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單元概述】面對中國“一窮二白”的艱難局面,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視科技工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先后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飛船、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學技術成就。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隨著新中國誕生,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知識要點】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一、 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1.“兩彈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衛星: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970年,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2)意義:“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代表科學家 P91①鄧稼先 鄧稼先領導完成了中國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他被譽為中國的“兩彈元勛”。②錢學森 錢學森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運載火箭、導彈、衛星的研制和試驗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4)“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2.漫步太空 (1)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成就:①神舟一號:1991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 ②神舟五號: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③神舟七號: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二、 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雜交水稻 (1)培育時間:20世紀70年代。(2)培育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3)意義: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袁隆平。同時,他也是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4)推廣: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2.青蒿素(1)研制背景: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許多國家組織科研力量展開研究。(2)研制成功: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3)意義: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 文化事業的發展1.“雙百”方針: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文學藝術成就: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3.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領域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4.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一、 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表現 (1)衣 ①改革開放前: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②改革開放后: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 ①改革開放前: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的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②改革開放后: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 ①改革開放前: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②改革開放后: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 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成就 ①鐵路: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 ②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航空: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④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⑤交通運輸網: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2)意義: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還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2.通信(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2)成就 ①電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②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真題演練】一.選擇題1.(2022成都中考14.) 20世紀70年代,體現出中國科研人員傳承創新、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是( )A. 錢學森組織研制人造衛星 B. 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C. 焦裕祿治理河南省蘭考縣 D. 屠呦呦領導團隊發現青蒿素2.(2022重慶中考B卷9.)如果要為下面一組歷史事件提煉一個主題,下列選項中恰當的是( )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飛行試驗成功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州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神州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實現了太空行走2022年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A. 大國工匠 B. 飛天之夢 C. 能源安全 D. 網絡強國3.(2022天津中考18.)楊振寧在寫給鄧稼先夫人的信中說道:“稼先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鄧稼先的巨大貢獻有(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C. 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D. 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返回4.(2022自貢中考11.)小李同學正在搜集新中國國防建設的板報素材,下列書籍可供參閱的是()A.《焦裕祿:把我埋在沙丘上》 B.《袁隆平:東方“稻神”》C.《鄧稼先:騰空而起的蘑菇云》 D.《雷鋒:大海里的一滴水》5.(2022桂林中考9.)我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發揮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這說明我國( )A.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B.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C.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D. 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進展6.(2022南充中考8.)今年5月22日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對他的評價正確的是( )A. 改變蘭考面貌的“黨的好干部” B. 率領鉆井隊參加石油大會戰的“鐵人”C. 研發雜交水稻技術的農業科學家 D. 