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九下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九下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知識要點+真題精選)(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下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單元概述】
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了進一步稱霸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冷戰政策。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美國經濟發展,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同樣,在戰后和冷戰政策下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取得了很快的發展,但因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都相繼進行改革。改革雖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弊端,改革陷入困境。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戰后,亞非拉各國也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
【知識要點】
第16課冷戰
1.冷戰定義: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冷戰原因:
(1)美國大發戰爭財,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增。
(2)美國妄圖憑借其強大的實力稱霸世界。
(3)美國的稱霸野心遭到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抵制。
(4)二戰剛剛結束,人們對戰爭深惡痛絕,和平成為時代的潮流,美國不敢貿然發動戰爭。
3.冷戰序幕: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4.冷戰開始: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它標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
5.實施冷戰表現:
(1)政治上:推行“杜魯門主義”
(2)經濟上: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3)軍事上:1949年在華盛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6、冷戰局面基本形成: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7.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955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最終固定下來。
8.兩極格局結束標志: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
9、冷戰的影響
(1)是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形成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導致世界長期不得安寧。
(2)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10.冷戰的教訓:冷戰只能加劇大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抗既不利于雙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第17課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二戰后西歐經濟發展情況
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2.、二戰后西歐經濟繁榮發展的原因:
二戰后,西歐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歐洲的聯合
1、目的: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
2、歐洲聯合的原因:
(1)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
(2)戰后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
(3)為了提高西歐國際地位
3、歐洲的聯合過程:
(1)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
(2)1958年,六國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3)1967年,這3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4)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4、歐洲的聯合特點: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由經濟一體化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
5、歐洲的聯合作用: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歐洲各國的國際地位。
6、歐共體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組織,歐洲聯盟是將一體化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軍事領域
三、美國的發展
1.二戰后美國發展的原因:
(1)第二次界大戰以后,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
(2)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
(3)政府采取有效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的發展。
2.二戰后美國發展的階段: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3)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日本的崛起:
1、日本崛起的原因:
(1)美國的扶持;
(2)朝鮮戰爭為日本帶來大量軍需訂單;
(3)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
(4)引進最新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
2、日本崛起的表現: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3、日本崛起的影響: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膨脹,軍費開支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五、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有哪些相同原因?對中國有什么借鑒?
共同點: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借鑒:
①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經濟聯系;
②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
③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六、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1.背景: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
2.目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
3.表現:英、法、聯邦德國相繼宣布成為“福利國家”。
4.發展:隨著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
5.意義: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其可以緩和階級矛盾。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第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斯大林按照__蘇聯模式__對東歐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
2、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二、蘇聯改革 :
1、改革原因: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弊端嚴重,阻礙社會進步
