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課時)教學目標1.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2.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3.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顯微鏡,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掛歷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投影儀;顯微鏡使用錄像帶;課前每班培訓兩名“小先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學生:提前預習。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蘊藏著無限的奧秘,這些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要進行科學探索就離不開一些器具。講授新課(一)常用的探究器具【教師】PPT展示課本中的常用的探究器具圖,讓學生進行辨認,教師加以說明、補充、歸類。著重說明酒精燈、滴管的用法。【教師】演示各種器具的用法:1.觀察器具:放大鏡;2.解剖器具:解剖盤、解剖剪、鑷子、刀片;3.計量器具:量筒、天平;4.加熱器具:酒精燈 、石棉網;5.通用器具:燒杯、試管、研缽、 滴管、藥匙。【學生】認真觀看老師的演示,仔細聽講解。【教師】提示學生: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觸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被稱量的物體;加熱時,不要離開加熱裝置,加熱結束后要及時、正確地切斷熱源,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被加熱的玻璃器具。實驗結束后,要及時做好清理工作。【教師】提問:同學們,你知道一滴水中究竟有什么嗎?你知道我們人體是由什么構成的嗎?我們所說的細菌是什么樣子?要看到它們,必須借助放大倍數更多的觀察用具——顯微鏡。【教師】出示早期的顯微鏡和觀察到的細胞以及電子顯微鏡的圖片。【學生】認真觀看,了解顯微鏡的歷史。通過觀看了解到微觀世界的奇妙,認識到顯微鏡的作用。(建議使用資源:【活動設計】顯微鏡的發展史)【教師】講述:顯微鏡是常用的探究器具,能幫助我們觀察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細微結構。中學常用的顯微鏡主要是單筒式光學顯微鏡。(二)顯微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等。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指導學生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1. 顯微鏡的構造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教師】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2. 顯微鏡的使用對光:(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睜;(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觀察:(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建議使用資源:【教學實驗】練習使用顯微鏡)趣味觀察1. 介紹四種觀察標本:①寫有“e”字的玻片;②印有“上”字的透明紙;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給予鼓勵性評價。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③糾正:應叫明亮的視野,不叫亮圈;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引導學生繼續觀察。使學生明確: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2. 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鼓勵按步驟規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思考并回答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學生暢所欲言。小結給予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到實驗室練習使用顯微鏡。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一節 探索生命的器具 第1課時.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第一節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2課時)教學目標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2.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2.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教學難點】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教學準備【教師】1.材料工具:顯微鏡、植物葉、清水、碘液、鑷子、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解剖針。 2.小老師培訓:課前對四名學生進行單獨教學,并教會他們如何指導其他學生。【學生】提前預習。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帶領學生復習回顧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讓學生完成顯微鏡的裝配。【學生】每兩人一組進行顯微鏡的組裝,在活動中復習回顧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二、講授新課(一)玻片標本類型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二)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1.學生通過實驗報告上的材料工具名稱,認識所用到的工具。教師對學生不熟悉的工具進行指導,并提醒學生實驗時要注意安全。2.讓學生閱讀教材,初步了解制作方法和步驟。【教師】今天我們選取的材料是洋蔥的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它是洋蔥的莖。3. 教師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驟,強調每一步注意事項,每一步都讓學生用一個動詞概括出來。【教師】第一步操作用到的工具是什么?【學生】紗布。教師演示操作,讓學生說這樣做的好處。學生用一個動詞概括此步為“擦”。【教師】第二步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什么液體?【學生】清水。【教師】清水有利于細胞保持活性。教師演示。學生回答用一個動詞概括這一步為“滴”。【教師】對選取的材料怎樣處理了進行了怎樣的處理?學生概括了連續三個動詞“撕”、“浸”、和“展”。教師邊演示邊強調:用到的工具……?(鑷子)要撕取的是洋蔥的……?(內表皮)撕得不要過大,大小和我們觀察到的永久裝片中的材料大小差不多。如何展平?我給大家加了解剖針這個工具,操作起來更方便一些。但要注意安全。【教師】接下來我們要給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教師】如何蓋?(一端先接觸水滴,另一端緩慢放下)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出現氣泡)這步的動詞是……?(“蓋”)。【教師】我們選取的材料非常透明,我們能看到細胞嗎?【學生】不能【教師】要是染上色呢?【學生】可以看到。【教師】我們要用碘液染色。在蓋玻片的一邊滴一滴碘液。這一步是……?(“染”)【教師】最后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動詞是……?(“吸”)并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4.最后把制作步驟用動詞概括為:(學生填寫在實驗報告上)擦-滴-撕-浸-展-蓋-染-吸。5.制作:(1)學生兩人一組自己動手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2)每四個小組有一名課后培訓好的小老師給予指導。(3)教師要巡視,對學生加以適當的指導。(4)小老師做指導匯報。(三)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1)讓學生在低倍鏡下仔細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提醒學生嚴格按照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步驟進行觀察。(2)讓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結構。(3)學生交流:1.用碘液處理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目的是什么?2.載玻片和蓋玻片之間容易產生氣泡,如何避免?3.怎樣區別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和氣泡?【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練習。初步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教師】巡視實驗情況,對不規范操作及時糾正,并解決學生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一節 探索生命的器具 第2課時.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第一節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x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第一節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