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解放軍好戰士7.(2022眉山中考7.)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有2263.7億斤。1978年糧食產量提高到6095億斤。2014年糧食產量是12142億斤。但由于土地減少、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量耕地撂荒、種子問題和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等原因,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嚴峻挑戰。對此解讀準確的是( )A. 糧食已能夠滿足全國人民需要 B. 糧食增產得益于黨的農村政策C. 當前農村應發展經濟作物生產 D. 糧食增產但仍存糧食安全問題8.(2022廣安中考8.) 2000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首選抗瘧藥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對青蒿截瘧的記載中獲得靈感的科學家是( )A 屠呦呦 B. 錢學森 C. 袁隆平 D. 鄧稼先9.(2022營口中考13.) 以勞動筑基,以奮斗開路,習近平總書記說:“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下列人物中,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的勞動模范是(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鄧稼先 D. 錢學森10.(2022盤錦中考13.)致力于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是( )A. 鄧稼先 B. 屠呦呦 C. 袁隆平 D. 錢學森11.(2022邵陽中考16.)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員是( )A. 翟志剛 B. 楊利偉 C. 葉光富 D. 王亞平12.(2022衡陽中考10.)2022年6月5日,我國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空間站順利對接,中華民族的問天長歌又奏響了新的樂章。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D. “遼寧艦”交接入列13.(2022十堰中考5.)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松懈。”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是( )A. 袁隆平 B. 錢學森 C. 鄧稼先 D. 屠呦呦14.(2022綏化中考19.)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A. 東方紅一號 B. 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七號15.(2022齊齊哈爾中考21.)2008年9月,神舟七號裁人飛船開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是( )A. 翟志剛 B. 楊利偉 C. 王亞平 D. 葉光富16.(2022大慶中考24.)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標志著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再上新臺階,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是:( )A. 東方紅一號 B. 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十三號17.(2022福建中考 17.)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風餐露宿,艱苦創業,默默無聞地為新中國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做貢獻。下列屬于“他們”中的杰出代表是( )A. 王進喜 B. 雷鋒 C. 鄧稼先 D. 袁隆平18.(2022揚州中考9.)他們走進戈壁荒灘、深山峽谷,風餐露宿、艱苦創業,隱姓埋名、默默無聞,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包括( )A. 王進喜 B. 焦裕祿 C. 鄧稼先 D. 屠呦呦19.(2022重慶中考A卷11.)以下示意圖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帳水制作。從一個視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生活方式的變化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城市化進程加速20.(2022達州中考7.)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人多因公務出國。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境旅游興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邊國家擴大到世界各地。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 B. 中日關系的穩定發展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21.(2022陜西中考7.)下列兩組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 國防力量的壯大 B. 教育事業的繁榮C. 社會生活的變遷 D. 民族關系的和睦22.(2022赤峰中考13.) 觀察下面圖片,分析城鄉變化原因( )A.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B.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揮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D.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23.(2022河南中考14.)近年來,“直播帶貨”“線上拼單”等熱詞頻出,這表明我國商業領域( )A. 銷售渠道單一 B. 物資供應充沛 C. 信息技術發展 D. 市場監管規范24.(2022海南中考10.)讀下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 )A. 城市缺房問題徹底解決 B. 農村居住環境明顯好轉C. 城鄉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D. 室內設備設施大為改觀25.(2022賀州中考14 .) 目前,賀州市一些縣區農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紛紛通過網絡直播帶貨銷售自己本地的特色農產品,推動農業生產發展。這反映了計算機網絡( )A. 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B. 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C. 尚未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D. 使網絡銷售完全取代市場銷售26.(2022廣東中考 21.)如圖。伴隨高速鐵路開通,“半小時”“一小時”城市圈形成。這一成就( )A. 形成全國電信網絡 B. 實現軍備更新換代C. 加速區域協調發展 D. 促進了西部大開發27.(2022寧波中考8.)如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二.非選擇題1.(2022北京中考23.)人類通過探索,不斷擴大活動空間。材料一 歐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目的是追逐利益,一些人希望能直接找到黃金,另一些更精明的人則希望找到獲得東方商品的新渠道。文藝復興把好奇心視為美德,鼓勵人們盡可能知道更多的事情,包括歐洲以外的世界。指南針和觀象儀能幫助船員繪制更為精準的地圖和海圍。15世紀,葡萄牙人學習阿拉伯造船技術,造出了航速更快、操作更簡便的超級大帆船。——摘編自弗蘭克·薩克雷等《世界大歷史》(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背景。舉出開辟新航路過程中一位航海家的事跡。材料二 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依據真實社會狀況創作。一位同學閱讀后,繪制了主人公的旅行路線示意圍,并摘錄書中時沿途社會狀況的描述。(2)依據材料二判斷,這一旅行應該發生在______。(寫序號)分別從交通工具和社會狀況角度說明判斷理由。①14、15世紀,資本主義工商業興起時期②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材料三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資料卡(3)依據材料三,談談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作用。2.(2022桂林中考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工開物》)全書分為乃粒(糧食作物栽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養蠶與紡織)……佳兵(兵器)、蘗(酒母、酒)及珠玉18卷。