2、赫魯曉夫改革:1953年,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等但是,他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但是,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加強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建設,使一些重工業居世界首位,軍事同美國抗衡,但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
3、巴爾戈喬夫改革:1988年,巴爾戈喬夫實施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
三、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原因:
(1)20世紀6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都出現嚴重問題;
(2)各國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3)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4)80年代受戈爾巴喬夫各國的影響,政局激烈動蕩
2、東歐劇變表現:在短短的兩三年里,東歐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四、蘇聯解體:
1、背景:1991年,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2、時間:1991年底,蘇聯解體。
3、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起許多問題和矛盾。
4、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危機
5、實質: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改變
6、影響:標志著美蘇兩級格局的結束,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7、教訓:改革要關注民生,符合國情,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
8、易錯點: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能說明斯大林模式的失敗,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第19課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一、萬隆會議
1.時間、地點: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2.參會國家:亞洲、非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
3.特點:成員廣泛,代表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由亞非國家自己組織舉辦,無帝國主義國家代表參加。
4.會議內容: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5.“萬隆精神”:指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
6.意義:萬隆會議是第一次亞非會議,它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
2.1951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
3.1952年,埃及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
4.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5.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
6.1990年 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7.非洲獨立的影響。
①實現了非洲的獨立與自由,為非洲國家的振興奠定了基礎;
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使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瓦解;
③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最終在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條約,收回了運河區的部分主權。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四、列舉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三個階段。
1、二戰后初期,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
2、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獨立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30多個國家獲得新生。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獨立運動向縱深發展。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世界殖民體系也最終瓦解。
【真題演練】
一.選擇題
1.(2022襄陽中考14.)下列體現兩極格局的史實是( )
A. 《九國公約》的簽訂 B. 法西斯勢力的擴張
C. “北約”和“華約”的對峙 D.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2.(2022成都中考22.)表反映出( )
A. 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卓有成效 B. 美國霸主地位已經喪失
C. 美蘇冷戰已擴展到太空領域 D. 美蘇科技交流日益頻繁
3.(2022北京中考19.)下側是一部歷史著作的目錄(部分)。其中①處應為( )
A.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B. 西歐國家走向聯合
C.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D. 聯合國作用的增強
4.(2022常德中考16.)世界政治格局由一戰前的歐洲中心格局逐漸演變為二戰后的美蘇兩極格局,其主要原因是( )
A. 國家利益的沖突 B. 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
C. 國家實力的消長 D. 蘇聯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5.(2022云南省中考24.) “柏林危機”爆發后,蘇聯只封鎖了西柏林與外界的水、陸交通,留下空中通道。美英立即采取反封鎖措施,但沒有使用武力。最后,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協議,解除危機。材料體現出冷戰的特點是( )
A. 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B. 發動戰爭是解決雙方矛盾的唯一途徑
C. 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 D. 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的與競爭狀態
6.(2022建設兵團中考15.) 1949年4月,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并于1955年5月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蘇聯隨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這導致()
A. 美蘇冷戰開始 B. 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
C. 兩極格局形成 D. 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形成
7.(2022瀘州中考12.)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的己方領土上修筑了“反法西斯防衛墻”,又稱“柏林墻”。柏林墻由水泥墻、鐵絲網和瞭望塔組成,全長約154千米,將西柏林包圍起來。這( )
A 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 B. 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發展進程
C. 反映了美蘇冷戰加劇 D. 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8.(2022泰安中考15.)《二十世紀東西方關系》中提到:“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其競爭對手被削弱時機,加強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美國正在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向,集中反動力量對蘇聯進行包圍?!泵绹凹蟹磩恿α俊睂μK聯采取的軍事措施是( )
