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第二課 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思想路線,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 B.改革開放 C.實事求是 D.解放思想【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指導方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了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這個知道方針的核心是實事求是。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指導方針。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核心內容是() A.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B.轉移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C.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D.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答案】B【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ABCD都是本次會議的內容,但是核心內容是轉移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對后來中國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3.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這里的"解放"是指( )A.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B.使全黨認識到經濟建設是全黨工作的重心C.使全黨認識到"文革"的錯誤性D.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相關知識。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它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ABC都是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關,故可以排除。此題答案是D。【點評】知道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相關知識。4.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其實質上是( )A.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B.糾正"文化大革命"以來"左"的錯誤C.重新確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D.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相關知識,也考查了學生對重大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主要圍繞“什么是真理的標準”展開,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實質。5.在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 A.改變對知識分子的"左"的政策 B.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C.恢復了高考制度 D.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本題是逆向選擇題,在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堅持“兩個凡是”的主張,所以當時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選D。【點評】掌握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6."兩個凡是"觀點的提出,突出反映了() A.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盛行B.黨內始終存在著兩條路線的斗爭C.忽視客觀規律堅持主觀主義D.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維護【答案】A【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兩個凡是“觀點的理解。“兩個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矢志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提出后,遭到了鄧小平、陳云等人的堅決反對,并引發了全黨范圍內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它是對毛澤東狂熱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盛行的體現。故答案是A。【點評】理解“兩個凡是”的觀點。7.1977年至1978年,中國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其中的"徘徊"主要指()A.打倒了"四人幫",但鄧小平沒有重新復出B.糾正了"左"傾錯誤,但工作重心沒有轉移C.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但堅持兩個凡是D.結束了文革,但指導思想沒有變【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背景、會議的內容等。1977年,經歷十年的文革結束了,但是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沒有被糾正,“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繼續著,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會議才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同時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方針,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思想。故符合題意的是D。【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背景、會議的內容等知識。8.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偉大的三個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在九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譜寫的歷史樂章的主題分別是( ) A.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崛起、民族振興B.民族覺醒、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崛起C.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振興、民族崛起D.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覺醒、民族崛起【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改革開放;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相關知識。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體現了中國人民真正地民族覺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從1979年至今,中國人民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走過了30個春秋,人民生活富足,中華民族已經走上振興之路。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9.圖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報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 ①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產品質量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中外合作生產③鼓勵企業大膽探索,變革企業經營模式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啊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②選項,前半部分正確,屬于其積極意義,但是后半部分與當時階段特征不符合,因為當時剛剛改革開放,還不可能做到與外企合作生產。②項只是圖片所述的“現象”,而并非“積極作用”。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改革開放的意義,掌握從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10.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B.成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唯一形式C.實現了農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權組織形式【答案】A【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 此題主要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特點是實行“包產到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僅改變了原來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變了生產分配方式,貫徹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因而打破了過去的平均主義。故選A符合題意。【點評】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11.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這次會議標志著(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確立B.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C.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D.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啟動【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聯系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意義。12.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年份農業(%)工業輕工業(%)重工業(%)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答案】D【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如圖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情況綜合比較各項,最可能出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圖表反映出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因為那時剛剛解放的新中國一窮二白,重工業根本無從發展;也不可能出現在B和C項兩個時間段,因為在B段優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的比重一直較高;C段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大躍進運動,“以鋼為綱”的全面躍進,重工業更是畸形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獲得發展,輕工業也得到發展,才可能出現上述局面。【點評】此題難度為中,考查提煉多點有效信息發現問題的能力。13.鄧小平曾公開評價某次會議,“雖然過去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開端。”這次會議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文革”結束后,他深刻地總結了國際和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而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系統糾正了文革及之前的左傾錯誤,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14.“生產隊由隊長同一個個農戶簽訂合同,合同規定出生產指標和給這個農戶的報酬。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多勞多得。”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案】D【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農民取得經營和生產自主權的改革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隊”是在1961年黨中央提出八字方針之后出現的農村基本核算單位。八字方針以“調整”為主,將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相當于原來初級社規模的生產隊。由此排除A、B。打破大鍋飯,鼓勵多勞多得,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事情,排除C,D符合題意。【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5.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1978年我國城市數量為193個,1997年為668個,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長最為迅速。這主要是由于( )A.經濟特區的設立 B.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其中A、C、D三項措施只能使城市的規模擴大,而不能事城市數量增長,因此,只有在農村發展鄉鎮企業,使許多鄉鎮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成為一些中小城市。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根據定義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城鎮發展最快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點評】本題以改革開放30周年為契機,考查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16.1979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西鐵城——星辰表”。這反映出( ) A.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國外普遍贊賞中國開放政策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D.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答案】A【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此廣告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決策后不久播出的,反映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改革開放前,中國,游離與世界潮流之外.央視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表明人們觀念發生了變化,開始關注世界、走向世界。.B、C、D三項都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情況,應排除。且D項說法錯誤,改革開放政策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展開的。故答案選A。