該書圖文并茂,附有120多幅工藝流程圖,形象生動地記錄了生產的過程。——《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公私合營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制藥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絕大部分的西藥原料,我們都能自己生產了。……現在各種磺胺類的原料藥,不但上海自己能夠制造,供應國內有余,還大量出口遠銷國外。 ——陳銘珊:《回憶企業公私合營前后》材料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固體大推力發動機研制團隊)為了讓中國的“飛天戰車”擁有澎湃動力,他們主動挑戰國內科研空白,使我國固體運載動力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實現我國大型固體動力研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所有人的努力,只為了心中的中國夢,能融入頭頂的燦爛星河。”——羅旭:《我們的目標,是宇宙更深處》(《光明日報》2022年5月29日)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歸納上海制藥工業發展的表現,并分析其實現發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指出這個團隊的奮斗目標。綜合上述材料,說說該團隊弘揚了怎樣的工匠精神?3.(2022營口中考2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立于時代潮頭,成為領航億萬人民奮勇前進的堅強領導核心。材料一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21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摘自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事報告》2021年第2期(1)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標志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會議。中國共產黨人在非凡的奮斗歷程中構筑起了精神譜系,請根據材料一概括偉大的建黨精神。材料二 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了中國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外國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中國人民從此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摘自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請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的標志事件。材樣二中的“新記元”新在哪里?材料三 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經濟特區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是對外經濟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也是最能代表改革開放形象的地區。經濟特區要繼續發揮好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同各國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往來,共建開放性世界經濟。——摘自中央文獻出版社《論中國共產黨歷史》(3)請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哪次會議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概括經濟特區在社會主主義現代化建中的重要作用。材料四 新中國軍事、科技成就軍事 科技陸軍 裝甲兵、防化兵 ② 打破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海軍 潛艇部隊、遼寧艦 導彈、氫彈空軍 殲擊機、轟炸機 東方紅一號 掌握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技術。① 東風系列彈道導彈 ③ 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試驗——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4)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材料四表格中①②③處相關內容的填寫。(5)回顧黨的百年光輝歷程,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堅持黨的領導的認識。4.(2022江西中考2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以“中外歷史人物”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以下是他們收集的人物圖片所組成的人物圖譜:(1)請從圖中任選兩位歷史人物,分別簡述其突出貢獻或主要事跡。(2)請在上面人物圖譜中增加兩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只寫人名),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彈一星”精神。5.(2022龍東中考26.)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美國的一位電氣時代最偉大的發明家,一生擁有1000多項發明專利權。他發明了耐用的白熾電燈泡、堿性蓄電池等……——選自統編歷史教科書九年級下冊材料三: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我國航天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起來。——選自統編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1)圖一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匠人,他的哪項發明促進了文化的傳播?(2)圖二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發明的交通工具,請寫出它的名稱。(3)圖三是乘坐神州十三號飛船升入太空的三位航天員,其中有一位黑龍江人是我國“太空漫步”的第一人。請寫出他的名字。(4)材料二中的這位發明家是誰?(5)結合材料三,寫出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名稱。(6)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科技的認識。6.(2022河南中考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能源結構變化表---摘編自高世憲《電力改革開放40年成就輝煌》材料二 2007年,中共十七大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第一次把它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來: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關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2017年,中共十九大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摘編自張士義等《從一大到十九大一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史》(1)據材料一,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能源的發展變化。(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07年以來我國電力能源發展變化的原因。(3)黃河是“美麗中國”絲帶。請你為“生態黃河”擬一條宣傳標語。7.(2022河北中考1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5年8月6日,美國B-29型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1萬米處投下了一枚原子彈,使爆炸中心區域及附近區域立即被攝氏7000度的高溫吞沒,造成約14萬人死亡。翌日,日本當局敦促科學家去廣島實地調查,及至獲知真相,深深為之戰栗。8月9日,美國又向日本長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彈,造成約7萬人死亡。原子彈轟炸后的廣島一片瓦礫——摘編白《日本通史》材料二 蘇聯為了打破美國的核壟斷、在蘇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領導下建成了原子反應堆……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為了重新占有核優勢,加緊研究核聚變技術,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其威力比在廣島投擲的原子彈大800多倍,美國氫爆炸9個月后,1953年8月12日蘇聯氫彈爆炸成功。