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民版七年級政治下冊復習資料(一) 我們都愛玩(做玩的主人)1、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有權利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2,愛玩是我們的天性,玩也是我們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卻經常受到侵害。3,侵害我們“休息和玩耍權利”的是深切關心、愛護著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因為他們對玩有著誤解。(怎樣消除父母和老師的誤解?(1)與父母和老師溝通,講清玩也是我們的權力;(2)在玩的過程中把學習成績提高上來,化解父母對玩的誤解;(3)適當的玩,不要浪費或占用學習的時間等。4,維權方案我們玩的權利一方面需要來自社會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自己來宣傳和維護。5,玩和學的關系;玩有很多類型,不同類型的玩可以發展人在不同方面的素質和能力,能促使興趣和志向的產生,并促使人獲得成功,因此玩和學并不矛盾,玩中也能學。在玩耍的過程中,也有不少人玩出了興趣玩出了特長和愛好,產生了志向,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6、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認為,玩有四點好處:1)、可以發展我們的想象力;2)、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3)、可以增加我們的興趣;4)、可以培養我們做人的高尚品質。7,玩是我們的一項權利,但有些玩法卻是對這種權利的濫用。我們只有適當地行使玩的權利,才能玩得有益。8,健康的玩有助于消除生活中的緊張情緒,緩解壓力,提高生活質量。在玩耍應該遵循無害原則、適度原則和安全原則。9,網絡是把雙刃劍,要正確對待網絡和電子游戲(趨利避害,遵循健康玩耍的原則)。網絡時代我們怎么玩?(1)網絡和電子游戲與其他游戲一樣,若果我們不會玩,不遵循健康玩耍的原則,就會被其所害。2)我們應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做到玩中有度,切不可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網絡的利與弊:利::開闊眼界、放松心情、學習知識結交新友等,可以利用網絡來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弊:,沉迷于網絡游戲會荒廢學業、影響身心健康,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網絡游戲的好處:網絡游戲是一種有效地學習方式,它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我們計算機的操作能力,注意力,鍛煉我們眼耳手腦并用的能力。弊端:沉迷于網絡游戲就會精神萎靡、紀律渙散、無心學習、會荒廢學業、影響身心健康,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二)情緒調味師(做情緒的主人)1,情緒:(1)含義: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2)情緒是多樣的,可分為喜、怒、哀、懼四種基本情緒。(3)情緒無所謂好壞,只要適度地調節控制他們,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2, “爽”的感覺:(1)當某種需求和愿望得到滿足時,我們就會體驗到愉悅的、積極的情緒。不同性格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爽”的感覺。(3)在表達情緒是要適時、適度,要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能因為過于激動而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4)真正的快樂是能讓自己更加健康更加積極向上的快樂。3,心中有火山(憤怒):含義:當自己的愿望一再受挫,緊張狀態逐漸積累,就會產生憤怒這種富有敵意的情緒。消極影響:①憤怒使人控制力下降,失去理智導致長時間的心情煩躁、憤憤不平、鉆牛角尖。②隨便發火很容易破壞人際關系,并給人留下缺乏修養的印象,對自己的健康也是有害無利。發泄怒火應注意:首先不要傷害自己;其次是不要傷害別人;另外,更不能借破壞公共財物、擾亂社會秩序等手段來發泄憤怒。積極作用: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在生活中憤怒是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人尊嚴、正義和血性的表現。。憤怒并不只有破壞作用,在有些情況下憤怒甚至是正義的化身、良知的體現。憤怒是有力量的,能讓人們勇敢地站出來,為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作出努力。珍惜憤怒和平息發泄憤怒并不矛盾,珍惜憤怒的背后實際上是珍惜面對某種情況時我們內心的尊嚴、同情心、正義感和責任感。(6)憤怒不等于沖動,即使在憤怒之下也要有理智的行動,只要不喪失理智,憤怒便充滿活力。4, 走出情緒的低谷:(1)長期陷入情緒的低谷,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2)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觀點看問題,我們往往會有不同的感悟,當然就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和后果了。(3)調節消極情緒的方法:立即行動、合理定位、自我暗示、合理發泄、心理換位、轉移法、喊叫法、運動法、傾訴法、幽默法等(任何方法都是因人而異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確能幫助自己的方法。)。(三)生活中的“雷區”(面對不良誘惑做自己的主人)1, 社會是多面復雜的,既有陽光、真情和善良,也有陰霾、欺騙和丑惡,有很多我們不能涉足的“雷區”(舞廳、酒吧、毒品、錄像廳、網吧、賭博場所,非法租書屋等)。危險不僅只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地方,還存在于我們的不良行為中(吸煙、酗酒、吸毒、看不良書籍、賭博、夜不歸宿、打架斗毆等)。2,誤闖“雷區”的原因:(1)好奇心理驅使(2)意識不到誤闖“雷區”的嚴重后果(3)自控能力差(4)盲目從眾心理的誤導。3、誤闖“雷區”的危害:(1)會傷害人的身體,毒害人的心靈,危害人的身心健康。(2)會使人不思進取,放棄美好的追求,影響個人的進步和發展。(3)會使人無視法律的尊嚴,損害他人和社會,走上犯罪的道路。