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病毒》教案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有關細胞的知識之后,教材安排在本單元最后的一個章節:沒有細胞結構、但也屬于生物的一類特殊生物。學情分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中,病毒和細菌都有致病性而且都是微觀的,所以往往把二者相混淆;另外對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的重大危害知之甚少。教學目標1、說出病毒的結構組成能識別病毒,知道病毒與人類的關系。2、收集并整理從書籍、報刊、雜志及網上查詢到的有關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運用資料,了解病毒和人類的關系。3、關注病毒與人類的關系,認同利用病毒可以為人類造福,培養學生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病毒性疾病。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與人類的關系2、教學難點:病毒的結構和生活教學方法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微觀世界和人類密切的關系。教學過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了解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導入學習的主題。我們注射的流感疫苗,主要是用來預防流感,流感是怎樣的一種疾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還知道哪些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板書:病毒)學生舉例: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乙肝、狂犬病、小兒麻痹癥等等。目前,已經發現能夠引起人類患病的病毒有1200多種,據統計,在人類的疾病中有6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發現的過程 病毒發現的過程,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加深對自然認識的一部奮斗的歷史。通過病毒發現過程簡介,使學生逐步獲得對病毒特點了解。將科學發現的過程,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這樣,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病毒的大小通過引導學生分析:①人們為什么要研究病毒?當人們研究病毒遇到困難的時候又是怎樣解決的?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是在同各種疾病(人類、動物和植物疾病)斗爭的過程中,借助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手段逐步認識病毒的。引導全體學生討論并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如:病毒是怎樣對人體造成危害的?病毒是怎樣繁殖的?病毒為什么容易發生變異?病毒的結構怎樣?病毒有哪些種類?病毒會思考嗎?有的疫苗是病毒,可為什么對人體沒有害處?病毒和細胞有哪些區別?病毒是怎樣傳播的?等等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清楚表達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的同時,將這些問題進行歸類:屬于課堂上要討論的,標上序號;屬于課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解決的,寫在另外的區域;并將要在課堂上討論的問題分層次,便于在后續的課堂上解決。病毒的分類 教師讓學生認識到:按一定的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分類,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展示狂犬病毒、AIDS病毒、SARS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大腸桿菌噬菌體幾種病毒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依據。病毒的結構病毒從形態上看千差萬別,它們的結構有沒有共同之處吧?展示煙草花葉病毒、腺病毒、大腸桿菌噬菌體的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觀察結構有沒有共同之處。引導學生總結出病毒的一般結構包括:蛋白質的外殼和遺傳物質的核心;并把病毒和細胞進行比較,得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的結論”,知道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思考: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為病毒,站在病毒的立場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所。現在我們知道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假如你是病毒,想要長期生存下去,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讓學生再次討論,病毒是生物嗎?學生根據病毒可以繁殖等特點,了解到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它仍然是生物,是一種特殊的生物。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思考:最早病毒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因為它能使人、動物和植物患病。當人們對病毒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之后,如果你是科學家,你認為科學技術能否讓病毒為人類造福呢?教學反思上課伊始,一段簡短的新聞,調動了學生學習病毒的積極性,由于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病毒的生活等內容比較抽象,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信息量大、參與性強、形象化好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進行自主性學習。在本節課中,用層層深入、精當的問題引領思考和學習活動的不斷深入,最終獲得對知識的理解,課件不但使問題呈現的層次感增強,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在資料呈現方面克服了由于病毒微小和種類多樣性帶給學生認知上的困難,圖片、影片和三維動畫,真實再現或模擬病毒的真實狀況,便于學生問題分析能力的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