英國在1952年和1956年、法國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別實驗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摘編自《世界史·現代史編》(1)據材料一,指出美國使用了哪一新式武器。其殺傷力如何?(2)據材料二,歸納這類新式武器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3)綜合材科、問題和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為保衛國家安全在這類新式武器研制上取得的成果。8.(2022黔東南州中考 17.) 中央黨史文獻研究院研究梳理了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地區和領域形成的革命精神,總共有91種。各種精神之間有相通相融的共性,有基礎性的思想內核,有一以貫之的理念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紅軍長征精神]材料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1)材料一中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么?紅軍長征途中在貴州召開的具有生死攸關意義的重要會議是?[抗美援朝精神]材料二:他在已經受傷、手榴彈用盡的情況下,奮不顧身地沖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為戰友開辟了前進道路,自己英勇犧牲。——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2)材料二中的“他”是誰?他所在的軍隊名稱是?[載人航天精神]材料三:“北京時間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其中,陳冬參加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劉洋參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蔡旭哲是首次飛行。——央視網(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回答,在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 .哪位航天員第一個進入太空?他乘坐的是神舟幾號載人飛船?(4)請你在紅軍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中選出一個闡述其具體內容。9.(2022百色中考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今天,金屬和塑料補充了石頭和木頭,鐵路、汽車和飛機取代了牛、馬和驢,蒸汽機、柴油機和原子動力代替風力和人力……電已成為只需按一下開關便可做許多事的動力之源。——摘編自《全球通史》材料二 1854年,英國又爆發了第三次霍亂,倫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亂第四次爆發。如果說霍亂爆發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種煙氣、熱氣和毒氣也直接帶來了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國,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經成為常見病和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摘自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三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摘自習近平《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建設科技強國》(1)根據材料一,列舉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各舉兩例)(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問題,并指出其根源。(3)材料三反映了我國什么戰略 綜合上述三則材料,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10.(2022吉林省中考18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以下探究。(1)[民族獨立]哪次會議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標志中國人民贏得民族獨立,真正成為國家主人的事件是什么?(2)[工業奠基]寫出一項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在東北地區取得的工業成就。(3)[科技強國]寫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名稱。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是誰?(4)[改革創新]哪次會議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什么?(5)[幸福生活]在黨的領導下,近年來,你的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單元概述】面對中國“一窮二白”的艱難局面,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視科技工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先后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飛船、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學技術成就。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隨著新中國誕生,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知識要點】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一、 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1.“兩彈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衛星: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970年,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2)意義:“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代表科學家 P91①鄧稼先 鄧稼先領導完成了中國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他被譽為中國的“兩彈元勛”。②錢學森 錢學森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運載火箭、導彈、衛星的研制和試驗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4)“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2.漫步太空 (1)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成就:①神舟一號:1991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 ②神舟五號: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③神舟七號: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二、 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雜交水稻 (1)培育時間:20世紀70年代。(2)培育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3)意義: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袁隆平。同時,他也是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4)推廣: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2.青蒿素(1)研制背景:20世紀60年代。為尋找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許多國家組織科研力量展開研究。(2)研制成功: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3)意義: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 文化事業的發展1.“雙百”方針: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文學藝術成就: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3.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領域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4.