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下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卷(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下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卷(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下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卷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單元概述】
明清時期,指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即清朝前期)的歷史。其發展特點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具體表現在:政治上,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廢丞相、特務統治、軍機處、文字獄、八股取士)。經濟上,在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民族關系上,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對外關系上,中國開始遭受外來入侵,中國人民開始反侵略斗爭;對外政策由開放走向閉關鎖國。文化上,古典小說的高峰,戲劇的繁榮。
【知識要點】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
明朝的建立:
1、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強化皇權:
1、地方上: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2、在中央: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型、工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為了分散兵權,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后來,明成祖設立東廠機構。
目的:監視官民,加強君主專制。
三、科舉考試的變化:
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明朝嚴格規定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注。
2、八股取士:目的:控制思想
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錄取,只能死讀“四書”“ 五經” ,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
四、經濟的發展:
1、明代引進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
2、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暢銷海內外。
3、北京,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4、出現了著名的商幫:山西晉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一、鄭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成為世界強國。
2.目的:明成祖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
3、概況
(1)時間: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
(2)路線: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其中包括今天的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家。
(3)活動:滿載絲綢、瓷器、茶葉及金銀貨幣等物品。
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禮,展現大國風度,發展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有的是用于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
4.地位: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5.意義: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6.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2)經濟繁榮,國力強盛。(3)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4)積累的豐富的航海經驗。(5)鄭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難和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等。
二、戚繼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
(2)、倭寇之患:
明朝中期,隨著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特別是由于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弛,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所到之處,他們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
2.概況:
戚家軍:
“鴛鴦陣”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徹底打敗倭寇, 戚繼光大力整頓軍隊,并招募農民和礦工10 000多人,進行嚴格訓練,操練新陣法。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被人們譽為“戚家軍”。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擊倭寇, 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隨后,戚繼光又平息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
打擊了外來侵略者;保衛了沿海民眾的財產和生命、國家安全;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
4、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1)正義之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
(3)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聯合作戰。
(4)戚繼光的軍事指揮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 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一、科技名著:
1、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內容:
《本草綱目》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繪圖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個藥方。書中詳細介紹了了它們的產地、形色、氣味及其主要療效。它是祖國藥物學的總結巨著。
影響: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豐富了我國醫學寶庫,在世界藥物史上占有主要地位。
傳播:《本草綱目》自問世以后,廣為流傳,17世紀初傳入日本和朝鮮,以后又陸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
2、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內容:
這部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把各生產部門分為18類,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宋應星在具體介紹各種物品、生產工具及生產流程時,還繪有120多幅插圖,畫面直觀生動,描繪了生產過程和各行業勞動人民的形象。
影響: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內容:
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二、明長城和北京城
1.明長城:
目的:
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修筑了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的明長城。
明代長城以城墻為主體,由關隘、城臺、烽火臺等組成,沿線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進行生產,并修建了相連的道路,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明長城多用磚石砌成,十分堅固。在長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局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為完善,工程質量更為優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市場,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意義:
長城凝聚著古人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韌剛毅。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2.北京城:明成祖時修建,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包括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說和戲劇
1、小說:明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結合起來。
(1)、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
時間:元末明初
內容:主要內容:以三國的史實為基礎,運用文學手段,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種矛盾沖突。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統一的愿望 。
特點:結構宏偉,脈絡細密,情節跌宕起伏
影響: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
(2)、施耐庵與《水滸傳》
時間:元末明初
內容: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揭示了從皇帝到各級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描寫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通過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成功塑造出一批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
特點:運用白話描寫故事進程和人物性格,洗練明快,生動傳神。
(3)、吳承恩與《西游記》
時間:明朝中期
內容: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艱難歷程,突出刻花了膽大藝高、愛憎分明、滿懷智慧的孫悟空這一英雄神話。作者運用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筆調,勾畫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發了鏟除邪惡勢力的愿望。小說的語言生動流暢,故事引人入勝。
特點: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明代三部小說的共同點:
規模宏大,結構嚴整,情節曲折,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問世后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并對以后的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書畫藝術 :
書法名家:董其昌;繪畫名家:徐渭
3、戲劇:
戲劇表演成為明清時期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不少劇作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湯顯祖是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
代表作《牡丹亭》:
曲文流利,人物內心描寫細致。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神奇的愛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皇室內部又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多年不上朝,不批奏章,致使不少機構癱瘓,政事乏力。
2.社會動蕩: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皇室、貴族等瘋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過程
(1)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2)1644年,攻進北京城內,末帝崇禎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滿洲興起:
(1)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后,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轉戰各地,最后失敗。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1.統一: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1.收復臺灣:
(1)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抵達臺灣。
1661年,鄭成功率兵25000人、戰艦4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島南部,登陸后,受到數千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
荷蘭軍隊分水陸兩路反攻。鄭成功指揮軍隊迎擊,在海上擊沉荷蘭戰艦,在陸路迅速占領重要港口,把敵人包圍在赤嵌城和臺灣城兩個孤立據點。赤嵌城的荷蘭軍隊看到堅守無望,向鄭成功投降。隨后,鄭成功對臺灣城采取長期圍困的戰略,并多次打敗荷蘭的海上援軍。
(2)1662年,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被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3)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2、管轄臺灣
(1) 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
(2)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3)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
1.冊封首領:
(1) 順治帝接見達賴五世并正式賜予“達賴喇嘛 ”的封號,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
(2) 康熙帝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授權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3.頒布法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標志著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達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內容:
(1)、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2)、駐藏大臣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
(3)、西藏地方達賴和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要通過金瓶掣簽,依照宗教儀軌個歷史定制,最后報請朝廷的批準。
乾隆時,班禪六世拒絕英國同西藏單獨建立通商關系,明確表示:整個西藏是在中國大皇帝主權管轄之下的地方,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
須彌福壽之廟
乾隆帝特意下令在山莊的北面,仿照班禪在日喀則的扎什倫不寺,修建了須彌福壽廟,供他居住。
四、鞏固西北邊疆:
在清代初年西北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居住著維吾爾等族人民,清代把這個地區稱為“回部”
平定噶爾丹叛亂 :
康熙平定噶爾丹得勝圖
天山北路的蒙古族準格爾部落首領噶爾丹在俄國的唆使下,發動叛亂,越過天山攻占回部,并向東進攻,占領青海、蒙古的許多地區。
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
2、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大小和卓,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3、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4、土爾扈特部回歸: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控制和壓迫,在杰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戰勝重重困難,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妥善安置。
意義:土爾扈特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五、雅克薩之戰:
1、背景:17世紀中期,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 清政府一再要求俄軍撤出中國領土,俄軍置若罔聞,并繼續增兵,擴大侵略。
過程: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皇俄國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意義: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六、清朝的疆域:
1、清朝前期,中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 ;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 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2、清朝前期,中國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
