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2 文化與經濟、政治 第 課時主備教師: 審查人:【學習要求】了解 識記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理解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重點)分析 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難點)【自學過程】自主探究基礎知識(抓關鍵詞) 小組合作探究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②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1、閱讀P9材料,對材料中的活動按經濟、政治、文化分類。2、誰能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什么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嗎?請舉例說明。3、誰能結合中國經濟和政治文化發展的關系,舉例分析一下。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1)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3)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與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響政治文明的發展(2)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4、閱讀P10,理清文化與經濟之間的交融是如何體現的,請舉例分析。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2、發展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綜合國力 閱讀P12的材料,從科技水平和精神狀態兩方面,你能看出文化與綜合國力有什么關系?并舉例分析。6、結合前面的所學,你覺得我國當前怎樣才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競爭力?【知識測評】一、最佳選擇題:1.思想文化同政治、經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雖然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制約,但又對政治、經濟起反作用。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思想文化的獨立,就不會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獨立。這主要說明( )A.一定的經濟決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C.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D.一定的文化對經濟和政治產生重大的影響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因為( )A.思想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夠決定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C.只有先進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錯誤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經濟、政治為基礎3.以共建“信用長三角”為主題的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論壇”于2004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舉行,會議發布了被稱為中國第一份區域性政府間“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長三角宣言》。長三角16個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聯合建設“信用長三角”,是因為①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夠保證經濟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 ②國家要積極發展教育、技、文化事業 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④國家需要對國民經濟進行濟調節、市場監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說: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僅需要用經濟的復興來建設物質文明,用政治的進步來建設政治文明,同時也需要用文化的發展來建設精神文明。因為,經濟和社會的復興需要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持、動力和保證,如果沒有文化的復興,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據此回答4~5題。4.上述論斷集中闡述了( )A.經濟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基礎 B.政治文明是民族復興的保證C.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靈魂 D.民族復興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體,不可偏廢5.“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強調了( )A.經濟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基礎 B.政治文明是民族復興的保證C.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靈魂 D.民族復興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體二、綜合探究6.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1、D 2、A 3、A 4、D 5、C6、 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www.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