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一、 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表現 (1)衣 ①改革開放前: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②改革開放后: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 ①改革開放前: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的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②改革開放后: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 ①改革開放前: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②改革開放后: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 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成就 ①鐵路: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 ②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航空: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④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⑤交通運輸網: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2)意義: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還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2.通信(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2)成就 ①電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②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真題演練】一.選擇題1.(2022成都中考14.) 20世紀70年代,體現出中國科研人員傳承創新、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是( D )A. 錢學森組織研制人造衛星 B. 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C. 焦裕祿治理河南省蘭考縣 D. 屠呦呦領導團隊發現青蒿素2.(2022重慶中考B卷9.)如果要為下面一組歷史事件提煉一個主題,下列選項中恰當的是( B )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飛行試驗成功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州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神州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實現了太空行走2022年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A. 大國工匠 B. 飛天之夢 C. 能源安全 D. 網絡強國3.(2022天津中考18.)楊振寧在寫給鄧稼先夫人的信中說道:“稼先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鄧稼先的巨大貢獻有( A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C. 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D. 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返回4.(2022自貢中考11.)小李同學正在搜集新中國國防建設的板報素材,下列書籍可供參閱的是( C )A.《焦裕祿:把我埋在沙丘上》 B.《袁隆平:東方“稻神”》C.《鄧稼先:騰空而起的蘑菇云》 D.《雷鋒:大海里的一滴水》5.(2022桂林中考9.)我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發揮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這說明我國( D )A.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B.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C.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D. 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進展6.(2022南充中考8.)今年5月22日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對他的評價正確的是( C )A. 改變蘭考面貌的“黨的好干部” B. 率領鉆井隊參加石油大會戰的“鐵人”C. 研發雜交水稻技術的農業科學家 D. 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解放軍好戰士7.(2022眉山中考7.)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有2263.7億斤。1978年糧食產量提高到6095億斤。2014年糧食產量是12142億斤。但由于土地減少、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量耕地撂荒、種子問題和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等原因,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嚴峻挑戰。對此解讀準確的是( D )A. 糧食已能夠滿足全國人民需要 B. 糧食增產得益于黨的農村政策C. 當前農村應發展經濟作物生產 D. 糧食增產但仍存糧食安全問題8.(2022廣安中考8.) 2000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首選抗瘧藥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數百萬人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對青蒿截瘧的記載中獲得靈感的科學家是( A )A 屠呦呦 B. 錢學森 C. 袁隆平 D. 鄧稼先9.(2022營口中考13.) 以勞動筑基,以奮斗開路,習近平總書記說:“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下列人物中,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的勞動模范是( B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鄧稼先 D. 錢學森10.(2022盤錦中考13.)致力于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是( C )A. 鄧稼先 B. 屠呦呦 C. 袁隆平 D. 錢學森11.(2022邵陽中考16.)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員是( B )A. 翟志剛 B. 楊利偉 C. 葉光富 D. 王亞平12.(2022衡陽中考10.)2022年6月5日,我國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空間站順利對接,中華民族的問天長歌又奏響了新的樂章。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C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D. “遼寧艦”交接入列13.(2022十堰中考5.)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松懈。”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是( A )A. 袁隆平 B. 錢學森 C. 鄧稼先 D. 屠呦呦14.(2022綏化中考19.)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A )A. 東方紅一號 B. 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七號15.(2022齊齊哈爾中考21.)2008年9月,神舟七號裁人飛船開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是(A )A. 翟志剛 B. 楊利偉 C. 王亞平 D. 葉光富16.(2022大慶中考24.)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標志著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再上新臺階,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是:(C )A. 東方紅一號 B. 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十三號17.(2022福建中考 17.)他們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建立基地,風餐露宿,艱苦創業,默默無聞地為新中國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做貢獻。