2、原因: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并有較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3、概況:
(1)耕地面積擴大
(2)大力興修水利
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 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
(3)、莊稼種植方面
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 、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3.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1、手工業發展
(1)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2)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等。
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 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 2 500家,織工超過50 000人。
2.商業發展
(1)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
如吳江縣的盛澤鎮,出現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湖北的漢口鎮在明朝中期才發展起來,到清朝時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
(2)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及商業大城市。
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中,工商業非常繁榮。乾隆時期的蘇州,據載已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到乾隆時又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 票號”,便于貨幣流通。
與晉商相匹敵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他們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商幫,如山西的晉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人口的增長
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
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1.增長: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
2.問題: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開荒墾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一、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
2.過程
(1)、康熙時,為了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從而繞開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年間,設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
軍機處的特點:
組成: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
地位: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權力: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
(3)乾隆時期,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3.影響: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1.文字獄
(1)含義: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 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大批冤獄,禍及親友。
(2)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 ,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2.文化專制政策: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
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進行銷毀。僅在乾隆時期,禁書毀書的活動就持續了近20年,許多珍貴的書籍被查禁和銷毀。
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
1.表現: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僚體制從整體結構上呈現出腐敗的趨勢。
八旗兵久無戰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蕩然無存,軍風軍紀日益敗壞,將領貪污軍餉現象十分普遍,軍隊長期養尊處優,軍備廢弛。軍隊長期養尊處優,軍備廢弛。將士接受騎射檢閱,竟然“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八旗子弟更是百無一能,好逸惡勞,不是嗜酒賭博,就是養鳥斗雞,十分頹廢。
2.后果:官場的腐敗之風蔓延,官僚機構臃腫,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造成國力越來越虛弱。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貧富分化嚴重,民眾生活困苦,社會危機重重。
四、閉關鎖國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
(1)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 ,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2)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3.表現:
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又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 嚴厲限制海上貿易。
康熙時期:清朝在臺灣設立行政建制后,放開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限制。
乾隆:1757年,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
的“廣州十三行 ”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4.影響
(1)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啟示:閉關鎖國導致國家落后,對外開放使國家繁榮富強。
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一、《紅樓夢》
1.地位:清代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
2.作者:前80回,作者曹雪芹,后來經高鶚整理續寫了后40回。
3.問世:在乾隆晚期時排印面世。
4.內容:以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靡與丑陋,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
5.特色:《紅樓夢》全書背景廣闊,情節復雜,頭緒紛繁,人物眾多,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6.價值: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
二、昆劇與京劇藝術
1.昆劇
(1)發展:流行于蘇州昆山一帶,明朝時,表演藝術日趨成熟,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劇種。
(2)代表:代表作有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歷史劇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為昆曲的傳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成為統治階級和社會上層的玩物。由于脫離民眾和現實生活,昆曲逐漸走向衰落。
2.京劇
(1)乾隆時,北京成為戲班薈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為乾隆帝祝壽獻藝。
(2)后來,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
京劇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經過表演藝術家的不斷創新,日臻完善,成為最主要的劇種,流傳四方。
【真題演練】
一.選擇題
1.(2022聊城中考9.)與漢代“千里不販柔”相比,明清時期,糧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為長途販運的主要商品,且出現了諸多商品糧基地。下列各項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是( )
A. 交子的出現 B. 市舶司的設置 C. 商幫的興起 D. 十三行的設立
2.(2022舟山中考2.)明清時期,原產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逐漸推廣。該史實可用于佐證(  )
A. 新航路開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B. 明清時期,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
C. 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的交流傳播 D. 明清時期,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
3.(2022天津中考6.) 隨著科舉考試的變化而出現的八股文產生于(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4.(2022眉山中考3.)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學習工具,對歷中學習有獨特價值,下圖是某同學繪制的思維導圖,空白處應填的關鍵詞是( )
A. 君主專制 B. 經濟發展 C. 思想控制 D. 邊疆管理
5.(2022泰安中考3.)下面示意圖中,①處應填的內容是( )
A. 開創科舉制度 B. 設御史臺 C. 設立三司 D. 設立軍機處
6.(2022臨沂中考5.)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舉取士的名額,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制度。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這種情況告訴我們( )
A. 考試選拔官吏辦法發生了根本變化 B. 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
C. 科舉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進行了改革 D. 元朝近百年間一直沒有實行科舉考試
7.(2022營口中考3.)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寶”命名的,如泰國有“三寶城”。馬來西亞有“三寶鎮”,爪哇有“三寶井”“三寶洞”,新加坡有“三寶山”。這些地名均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
A. 鄭和下西洋 B. 班超出使西域 C. 戚繼光抗倭 D. 甘英出使大秦
8.(2022江西中考7.)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先會見當地國王,表達明朝與他們通好的意愿,然后與當地居民和平貿易。鄭和航海期間,許多國家的首腦和使臣,搭乘中國寶船來華訪問。材料表明鄭和遠航( )
A. 規模浩大 B. 發展了與各國之間友好關系 C. 時間跨度長 D. 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9.(2022宜昌中考9.)王同學在整理明代的學習資料,其目錄中有“紅海沿岸”“戚繼光”和“三寶”等關鍵詞,據此推斷他學習的主題應當是明代的( )
A. 經濟發展 B. 文學繁榮 C. 對外關系 D. 科技成就
10.(2022綏化中考8.) 1405-1433,率領船隊7次下“西洋”的人是( )
A. 鄭和 B. 甘英 C. 班超 D. 衛溫
11.(2022齊齊哈爾中考10.)下列史實與“中國古代對外友好交往”的主題不符合的一項是( )
A. 張騫出使西城 B. 鑒真東渡 C. 鄭和下西洋 D. 戚繼光抗倭
12.(2022沈陽中考2.)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與下列圖片相關的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按出現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acb B.bac C.bca D.cab
13.(2022襄陽中考5.)明朝李時珍歷經27年編寫的《本草綱目》,其內容總結了我國古代( )
A. 醫藥學成就 B. 數學成就 C. 農學成就 D. 天文學成就
14.(2022河池中考6.)如圖是小明制作的古代科技著作資料卡片。據此判斷,卡片中的著作是( )
作者:宋應星
內容:記載了明朝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
地位: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A. 《齊民要術》 B. 《天工開物》 C. 《農政全書》 D. 《本草綱目》
15.(2022云南省中考7.)下面是期末復習時教師幻燈片的內容,據此判斷學習的主題應該是( )
●李時珍《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徐光啟《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宋應星《天工開物》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
A.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 B. 升華創新的秦漢文化
C. 集歷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 繁榮的宋代城市文化
16.(2022宿遷中考6.)以“恰當地利用自然規律和‘人工’來開發和利用自然”為指導思想所編著的,后傳到國外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科技巨著是( )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
17.(2022自貢中考6.)有學者對中國古代某一宏偉工程有如下描述:作為一項軍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總長萬余里,把奇偉的自然美與建筑美融為一體,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據此推斷該工程為( )
A.大運河 B.趙州橋 C.北京城 D.明長城
18.(2022成都中考9.)臺灣是“東南之鎖鑰,數省之屏障”,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實中,在臺灣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的是( )
A. 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 B. 隋煬帝三次派人赴流求
C. 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 D. 鄭成功收復并經營臺灣
19.(2022北京中考8.) 乾隆時,六世班禪拒絕了英國殖民者與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聯系的要求,明確表示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為紀念他的功績,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凈化城塔(見下圖,位于北京西黃寺內)。此塔的修建見證了( )
A. 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 B. 清朝經濟的恢復發展
C. 清朝東北邊疆的穩定 D. 文化專制政策的推行
20.(2022桂林中考5.)雍正五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以監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務。這一舉措體現了清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方式為( )
A. 冊封首領 B. 簽訂和約 C. 平定叛亂 D. 設置機構
21.(2022宿遷中考5.)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一次探究活動中,搜集了以下相關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宣政院”“鄭成功收復臺灣和臺灣府的設立”“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其探究主題可能是( )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C.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 D.明清抗擊外來侵略斗爭
22.(2022寧波中考2.)課堂上老師展示了一組圖片。根據這組圖片判斷該學習主題為( )
A.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B. 明清的“改土歸流”
C. 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D. 歷代印刷術的演變
23.(2022紹興中考3.)1686年,康熙命前方將領曉諭俄軍:“爾羅剎外國人,貪利棄命,擾我邊疆,今大兵復至,當速降,如不降則盡誅之。”這次軍事行動的最后結果是( )
A. 設置臺灣府 B. 冊封“達賴喇嘛”
C. 統一黃河流域 D. 簽訂《尼布楚條約》
24.(2022天津中考7.) 以下是某同學歸納的關于邊疆有效管轄的信息,據此判斷其研究的區域是( )
A. 新疆 B. 云南 C. 臺灣 D. 西藏
25.(2022自貢中考5.)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圖示信息反映的治理地區是(  )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臺灣
26.(2022山西中考.)同學們運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對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如下評價。據此補全省略號處的論點 ( )
論點 論據
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 戰國時期秦國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運河;明朝修筑長城等。
有利于…… 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康熙冊封五世班禪等。