A. 推行杜魯門主義 B. 實施馬歇爾計劃 C. 建立北約組織 D. 成立華約組織
9.(2022臨沂中考24.)下圖所示著作中的“計劃”( )
A. 援助歐洲所有國家發展經濟 B. 是杜魯門主義的大規模運用
C. 促進了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 D. 是美國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
10.(2022赤峰中考18.) 20世紀40年代末某文件規定:“對于歐洲或北美一個或數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贝硕尾牧现械摹熬喖s國”指的是( )
A. “三國協約”成員國 B. “反法西斯同盟”成員國
C.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D. “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
11.(2022盤錦中考22.)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開始推行冷戰政策。美蘇冷戰開始于( )
A.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 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C.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D.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建立
12.(2022江西中考20.) 漫畫反映了( )
A. 德國分裂 B. 歐洲聯合 C. 東歐劇變 D. 蘇聯解體
13.(2022揚州中考19.) 二戰后,馬歇爾認為歐洲經濟和社會的衰亡將導致政治混亂,這將讓共產主義得勝。這表明他主張援助歐洲的真實目的是( )
A. 復蘇歐洲經濟 B. 促進國際貿易. C. 軍事對抗蘇聯 D. 遏制共產主義
14.(2022泰州中考23.)“越是面臨挑戰,越要加強合作?!毕铝袣v史事件不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
A. 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B. 《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C. 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D. “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
15.(2022邵陽中考22.)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引發俄烏沖突的原因之一是烏克蘭企圖加入成立于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某軍事集團。該軍事集團是( )
A. 北約 B. 華約 C. 東盟 D. 歐盟
16.(2022衡陽中考19.)某初三班進行歷史專題學習,列出了如圖的專題學習大綱內容,請你在下列選項中選出一個合適的主題名稱( )
專題學習大綱主題:內容:①杜魯門主義②馬歇爾計劃③北約組織成立④華約組織成立
A. 冷戰 B. 第三世界崛起 C. 國際工人運動 D.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
17.(2022郴州中考17.)《人民日報》2022年4月22日發文稱“事實再次證明,冷戰思維只會破壞全球和平框架……集團對抗只會加劇21世紀安全全球挑戰……”21世紀仍然搞集團對抗的組織是( )
A. 北約 B. 三國協約 C. 聯合國 D. 世界貿易組織
18.(2022齊齊哈爾中考25.)20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發展。下列關于世界格局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被稱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B.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
C. 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不再存在
D. 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出現了多極化趨勢
19.(2022大慶中考41.)1949年,英國、法國、美國等十二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公約,形成了以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為目的的西方集體防御體系,這就是()
A. 安理會 B.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 華沙條約組織 D. 歐洲共同體
20.(2022黔東南州中考 12.) 區分史實與史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屬于“史論”的是( )
A. 1947年,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 B. 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
C.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D. 冷戰是一種非戰爭非和平的對峙狀態
21.(2022百色中考15 .)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竟爭狀態。其開始的標志是( )
A.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 D. 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
22.(2022廣東中考28 .)蘇聯認為,馬歇爾計劃中包含這樣一種企圖,即干涉歐洲國家內部事務,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從屬于美國的利益。為抗衡馬歇爾計劃,蘇聯加強對東歐各國的經濟援助。這表明()
A. “歐共體”建立 B.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C. 兩極格局已結束 D. 美蘇矛盾不斷升級
23.(2022福建中考27 .)李老師組織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班級群推送了資源包(見表)。據此可知,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
資料類型 名稱
漫畫 《鐵幕下的窺視》(1946年3月6日)
條約 《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
論文 《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A. “鐵幕演說” B. 杜魯門主義 C. 馬歇爾計劃 D. 美蘇冷戰對峙
24.(2022內江中考16.)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基礎上,加強經濟合作,努力用一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說話。其結果成立了( )
A. 歐洲聯盟 B. 華約組織 C. 三國同盟 D. 北約組織
25.(2022成都中考23.)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醫療、失業、工傷、養老保險和教育等方面,其特點為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這些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
A. 是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 B. 解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C. 是西方社會高速發展的根源 D. 消除了長期以來的貧富差距
26.(2022桂林中考15.)下列圖片反映出歐洲的新變化是( )
A. “華約”成立 B. 歐洲聯合加強 C. “北約”成立 D. 冷戰局面形成
27.(2022云南省中考25.) 發生于1993年,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
A. 聯合國的成立 B. 歐洲聯盟的成立 C. 薩拉熱窩事件 D. 《凡爾賽條約》簽訂
28.(2022眉山中考11.)1951年,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六國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成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盟宣告成立。這一發展過程反映了( )
A. 歐洲國際影響達到頂峰 B. 世界政治格局徹底改變
C. 歐洲實力已經超過美國 D. 歐洲經濟政治合作加強
29.(2022涼山中考12.)二戰后,西歐國家逐漸走上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1967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成立的組織是( )
