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人體廢物的排出教學目標1.描述腎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2.描述尿液的形成過程和排出過程。3.描述人體內廢物排出的途徑。4.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斷的能力。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描述腎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及其關系。2.描述人體內廢物排出的途徑。3.概述人體廢物排出的意義。4.關注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教學難點】描述腎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及其關系。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人體泌尿系統是由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組成,其中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腎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腎單位。那么,尿液是如何通過這些器官形成并排出體外的呢?我們下面就來進入今天的學習。講授新課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上的資料和“蛙的血漿、原尿、尿液成分比較表”,看一看表中的數據發生了什么變化?并思考:(1)什么是原尿?(2)比較尿液和血漿的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認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3)血漿和原尿成分的變化,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點?(4)在原尿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沒有,這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討論、分析數據。【教師】歸納總結:(1)原尿是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過薄薄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壁濾過到腎小囊內,形成的腎小囊內液,即為原尿。(2)與血漿相比,尿液中沒有蛋白質、葡萄糖、氨基酸,每升尿液中無機鹽、尿素的含量明顯增加,水分略有增加。尿液主要排出無機鹽和尿素,此外,還排出多余的水。(3)同血漿相比,腎小囊的液體含很少的蛋白質,含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水和尿素。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透過小分子物質而很少透過蛋白質這樣的大分子物質。(4)說明腎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教師】播放原尿形成的動畫,利用動畫進行講解: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過薄薄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壁濾過到腎小囊內,形成的腎小囊內液,這就是原尿。形成原尿的過程稱為腎的濾過作用。原尿中含有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葡萄糖等,在原尿流經腎小管時,會被重新吸收進入毛細血管,這個過程稱為重吸收作用。通過腎的重吸收作用,原尿含有的所有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便是尿液了。【學生】邊觀看動畫邊聽講解,理清思路,發現尿液的形成過程。【教師】你能說出尿液是如何排出的嗎?【學生】思考后積極回答問題。【教師】歸納: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和膀胱暫時儲存。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人就產生尿意,進行排尿,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進一步分析總結,尿的形成過程: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教師】講述:尿的形成是連續的,因為腎小球的過濾作用是連續的;而尿的排出是間斷的,因為膀胱有暫時貯存尿液的作用。排尿的生理意義:排出廢物、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教師】提問: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它們又是如何被排出體外的?(1)代謝廢物: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無機鹽等。(2)排泄:人體將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無機鹽等排出體外的過程。(3)排泄途徑:泌尿系統、皮膚、呼吸系統。(二)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教師】人體為了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將廢物排出體外,而人體排出的糞便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致病微生物,如果不經過處理,就會污染環境。[算一算]一個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約800千克的人糞尿。算一算我國每年有多少人糞尿排到環境中?【學生】計算我國每年人糞尿排出量。【教師】[資料分析] 人糞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經過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轉化成含氮、含磷和含鉀等多種無機鹽。這些無機鹽為植物生長提供能量。提出問題:怎樣處理人糞尿才能變“廢”為寶呢?種類 水分 有機物 氮 磷 鉀糞便 >70% >20% 1.00% 0.50% 0.37%尿液 >90% >3% 0.50% 0.13% 0.19%【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分析,解讀數據。討論變“廢”為寶的人糞尿處理方法。【教師】歸納總結:可以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建沼氣池,生態公廁,進行高溫堆肥等等。三、隨堂練習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二節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docx。四、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