A.強化君權,禁錮思想 B.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 C.監督地方,鞏固統治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27.(2022臨沂中考6.)2017年8月,在福州市鼓樓前公園立起了“隆武帝賜姓鄭成功紀念碑”。該碑文中記載:明崇禎朝廷覆亡后,于次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帝,改元隆武。八月十四日,鄭芝龍引其子鄭森入見隆武帝。鄭森被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兼賜名“成功”。鄭森遂改姓名為朱成功,自此人稱“國姓爺”。鄭成功知恩圖報、從此終身尊奉明朝正朔。據此記載,可知鄭成功( )
A. 收復臺灣前已經是清朝將領 B. 已從荷蘭手中收復寶島臺灣
C. 本來姓“朱”后來改姓“鄭” D. 在明朝滅亡后仍效忠于明朝
28.(2022臨沂中考7.)1727年,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駐藏大臣還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這表明( )
A. 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明顯強化 B. 駐藏大臣的實權已變得越來越小
C. 駐藏大臣全權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D. 清朝政府重點掌管西藏地方軍務
29.(2022重慶中考A卷6.)下圖所示歷史人物率兵進軍臺灣時,正告荷蘭殖民者,臺灣和澎湖列島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這些地區應由中國政府管轄。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康熙帝統一臺灣 C.清朝設置臺灣府 D.清朝建立臺灣省
30.(2022赤峰中考5.)某同學撰寫的地方史小論文中出現了“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府、伊犁將軍”等關鍵詞。據此判斷,他主要研究的地區應是( )
A. 內蒙古 B. 西藏 C. 廣西 D. 新疆
31.(2022營口中考4.)某中學開展“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活動。下表是歷史老師為學生準備的專題復習資料,該專題是( )
資料 名稱
圖片 《金奔巴瓶》《順治會晤五世達賴圖》
視頻 微課《鄭成功收復臺灣》
史實 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1727年,清朝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A.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 列強侵路與人民反抗
C.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32.(2022盤錦中考5.) 歷史離我們很近,我們可以從文物和遺存中感受到歷史演進的脈搏。下列文物和遺存,可以反映的主題是( )
A.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C.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33.(2022泰州中考8.)從設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檢司,從戚繼光蕩平倭寇到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從冊封達賴、班禪到設置駐藏大臣。如果給上述史實提煉一個主題,較為合理的是( )
A. 政治的成熟與穩定 B. 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C. 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D. 外交的開放與危機
34.(2022包頭中考4.)宋朝“蘇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時“湖廣熟,天下足”,這一民間諺語的變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 鐵犁和牛耕的出現 B. 文化藝術的繁榮
C.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D. 農業的發展變化
35.(2022鹽城中考4.)隆時期出現了自發的移民。山東、河北向東北移民,福建向臺灣移民,除國內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現象。造成這一移民風潮的主要原因是( )
政局動蕩 B. 經濟衰退 C. 人地矛盾 D. 自然災害
36.(2022蘇州中考4.)1571-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菲律賓馬尼拉的白銀共計4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過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國。這種被稱為“絲一銀"貿易的“全球化”貿易( )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B. 導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
C. 為海上絲路的開通奠定基礎 D. 表明當時中國已經步入近代
37.(2022蘇州中考5.)毛澤東曾說: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貢獻。談到一位滿族皇帝的功績時,毛澤東說: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他在位時牢固地確定了的。這位皇帝是( )
A. 漢武帝 B. 元世祖 C. 康熙帝 D. 道光帝
38.(2022邵陽中考5.)下圖呈現了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某一地區加強聯系與管轄的歷史脈絡。該地區是( )
A. 臺灣 B. 云南 C. 西藏 D. 新疆
39.(2022懷化中考7.)下列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對某-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A處應為( )
A. 發動雅克薩之戰 B. 設置臺灣府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 設立軍機處
40.(2022恩施州中考4.)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史實,說法正確的是( )
A. 張騫通西域直接開辟了通往歐洲的路線
B. 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C. 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
D.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禁止對外貿易
41.(2022齊齊哈爾中考11.)認識課題和時代特征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根據下圖的關鍵詞,可以確定的課題名稱是( )
A. 東漢的興衰 B.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C. 明朝的統治 D.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42.(2022牡丹江、雞西中考7.)清朝翰林官徐駿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雍正帝因此將其革職,又派人查他的詩集,以誹謗朝廷的罪名將其治罪。這反映清朝前期:( )
A. 大興文字獄 B. 實行八股取士 C. 建立廠衛制度 D. 推行閉關鎖國
43.(2022北部灣經濟區中考6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清朝設立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明清統治者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強化皇權 B. 禁錮思想 C. 發展經濟 D. 鞏固邊疆
二.非選擇題
1.(2022吉林省中考1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體現的“政治建制”是由誰首創的?寫出材料一中“?”處的官職名稱。這一官職在哪一朝代被廢除?
(2)根據材料一可知,秦朝開創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元朝時,統治者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根據材料二可知,哪一機構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統治已經發展到項峰”?
(4)結合以上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2.(2022東營中考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的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的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被打垮……
材料二:在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主義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主義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帝國”“注定最后……被打垮”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農民戰爭”“自強運動”“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分別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它們最終未能成功的共同原因。
(3)據材料三,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結合起來”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4)綜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結論?
3.(2022綏化中考39.)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秦始皇下令廢徐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貨幣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這就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
材料二:漢武帝接受“罷融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材料三:隋朝時,創立進士科,確立了新的選官制度,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這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材料四:清朝時,雍正帝設立了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這一機構便于皇帝獨掌朝政,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這一重要的中樞機構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1)材料一中,秦朝“標準貨幣”的名稱是什么?
(2)材料二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者是誰?“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誰?
(3)材料三中,“新的選官制度”是指什么制度?這一制度正式確立是在哪位皇帝時期?
(4)材料四中,“中樞機構”的名稱是什么?
4.(2022廣安中考17.)根據下表,完成下列問題。
中國 世界
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1757年: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實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手工業有很大發展,商品貿易興盛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1842年:鴉片戰爭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17-18世紀:荷、法、英殖民爭霸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紡紗機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1825年:斯蒂芬孫蒸汽機車試車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國內戰1867年: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1869年:海厄特發明賽璐珞制造技術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內燃機1884年: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1903年:萊特兄弟研制的飛機試飛成功
(1)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7、18世紀中國與英、法、美等國在政治和對外關系方面各自的特點。
(2)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清朝前期中國與英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
(3)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哪三個領域?
(4)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晚清時期列強對中國侵略帶給中國社會的根本性影響。
5.(2022郴州中考22.)2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不是張騫通異域,安得佳種自西來?”踏著串串悠長的駝鈴聲,一支支駝隊馱著中原絲織品、服飾、銅鏡、瓷器、茶葉、桃、梨、杏去了,馱著造紙術、冶鐵術、灌溉術去了。穿過大淡茫茫的風沙,一支支駝隊馱著皮毛、琥珀、苜蓿、蠶豆、石榴、黃瓜來了,馱著佛經、樂器、雜技藝術來了。
——摘自《二十五史詳解》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穿過大漠”的商路名稱。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多種農作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馬鈴薯三種糧食作物,花生和煙草兩種經濟作物。它們都是原產于美洲的作物,經南洋傳入中國。甘薯、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由于生長條件要求低、產量高,為糧食的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食物品種。
——摘自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甘薯、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傳入中國有何影響?
材料三 鐵路建造是帶動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工業革命的龍頭產業,德國統一后進入第二個鐵路時代,再次出現了興建鐵路的高潮。1870年,德國鐵路有18560千米,1880年增至33856千米,這時就已超過英國28854千米,為西歐和中歐之冠……1848年時德國人只提到鐵路是統一的因素,而現在,德國則把鐵路當成是維護統一的因素……在國家力量推動下的鐵路建設,猛烈刺激了鋼鐵工業、機械制造、冶鐵業的高速發展,并全面推進19世紀晚期德國新生技術的采用和工業的發展。
——摘編自梅雪芹主編《世界近代史資料匯編》
(3)根據材料三,歸納鐵路對德國的作用。
材料四 截至2015年底,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1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1.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57.73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2.3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民航運輸機場達210個,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為中心,省會城市和重點城市區域樞紐機場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線機場相互配合的格局。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多節點、全覆蓋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021年9月16日,“起飛新郴州”北湖機場首航儀式舉行,標志著北湖機場正式通航,郴州正式進入“航空時代”。
——摘編自《中國交通運輸發展》(2016年12月)和《郴州日報》
(4)根據材料四,從交通進步使世界“變大”的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6.(2022百色中考 16.)下表概括了我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進程(部分)。閱讀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進程 朝代 關鍵人物
形成和初步發展 秦朝 秦始皇
漢朝 漢武帝
大發展 隋朝 隋文帝、隋煬帝
唐朝 唐太宗
民族交融高潮 元朝 元世祖
鞏固和發展 明朝 明太祖、明成祖
清朝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祖國統一大業 新中國 鄧小平
(1)根據表格,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秦朝在政治、漢朝在思想方面鞏固大一統的措施。
(2)根據表格,分別結合清朝鞏固西北、東北邊疆的相關史實,論證清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
(3)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鄧小平提出了什么偉大構想 其首次成功運用于哪一地區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如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祖國統一
7.(2022內江中考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交融。
——摘編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摘編自《清代駐藏大臣》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哪一年?概括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其變化帶來了什么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駐藏大臣設立于哪一年?概括駐藏大臣職能。其設置有什么重大影響?
