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第2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⑴在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基礎上,能解釋一些簡單的實驗事實,并能推測物質的組成。⑵初步了解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意義。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研究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從質的變化和量的變化來全面理解化學變化的思維習慣。【重、難點】對化學方程式涵義的理解和對質量守恒定律初步應用【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法、歸納法、講授法【授課類型】授新課【教具】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提問 【引入】展示多媒體圖片: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硫磺在氧氣中燃燒請你寫出它們發生化學變化的表達式。 學生到黑板書寫文字表達式 構建一個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交流機會。[游戲] 與學生進行互動游戲:展示電解水的過程,用文字表達式表達水的電解這個化學變化。 與教師一起完成電解水的微觀粒子變化過程的游戲。 創設情景教學,將微觀粒子的變化過程形象化,與質量守恒定律聯系起來,讓學生輕松愉快的進入課堂。導入新課 敘述:在描述各種物質之間的反應,如何簡便地表示表示化學反應呢? 學生思考 引申出化學方程式的定義。[板書] 二、化學方程式 學生齊讀 導入新課講解 以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為例講解文字表達式中符號的意義 學生回答 說明文字表達式只能直觀地表示化學反應的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但書寫麻煩。[板書] (一)化學方程式的定義討論【課件展示】 以碳在氧氣中燃燒為例,分析化學方程式表達了哪些意義?C + O2 = CO2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每12份質量的碳與32份質量氧氣完全反應生成44份質量的二氧化碳每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反應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研究問題的能力,突破難點。歸納[板書] (二)化學方程式的意義:⒈表明化學反應中的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⒉表明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⒊表明化學反應中各物質間的粒子數量關系。 傾 聽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指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從質的變化和量的變化來全面理解化學變。講解 化學方程式的讀法:⒈讀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如:碳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碳。⒉讀出各物質間的質量比如:每12份質量的碳和32份質量的氧氣完全反應生成44份質量的二氧化碳。3.讀出各物質間的微粒個數比如:每1個碳原子和1個氧分子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1個二氧化碳分子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共同完成。 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總結的能力,突破難點。課堂練習 已知化學方程式 :2H2O = 2H2↑ + O2↑能提供給你什么信息? 學生討論,歸納,回答 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掌握描述化學方程式的意義討論 課本第94頁討論內容 完成練習 鞏固練習課堂小結 1、化學方程式的含義:用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①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②表示各物質間的質量比。③表明化學反應中各物質之間的微粒個數比 理解、記憶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補充練習 1、在A+B→C+D的反應中,5克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3克C和10克D,則B的質量是( )(A)18克 (B)7克 (C)8克 (D)6克2、在化學反應2XY2+Y2=2Z中Z的化學式( )A、X2Y3 B、XY3 C、X2Y6 D、 X2Y43、某純凈物M隔絕空氣稍加熱就分解為出氨氣(NH3),CO2和H2O,根據事實能得出的結論是,M由( )元素組成。4、已知石蠟是蠟燭的主要成分,蠟燭在空氣中完全燃燒后的產物是CO2和H2O,判斷石蠟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完成練習 能力提升【板書設計】:二、化學方程式1、化學方程式的含義:用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①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②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表示了各物質間的質量比。③表明化學反應中各物質之間的微粒個數比。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