是一項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指通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并按一定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建造與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 以便征發賦役。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是專制王權對編戶齊民進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2.鄉里制度:就是指中國古代縣以下的各級基層行政區劃的制度。鄉里制度具有宗法性與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一些特殊性。歷代鄉里制度都是以對全體鄉村居民進行什伍編制為起點,以“什伍相保”“什伍連坐”為基本組織原則,擁有按比戶口、宣布教化、督催賦稅、攤派力役、維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職權。 3.宗族制度:有一整套嚴密的組織管理系統在維系它的運轉。這套系統主要是以族長、族規和祠堂為核心。除了嚴密的組織管理系統,宗族還有一套管理系統,就是以開辦族田、義莊、義學為核心的救濟系統。族田的作用就是從事公益事業,修橋筑路,或者救濟貧困的老人。宗族所有的田產也叫義莊。所謂義學,即宗族會資助家族中比較優秀的貧寒子弟免費上學,但是其將來當官之后要反哺鄉村、反哺這個家族,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傳承機制。4.中國古代加強基層治理的主要依據是什么?二者的關系怎樣?有何意義?(1)主要依據: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以戶籍管理與基層組織構建為基礎。(2)關系:兩者有區別又密切相關,戶籍的建造與管理一般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3)意義:①保證賦役征發,②維護社會穩定。5.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1)戶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2)戶籍具有等級性。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重要承擔者。(3)戶籍具有世襲性。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4)戶籍具有社會治安職能。在我國歷史上,戶口的管理也對人口活動行為進行制約,它對封建秩序,特別是治安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宋代以后出現保甲制,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從而成為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 6.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影響(1)稽查戶口、征收賦稅、調派徭役、維護統治秩序。(2)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分裂勢力,減少了封建割據戰爭的發生。(3)為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安定的政治環境,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7.中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特點(1)建立以義莊為基礎的宗族生活與互助互濟。(2)建立行業內部的社會保障系統。(3)超越血緣、業緣關系而建立的區域性的社區保障系統,即由地方政府倡議而由商民共建的集社會公益事業和生、老、病、死救助于一體的保障機構。【時空坐標】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上)-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新教材《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學案(選擇性必修一).docx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下)-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新教材《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學案(選擇性必修一).docx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答案版)-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新教材《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學案(選擇性必修一).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