8.(2022蘇州中考28.)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中華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瑪竇.在北京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崇禎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啟督修歷法。他聘請耶穌會士龍華民、湯若望等參加.最終以《崇禎歷書》為總題目.編譯了46種、137卷巨著.詳細介紹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二
長安旅舍與于慎微長官接鄰
崔致遠
上國羈棲久,多慚萬里人。
那堪顏氏巷,得接孟家鄰。
守道惟稽古.交情豈憚貧。
他鄉少知己.莫厭訪君頻。
注:崔致遠是9世紀朝鮮人.旅居中國16年。
(1)讀材料一.敦煌莫高窟造像體現了中華文化與哪一宗教文化的融合?徐光啟等人主要學習了西方哪些學科門類的先進知識?
(2)讀材料二,崔致遠的作品主要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哪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宋代哪位發明家的成就為古騰堡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3)綜合上述材料.對于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9.(2022北部灣經濟區中考16 .)天安門是中國古典建筑的瑰寶,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九年級1班的同學開展“探究天安門”的主題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與完成。
任務一【品建筑之精湛】
圖一為現今的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屬于典型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 圖二為天安門城樓大殿內的彩繪。栩栩如生的龍紋圖案和高貴典雅的吉祥圖案,把我國的彩繪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
(1)根據以上材料,指出天安門始建的朝代及建筑工藝精湛的表現。
任務二【感青年之情懷】
圖三表現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游行示威的場景。圖四是學生高舉的部分橫幅內容。這次示威游行標志著一場偉大運動的開始,歷史學家把這場運動視為八十年的“舊民主”時期和“新民主”時期的分水嶺。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運動的名稱并分析其歷史意義。
任務三【悟民族之復興】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國慶慶典上,走過天安門城樓前的農民游行隊伍打出“聯產承包好”的標語。
(3)圖五記錄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根據圖六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聯產承包好”的原因。結合這兩個場景,談談你對新中國發展歷程的認識。
10.(2022鹽城中考21.)博物館承著歷史,也傳承著文化。某班開展“跟著我打卡博物館”的主題活動,請你來參與。
【青銅之美】 【圣人之思】
圖一 國家博物館藏品 圖二 曲阜孔子博物館藏品
【科技之著】
圖三洛陽教育博物館藏品 圖四 國家博物館藏品 圖五上海博物館藏品
(1)寫出圖一文物的名稱及其歷史地位。(2分)
(2)概括圖二中孔子的主張。(1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學說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措
施。(1分)
(3)圖四是哪部科技巨著 (1分)據圖三、四、五概括明代科技巨著的特點。(1分)結合
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特點形成的原因。(2分)
(4)綜合以上材料,(2分)
11.(2022山西中考.)探究題(本大題共15分)19.國家名片是代表國家形象的符號,以其獨特的風格與意蘊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各國、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九年級(1)班的同學們以“國家名片”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下面是各小組承擔的不同任務,請你參與完成。
任務一 【推介建筑遺址—設計文化名片】(4分)
(1)一組同學準備介紹下面兩處建筑遺址。請根據他們給出的推介理由,幫他們寫出推介詞。
名稱:中國北京故宮推介詞:____________________推介理由:體現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特性,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名稱:古羅馬大競技場推介詞: ____________________推介理由:體現古羅馬奴隸制的高度發達,是迄今遺留下來的古羅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
任務二 【閱讀名人傳記——制作人物名片】(4分)
(2)二組同學閱讀了馬克思和孫中山的人物傳記后,準備為其制作人物名片。請你仿照示例從中任選一位,和他們一起完成名片制作。
人物:甘地身份: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主要事跡: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多次領導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譽為“圣雄”甘地。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事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務三 【查閱文獻資料—展示中國名片】(7分)
(3)三組同學查閱資料后,整理出下面代表國家形象的“中國名片”。他們準備以宣講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請據此以“中國名片·點亮世界”為題,為其撰寫150字左右的宣講稿。
四、探究題
12.(2022隨州中考1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自古以來,各行各業人才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應問題。
【“醫圣”張仲景】
材料一 《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
——齊世榮主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和平使者”鄭和】
材料二 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遠航海外。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
——張帆、李帆主編《中外歷史綱要》(上)
【“鐵人”王進喜】
材料三 王進喜(1923—1970)
(1)材料一中“辨證分析病情”的思想與我國春秋時期哪位思想家看待問題的方法相似?“‘治未病’理論”對應對新冠疫情有何借鑒意義?
(2)結合材料二,指出鄭和下西洋最遠達到的地區。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3)材料三中“鐵人”王進喜參加的石油大會戰是建設我國哪一油田?他是我國哪一時期涌現出的英雄模范?
(4)綜上所述,請談談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優秀品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
商代青鋼器,1939 年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重832.84 千克,高 1.33米,口長1.1米,壁厚0.06 米。
明代藥物學巨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科技巨著,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下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卷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單元概述】
明清時期,指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即清朝前期)的歷史。其發展特點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具體表現在:政治上,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廢丞相、特務統治、軍機處、文字獄、八股取士)。經濟上,在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民族關系上,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對外關系上,中國開始遭受外來入侵,中國人民開始反侵略斗爭;對外政策由開放走向閉關鎖國。文化上,古典小說的高峰,戲劇的繁榮。
【知識要點】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
明朝的建立:
1、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強化皇權:
1、地方上: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2、在中央: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型、工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為了分散兵權,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后來,明成祖設立東廠機構。
目的:監視官民,加強君主專制。
三、科舉考試的變化:
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明朝嚴格規定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注。
2、八股取士:目的:控制思想
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錄取,只能死讀“四書”“ 五經” ,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
四、經濟的發展:
1、明代引進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
2、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暢銷海內外。
3、北京,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4、出現了著名的商幫:山西晉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一、鄭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成為世界強國。
2.目的:明成祖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
3、概況
(1)時間: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
(2)路線: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其中包括今天的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家。
(3)活動:滿載絲綢、瓷器、茶葉及金銀貨幣等物品。
物品用途: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禮,展現大國風度,發展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有的是用于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
4.地位: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5.意義: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6.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2)經濟繁榮,國力強盛。(3)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4)積累的豐富的航海經驗。(5)鄭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難和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等。
二、戚繼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
(2)、倭寇之患:
明朝中期,隨著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特別是由于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弛,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所到之處,他們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
2.概況:
戚家軍:
“鴛鴦陣”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徹底打敗倭寇, 戚繼光大力整頓軍隊,并招募農民和礦工10 000多人,進行嚴格訓練,操練新陣法。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被人們譽為“戚家軍”。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擊倭寇, 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隨后,戚繼光又平息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
打擊了外來侵略者;保衛了沿海民眾的財產和生命、國家安全;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
4、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1)正義之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
(3)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聯合作戰。
(4)戚繼光的軍事指揮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 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一、科技名著:
1、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內容:
《本草綱目》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繪圖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個藥方。書中詳細介紹了了它們的產地、形色、氣味及其主要療效。它是祖國藥物學的總結巨著。
影響: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豐富了我國醫學寶庫,在世界藥物史上占有主要地位。
傳播:《本草綱目》自問世以后,廣為流傳,17世紀初傳入日本和朝鮮,以后又陸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
2、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內容:
這部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把各生產部門分為18類,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宋應星在具體介紹各種物品、生產工具及生產流程時,還繪有120多幅插圖,畫面直觀生動,描繪了生產過程和各行業勞動人民的形象。
影響: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內容:
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二、明長城和北京城
1.明長城:
目的:
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修筑了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的明長城。
明代長城以城墻為主體,由關隘、城臺、烽火臺等組成,沿線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進行生產,并修建了相連的道路,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明長城多用磚石砌成,十分堅固。在長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局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為完善,工程質量更為優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市場,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意義:
長城凝聚著古人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韌剛毅。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2.北京城:明成祖時修建,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包括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說和戲劇
1、小說:明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結合起來。
(1)、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
時間:元末明初
內容:主要內容:以三國的史實為基礎,運用文學手段,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種矛盾沖突。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統一的愿望 。
特點:結構宏偉,脈絡細密,情節跌宕起伏
影響: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
(2)、施耐庵與《水滸傳》