4,抵制不良誘惑對青少年的重要性:在某些不良因素的誘惑下,青少年如果對不良誘惑的認識不足,在好奇心等因素驅使下,不能自覺抵制誘惑而做出不良行為,就會走向違法犯罪。5,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誘惑,有些人出于一種好奇心去嘗試一下,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掉進了誘惑的陷阱里,或者有時我們知道做某些事情是危險的,但面對朋友的“盛情”,自己不好意思拒絕,結果做了讓自己悔恨終生的事情。6,拒絕是一種權利,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我們要學會拒絕。7,拒絕的藝術(既拒絕了別人又不損傷別人的自尊心):謝絕法、婉拒法、不卑不亢法、幽默法、無言法、、緩沖法、回避法、嚴詞拒絕法、補償法、借力法、自護法。8、如何自覺抵制不良誘惑?(1)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2)慎交朋友,正確識別真假美丑,防止上當受騙(3)克服不良的好奇心和盲目從眾心理,提高自制力(4)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運用法律手段同“黃賭毒”等不良誘惑作斗爭。(四)電視機的變遷(改革開放的國策)1、電視機的變遷過程是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過程的縮影。說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變化的奧秘:(1)中國農村的改革始于1978年的小崗村的土地承包制,城市的改革和開放則始于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的創辦。(2)五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3)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和發展,不僅拉動了本地和周邊地區的發展,更帶動了整個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4)變化的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實行了改革開放,堅持了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敢于創新,善于創新。3,生活變化大搜索(人民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用):(1)服飾的變化: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解決穿暖需求和服飾款式的“大一統”到現在的追求舒適、自然、個性。(2)購物的變化:購物方式和內容,付款方式。(民生問題)4,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嫦娥一號成功發射,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有:(1)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3)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4)堅持了黨的基本路線。(5)堅持了改革開放。(6)堅持了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6)貫徹落實了科學發展觀。(7)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五)小康家園1,觸摸小康:(1)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中國小康社會住房標準:到2020年,住房從滿足生存需要實現向舒適型的轉變,基本做到“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功能配套,設備齊全”。(2)吃了嗎?(問候語的變化)問候語的變化說明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3)、休閑新時尚:旅游、體育健身、讀書、藝術欣賞、收藏等休閑方式。2、恩格爾系數:經濟學家將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總消費支出的比重稱為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60%之間為溫飽,在40%--50%之間為小康,在40%以下為溫飽。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總支出*100%3,數字小康:(1)小康的含義:是指為中國廣大群眾所享有的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比較殷實的生活狀態。(2)2000年,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是指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階段。4,還是很多人的夢想:總體小康:低水平的小康(是指我國剛剛邁入小康社會的門檻,也就是說剛剛“達標”,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不全面的小康(是指我國目前所達到的小康主要是從經濟方面看,側重于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關注不夠),發展不平衡的小康(是指進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國分布不平衡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全面小康: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國家應該怎么做?(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2)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3)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4)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等。6青少年應該怎么做?青少年應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立足我國國情,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為我國早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