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說出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為什么說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2、能力目標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教師提供生態系統圖片資料,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維能力。3、情感目標讓學生認同人類是生物圈中的一員,只有保護生物圈才能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的觀點。【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生態系統的組成和食物鏈的特點。難點食物鏈中物質和能量傳遞的特點,食物網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設計思路】本節課通過情境創設,進入生態系統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課上組織一系列的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充分體現課改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從身邊的事情談起,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的情操。本屆課采取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按照“情境導入—目標展示--自主學習—鞏固小結—任務探究—達標檢測”程序設計教學流程。【教學準備】課前準備好幾種生物頭飾,包括樹、兔、狐貍、老虎、細菌、真菌(蘑菇),六位同學各自扮演一個角色;收集生態系統相關資料,小組分工合作做好匯報準備。【教學過程】一、自主學習任務──什么是生態系統師:(播放幻燈片)請同學們閱讀課本23頁圖片和“想一想,議一議”,小組討論:為什么加罩網后草籽生長不好,而未加罩網的天然草原生長良好呢?生:小組【想一想,議一議】(小組答)因為食蟲鳥以食草昆蟲為食,食草昆蟲已草籽為食。加罩網后,隔離了食蟲鳥和食草昆蟲。食草昆蟲大量繁殖,啄食草籽,致使草原生長不好。結論: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整體就是生態系統。師:那么,你認為哪些區域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呢?生1:我家的一塊農田。生2:我家里承包的一片樹林。生3:三峽大壩水庫。師:那么,這些生態系統包括哪幾部分呢?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角色分別起著什么作用呢?任務二──食物鏈和食物網師:(問題引入)你聽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諺語嗎?怎么解釋這些諺語呢?生:說明生物之間存在吃魚被吃關系。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相互制約著。生:【讀一讀,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標任務3、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順序叫做食物鏈,起始環節是生產者,草、兔、狐構成的食物鏈是:草→兔→狐。師:(播放幻燈片)那么,請同學們觀察“觀察與思考”圖片。試一試,你能鏈接幾條食物鏈呢?你依據什么連接的?生:我們小組連接了9條。我們依據的是它們吃與被吃的關系。比如……師:說得很好。如果把人也添加到這個圖中,你認為人該放在食物鏈的哪一端呢?生:人應該在食物鏈的最頂端,也就是最后一級。師:如果人們在農作物上噴灑農藥,農藥最終到哪種食物體內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問題呢?生1:農作物最終到人體內積累最多。生2:我覺得應當少打農藥。生3:…共同歸納結論: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最終威脅到人類。任務三──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師:(創設情境)在上述生態系統中,假如蛇的數量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量可能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生:【想一想議一議】青蛙數量大量增多,貓頭鷹數量大量減少。師:那么,青蛙的數量會無限制的增加嗎?貓頭鷹的數量會無限制的增加嗎?生:(小組討論交流)因為青蛙受到蛇和食草昆蟲的限制,不會無限制增加。貓頭鷹受到蛇、鼠、兔等限制,也不會無限制增加。師: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生:說明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師:是不是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就可以任意捕殺生物呢?你想到了什么問題?生1: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生2:我想到了保護生態平衡問題。為了生態平衡,我們不能隨意捕殺某種動植物。二、鞏固小結師:通過本節課學習,關于生態系統的知識知道那些呢?你能把本節知識進行一個梳理嗎?生1: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生2: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3:生態系統由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生4:因為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有限,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捕殺青蛙和蛇等野生動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