時間:元末明初
內容: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揭示了從皇帝到各級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描寫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通過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成功塑造出一批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
特點:運用白話描寫故事進程和人物性格,洗練明快,生動傳神。
(3)、吳承恩與《西游記》
時間:明朝中期
內容: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艱難歷程,突出刻花了膽大藝高、愛憎分明、滿懷智慧的孫悟空這一英雄神話。作者運用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筆調,勾畫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發了鏟除邪惡勢力的愿望。小說的語言生動流暢,故事引人入勝。
特點: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明代三部小說的共同點:
規模宏大,結構嚴整,情節曲折,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問世后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并對以后的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書畫藝術 :
書法名家:董其昌;繪畫名家:徐渭
3、戲劇:
戲劇表演成為明清時期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不少劇作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湯顯祖是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
代表作《牡丹亭》:
曲文流利,人物內心描寫細致。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神奇的愛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皇室內部又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多年不上朝,不批奏章,致使不少機構癱瘓,政事乏力。
2.社會動蕩: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皇室、貴族等瘋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過程
(1)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2)1644年,攻進北京城內,末帝崇禎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滿洲興起:
(1)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后,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轉戰各地,最后失敗。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1.統一: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1.收復臺灣:
(1)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抵達臺灣。
1661年,鄭成功率兵25000人、戰艦4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島南部,登陸后,受到數千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
荷蘭軍隊分水陸兩路反攻。鄭成功指揮軍隊迎擊,在海上擊沉荷蘭戰艦,在陸路迅速占領重要港口,把敵人包圍在赤嵌城和臺灣城兩個孤立據點。赤嵌城的荷蘭軍隊看到堅守無望,向鄭成功投降。隨后,鄭成功對臺灣城采取長期圍困的戰略,并多次打敗荷蘭的海上援軍。
(2)1662年,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被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3)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2、管轄臺灣
(1) 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
(2)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3)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
1.冊封首領:
(1) 順治帝接見達賴五世并正式賜予“達賴喇嘛 ”的封號,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
(2) 康熙帝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授權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3.頒布法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標志著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達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內容:
(1)、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2)、駐藏大臣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
(3)、西藏地方達賴和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要通過金瓶掣簽,依照宗教儀軌個歷史定制,最后報請朝廷的批準。
乾隆時,班禪六世拒絕英國同西藏單獨建立通商關系,明確表示:整個西藏是在中國大皇帝主權管轄之下的地方,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
須彌福壽之廟
乾隆帝特意下令在山莊的北面,仿照班禪在日喀則的扎什倫不寺,修建了須彌福壽廟,供他居住。
四、鞏固西北邊疆:
在清代初年西北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居住著維吾爾等族人民,清代把這個地區稱為“回部”
平定噶爾丹叛亂 :
康熙平定噶爾丹得勝圖
天山北路的蒙古族準格爾部落首領噶爾丹在俄國的唆使下,發動叛亂,越過天山攻占回部,并向東進攻,占領青海、蒙古的許多地區。
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
2、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大小和卓,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3、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4、土爾扈特部回歸: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控制和壓迫,在杰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戰勝重重困難,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妥善安置。
意義:土爾扈特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五、雅克薩之戰:
1、背景:17世紀中期,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 清政府一再要求俄軍撤出中國領土,俄軍置若罔聞,并繼續增兵,擴大侵略。
過程: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皇俄國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意義: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六、清朝的疆域:
1、清朝前期,中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 ;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 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2、清朝前期,中國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
2、原因: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并有較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3、概況:
(1)耕地面積擴大
(2)大力興修水利
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 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
(3)、莊稼種植方面
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 、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3.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1、手工業發展
(1)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2)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等。
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 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 2 500家,織工超過50 000人。
2.商業發展
(1)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
如吳江縣的盛澤鎮,出現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湖北的漢口鎮在明朝中期才發展起來,到清朝時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
(2)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及商業大城市。
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中,工商業非常繁榮。乾隆時期的蘇州,據載已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到乾隆時又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 票號”,便于貨幣流通。
與晉商相匹敵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他們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商幫,如山西的晉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人口的增長
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
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1.增長: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
2.問題: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開荒墾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一、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
2.過程
(1)、康熙時,為了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從而繞開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年間,設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
軍機處的特點:
組成: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
地位: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權力: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
(3)乾隆時期,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3.影響: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1.文字獄
(1)含義: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 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大批冤獄,禍及親友。
(2)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 ,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2.文化專制政策: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
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進行銷毀。僅在乾隆時期,禁書毀書的活動就持續了近20年,許多珍貴的書籍被查禁和銷毀。
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
1.表現: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僚體制從整體結構上呈現出腐敗的趨勢。
八旗兵久無戰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蕩然無存,軍風軍紀日益敗壞,將領貪污軍餉現象十分普遍,軍隊長期養尊處優,軍備廢弛。軍隊長期養尊處優,軍備廢弛。將士接受騎射檢閱,竟然“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八旗子弟更是百無一能,好逸惡勞,不是嗜酒賭博,就是養鳥斗雞,十分頹廢。
2.后果:官場的腐敗之風蔓延,官僚機構臃腫,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造成國力越來越虛弱。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貧富分化嚴重,民眾生活困苦,社會危機重重。
四、閉關鎖國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
(1)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 ,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2)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3.表現:
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又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 嚴厲限制海上貿易。
康熙時期:清朝在臺灣設立行政建制后,放開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限制。
乾隆:1757年,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
的“廣州十三行 ”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4.影響
(1)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啟示:閉關鎖國導致國家落后,對外開放使國家繁榮富強。
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一、《紅樓夢》
1.地位:清代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
2.作者:前80回,作者曹雪芹,后來經高鶚整理續寫了后40回。
3.問世:在乾隆晚期時排印面世。
4.內容:以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靡與丑陋,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
5.特色:《紅樓夢》全書背景廣闊,情節復雜,頭緒紛繁,人物眾多,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6.價值: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
二、昆劇與京劇藝術
1.昆劇
(1)發展:流行于蘇州昆山一帶,明朝時,表演藝術日趨成熟,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劇種。
(2)代表:代表作有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歷史劇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為昆曲的傳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成為統治階級和社會上層的玩物。由于脫離民眾和現實生活,昆曲逐漸走向衰落。
2.京劇
(1)乾隆時,北京成為戲班薈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為乾隆帝祝壽獻藝。
(2)后來,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
京劇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經過表演藝術家的不斷創新,日臻完善,成為最主要的劇種,流傳四方。
【真題演練】
一.選擇題
1.(2022聊城中考9.)與漢代“千里不販柔”相比,明清時期,糧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為長途販運的主要商品,且出現了諸多商品糧基地。下列各項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是( C )
A. 交子的出現 B. 市舶司的設置 C. 商幫的興起 D. 十三行的設立
2.(2022舟山中考2.)明清時期,原產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逐漸推廣。該史實可用于佐證( C )
