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教學目標1.明確葉和莖的發生和生長;2.理解植物莖中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及運輸方向;3.說出莖中運輸有機物的部位及運輸方向。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明確葉和莖的發生和生長;2.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及結構基礎。【教學難點】1.明確葉和莖的發生和生長;2.觀察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提前預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許多人曾用“挺拔偉岸”、“高聳入云”的詞句形容參天大樹。這些詞句其實是在贊美大樹的莖。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是什么結構發育成的莖。講授新課(一)枝芽發育成莖隨著胚根的生長,胚芽葉從土壤中伸出來,很快地展開它的第一片和第二片真葉,胚芽頂端葉隨即伸長而成為主莖。此后,在主莖生長的同時,又會陸續生出新葉和側枝。(1)芽的結構葉和莖都是由芽發育而來的,所以我們先來看看芽的結構。活動:解剖觀察芽的結構觀察葉芽的縱切面結構圖可知芽的中央為芽軸,其頂端有生長點,周圍有許多葉原基和芽原基。葉原基發育為幼葉,這些幼葉層層包裹著芽軸,保護生長點。芽原基將發育為側芽。(舉例講解各結構)(2)芽的種類芽的種類可以有兩種分法:第一種按照著生位置可分為頂芽和側芽;第二種按照發生來分,可分為花芽、葉芽和混合芽。發育成花或花序的芽為花芽,發育成枝葉的芽為葉芽,發育成枝葉和花的芽為混合芽。(3)莖的生長莖的生長方向與根相反,一般都是向上生長的,但也有水平生長的。無論垂直生長還是水平生長,都是頂芽生長點細胞分裂和伸長的結果。玉米、小麥和水稻等植物的拔節,是莖基部幾個節的部分細胞分裂和伸長的結果。此外,楊和松等植物還能夠加粗生長。(4)葉的生長葉原基形成幼葉時,先是頂端生長使葉原基伸長成柱形,然后邊緣生長而形成葉的雛形。大多數的幼葉,葉片的生長是全面擴展,但各部分的生長速度可能不一致,因而葉片的形狀和葉緣會發生不同的變化。葉的生長期有限,在短期內葉片長到一定大小時,生長就會停止。有些植物的葉基部,有保持分生能力的細胞,葉片的生長期較長,如韭菜割去葉片上部,葉仍繼續生長。(二)莖的基本結構【教師】PPT展示木本植物年輪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數數圖中有幾個年輪?講述: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建議使用資源:【教學實驗】木本植物莖的結構)(三)莖的輸導功能活動——觀察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目的要求:1.觀察水分和無機鹽在莖內的運輸;2.觀察并識別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運輸的部位。材料器具: 帶葉的楊樹枝條或鳳仙花、稀釋的紅墨水(代替水分和無機鹽)、帶刻度有橡膠塞的錐形瓶、解剖刀、放大鏡。方法步驟:1.將帶葉的楊樹枝條進行相應的處理,甲剝掉樹皮,乙不做任何處理,分別放在盛有稀釋紅墨水的錐形瓶中將錐形瓶放在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h。2.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葉的變化和錐形瓶中水量的變化,并對你組的實驗結果作出預測,將預測的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中。3.實驗結束后,將實際觀察的結果,也填在課本的相應表格中,并與預測的結果進行比較。【過渡】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運輸到全身,一部分用以維持生命活動,一部分儲藏起來。根所需要的養料是由葉向下運輸的,莖的哪部分結構運輸有機物呢?展示演示實驗演示實驗——觀察枝瘤 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 cm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切的部位。經過一二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而形成枝瘤。結論:莖有運輸有機物的功能,莖輸導有機物的結構位于樹皮的最里面,大部分有機養料是自上而下運輸的。(建議使用資源:【教學實驗】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或【教學實驗】莖的輸導功能)活動——觀察導管和篩管目的要求:1.識別導管的分布部位,辨認導管的結構特征;2.識別篩管的分布部位,辨認篩管的結構特征。材料器具:南瓜莖縱切片、顯微鏡方法步驟:1.用顯微鏡觀察南瓜莖切片,識別導管和篩管分布的不同部位。2.辨認南瓜莖的不同導管,辨認篩管。結論:導管分子均是死細胞;篩管分子是長形的活細胞。(建議使用資源:【活動設計】觀察導管和篩管)用多媒體展現出實際生活中破壞樹木的現象(家畜啃食樹皮,人為地在樹木上牽拉鐵絲、繩子等不文明現象),并通過擬人化的動畫形式反映樹木的感受。【教師】看了這些,你們有什么感悟嗎?【學生】發出感人的呼吁與倡議:“樹皮不僅是樹木的外衣,還是樹木的血管,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每一株樹木!”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四節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