下列屬于“他們”中的杰出代表是( C )A. 王進喜 B. 雷鋒 C. 鄧稼先 D. 袁隆平18.(2022揚州中考9.)他們走進戈壁荒灘、深山峽谷,風餐露宿、艱苦創業,隱姓埋名、默默無聞,為祖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包括( C )A. 王進喜 B. 焦裕祿 C. 鄧稼先 D. 屠呦呦19.(2022重慶中考A卷11.)以下示意圖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帳水制作。從一個視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 )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生活方式的變化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城市化進程加速20.(2022達州中考7.)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人多因公務出國。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境旅游興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邊國家擴大到世界各地。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 )A.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 B. 中日關系的穩定發展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21.(2022陜西中考7.)下列兩組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C )A. 國防力量的壯大 B. 教育事業的繁榮C. 社會生活的變遷 D. 民族關系的和睦22.(2022赤峰中考13.) 觀察下面圖片,分析城鄉變化原因( C )A.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B.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揮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D.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23.(2022河南中考14.)近年來,“直播帶貨”“線上拼單”等熱詞頻出,這表明我國商業領域( C )A. 銷售渠道單一 B. 物資供應充沛 C. 信息技術發展 D. 市場監管規范24.(2022海南中考10.)讀下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 C )A. 城市缺房問題徹底解決 B. 農村居住環境明顯好轉C. 城鄉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D. 室內設備設施大為改觀25.(2022賀州中考14 .) 目前,賀州市一些縣區農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紛紛通過網絡直播帶貨銷售自己本地的特色農產品,推動農業生產發展。這反映了計算機網絡( A )A. 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B. 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C. 尚未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D. 使網絡銷售完全取代市場銷售26.(2022廣東中考 21.)如圖。伴隨高速鐵路的開通,“半小時”“一小時”城市圈形成。這一成就( C )A. 形成全國電信網絡 B. 實現軍備更新換代C. 加速區域協調發展 D. 促進了西部大開發27.(2022寧波中考8.)如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B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二.非選擇題1.(2022北京中考23.)人類通過探索,不斷擴大活動空間。材料一 歐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目的是追逐利益,一些人希望能直接找到黃金,另一些更精明的人則希望找到獲得東方商品的新渠道。文藝復興把好奇心視為美德,鼓勵人們盡可能知道更多的事情,包括歐洲以外的世界。指南針和觀象儀能幫助船員繪制更為精準的地圖和海圍。15世紀,葡萄牙人學習阿拉伯造船技術,造出了航速更快、操作更簡便的超級大帆船。——摘編自弗蘭克·薩克雷等《世界大歷史》(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背景。舉出開辟新航路過程中一位航海家的事跡。材料二 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依據真實社會狀況創作。一位同學閱讀后,繪制了主人公的旅行路線示意圍,并摘錄書中時沿途社會狀況的描述。(2)依據材料二判斷,這一旅行應該發生在______。(寫序號)分別從交通工具和社會狀況角度說明判斷理由。①14、15世紀,資本主義工商業興起時期②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材料三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資料卡(3)依據材料三,談談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作用。【答案】(1)背景: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發展,歐洲市場需求逐漸擴大,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來自東方的商品在歐洲市場極受歡迎,《馬可·波羅行紀》使歐洲社會出現關注東方的熱潮;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迫使歐洲人尋求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文藝復興倡導人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指南針運用于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航海家事跡:麥哲倫環球航線、哥倫布“發現”美洲等。(2)②;理由:交通工具: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1825年,由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正式試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1807年富爾頓發明汽船。社會狀況:1842年《南京條約》英國割占香港島,1858年,根據《天津條約》中的有關原則規定,英法美三國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定了鴉片貿易合法化,美國內戰是1861-1865年,由此可知是這一旅行應該發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3)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防實力;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2.(2022桂林中考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工開物》)全書分為乃粒(糧食作物栽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養蠶與紡織)……佳兵(兵器)、蘗(酒母、酒)及珠玉18卷。該書圖文并茂,附有120多幅工藝流程圖,形象生動地記錄了生產的過程。——《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公私合營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制藥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絕大部分的西藥原料,我們都能自己生產了。……現在各種磺胺類的原料藥,不但上海自己能夠制造,供應國內有余,還大量出口遠銷國外。 ——陳銘珊:《回憶企業公私合營前后》材料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固體大推力發動機研制團隊)為了讓中國的“飛天戰車”擁有澎湃動力,他們主動挑戰國內科研空白,使我國固體運載動力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實現我國大型固體動力研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所有人的努力,只為了心中的中國夢,能融入頭頂的燦爛星河。”——羅旭:《我們的目標,是宇宙更深處》(《光明日報》2022年5月29日)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歸納上海制藥工業發展的表現,并分析其實現發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指出這個團隊的奮斗目標。綜合上述材料,說說該團隊弘揚了怎樣的工匠精神?【答案】(1)原因:整理生產技術和經驗;內容翔實;記述科學;分類細致;注重實用;圖文并茂。(2)表現:藥品的國產化程度提高;藥品質量好;藥品供應充足;藥品原料實現出口。