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課標要求】明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辯證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核心素養】能夠正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堅定文化自信。(政治認同)辯證看待傳統文化,能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科學精神)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體驗,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公共參與)【學習重難點】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難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自主學習】——仔細閱讀教材,解決下列問題,并在小組中討論達成共識。1.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程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3.中華傳統文化的評價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情境探究】探究一:《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思想深邃,言簡意賅,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無窮魅力。它不僅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塊絢麗奪目的瑰寶,而且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21世紀,古老的《道德經》所蘊含的理念與主張仍然熠熠生輝。今天,我們更要結合時代內涵揚其精華,讓遠古的思想再一次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們要發揮其作用,同時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賦予其新的內涵。當然,《道德經》里諸如“道法自然”“無為無執”等理論用在生命修養上是大智慧,但用于解決現實的、時代性的問題便不契合,這需要我們辯證地區分不同層面來看待。分析材料回答: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探究二:某村原是空心村,土地閑置多,村民收入低,村容村貌差,但是它與擁有5 000年歷史的半湯農耕文化淵源深厚,農耕文化元素豐富。該村在認真分析村情的基礎上,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打出組合拳:成立合作社,讓閑置土地成為花海;成立免費電商培訓中心、農創基地,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充分利用農耕文化元素,輔之以現代元素改造村居,形成獨特的村落景觀文化;開發農耕工藝品,修改村規民約、家訓家規,建立二十四節氣館;等等。這些措施使該村面貌一新,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結合材料,運用《哲學與文化》中的相關知識說明該村在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過程中的做法。【體系構建】——閱讀教材,構建本框題的知識體系,并提煉出本框題主要觀點、列出提綱。【課堂檢測】1.千余年來,孟子的智慧光芒照耀著中華民族的心靈。他提出“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的思想。下列與此觀點所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內容相一致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上新”引發廣泛關注,出土神秘金面具、出土大量精美青銅器、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發現象牙及象牙制品……這些發現不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獨特性、創造性,反映了與國內其他古文明的緊密聯系,更彰顯了古蜀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為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發展提供了典型實證。這些考古發現( )①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優越性和獨特魅力②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復原了古蜀文明③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④表明了中華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我們都知道,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有人說:“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只能這樣看待:但凡是你把傳統文化直接拿來應用,它的表達都是糟粕;但凡是你把它的底層思緒拿來作為參考系,它的點點滴滴都是精華。”該觀點的合理性在于( )A.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始內容都是糟粕B.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底層思緒都是精華C.正確認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D.告訴人們不能直接照搬中國傳統文化4.培田客家古村落位于福建省閩西山區連城縣宣和鄉境內,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經典之作,人稱“福建民居第一村”,有“民間故宮”之美譽。保護培田古村落( )①是因為其能夠承載、表達和展現文化內容②有利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③說明建筑只有完整保留才具有文化價值④表明傳統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傳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一諾千金,言出必行。中國人歷來把踐諾守信看得極重,強調“誠信者,天下之結也”。這種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依然是當今中國人的處世準則,也在同世界交往的過程中被更多國家認可。材料體現出( )①傳統思想對中國人價值觀念的影響持久深遠②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因時而變能更好推動社會發展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可以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一切問題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6.國產水墨國風熱血動畫《霧山五行》一經開播便以超燃的打斗場面和極具傳統韻味的水墨畫風收獲全網超高口碑。有人將它稱作“迄今為止把國畫潑彩山水動畫和傳統長槍大刀詮釋得最好的作品”。《霧山五行》展現傳統國畫之魅力獲得成功,啟示我們( )①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必須對傳統文化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②立足當今社會實踐,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協調的新形式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硬實力④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童叟無欺,出自《論語》:孔子莒國之東游與項橐賭約之處“觀你孩童才智過人,今你我各出一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如何?”項橐道:“不可戲我。”童叟無欺體現的傳統文化思想是( )A.講仁愛 B.守誠信 C.敬業樂群 D.尚和合8.以下幾所大學校訓直接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是( )A.學為人師,行為世范B.允公允能,日新月異C.自強不息、止于至善D.厚德明法、格物致公9.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A.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B.色彩斑斕,內涵豐富C.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D.批判繼承,古為今用10.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詩經》中的“夙夜在公”到《尚書》中的“以公滅私”,從西漢賈誼《治安策》中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到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清代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貫穿其中的傳統美德是( )A.強調責任奉獻,凸顯家國情懷 B.強調知行合一,注重躬行實踐C.提倡人倫價值,重視道德義務 D.推崇“仁愛”原則,重以和為貴參考答案:探究一:答案:對待傳統文化,一方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探究二:答案 ①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改造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修改村規民約,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改造村居的過程中融入現代元素,形成獨特的村落景觀文化。②該村在改變貧窮落后面貌中,不斷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堅持不忘本來,古為今用,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該村繼承了家訓家規、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元素,實施了眾多措施,成為網紅打卡地,使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析 該村充分利用農耕文化元素,輔之以現代元素改造村居,形成獨特的村落景觀文化→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批判地予以繼承,改造傳統文化;開發農耕工藝品,修改村規民約、家訓家規,建立二十四節氣館……使該村面貌一新,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課堂檢測:1.C 孟子的觀點體現了一心為民為國的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均體現一心為民的思想,②③符合題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自強不息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為要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強調加強道德修養,①④不符合題意。2.D 世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①說法錯誤;發現古文化遺址,并不是復原古蜀文明,而是更好地繼承發展,②說法錯誤;多項考古發現體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元一體起源體現包容性,③④符合題意。3.D “都是糟粕”“都是精華”說法過于絕對,A、B說法錯誤;材料中的絕對化表述并沒有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C不符合題意;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要辯證看待,不能直接照搬,D符合題意。4.A 培田客家古村落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經典之作,有“民間故宮”之美譽,保護培田古村落是因為其能夠承載、表達和展現文化內容,有利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①②正確切題。建筑的文化價值不是以其是否完整保留為標準的,③表述錯誤。材料未涉及創新,排除④。5.A 材料強調的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沒有涉及傳統文化因時而變,①符合題意,②不符合題意。這種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在同世界交往的過程中被更多國家認可,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③符合題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可以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但不能解決一切問題,④錯誤。6.C 我們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①說法錯誤;《霧山五行》的成功得益于繼承發展了國畫中的精華等,探索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協調的新形式,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②④符合題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③錯誤。7.B 8.C 9.A 10.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