A. 新航路開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B. 明清時期,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
C. 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的交流傳播 D. 明清時期,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
3.(2022天津中考6.) 隨著科舉考試的變化而出現的八股文產生于( C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4.(2022眉山中考3.)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學習工具,對歷中學習有獨特價值,下圖是某同學繪制的思維導圖,空白處應填的關鍵詞是( A )
A. 君主專制 B. 經濟發展 C. 思想控制 D. 邊疆管理
5.(2022泰安中考3.)下面示意圖中,①處應填的內容是( C )
A. 開創科舉制度 B. 設御史臺 C. 設立三司 D. 設立軍機處
6.(2022臨沂中考5.)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舉取士的名額,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制度。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這種情況告訴我們( C )
A. 考試選拔官吏辦法發生了根本變化 B. 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
C. 科舉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進行了改革 D. 元朝近百年間一直沒有實行科舉考試
7.(2022營口中考3.)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寶”命名的,如泰國有“三寶城”。馬來西亞有“三寶鎮”,爪哇有“三寶井”“三寶洞”,新加坡有“三寶山”。這些地名均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 )
A. 鄭和下西洋 B. 班超出使西域 C. 戚繼光抗倭 D. 甘英出使大秦
8.(2022江西中考7.)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先會見當地國王,表達明朝與他們通好的意愿,然后與當地居民和平貿易。鄭和航海期間,許多國家的首腦和使臣,搭乘中國寶船來華訪問。材料表明鄭和遠航( B )
A. 規模浩大 B. 發展了與各國之間友好關系 C. 時間跨度長 D. 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9.(2022宜昌中考9.)王同學在整理明代的學習資料,其目錄中有“紅海沿岸”“戚繼光”和“三寶”等關鍵詞,據此推斷他學習的主題應當是明代的( C )
A. 經濟發展 B. 文學繁榮 C. 對外關系 D. 科技成就
10.(2022綏化中考8.) 1405-1433,率領船隊7次下“西洋”的人是( A )
A. 鄭和 B. 甘英 C. 班超 D. 衛溫
11.(2022齊齊哈爾中考10.)下列史實與“中國古代對外友好交往”的主題不符合的一項是( D )
A. 張騫出使西城 B. 鑒真東渡 C. 鄭和下西洋 D. 戚繼光抗倭
12.(2022沈陽中考2.)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與下列圖片相關的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按出現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C )
A.acb B.bac C.bca D.cab
13.(2022襄陽中考5.)明朝李時珍歷經27年編寫的《本草綱目》,其內容總結了我國古代( A )
A. 醫藥學成就 B. 數學成就 C. 農學成就 D. 天文學成就
14.(2022河池中考6.)如圖是小明制作的古代科技著作資料卡片。據此判斷,卡片中的著作是( B )
作者:宋應星
內容:記載了明朝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
地位: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A. 《齊民要術》 B. 《天工開物》 C. 《農政全書》 D. 《本草綱目》
15.(2022云南省中考7.)下面是期末復習時教師幻燈片的內容,據此判斷學習的主題應該是( C )
●李時珍《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徐光啟《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宋應星《天工開物》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
A.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 B. 升華創新的秦漢文化
C. 集歷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 繁榮的宋代城市文化
16.(2022宿遷中考6.)以“恰當地利用自然規律和‘人工’來開發和利用自然”為指導思想所編著的,后傳到國外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科技巨著是( C )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
17.(2022自貢中考6.)有學者對中國古代某一宏偉工程有如下描述:作為一項軍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總長萬余里,把奇偉的自然美與建筑美融為一體,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據此推斷該工程為( D )
A.大運河 B.趙州橋 C.北京城 D.明長城
18.(2022成都中考9.)臺灣是“東南之鎖鑰,數省之屏障”,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實中,在臺灣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的是( D )
A. 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 B. 隋煬帝三次派人赴流求
C. 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 D. 鄭成功收復并經營臺灣
19.(2022北京中考8.) 乾隆時,六世班禪拒絕了英國殖民者與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聯系的要求,明確表示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為紀念他的功績,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凈化城塔(見下圖,位于北京西黃寺內)。此塔的修建見證了( A )
A. 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 B. 清朝經濟的恢復發展
C. 清朝東北邊疆的穩定 D. 文化專制政策的推行
20.(2022桂林中考5.)雍正五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以監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務。這一舉措體現了清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方式為( D )
A. 冊封首領 B. 簽訂和約 C. 平定叛亂 D. 設置機構
21.(2022宿遷中考5.)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一次探究活動中,搜集了以下相關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宣政院”“鄭成功收復臺灣和臺灣府的設立”“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其探究主題可能是( B )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C.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 D.明清抗擊外來侵略斗爭
22.(2022寧波中考2.)課堂上老師展示了一組圖片。根據這組圖片判斷該學習主題為( C )
A.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B. 明清的“改土歸流”
C. 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D. 歷代印刷術的演變
23.(2022紹興中考3.)1686年,康熙命前方將領曉諭俄軍:“爾羅剎外國人,貪利棄命,擾我邊疆,今大兵復至,當速降,如不降則盡誅之。”這次軍事行動的最后結果是( D )
A. 設置臺灣府 B. 冊封“達賴喇嘛”
C. 統一黃河流域 D. 簽訂《尼布楚條約》
24.(2022天津中考7.) 以下是某同學歸納的關于邊疆有效管轄的信息,據此判斷其研究的區域是( D )
A. 新疆 B. 云南 C. 臺灣 D. 西藏
25.(2022自貢中考5.)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圖示信息反映的治理地區是( B )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臺灣
26.(2022山西中考.)同學們運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對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如下評價。據此補全省略號處的論點 ( D )
論點 論據
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 戰國時期秦國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運河;明朝修筑長城等。
有利于…… 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康熙冊封五世班禪等。
A.強化君權,禁錮思想 B.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 C.監督地方,鞏固統治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27.(2022臨沂中考6.)2017年8月,在福州市鼓樓前公園立起了“隆武帝賜姓鄭成功紀念碑”。該碑文中記載:明崇禎朝廷覆亡后,于次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帝,改元隆武。八月十四日,鄭芝龍引其子鄭森入見隆武帝。鄭森被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兼賜名“成功”。鄭森遂改姓名為朱成功,自此人稱“國姓爺”。鄭成功知恩圖報、從此終身尊奉明朝正朔。據此記載,可知鄭成功( D )
A. 收復臺灣前已經是清朝將領 B. 已從荷蘭手中收復寶島臺灣
C. 本來姓“朱”后來改姓“鄭” D. 在明朝滅亡后仍效忠于明朝
28.(2022臨沂中考7.)1727年,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明確規定駐藏大臣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駐藏大臣還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這表明( A )
A. 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明顯強化 B. 駐藏大臣的實權已變得越來越小
C. 駐藏大臣全權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D. 清朝政府重點掌管西藏地方軍務
29.(2022重慶中考A卷6.)下圖所示歷史人物率兵進軍臺灣時,正告荷蘭殖民者,臺灣和澎湖列島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并耕種這一土地”。這些地區應由中國政府管轄。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 )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康熙帝統一臺灣 C.清朝設置臺灣府 D.清朝建立臺灣省
30.(2022赤峰中考5.)某同學撰寫的地方史小論文中出現了“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府、伊犁將軍”等關鍵詞。據此判斷,他主要研究的地區應是( D )
A. 內蒙古 B. 西藏 C. 廣西 D. 新疆
31.(2022營口中考4.)某中學開展“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活動。下表是歷史老師為學生準備的專題復習資料,該專題是( D )
資料 名稱
圖片 《金奔巴瓶》《順治會晤五世達賴圖》
視頻 微課《鄭成功收復臺灣》
史實 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1727年,清朝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A.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 列強侵路與人民反抗
C.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32.(2022盤錦中考5.) 歷史離我們很近,我們可以從文物和遺存中感受到歷史演進的脈搏。下列文物和遺存,可以反映的主題是( B )
A.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C.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33.(2022泰州中考8.)從設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檢司,從戚繼光蕩平倭寇到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從冊封達賴、班禪到設置駐藏大臣。如果給上述史實提煉一個主題,較為合理的是(C )
A. 政治的成熟與穩定 B. 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C. 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D. 外交的開放與危機
34.(2022包頭中考4.)宋朝“蘇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時“湖廣熟,天下足”,這一民間諺語的變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D )
A. 鐵犁和牛耕的出現 B. 文化藝術的繁榮
C.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D. 農業的發展變化
35.(2022鹽城中考4.)隆時期出現了自發的移民。山東、河北向東北移民,福建向臺灣移民,除國內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現象。造成這一移民風潮的主要原因是( C )
政局動蕩 B. 經濟衰退 C. 人地矛盾 D. 自然災害
36.(2022蘇州中考4.)1571-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菲律賓馬尼拉的白銀共計4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過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國。這種被稱為“絲一銀"貿易的“全球化”貿易( A )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B. 導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
C. 為海上絲路的開通奠定基礎 D. 表明當時中國已經步入近代
37.(2022蘇州中考5.)毛澤東曾說: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貢獻。談到一位滿族皇帝的功績時,毛澤東說: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他在位時牢固地確定了的。這位皇帝是( C )
A. 漢武帝 B. 元世祖 C. 康熙帝 D. 道光帝
38.(2022邵陽中考5.)下圖呈現了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某一地區加強聯系與管轄的歷史脈絡。該地區是( C )
A. 臺灣 B. 云南 C. 西藏 D. 新疆
39.(2022懷化中考7.)下列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對某-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A處應為( C )
A. 發動雅克薩之戰 B. 設置臺灣府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 設立軍機處
40.(2022恩施州中考4.)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史實,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張騫通西域直接開辟了通往歐洲的路線
B. 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C. 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
D.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禁止對外貿易
41.(2022齊齊哈爾中考11.)認識課題和時代特征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根據下圖的關鍵詞,可以確定的課題名稱是( D )
A. 東漢的興衰 B.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C. 明朝的統治 D.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42.(2022牡丹江、雞西中考7.)清朝翰林官徐駿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雍正帝因此將其革職,又派人查他的詩集,以誹謗朝廷的罪名將其治罪。這反映清朝前期:( A )
A. 大興文字獄 B. 實行八股取士 C. 建立廠衛制度 D. 推行閉關鎖國
43.(2022北部灣經濟區中考6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清朝設立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明清統治者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
A. 強化皇權 B. 禁錮思想 C. 發展經濟 D. 鞏固邊疆
二.非選擇題
1.(2022吉林省中考1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體現的“政治建制”是由誰首創的?寫出材料一中“?”處的官職名稱。這一官職在哪一朝代被廢除?