【點評】知道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的影響。17.圖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舉直接得益于( )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答案】A【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推動體制創新;B項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項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項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共改革發展沿革歷程的理解。18.下列關于圖的解讀,正確的有( ) 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數時期經濟呈現現負增長③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和歐盟④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從圖中信息容易判斷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是正確的;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經濟呈負增長應該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幾年,多數時期還是有增長的.③中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但歐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國1978年前是封閉的,1978年后是開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終封閉也不是始終開放,所以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答案選B。【點評】掌握從圖表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圖是1980年12月我國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一份營業執照。它反映出(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 D.沿海開放城市帶動了經濟發展【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抓住關鍵詞“198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排除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個體經濟的出現,改變了原來單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C符合題意,故選C。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是在1984年展開,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知道我國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20.流行語往往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流行語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語中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的是( ) A.“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B.“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走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D.“大包干”“招商引資”【答案】D【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指的是“大躍進運動”;“走 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包干”“招商引資”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對外開放,所以是改革開放時期。正確答案是D。【點評】 此題考查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特征的理解。二、問答題21.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時間年均增長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根據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并分析原因,比較其經濟大背景的不同之處。【答案】(1)1963~196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最高,原因是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1963-1965年是計劃經濟體制.(2分)1981-1981年是經濟體制改革。【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通過簡單的圖表數據分析可以看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兩個時間段我國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提高。1963~196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這兩個時間段經濟大背景不同,前者是計劃經濟體制,后者是經濟體制改革。【點評】掌握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22.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義?全會后實現了哪三個轉變?【答案】內容: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堅決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同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意義: 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三個轉變: 從“兩個凡是”到實事求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墨守成規到改革開放。【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掌握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重要意義以及全會后實現的三個轉變。內容: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堅決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同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意義: 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三個轉變: 從“兩個凡是”到實事求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墨守成規到改革開放。【點評】掌握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重要意義以及全會后實現的三個轉變1 / 1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第二課 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思想路線,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 B.改革開放 C.實事求是 D.解放思想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核心內容是() A.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B.轉移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C.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D.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3.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這里的"解放"是指( )A.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B.使全黨認識到經濟建設是全黨工作的重心C.使全黨認識到"文革"的錯誤性D.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4.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其實質上是( )A.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B.糾正"文化大革命"以來"左"的錯誤C.重新確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D.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5.在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 A.改變對知識分子的"左"的政策 B.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C.恢復了高考制度 D.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6."兩個凡是"觀點的提出,突出反映了() A.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盛行B.黨內始終存在著兩條路線的斗爭C.忽視客觀規律堅持主觀主義D.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維護7.1977年至1978年,中國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其中的"徘徊"主要指()A.打倒了"四人幫",但鄧小平沒有重新復出B.糾正了"左"傾錯誤,但工作重心沒有轉移C.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但堅持兩個凡是D.結束了文革,但指導思想沒有變8.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偉大的三個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在九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譜寫的歷史樂章的主題分別是( ) A.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崛起、民族振興B.民族覺醒、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崛起C.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振興、民族崛起D.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覺醒、民族崛起9.圖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報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 ①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產品質量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中外合作生產③鼓勵企業大膽探索,變革企業經營模式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B.成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唯一形式C.實現了農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權組織形式11.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這次會議標志著(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確立B.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C.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D.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啟動12.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年份農業(%)工業輕工業(%)重工業(%)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13.鄧小平曾公開評價某次會議,“雖然過去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但是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開端。”這次會議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4.“生產隊由隊長同一個個農戶簽訂合同,合同規定出生產指標和給這個農戶的報酬。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多勞多得。”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5.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1978年我國城市數量為193個,1997年為668個,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長最為迅速。這主要是由于( )A.經濟特區的設立 B.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16.1979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西鐵城——星辰表”。這反映出( ) A.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國外普遍贊賞中國開放政策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D.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17.圖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舉直接得益于( )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18.下列關于圖的解讀,正確的有( ) 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數時期經濟呈現現負增長③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和歐盟④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圖是1980年12月我國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一份營業執照。它反映出(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 D.沿海開放城市帶動了經濟發展20.流行語往往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流行語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語中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的是( ) A.“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B.“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走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D.“大包干”“招商引資”二、問答題21.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時間年均增長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根據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并分析原因,比較其經濟大背景的不同之處。