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學 設 計(第一頁)九 年級 化 學 學科 課題 《空氣》 姓名教學內容分析 課題一《空氣》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章節,本節從教學內容看由與人類關系最緊密的最熟悉的空氣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引出氧氣,是本章乃至整個化學的引子。從探究角度看,本課由看圖學習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模仿測定氧氣含量,是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和方法學習的開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看,是讓學生充分體會探究樂趣。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或意圖導入新課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導入】你能用身邊的東西證明空氣的存在嗎?【板書】課題一 空氣【實驗】用食品袋再捕獲一袋空氣套住口鼻看能堅持多長時間。與大家交流感受?!緦嶒灐縿偛胖v礦泉水瓶倒扣在水中,水不能進入瓶中,如何可以讓水進入?請設計并驗證后與大家交流實驗原理。(教師適當引導)【追問】你覺得進入水的體積與減少氣體體積是什么關系?【追問】蠟燭燃燒消耗的氧氣體積等于進入水的體積嗎?引導學生從礦泉水瓶體積守恒探究:石蠟+空氣(氧氣+剩余空氣)=石蠟+剩余空氣+生成的水+二氧化碳,略去石蠟、生成的水,同時消去沒參加反應的空氣,讓學生認識?!具^渡】怎樣就能使進入水的體積等于消耗掉氧氣的體積呢?【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你能設計一個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嗎? 動手、展示:從食品袋在空氣中鼓起、礦泉水瓶倒立在水中水不能進入感知空氣的存在。動手、交流:感受空氣中不是所有氣體都能共給呼吸動手、嘗試、交流:可以將礦泉水瓶壓扁后松手吸入;扣在燃著的蠟燭上等。密閉空間中氣體減少,造成壓強減小,水被壓入。討論、交流:減少氣體體積就等于進入水的體積思考、討論、認識:消耗氧氣體積≠進入水的體積消耗氧氣的體積=進入水的體積+二氧化碳體積討論、交流:用燃燒后不生成氣體的可燃物。 感受空氣的真實存在感受空氣不是單一物質了解水進入的原因感性認識減少的氣體的體積等于進入水的體積培養嚴謹認真和事實求是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理性認識進入水和消耗氧氣的關系。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源于學生身邊,憑生活經驗學生對某些知識已經了解,只需教師能創設合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和探究欲望展開合理探究即可,同時不少學生已經通過預習了解實驗結論,但對實驗設計原理、實驗中問題分析及處理能力和語言的準確描述尚有待提高。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2、初步學會分析實驗現象。3、讓學生學會設計并操作簡單的實驗,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過程與方法1、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設計、操作、觀察現象、分析討論、得出結論,進一步了解空氣的組成。了解和感受實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2、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著重引導探究,分析實驗過程和現象,通過討論等方式得出結論,以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在探究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的學習方法。2、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認真求是的態度。學習重點、難點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用實驗探究的方法測定氧氣的含量及原理教學難點: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提高學生對科學探究對化學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解決措施是補充身邊一些容易完成的實驗,再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向理性過渡,引導探究得出較合理的裝置。教學策略及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全員參與活動探究,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1)收集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2)設計實驗的能力;(3)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交流合作能力,(5)歸納總結能力;本節課通過采用了實驗探究法、問題探討法、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教學中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便于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準備 教學儀器:廣口瓶、帶燃燒匙和導氣管的雙孔橡皮塞、彈簧夾、燒杯、酒精燈、藥匙、火柴、食品袋、蠟燭、水槽、礦泉水瓶藥品: 紅磷、水陽 泉 六 中 教 學 設 計(第二頁)教學過程 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或意圖進行實驗當堂檢測 【設計實驗】引導學生由礦泉水瓶扣蠟燭的實驗遷移到書中實驗。介紹藥品后,引導設計實驗裝置并理解實驗原理?!狙菔緦嶒灐窟呏v邊實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镜贸鼋Y論】【思考分析】某學生實驗中發現進入瓶中的水小于1/5,你認為有什么原因?【指導閱讀】人類對空氣成分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其中拉瓦錫作了重要貢獻。請閱讀了解空氣成分探究史?!具_標檢測】1、要將密閉容器里的空氣中的氧氣出去又不引入其它氣體,下列物質可以達到目的的是( )A、木炭 B、蠟燭C、鐵絲 D、紅磷2、人類時刻都離不開空氣,因為其中氧氣能 ,成人每分鐘約吸入氧氣8L,大約吸入空氣 L。 傾聽、討論、交流:用燃燒產物為固體的可燃物耗盡密閉裝置中的氧氣,看水進入的體積。討論對實驗進行改進:紅磷代替蠟燭、廣口瓶代替礦泉水瓶、燒杯代替水槽,膠塞、彈簧夾形成密閉環境。傾聽、觀察、記錄、交流:發出黃色火焰,產生濃厚白煙,放出大量熱。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沿導管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瓶中空氣體積的1/5。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思考、討論、交流:1、裝置漏氣;2、未等裝置完全冷卻就打開彈簧夾觀察;紅磷不足。閱讀、交流:感受科學的探究精神認識探究重要性記憶空氣的組成完成檢測 遷移過渡使學生了解實驗儀器的選擇和設計的原理,了解儀器和裝置的作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科學家的事跡對學生加以啟迪檢測鞏固所學知識作業布置 1、記憶空氣的組成。2、你還能用那些事實證明空氣中其他氣體的存在?下節課與大家交流。3、本課實驗可能出現進入水的體積大于1/5嗎?如果可能原因是什么?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課題一 空氣一、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1、原理: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2、現象:3、結論:二、空氣的組成教學反思及建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