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闡明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2、分析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二)能力目標1、觀察圖片形成觀察分析、發散思維和交流表達的能力。2、設計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三)情感目標1、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問題。2、意識到生物學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3、學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重難點重點:是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系。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腐爛的梨、菜葉問道:同學們知道是什么讓我手上的梨和菜葉壞掉的嗎?學生猜測:是細菌和真菌。引出新課:《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推進新課學習目標一 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教師設問: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細菌和真菌將是什么樣的景象?學生發言:食品不會腐爛、垃圾也不會腐爛、菜市場的垃圾將堆積成山、我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教師:可見細菌和真菌雖然個體微小,但是對我們的生活和自然界卻起著非常大的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觀察與思考”的有關內容,討論真菌和細菌是怎樣促進物質循環的?學生閱讀和觀察文中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之上討論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發揮的作用。討論交流后總結: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為簡單的無機物,這些無機物,如無機鹽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機物,又為動物所食用。教師提問層層推進:誰能說出細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證據?其中引導弄清以下兩問題:1、你觀察到什么現象?2、面包和水果為什么會腐爛?從而探究出細菌、真菌與水果生霉、腐爛的關系。小組討論“細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爛”的結果,討論后回答:細菌和真菌以水果和面包為營養源,靠分解水果和面包中的有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導致水果腐爛、面包生霉。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1.枯草桿菌使梨和香蕉腐爛,它與水果有怎樣的關系?2.細菌和真菌是怎樣生活的?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后得出結論:1.桿菌以水果為營養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導致水果的腐爛。2.細菌和真菌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進行腐生生活的。教師通過問題引出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在是生活當中人們是怎樣使水果和食物保存得更長時間的?學生聯系實際回答:放在冰箱里低溫保存、真空保存、糧食曬干保存......教師:可見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的條件都有哪些?學生總結: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有:營養物質、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等。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實驗:技能訓練部分是幾位同學為了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設計的實驗方案,大家閱讀并思考回答以下問題:1.甲乙兩組為什么樣用相同的樹葉?2.為什么要使樹葉保持潮濕?3.逐一分析三個實驗方案找出每個方案的實驗組和對照組。4.哪個實驗更能說明問題?為什么?學生思考交流得出結論:1.因為這個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組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無細菌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甲乙兩組要用相同的樹葉。2.因為細菌適宜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3.方案1中甲組是對照組,乙組是實驗組。方案2中甲組是對照組,乙組是實驗組。方案3中甲組是對照組,乙組是實驗組。4.方案3更能說明問題。因為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所處的條件完全相同(都進行滅菌處理);而實驗后,除單一變量(接種與不接種)外,對照組與實驗組又處于相同的條件下(無菌的條件)。可見,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響實驗的干擾。因此,與方案1和方案2比較,方案3的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學習目標二 引起動植物和人類患病教師設問引起出細菌和真菌可使人類患病:為什么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飯前便后要洗手?學生:因為手上有細菌,會引起疾病。教師:同學們能舉出哪些細菌和真菌引起的疾病?學生舉例:扁桃體發炎、灰指甲、足癬、肺結核等。教師進一步說明學生列舉出的疾病的引發因素,并介紹猩紅熱、丹毒等疾病,特別說明腳氣病與腳濕氣是不同的。腳氣病是一種維生素B1缺乏癥,表現出手足麻木、軟弱無力、疼痛、腱反射消失、全身性水腫甚至癱瘓等癥狀,嚴重的患者可能發生心力衰竭。引導學生注意個人衛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提問:細菌和真菌對植物又有說明影響呢?學生依據生活經驗回答:使玉米患黑粉病、小麥患葉銹病水稻稻瘟病和棉枯萎病等。教師進一步介紹各種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植物疾病,提出細菌和真菌不僅會使人類患病,也同樣會使動植物患病。學習目標三 與動植物共生實物創設情境:教師拿出準備好的地衣提問:這是我從樹干表面取下來的東西,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學生疑惑,急切想知道答案,提高了興趣。引入共生的概念:這叫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的結合體,大家是怎么理解共生的?學生發言:共生就是生活在一起。教師完善: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對雙方都是有利的。藻類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有機物,真菌供給藻類水和無機鹽。舉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共生:在我國南海和世界熱帶海洋的珊瑚礁叢里,有一種體色艷麗的小魚,它們的身體表面有鮮艷的朱紅色和雪白色相間的色帶,清晰美麗,十分引人注目。這種小魚叫雙鋸魚,俗名小丑魚。雙鋸魚,會引起許多兇猛肉食性魚類的追逐。這時雙鋸魚便逃到大海葵觸手間躲藏,避免被敵害捕食。而接近大海葵觸手的兇猛魚類卻被大海葵觸手刺細胞射出的刺絲麻醉致死,成了大海葵的美餐。另一方面由于雙鋸魚在大海葵周圍及觸手間活動,加強了大海葵周圍水的流動,使大海葵得以獲得充足的氧氣。如果人們把大海葵拿走,雙鋸魚就會被其他魚類吃掉。大海葵保護了雙鋸魚,雙鋸魚為大海葵招來了食物并帶來充足氧氣,這對互利互惠的伙伴,真是大自然獨具匠心的安排。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及將理論聯系實際:請同學闡述根瘤菌與植物的共生。這種共生關系對農業生產有什么意義呢?學生討論得出:因為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氣,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而氮元素又能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可以通過種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細菌和真菌不僅與植物共生,有的還能與動物共生,動物和人體內也有共生的例子,那么有什么好處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2頁的內容,然后回答。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后回答:細菌和真菌共生在動物體內有助于分解纖維素,而動物又可以為這些細菌提供生存的場所和食物。人體內的也有大量的細菌,能制造出維生素B12,維生素K,對人體的健康有一定的益處。課堂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們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學生鞏固回答:作為生產者參與物質循環、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提出思考題: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會落葉,對落葉的處理方式有三種:焚燒、填湖、掩埋。請分析,你會選擇哪種處理方式,簡要說明理由。板書設計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 、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二、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三、與動植物共生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