(2)根據材料一可知,秦朝開創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元朝時,統治者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根據材料二可知,哪一機構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統治已經發展到項峰”?
(4)結合以上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答案】(1)秦始皇;丞相;明朝;
(2)郡縣制;行省制;
(3)軍機處;
(4)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
2.(2022東營中考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的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的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被打垮……
材料二:在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主義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主義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帝國”“注定最后……被打垮”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農民戰爭”“自強運動”“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分別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它們最終未能成功的共同原因。
(3)據材料三,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結合起來”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4)綜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結論?
【答案】(1)不了解世界大勢,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閉關鎖國,封閉落后;盲目自大;統治腐朽等。
(2)太平天國運動或義和團運動;洋務運動;戊成變法;辛亥革命。沒有先進政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階級的局限性;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等。
(3)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躍等。
(4)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等。
3.(2022綏化中考39.)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秦始皇下令廢徐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貨幣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這就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
材料二:漢武帝接受“罷融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材料三:隋朝時,創立進士科,確立了新的選官制度,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這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材料四:清朝時,雍正帝設立了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這一機構便于皇帝獨掌朝政,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這一重要的中樞機構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1)材料一中,秦朝“標準貨幣”的名稱是什么?
(2)材料二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者是誰?“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誰?
(3)材料三中,“新的選官制度”是指什么制度?這一制度正式確立是在哪位皇帝時期?
(4)材料四中,“中樞機構”的名稱是什么?
【答案】(1)圓形方孔半兩錢(半兩錢)
(2)董仲舒孔子(孔丘、孔仲尼)
(3)科舉制(科舉制度、科舉取士制度)隋煬帝(楊廣)
(4)軍機處
4.(2022廣安中考17.)根據下表,完成下列問題。
中國 世界
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1757年: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實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手工業有很大發展,商品貿易興盛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1842年:鴉片戰爭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17-18世紀:荷、法、英殖民爭霸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紡紗機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1825年:斯蒂芬孫蒸汽機車試車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國內戰1867年: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1869年:海厄特發明賽璐珞制造技術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內燃機1884年: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1903年:萊特兄弟研制的飛機試飛成功
(1)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7、18世紀中國與英、法、美等國在政治和對外關系方面各自的特點。
(2)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清朝前期中國與英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
(3)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哪三個領域?
(4)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晚清時期列強對中國侵略帶給中國社會的根本性影響。
【答案】(1)政治方面:
①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清朝君主專制強化。
②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
對外關系方面:
①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②英、法等國:英法爭奪美洲、非洲、亞洲殖民地和世界市場(或英法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擴張、殖民掠奪和殖民爭霸)。
(2)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長足進步(或自然經濟居于主導地位;或中國是農業國;或中國處于農耕時代)。
英國:工業革命完成,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成為頭號工業強國)。
(3)電的應用;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4)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2022郴州中考22.)2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不是張騫通異域,安得佳種自西來?”踏著串串悠長的駝鈴聲,一支支駝隊馱著中原絲織品、服飾、銅鏡、瓷器、茶葉、桃、梨、杏去了,馱著造紙術、冶鐵術、灌溉術去了。穿過大淡茫茫的風沙,一支支駝隊馱著皮毛、琥珀、苜蓿、蠶豆、石榴、黃瓜來了,馱著佛經、樂器、雜技藝術來了。
——摘自《二十五史詳解》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穿過大漠”的商路名稱。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多種農作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馬鈴薯三種糧食作物,花生和煙草兩種經濟作物。它們都是原產于美洲的作物,經南洋傳入中國。甘薯、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由于生長條件要求低、產量高,為糧食的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食物品種。
——摘自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甘薯、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傳入中國有何影響?
材料三 鐵路建造是帶動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工業革命的龍頭產業,德國統一后進入第二個鐵路時代,再次出現了興建鐵路的高潮。1870年,德國鐵路有18560千米,1880年增至33856千米,這時就已超過英國28854千米,為西歐和中歐之冠……1848年時德國人只提到鐵路是統一的因素,而現在,德國則把鐵路當成是維護統一的因素……在國家力量推動下的鐵路建設,猛烈刺激了鋼鐵工業、機械制造、冶鐵業的高速發展,并全面推進19世紀晚期德國新生技術的采用和工業的發展。
——摘編自梅雪芹主編《世界近代史資料匯編》
(3)根據材料三,歸納鐵路對德國的作用。
材料四 截至2015年底,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1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1.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57.73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2.3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民航運輸機場達210個,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為中心,省會城市和重點城市區域樞紐機場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線機場相互配合的格局。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多節點、全覆蓋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021年9月16日,“起飛新郴州”北湖機場首航儀式舉行,標志著北湖機場正式通航,郴州正式進入“航空時代”。
——摘編自《中國交通運輸發展》(2016年12月)和《郴州日報》
(4)根據材料四,從交通進步使世界“變大”的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絲綢之路。
(2)為糧食的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食物品種。
(3)維護統一;刺激鋼鐵工業、機械制造、冶鐵業的高速發展;全面推進19世紀晚期德國新生技術的采用和工業的發展。
(4)交通工具的變革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經濟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各地區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言之有理即可。
6.(2022百色中考 16.)下表概括了我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進程(部分)。閱讀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進程 朝代 關鍵人物
形成和初步發展 秦朝 秦始皇
漢朝 漢武帝
大發展 隋朝 隋文帝、隋煬帝
唐朝 唐太宗
民族交融高潮 元朝 元世祖
鞏固和發展 明朝 明太祖、明成祖
清朝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祖國統一大業 新中國 鄧小平
(1)根據表格,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秦朝在政治、漢朝在思想方面鞏固大一統的措施。
(2)根據表格,分別結合清朝鞏固西北、東北邊疆的相關史實,論證清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
(3)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鄧小平提出了什么偉大構想 其首次成功運用于哪一地區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如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祖國統一
【答案】(1)措施:秦朝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或實行郡縣制; 漢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2)西北: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穩定了西北邊疆地區,維護了國家統
一;清朝設置伊犁將軍,派兵駐扎新疆各地,設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政府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該部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東北:康熙帝時期,清政府組織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打敗沙俄侵略者,粉碎沙俄妄圖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維護領土主杈;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城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3)構想:“一國兩制”。地區:香港。
行動: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安全、利益的義務;堅決擁護《反分裂國家法堅決同一切破壞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言行、勢力作斗爭;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等。
7.(2022內江中考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交融。
——摘編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摘編自《清代駐藏大臣》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哪一年?概括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其變化帶來了什么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駐藏大臣設立于哪一年?概括駐藏大臣職能。其設置有什么重大影響?
