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第1課時)教學目標1.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2.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對生存的意義;3.通過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和搜集動物行為方面素材的活動,培養實驗探究能力及創新、合作、處理信息的能力;4.通過活動親近大自然,親近動物,培養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列舉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教學難點】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課件展示“仙鶴起舞”、“蜜蜂采蜜”圖片,講述:如果你留心觀察周圍的動物,你就會發現仙鶴起舞、孔雀開屏、大雁南飛、蜜蜂采蜜等奇妙的現象,其實,這些都是動物行為的表現。二、講授新課(一)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教師】什么是動物的行為?【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動物的體態、發聲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識別的變化,都是動物的行為。【教師】動物的行為有哪些類型呢?指導學生進行教材活動: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學生】4人一組,討論并制定方案,用放大鏡觀察并記錄螞蟻的覓食行為。【教師】巡回指導并提醒學生探究實驗結束后,要將螞蟻放回,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的情感教育。【教師】引導學生討論:1.螞蟻是怎樣覓食的?2.螞蟻喜歡什么樣的食物?【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交流并回答,學生之間相互補充。【教師】在學生交流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教師】過渡:動物除了覓食行為外,還有許多其他復雜多樣的行為,那么,動物還有哪些行為呢?組織學生展示搜集到的有關動物行為的實例和圖片,并指導學生完成表17-1。【學生】動物行為的類型。4人一組,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有關動物行為的實例和圖片,然后討論并填寫表17-1中的相關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討論:1.動物的行為主要包括哪些類型?2.動物的覓食、防御、生殖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群繁衍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學生】學生分組進行交流、討論并相互補充。【教師】總結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1.動物的覓食行為是通過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為。例如,響尾蛇的紅外線感受器極其靈敏,能夠感知鳥或哺乳動物的準確位置。2.動物的防御行為對維持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危害茶、桑、果樹等植物的尺蠖平時身體彎曲,遇到敵害時就伸直身體,偽裝成樹枝,迷惑敵人,保護自己。在海洋中生活的軟體動物烏賊,當它受到鯊魚等兇猛動物的威脅時,就會將身體內墨囊中的墨汁釋放出來,向敵害放射“煙霧彈”,乘機逃走。3.動物的生殖行為能夠使動物的子代數量增加,有利于種群的繁衍。動物一般都有其特殊的生殖行為,如求偶、占區、筑巢、交配、孵卵、育雛或哺乳等。孔雀的開屏、青蛙的高昂鳴叫、羚羊的打斗,哺乳動物的哺乳育幼等都是典型的生殖行為。4.動物的遷徙行為能夠使動物遷移到環境適宜的環境中生活。例如,家燕春季從南方飛往北方,在屋檐下筑巢育雛;秋季來臨,植物葉落,昆蟲死亡或越冬,親鳥帶領有鳥離開出生地去南方。此外,動物的行為還有節律行為、攻擊行為、領域行為、社會行為等。【學生】聽講,認識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動物生存的意義。三、課堂反饋1.下列動物行為中,屬于生殖行為的是( B ) A.家燕南飛 B.母雞孵卵 C.獵豹飛奔 D.蜜蜂采蜜2.孔雀開屏是( D )A.覓食行為 B.防御行為 C.競爭行為 D.繁殖行為3.在緊急情況下蜥蜴的尾巴能自動段落,以逃避敵害。蜥蜴的這種行為屬于( B )A. 繁殖行為 B. 防御行為 C. 攻擊行為 D. 取食行為四、課堂小結教師與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第一節 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第2課時)教學目標1.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2.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對生存的意義;3.通過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和搜集動物行為方面素材的活動,培養實驗探究能力及創新、合作、處理信息的能力;4.通過活動親近大自然,親近動物,培養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列舉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教學難點】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火蟻是一種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火蟻需渡過河流時,一些工蟻將前后足搭在一起,形成“筏子”,另一些將蟻后、雄蟻和幼蟻搬到“筏子”,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個“蟻團”,組成“筏子”的工蟻常常會被魚吃掉,一旦有缺口,總有其它工蟻義無反顧的補上去。 組成“筏子”的工蟻為什么寧愿“犧牲”自己呢?你怎樣看待這種現象?二、講授新課【教師】講解白蟻的群體生活:蟻后體形最大,是專職的“產卵機器”,龐大的腹部與身體其他部分很不相稱,而且不能移動,但能產很多卵,使種族得以延續。雄蟻腹部較長,個體較大,專與雌蟻交尾,完成受精過程。兵蟻專司蟻穴的保衛,頭部有鉗狀的大顎結構,強悍擅斗,護巢御敵。工蟻:個體最小,筑巢、喂養其他各種蟻,負責移開雌蟻產下的卵并加以照料。【學生】聽講,了解白蟻的群體生活,群體內成員各有明確的分工。【教師】白蟻的這種群體生活是一種行為呢?【學生】回答:是一種社會行為。群體種不同個體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稱為社會行為。【教師】社會行為有什么特征呢?【學生】根據白蟻的社會行為,結合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師】評價、總結社會行為的特征: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如狒狒、獅子等。(建議播放視頻:【教學實驗】螞蟻的社會行為)【教師】動物營群體生活有什么利弊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師】講述動物群體生活的利與弊。(建議使用:【生物世界】動物群體生活的利弊)【學生】閱讀卡片內容,認識動物群體生活的利弊。【教師】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生活在一個有明確分工的社會中,成員之間需要進行信息交流。例如一只工蜂在幾千米以外發現蜜源后飛回蜂巢,會通過特殊的舞蹈告訴同伴蜜源的位置,這樣其他工蜂就能順利的找到位置。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群體中的動物進行信息交流的例子?【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介紹螞蟻覓食過程中的通訊行為以及雌雄蠶蛾間通過行外激素進行通信的行為。【學生】聽講,了解更多動物的通訊行為。【教師】總結介紹動物通訊的方式。(建議使用知識卡片:【生物世界】動物的通訊方式)【學生】認識動物的通訊方式。體會通訊在動物群體中的重要意義。三、課堂小結1.具有社群行為的一組動物是( D )①螞蟻 ②菜粉蝶 ?、勖鄯? ?、茚翎?br/>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下列不屬于動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D )A.蜜蜂的舞蹈動作B.鳥類的各種鳴叫聲C.蜂王釋放的特殊分泌物D.烏賊受到威脅釋放的墨汁3.蜜蜂的群體是一個社群,是因為( C )A.蜂群中蜜蜂數目很多B.蜂群中不同成員之間有分工C.蜂群中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敵害四、課堂小結教師與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第一節 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x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第一節 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