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神經調節》教學方案一、教學目標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3.概述反射和條件反射;4.說出人類條件反射的特征;5.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6.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二、重點難點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3.概述反射、反射的類型、特征和條件反射;4.舉例說出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三、教學過程1.導入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來和老師一起做拍手的游戲,并提醒這位學生在互相拍手時盡量躲開。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在拍手時能夠躲開?2.新授(1)人體的神經系統的組成①神經元活動:制作模型學生預習本課內容,準備制作模型所需材料。課上小組合作,用所帶材料制作模型并進行講解。討論:神經元的分類師生交流:神經元的類型很多,按照生理機能可分為三類: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傳到中樞(腦和脊髓);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把中樞產生的命令傳向效應器;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把其他神經元傳來的信息,傳到另一神經元,起聯絡作用。游戲:神經傳導請三位同學依次站好。每人左手大臂垂下,小臂伸直,五指張開;右手手臂伸直,五指并攏;然后依次做出接收信號并傳導的動作。最后請同學們思考兩只手臂和身體分別代表神經元的哪一部分,神經沖動是如何傳導的?師:活組織或細胞對刺激發生反應的能力,叫做興奮性。組織在受刺激時,由相對的靜息狀態轉入活動狀態,或由較弱的活動狀態轉入較強的活動狀態,叫做興奮。另一方面,活組織或細胞由顯著的活動狀態轉化為相對的靜息狀態,或由較強的活動狀態轉入較弱的活動狀態,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組織發生興奮,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引起組織發生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稱為刺激閾。高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上刺激。低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下刺激。當閾上刺激作用于神經時,神經產生興奮,并傳導到其他部位。這種能夠傳導的興奮,就叫神經沖動。②腦和脊髓觀察:圖片、模型教師展示人的骨骼圖片、脊髓模型和脊髓橫切面圖,使學生認識到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內,知道灰質位于中央,呈蝴蝶形,周圍是白質。某部分灰質中可以包含多個神經中樞。脊髓主要控制一些簡單的、低級的生命活動。學生觀察腦模型和課本圖:腦的縱剖圖,認識大腦、小腦和腦干及相應位置。反射及反射類型①反射及反射過程探究:膝跳反射。同學坐在椅子上,一腿自然放松地搭在另一條腿上;一手握拳迅速輕敲上腿膝蓋下方的韌帶,觀察上腿的反應;在有意識控制上腿的情況下,重復實驗,得出結果。討論:敲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 膝跳反射受大腦控制嗎 參加膝跳反射的神經結構有哪些?若缺少某一個環節,反射還能完成嗎?生:討論,交流。師:總結出反射過程。②反射類型師: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吃梅的時候,口腔里會分泌許多的唾液;看到別人吃梅的時候,口腔里也會分泌唾液;說到酸梅分泌唾液)生:交流、討論師:學生分析交流后,教師引導總結:吃梅的時候,口腔里會分泌許多的唾液是人和動物生來就有的反應,為非條件反射;看到別人吃梅的時候,口腔里也會分泌唾液是人和動物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是以非條件反射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比較復雜的反射活動。說到酸梅分泌唾液人類所特有的條件反射,即能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等信息發生反應。四、課堂小結1.人體的神經系統的組成(1)神經元(2)腦、脊髓2.反射及反射類型(1)反射及反射過程(2)反射類型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