A. 國際聯盟 B. 華沙條約組織 C. 歐洲共同體 D. 北大西洋公約組
30.(2022廣元中考15.) 2022年是歐元正式流通20周年。歐元流通給歐元區帶來便利、穩定和繁榮,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標志。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歐洲為進一步推動一體化進程成立了( )
A. 歐洲煤鋼共同體 B.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C. 歐洲共同體 D. 歐洲聯盟
31.(2022山西中考.)隨著歐元的使用,歐盟的普通老百姓從每天都看得見、摸得著的“口袋里的歐洲”中,找到一種休戚與共的感覺,一種做真正歐洲人的感覺。這反映了 ( )
A.歐元加強了歐盟民眾的認同感 B.歐洲一體化成為時代主題
C.歐元成為歐洲國家身份的象征 D.歐洲政治一體化不斷深入
32.(2022東營中考24)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提高國際地位,推進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組成了()
A.國際聯盟 B.法法西斯聯盟
C.歐洲經濟共同體 D.歐洲聯盟
33.(2022鹽城中考19.)“盡管在歐洲歷史上不有聯合的設想,但歐洲的聯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變現實?!迸c材料相關的組織是( )
A. 國際聯盟 B.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 歐洲共同體 D. 世界貿易組織
34.(2022懷化中考18.)社會福利制度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穩定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行福利制度的實質是( )
A. 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 B. 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C. 成為人民的社會權利 D. 徹底縮小貧富差距的措施
35.(2022龍東中考20.)1993年成立,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區域性國際組織是( )
A. 聯合國 B. 歐洲共同體 C. 歐洲聯盟 D. 世界貿易組織
36.(2022大慶中考4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某國,經濟的復興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一九六八年該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該國家是()
A. 朝鮮 B. 蘇聯 C. 英國 D. 日本
37.(2022河南中考19.)1991年,日本駐聯合國大使宣稱,要“爭取五年內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企圖未能實現:2004年,日本又改變了“入常”策略,最后也歸于失敗。這些“入常”行為說明日本()
A. 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B. 反省歷史融入世界
C. 致力維護世界和平 D. 謀求成為政治大國
38.(2022河北中考10.)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力量和國力的增強,它的對外政策思想也發生變化。它把從“經濟大國”邁向“政治大國”視為其基本方針,這一方針引起了亞洲鄰國對它未來走向的擔憂和疑慮。“它”指的是( )
A. 美國 B. 德國 C. 日本 D. 印度
39.(2022聊城中考24.)二戰后,聯合國通過了一系列非殖民化的決議和宣言。1960年,《反殖民主義宣言》的通過標志著國際非殖民化運動進人新階段。與該宣言的通過關聯最為密切的是( )
A. “冷戰”發生 B. “非洲年”出現 C. 東歐劇變 D. “歐共體”成立
40.(2022舟山中考6.)某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作了精彩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贝舜螘h( ?。?br/>推動了中國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 促使中國站在了社會主義國家一邊
C. 引發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建交熱潮 D. 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41.(2022安徽中考15 .) 下圖是某國際組織1958-1986年的發展歷程示意圖。該組織( )
A. 構建了主權國家組成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
B. 標志著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力量
C. 致力于制定和規范全球范圍內多邊貿易協定
D. 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42.(2022德陽中考11.) 導致表中變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
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
A. 美蘇爭鋒的影響 B. 集權模式的制約
C. 歷次改革的失敗 D. 華約組織的瓦解
43.(2022達州中考13.)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面年代尺上標注的四個時間段,其中時間段與重大戰役對應錯誤的是( )
A 時間段①:凡爾登戰役 B. 時間段②:臺兒莊戰役
C. 時間段③: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D. 時間段④:諾曼底登陸
44.(2022宿遷中考10.)右側照片是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的場景。該照片可以用來說明( )
A.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國力爭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C.中國加強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D.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要求
45.(2022廣安中考14.)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體現在( )
A. 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B. 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D. 重建了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6.(2022盤錦中考23.)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功,離不開民族覺醒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將下列民族解放運動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甘地發動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②納米比亞獨立
③玻利瓦爾等領導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④巴拿馬收回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47.(2022懷化中考19.)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浪潮高漲,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塌,絕大多數殖民地國家先后獲得獨立。其中一年中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年”的是( )
A. 1955年 B. 1960年 C. 1971年 D. 1990年
48.(2022福建中考28 .)下列對圖的解讀,正確的是( )
A. 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從南向北發展
B. “求同存異”方針推動1960年“非洲年”出現
C. 到20世紀90年代末所有非洲國家才實現獨立
D. 非洲國界的劃分狀況體現了殖民主義的罪惡
49.(2022河南中考13.) 1955年,亞非會議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承認一切大小國家平等”等十項原則。這發展了我國主張的( )