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公私合營的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一五計劃的實施。(3)目標:發展中國運載火箭動力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實現中國夢;推動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精神:善于總結前人經驗;關注現實需求;胸懷祖國;主動擔當;敢為人先;精益求精;勇攀高峰。3.(2022營口中考2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立于時代潮頭,成為領航億萬人民奮勇前進的堅強領導核心。材料一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21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摘自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事報告》2021年第2期(1)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標志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會議。中國共產黨人在非凡的奮斗歷程中構筑起了精神譜系,請根據材料一概括偉大的建黨精神。材料二 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了中國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外國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中國人民從此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摘自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請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的標志事件。材樣二中的“新記元”新在哪里?材料三 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經濟特區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是對外經濟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也是最能代表改革開放形象的地區。經濟特區要繼續發揮好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同各國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往來,共建開放性世界經濟。——摘自中央文獻出版社《論中國共產黨歷史》(3)請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哪次會議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概括經濟特區在社會主主義現代化建中的重要作用。材料四 新中國軍事、科技成就軍事 科技陸軍 裝甲兵、防化兵 ② 打破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海軍 潛艇部隊、遼寧艦 導彈、氫彈空軍 殲擊機、轟炸機 東方紅一號 掌握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技術。① 東風系列彈道導彈 ③ 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試驗——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4)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材料四表格中①②③處相關內容的填寫。(5)回顧黨的百年光輝歷程,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堅持黨的領導的認識。【答案】(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一大);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堅持真理、堅定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了中國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中國人民從此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來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答出一點即可得分,全文抄寫不得分)(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特區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是最能代表改革開放形象的地區;有利于引進來和走出去;有利于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往來;有利于形成開放性世界經濟;有利于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對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4)導彈部隊(第二炮兵部隊;火箭軍);原子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神舟一號)(5)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我們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是真正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經受得住各種考驗、不斷成熟、自信的黨;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等。4.(2022江西中考2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以“中外歷史人物”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以下是他們收集的人物圖片所組成的人物圖譜:(1)請從圖中任選兩位歷史人物,分別簡述其突出貢獻或主要事跡。(2)請在上面人物圖譜中增加兩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只寫人名),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彈一星”精神。【答案】(1)示例:雷鋒:干一行愛一行,在每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地工作,甘當革命的螺絲釘。被稱為解放軍的好戰士。但丁:代表作《神曲》。是文藝復興的先驅。(2)鄧稼先、錢學森。“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動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5.(2022龍東中考26.)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美國的一位電氣時代最偉大的發明家,一生擁有1000多項發明專利權。他發明了耐用的白熾電燈泡、堿性蓄電池等……——選自統編歷史教科書九年級下冊材料三: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我國航天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起來。——選自統編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1)圖一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匠人,他的哪項發明促進了文化的傳播?(2)圖二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發明的交通工具,請寫出它的名稱。(3)圖三是乘坐神州十三號飛船升入太空的三位航天員,其中有一位黑龍江人是我國“太空漫步”的第一人。請寫出他的名字。(4)材料二中的這位發明家是誰?(5)結合材料三,寫出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名稱。(6)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科技的認識。【答案】(1)畢昇 (2)汽車(3)翟志剛 (4)愛迪生(5)東方紅一號 (6)科技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等6.(2022河南中考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能源結構變化表---摘編自高世憲《電力改革開放40年成就輝煌》材料二 2007年,中共十七大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第一次把它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來: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關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2017年,中共十九大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摘編自張士義等《從一大到十九大一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史》(1)據材料一,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能源的發展變化。