22.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義?全會后實現了哪三個轉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指導方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了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這個知道方針的核心是實事求是。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指導方針。2.【答案】B【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ABCD都是本次會議的內容,但是核心內容是轉移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對后來中國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3.【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相關知識。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它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ABC都是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關,故可以排除。此題答案是D。【點評】知道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相關知識。4.【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相關知識,也考查了學生對重大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主要圍繞“什么是真理的標準”展開,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實質。5.【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本題是逆向選擇題,在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堅持“兩個凡是”的主張,所以當時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選D。【點評】掌握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6.【答案】A【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兩個凡是“觀點的理解。“兩個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矢志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提出后,遭到了鄧小平、陳云等人的堅決反對,并引發了全黨范圍內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它是對毛澤東狂熱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盛行的體現。故答案是A。【點評】理解“兩個凡是”的觀點。7.【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背景、會議的內容等。1977年,經歷十年的文革結束了,但是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沒有被糾正,“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繼續著,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會議才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同時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方針,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思想。故符合題意的是D。【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背景、會議的內容等知識。8.【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改革開放;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相關知識。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體現了中國人民真正地民族覺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從1979年至今,中國人民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走過了30個春秋,人民生活富足,中華民族已經走上振興之路。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9.【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啊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②選項,前半部分正確,屬于其積極意義,但是后半部分與當時階段特征不符合,因為當時剛剛改革開放,還不可能做到與外企合作生產。②項只是圖片所述的“現象”,而并非“積極作用”。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改革開放的意義,掌握從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10.【答案】A【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 此題主要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特點是實行“包產到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僅改變了原來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變了生產分配方式,貫徹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因而打破了過去的平均主義。故選A符合題意。【點評】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11.【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聯系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故答案選C。【點評】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意義。12.【答案】D【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如圖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情況綜合比較各項,最可能出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圖表反映出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因為那時剛剛解放的新中國一窮二白,重工業根本無從發展;也不可能出現在B和C項兩個時間段,因為在B段優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的比重一直較高;C段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大躍進運動,“以鋼為綱”的全面躍進,重工業更是畸形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獲得發展,輕工業也得到發展,才可能出現上述局面。【點評】此題難度為中,考查提煉多點有效信息發現問題的能力。13.【答案】D【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此題考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文革”結束后,他深刻地總結了國際和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而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系統糾正了文革及之前的左傾錯誤,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14.【答案】D【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農民取得經營和生產自主權的改革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隊”是在1961年黨中央提出八字方針之后出現的農村基本核算單位。八字方針以“調整”為主,將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相當于原來初級社規模的生產隊。由此排除A、B。打破大鍋飯,鼓勵多勞多得,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事情,排除C,D符合題意。【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5.【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其中A、C、D三項措施只能使城市的規模擴大,而不能事城市數量增長,因此,只有在農村發展鄉鎮企業,使許多鄉鎮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成為一些中小城市。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根據定義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城鎮發展最快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點評】本題以改革開放30周年為契機,考查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16.【答案】A【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此廣告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決策后不久播出的,反映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改革開放前,中國,游離與世界潮流之外.央視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表明人們觀念發生了變化,開始關注世界、走向世界。.B、C、D三項都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情況,應排除。且D項說法錯誤,改革開放政策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展開的。故答案選A。【點評】知道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的影響。17.【答案】A【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推動體制創新;B項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項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項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共改革發展沿革歷程的理解。18.【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從圖中信息容易判斷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是正確的;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經濟呈負增長應該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幾年,多數時期還是有增長的.③中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但歐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國1978年前是封閉的,1978年后是開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終封閉也不是始終開放,所以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答案選B。【點評】掌握從圖表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抓住關鍵詞“198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排除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個體經濟的出現,改變了原來單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C符合題意,故選C。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是在1984年展開,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知道我國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20.【答案】D【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指的是“大躍進運動”;“走 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包干”“招商引資”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對外開放,所以是改革開放時期。正確答案是D。【點評】 此題考查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特征的理解。21.【答案】(1)1963~196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最高,原因是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1963-1965年是計劃經濟體制.(2分)1981-1981年是經濟體制改革。【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通過簡單的圖表數據分析可以看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兩個時間段我國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提高。1963~196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這兩個時間段經濟大背景不同,前者是計劃經濟體制,后者是經濟體制改革。【點評】掌握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22.【答案】內容: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堅決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同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意義: 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三個轉變: 從“兩個凡是”到實事求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墨守成規到改革開放。【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掌握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重要意義以及全會后實現的三個轉變。內容: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堅決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同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意義: 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三個轉變: 從“兩個凡是”到實事求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墨守成規到改革開放。【點評】掌握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重要意義以及全會后實現的三個轉變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第二課 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第二課 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