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 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C.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D.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50.(2022廣東中考18 .)萬隆會議前夕,中國代表團就認為,應該在會上多提亞非國家的共同性問題,不突出我國的特殊問題,為此,周恩來在大會發言時提出( )
A. “求同存異”的方針 B.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非選擇題
1.(2022陜西中考19.) 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反對霸權和平發展”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擴張稱霸】
材料一 19世紀末,美國逐步把目光轉向海外,亞洲遠東地區成為美國率先覬覦的目.標……美國出于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更多地注重于掠奪原材料、商品銷售市場以及資本輸出場所等硬性政治資源;重視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質資源的獲得。
——摘編自梁長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際政治資源的掠奪與開發》
(1)依據材料一,指出美國掠奪海外資源的目的和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美國擴張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材料二 二戰以后,隨著歐洲國家的迅速衰落……美.國打著推進世界“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旗號,通過控制世界經濟,宣傳其政治價值來建立以其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謀求和實現自身的霸權紅利。
——摘編自黃少安《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回顧與總結》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原因。并概括二戰后美國實施霸權主義的特點。
【反對霸權】
材料三 ……(甲)互相尊重領土主……(戊)和平共處。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
——摘自《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3)依據材料三,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闡釋“萬隆精神”的內涵。
【合作共贏】
材料四
(4)依據材料四,指出“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的本質。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2.(2022東營中考29)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觀察一戰前后的歐洲示意圖,戰后 部分的國家名稱相比戰前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變化的過程。
(2)據材料二,指出這種狀況與二戰期間哪一國際會議的決定有關?
(3)據材料三,選擇非洲獨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時間點,并說明選擇理由。
3.(2022襄陽中考21.)【世界戰爭與向往和平】
材料一
圖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 圖2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
(1)觀察圖1,指出一戰前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觀察圖1、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與德國疆界變化和俄國國名變化相關的事件。(一戰這一事件除外)。
材料二 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在對蘇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人,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多萬人……
(2)根據材料二,概括蘇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舉一例史實并予以說明。
材料三 歐洲在二戰后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間,總共有96個國家贏得了獨立,這些國家的人口大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3)根據材料三,指出二戰對世界的重要影響。
材料四 1941年10月,一名11歲的蘇聯男孩帶著兩個小包,獨自一人從莫斯科出發,20多天后,抵達蘇聯大后方親戚家。他本應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戰爭……
(4)根據材料四,續寫材料中省略的內容。(續寫內容應簡明扼要,符合史實,表達出男孩的心愿)。
4.(2022懷化中考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線索時間軸
材料二 在即將過去的這個世紀里,俄羅斯有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為共產主義原理而奮斗的標志下生活的??床坏竭@一點,甚至否定這一時期不容置疑的成就就是錯誤的。然而,如果我們不意識到社會和人民在這一社會實驗中付出了那種巨大的代價,那就更是大錯而特錯了。
——俄羅斯總統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羅斯》
材料三 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線索時間軸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有何作用?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普京所說蘇聯發展過程中“不容置疑的成就”有哪些,并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
(3)中國的“一五”計劃借鑒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請舉-例“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是如何吸取蘇聯教訓,變革這種僵化模式的?
(4)對比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談談你的啟示。
5.(2022郴州中考23.) 大國興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是,農奴制嚴重制約了這一時期俄國的經濟發展。1853—1856年,俄國同奧斯曼帝國在克里木半島進行戰爭,英、法支持奧斯曼帝國,俄國戰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
材料二 美國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同時,對美國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的態度也不相同……
(1)19世紀六十年代俄美兩國都面臨嚴重危機,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國應對危機的辦法。
材料三
(2)請你指出材料三兩幅圖片之間的內在聯系。
材料四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的工業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20世紀70年代,為了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蘇聯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國民經濟呈現畸形發展狀態。蘇聯的一些重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可以同美國抗衡,但是,蘇聯的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
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不久,他開始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總體效果仍然不佳,又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這些措施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
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以上材料皆摘編自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3)根據材料四,概括蘇聯解體的原因。
(4)綜合上述所有材料,請你談談美蘇的興衰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何啟示?