(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07年以來我國電力能源發展變化的原因。(3)黃河是“美麗中國”絲帶。請你為“生態黃河”擬一條宣傳標語。【答案】(1)傳統能源火電、水電逐漸減少,可再生能源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逐漸增多。(2)國家重視;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精神;工人階級的奮斗精神、實干精神等。(3)保護水資源,生命真永遠;.奔涌洪濤我心,取之有道總含情;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構建首府綠色屏障;.參與生態環境建設,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等。7.(2022河北中考1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5年8月6日,美國B-29型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1萬米處投下了一枚原子彈,使爆炸中心區域及附近區域立即被攝氏7000度的高溫吞沒,造成約14萬人死亡。翌日,日本當局敦促科學家去廣島實地調查,及至獲知真相,深深為之戰栗。8月9日,美國又向日本長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彈,造成約7萬人死亡。原子彈轟炸后的廣島一片瓦礫——摘編白《日本通史》材料二 蘇聯為了打破美國的核壟斷、在蘇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領導下建成了原子反應堆……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為了重新占有核優勢,加緊研究核聚變技術,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其威力比在廣島投擲的原子彈大800多倍,美國氫爆炸9個月后,1953年8月12日蘇聯氫彈爆炸成功。英國在1952年和1956年、法國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別實驗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摘編自《世界史·現代史編》(1)據材料一,指出美國使用了哪一新式武器。其殺傷力如何?(2)據材料二,歸納這類新式武器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3)綜合材科、問題和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為保衛國家安全在這類新式武器研制上取得的成果。【答案】(1)原子彈;可造成大面積殺傷和核污染。(2)威力和殺傷力越來越大。(3)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8.(2022黔東南州中考 17.) 中央黨史文獻研究院研究梳理了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地區和領域形成的革命精神,總共有91種。各種精神之間有相通相融的共性,有基礎性的思想內核,有一以貫之的理念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紅軍長征精神]材料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1)材料一中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么?紅軍長征途中在貴州召開的具有生死攸關意義的重要會議是?[抗美援朝精神]材料二:他在已經受傷、手榴彈用盡的情況下,奮不顧身地沖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為戰友開辟了前進道路,自己英勇犧牲。——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2)材料二中的“他”是誰?他所在的軍隊名稱是?[載人航天精神]材料三:“北京時間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其中,陳冬參加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劉洋參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蔡旭哲是首次飛行。——央視網(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回答,在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 .哪位航天員第一個進入太空?他乘坐的是神舟幾號載人飛船?(4)請你在紅軍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中選出一個闡述其具體內容。【答案】(1)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遵義會議。(2)黃繼光。中國人民志愿軍(3)楊利偉神舟五號飛船。(4)紅軍長征精神: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群眾、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9.(2022百色中考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今天,金屬和塑料補充了石頭和木頭,鐵路、汽車和飛機取代了牛、馬和驢,蒸汽機、柴油機和原子動力代替風力和人力……電已成為只需按一下開關便可做許多事的動力之源。——摘編自《全球通史》材料二 1854年,英國又爆發了第三次霍亂,倫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亂第四次爆發。如果說霍亂爆發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種煙氣、熱氣和毒氣也直接帶來了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國,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經成為常見病和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摘自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三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摘自習近平《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建設科技強國》(1)根據材料一,列舉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各舉兩例)(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問題,并指出其根源。(3)材料三反映了我國什么戰略 綜合上述三則材料,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答案】(1)工業革命:蒸汽機、鐵路。第二次工業革命:汽車、飛機、柴油機、電、塑料(2)問題:環境污染;疾病流行。根源:工業革命。 (3)戰略:科技強國或科教興國戰略。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科技創新,是國家強盛的必由之路;我國應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10.(2022吉林省中考18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以下探究。(1)[民族獨立]哪次會議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標志中國人民贏得民族獨立,真正成為國家主人的事件是什么?(2)[工業奠基]寫出一項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在東北地區取得的工業成就。(3)[科技強國]寫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名稱。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是誰?(4)[改革創新]哪次會議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什么?(5)[幸福生活]在黨的領導下,近年來,你的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答案】(1)中共七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和沈陽飛機制造廠等;(3)東方紅一號;袁隆平;(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言之有理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下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知識要點+真題精選)(學生版).doc 八下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