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3)經過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2)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xù)興趣。(3)曾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教學重點、難點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wěn)定性教學過程引入:在某農村,曾經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約有十四、五米,因為施工人員在施工時曾在井內燒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悲劇呢?是誰在作案呢?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質1、展示一瓶CO2 氣體,讓學生觀察并總結出CO2 的物理性質。分析結論:CO2 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 。2、演示實驗:1.點燃兩只蠟燭,分別放在白鐵皮的兩個臺階再放入燒杯里; 將一個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緩慢地沿燒杯內壁倒入燒杯中,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分析得出結論。現(xiàn)象:階梯式蠟燭由下到上依次熄滅。結論:1.CO2 既不然燒,也不支持燃燒;2. CO2 密度比空氣的大。3、演示實驗:實驗操作:取3朵用石蕊試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1)、 第一朵小花放入盛有水的小燒杯中;( 2)、 第二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氣體的集氣瓶中;( 3)、 第三朵小花放入探究三實驗中的礦泉水瓶中,輕輕搖晃結論: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一種酸----碳酸(H2CO3)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成紅色。分析結論: CO2 + H2O ===H2CO3 H2CO3 ==== CO2 ↑ + H2O 4、演示實驗:將生成的CO2通入盛有石灰水的試管內讓學生觀察,并分析現(xiàn)象和原因。現(xiàn) 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分析結論: CO2 + Ca(OH)2 =====CaCO3 ↓ + H2O5、(多媒體展示)小結:(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二氧化碳的危害與用途1、學生閱讀課本知道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2、學生討論:怎樣進入一個久未開啟的菜窖較為妥當?(教師引導,多媒體展示)3、學生閱讀課本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溫室效應帶來的危害(多媒體展示教師總結)4、學生討論:保護環(huán)境我們該怎么做?(自由發(fā)揮,各抒己見)三、課堂練習(多媒體展示)【 板書設計】:6.3.1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一、二氧化碳的性質:(一)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的氣體 ,密度 大于空氣的密度,能溶于水固態(tài) CO2 (干冰)升華吸熱致冷 。(二)化學性質:1、 CO2 既不然燒,也不支持燃燒(一般情況),也不維持生命。2、CO2 與H2O的反應:現(xiàn)象: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加熱后,紅色液體恢復成紫色。化學反應: CO2 + H2O ==H2CO3 H2CO3 ==== CO2 ↑+ H2O3、 CO2 與石灰水反應:(鑒定反應)現(xiàn)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化學反應: CO2 +Ca(OH)2 =====CaCO3↓+ H2O二、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危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