6.(2022陜西中考19.) 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反對霸權和平發展”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擴張稱霸】
材料一 19世紀末,美國逐步把目光轉向海外,亞洲遠東地區成為美國率先覬覦的目.標……美國出于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更多地注重于掠奪原材料、商品銷售市場以及資本輸出場所等硬性政治資源;重視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質資源的獲得。
——摘編自梁長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際政治資源的掠奪與開發》
(1)依據材料一,指出美國掠奪海外資源的目的和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美國擴張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材料二 二戰以后,隨著歐洲國家的迅速衰落……美.國打著推進世界“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旗號,通過控制世界經濟,宣傳其政治價值來建立以其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謀求和實現自身的霸權紅利。
——摘編自黃少安《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回顧與總結》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原因。并概括二戰后美國實施霸權主義的特點。
【反對霸權】
材料三 ……(甲)互相尊重領土主……(戊)和平共處。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
——摘自《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3)依據材料三,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闡釋“萬隆精神”的內涵。
【合作共贏】
材料四
(4)依據材料四,指出“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的本質。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7.(2022蘇州中考30.)歐洲西與美國隔大西洋相望,東與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遙對。中歐積極發展伙伴關系,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在過去的50年里。歐洲一直存在兩個聯盟,一個側重經濟領城,一個側重政治軍事領域。他們共同維系著歐洲的穩定、和平與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紀兩個聯盟的主次關系將會發生變化。 ——摘編自姜憲明、何苗《國際關系與大國戰略》
材料二 1999年元旦,歐元正式啟動,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霸權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3月24日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軍轟炸南聯盟長達78天,大量資金從動蕩的歐洲撤離到美國.歐元一路暴跌。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作為沖突始作俑者的美國.借地區緊張局勢向歐洲盟友渲染“俄羅斯威脅論”。德國、丹麥、瑞典等歐洲多國宣布提高國防預算。紛紛向美國軍火巨頭“下訂單”。美國攛掇歐洲國家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聯系,并將能源需求轉向美國.趁機發“能源財”。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借俄烏沖突大肆劫掠世界》等資料整理
材料三 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繼續擴大,中歐班列繼續保持高位運行。截至2021年12月底,中歐班列歷年累計開行48814列,運送貨物443.2萬標箱,累計運送防疫物資1362萬件,共計10.5萬噸。 ——摘編自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實錄(2022.1.18)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側重經濟領域的聯盟是什么組織?兩個聯盟的主次關系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2)請你寫一封信給歐盟委員會。要求:據材料二、三,指出歐美、歐中交往的事實,并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發展中歐關系的建議。(注意:①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②只需寫信的正文,字數200以內;信的其他部分已為你寫好,不計入字數。③信中不要出現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8.(2022宜昌中考23.)和而不同共同發展】
材料 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作為當前人類發展階段的重要趨勢,其發展進程存在不平衡和矛盾的現象。
——摘自《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美國、日本、歐盟在建立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上各自的訴求。
(2)學習生活中也會遇到多樣甚至互相矛盾的訴求,需要同學們用智慧來解決。在某班一期歷史板報策劃活動中,同學們表達了許多不同的訴求,彼此爭論不休。若你是板報組織者,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9.(2022賀州中考17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蘇軍解放全部國土,并從東面向德國逼近;美英盟軍粉碎西線德軍的抵抗,解放法國并從西面攻入德國。為了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和解決戰后一系列重大問題,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會議。經過激烈爭論,達成了一系列協議。……為了確保戰后的和平與安全,會議決定成立國際組織。
——摘編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
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西歐國家希望擺脫美國控制,提高歐洲的地位?!?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歐洲的經濟聯合促進了歐洲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1993年,大部分歐洲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摘編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