【答案】(1)年份:494年;變化: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2)年份:1727年;職能:監督西藏地方政務;影響: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8.(2022蘇州中考28.)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中華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瑪竇.在北京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崇禎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啟督修歷法。他聘請耶穌會士龍華民、湯若望等參加.最終以《崇禎歷書》為總題目.編譯了46種、137卷巨著.詳細介紹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二
長安旅舍與于慎微長官接鄰
崔致遠
上國羈棲久,多慚萬里人。
那堪顏氏巷,得接孟家鄰。
守道惟稽古.交情豈憚貧。
他鄉少知己.莫厭訪君頻。
注:崔致遠是9世紀朝鮮人.旅居中國16年。
(1)讀材料一.敦煌莫高窟造像體現了中華文化與哪一宗教文化的融合?徐光啟等人主要學習了西方哪些學科門類的先進知識?
(2)讀材料二,崔致遠的作品主要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哪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宋代哪位發明家的成就為古騰堡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3)綜合上述材料.對于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1)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學科門類:數學(幾何);天文學(歷法)。
(2)思想:儒家思想。發明家:畢界。
(3)啟示:中華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中華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9.(2022北部灣經濟區中考16 .)天安門是中國古典建筑的瑰寶,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九年級1班的同學開展“探究天安門”的主題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與完成。
任務一【品建筑之精湛】
圖一為現今的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屬于典型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 圖二為天安門城樓大殿內的彩繪。栩栩如生的龍紋圖案和高貴典雅的吉祥圖案,把我國的彩繪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
(1)根據以上材料,指出天安門始建的朝代及建筑工藝精湛的表現。
任務二【感青年之情懷】
圖三表現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游行示威的場景。圖四是學生高舉的部分橫幅內容。這次示威游行標志著一場偉大運動的開始,歷史學家把這場運動視為八十年的“舊民主”時期和“新民主”時期的分水嶺。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運動的名稱并分析其歷史意義。
任務三【悟民族之復興】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國慶慶典上,走過天安門城樓前的農民游行隊伍打出“聯產承包好”的標語。
(3)圖五記錄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根據圖六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聯產承包好”的原因。結合這兩個場景,談談你對新中國發展歷程的認識。
【答案】(1)朝代:明朝。表現:龍紋圖案彩繪栩栩如生;吉祥圖案彩繪高貴典雅。
(2)運動:五四運動。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3)事件:開國大典。原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認識:中國由獨立開始走向富強;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0.(2022鹽城中考21.)博物館承著歷史,也傳承著文化。某班開展“跟著我打卡博物館”的主題活動,請你來參與。
【青銅之美】 【圣人之思】
圖一 國家博物館藏品 圖二 曲阜孔子博物館藏品
【科技之著】
圖三洛陽教育博物館藏品 圖四 國家博物館藏品 圖五上海博物館藏品
(1)寫出圖一文物的名稱及其歷史地位。(2分)
(2)概括圖二中孔子的主張。(1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學說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措
施。(1分)
(3)圖四是哪部科技巨著 (1分)據圖三、四、五概括明代科技巨著的特點。(1分)結合
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特點形成的原因。(2分)
(4)綜合以上材料,(2分)
【答案】(1)司母戊鼎(1分)迄今為止所有出土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1分)
為政以德(1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分)
(3)《天工開物》(1分)注重實用,為農業服務。大多是經驗的總結。(1分)原因:注重實踐,沒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不重視科學與技術的結合。(2分)
(4)言之有理即可。
11.(2022山西中考.)探究題(本大題共15分)19.國家名片是代表國家形象的符號,以其獨特的風格與意蘊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各國、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九年級(1)班的同學們以“國家名片”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下面是各小組承擔的不同任務,請你參與完成。
任務一 【推介建筑遺址—設計文化名片】(4分)
(1)一組同學準備介紹下面兩處建筑遺址。請根據他們給出的推介理由,幫他們寫出推介詞。
名稱:中國北京故宮推介詞:____________________推介理由:體現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特性,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名稱:古羅馬大競技場推介詞: ____________________推介理由:體現古羅馬奴隸制的高度發達,是迄今遺留下來的古羅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
任務二 【閱讀名人傳記——制作人物名片】(4分)
(2)二組同學閱讀了馬克思和孫中山的人物傳記后,準備為其制作人物名片。請你仿照示例從中任選一位,和他們一起完成名片制作。
人物:甘地身份: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主要事跡: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多次領導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譽為“圣雄”甘地。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事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務三 【查閱文獻資料—展示中國名片】(7分)
(3)三組同學查閱資料后,整理出下面代表國家形象的“中國名片”。他們準備以宣講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請據此以“中國名片·點亮世界”為題,為其撰寫150字左右的宣講稿。
四、探究題
【答案】(1)答:中國北京故宮:沿中軸線對稱;木結構為主,輔以磚瓦。設計蘊含中正觀念,大一統思想;是國家政治權力中心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古羅馬大競技場:拱形、穹頂,廊柱環繞;堅固結實,華麗宏偉;以石材為主。是公共活動場所;體現了古羅馬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
(2)答:示例:人物:孫中山身份: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等主要事跡:創建興中會、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被譽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評分說明:任選一位人物,寫出人名和身份各得1分,主要事跡得2分,共4分。
(3)示例:中國名片·點亮世界
示例: 中國名片·點亮世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宣講的題目是“中國名片·點亮世界”。古往今來,一張張代表國家形象的中國名片以其獨特的風格與意蘊點亮世界。
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絲綢、瓷器、茶葉逐漸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印刷術、指南針等四大發明也沿著絲綢之路對外傳播,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和領先的科技水平,向世界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成為國家形象的符號。乒乓球被稱為“國球”,不僅是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而且在20世紀70年代以“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開啟了中美友誼之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高鐵、中國航天等為代表的“中國智造”成為新的國家名片。當今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理念,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這些彰顯中國魅力的“國家名片”,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對和平的熱愛,對共同發展的愿景,展現了大國風范的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風貌和自強不息的生命力。
評分說明:圍繞主題,文章結構完整,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觀,點論述與3個關鍵詞及其影響建立聯系,并緊扣文章主題進行解釋和擴展可得7分。之后按等級逐條賦分。
12.(2022隨州中考1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自古以來,各行各業人才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應問題。
【“醫圣”張仲景】
材料一 《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
——齊世榮主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和平使者”鄭和】
材料二 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遠航海外。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
——張帆、李帆主編《中外歷史綱要》(上)
【“鐵人”王進喜】
材料三 王進喜(1923—1970)
(1)材料一中“辨證分析病情”的思想與我國春秋時期哪位思想家看待問題的方法相似?“‘治未病’理論”對應對新冠疫情有何借鑒意義?
(2)結合材料二,指出鄭和下西洋最遠達到的地區。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3)材料三中“鐵人”王進喜參加的石油大會戰是建設我國哪一油田?他是我國哪一時期涌現出的英雄模范?
(4)綜上所述,請談談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優秀品質。
【答案】(1)思想家:老子
借鑒:要重視對疾病的預防。
(2)地區: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背景:政府的支持;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航海技術先進;宣揚國威,“示中國富強”等。
(3)油田:大慶油田 時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或社會主義探索時期
(4)品質:開放性試題,有道理即可。學生可以從他們的共同品質方面回答,如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開拓創新精神等。也可從某個人的個人品質方面回答,如張仲景:救死扶傷的人文關懷;心系黎民的仁愛之心。鄭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勇敢堅毅的個人品質。王進喜: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不怕犧牲的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等。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
商代青鋼器,1939 年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重832.84 千克,高 1.33米,口長1.1米,壁厚0.06 米。
明代藥物學巨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科技巨著,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西宁市| 太白县| 郧西县| 南和县| 綦江县| 根河市| 海口市| 巴塘县| 新竹县| 河源市| 中山市| 三门峡市| 孝感市| 德钦县| 芜湖县| 项城市| 南江县| 承德市| 富锦市| 靖江市| 乌拉特前旗| 新沂市| 牙克石市| 德清县| 黄浦区| 通化县| 黎平县| 阿图什市| 弥渡县| 广灵县| 韩城市| 新巴尔虎右旗| 呼玛县| 遂溪县| 浪卡子县| 彩票| 紫阳县| 自贡市| 大关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