材料三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洕蚧厔莅l展對中國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可喜成果。
——摘編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
請回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雅爾塔會議決定成立的國際組織名稱。簡析雅爾塔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歐洲走向聯合的目的。并簡析其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經濟全球化的表現。請你談談中國應該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10.(2022山西中考.)大國關系的變化影響著國際格局的變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治維新期間,中日兩國采用近代條約的方式,建立邦交關系,在英美支持下,日本以中韓鄰國的沉淪為代價,由新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嬗變為主導東亞的帝國主義強國……
二戰后,無論是冷戰敵對,還是邦交正?;酥晾鋺鸷?,中日關系的演進均與世界形勢關聯密切,構成東亞國際格局中最重要的雙邊關系。
-宋成有《16世紀以來西方沖擊下日本的嬗變與東亞國際格局》
材料二 二戰后美蘇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蘇之間的戰略目標、戰略構想和戰略利益形成了根本沖突,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集團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形成了全面的對峙和對抗。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國對華關系的兩面性在新中國成立后仍然存在。表現在20世紀50~70年代的2多年中,美國采取孤立、封鎖、遏制中國的政策,對中國實行冷戰甚至熱戰。但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美國同中國改善和發展關系、尋求合作,同時也奉行制約和防范中國的政策。
-熊志勇《百年中美關系》
(1)根據材料一劃線部分的時間提示,簡述中日關系的演變。(2分)
(2)根據材料二,列舉二戰后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對峙和對抗”的表現。(2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美國對華關系的兩面性”?(4分)
(4)綜上所述,歸納影響大國關系變化的主要因素。(2分)
11.(2022湘潭中考33.)古代世界相對孤立閉塞,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逐漸出現較多的交往。
請回答:
(1)公元前3500年開始,亞洲大陸誕生了古代文明。請列舉一例文明成果。
(2)歐洲文明發源于哪里?把地中海變為“內湖”是在哪個帝國時期?此時溝通歐洲與中國的陸上通道是什么?
(3)8世紀。以伊斯蘭教為旗幟進行征戰并最終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是哪一帝國?請列舉該帝國為亞歐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
(4)15世紀,傳統亞歐商路因哪一帝國的蝸起而不再暢通?哪一位歐洲航海家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此事為何會與美洲的發現一起被譽為是“人類歷史最偉大、最重要”的兩個事件?
12.(2022湘潭中考34.)1914年秋,當更多的歐洲國家被卷入一戰時,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歷史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 巴黎和會簽署《幾爾賽條約》,嚴厲處置德國1920年 甘地發動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1年 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 埃及宣布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 蘇聯成立1929年 美國股票價格暴跌,隨后開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31年 九一八事變1933年 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 羅斯福實行新政1935年 德國撕毀《幾爾賽條約》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 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1937年 七七事變,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1938年 德國吞并奧地利 慕尼黑會議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摘編自《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材料二 關于“冷戰”起源的三種常見觀點
歷史觀點 主要內容
戰略利益論 美蘇爭鋒屬于典型的“零和博弈”。作為“天然對手”,兩國都要子國際體系中的權力、美蘇之間不可能保特友善關系,對抗不可避免。
格局論 雖然美蘇主導了雅爾塔休制的形成,但是戰后兩大陣營的對峙已經因為相互威脅的“安全困境”而失去控制,美蘇不得不為各自陣營的戰略安全而對抗。
社會制度論 美國和蘇聯代表的不同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與對方的合作只是權宜之計,而對抗斗爭才是主旋律。
——摘編自王帆《關于冷戰起源的幾種解釋》等
材料三 1914年以來的幾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獲得成功。實際上,這兩種表面矛盾的趨勢是互相加強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體化,導致了西方的技術、觀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擴散。但是反過來,也正是這種擴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權。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選擇地采納西方文明來對西方進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來的世界歷史既是西方成功的歷史,又是西方衰落的歷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1918年一戰結束,只是歐洲短暫且不平靜20年休戰的開始。請從材料一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相互關聯的信息,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可避免。(要求:①完成兩個角度的原因概括;②史實歸納準確,原因表述清晰。)
(2)二戰結束,以歐洲為中心的冷戰又開始了,美國冷戰政策在軍事上有何表現?材料二歸納了關于“冷戰”起源的三種常見觀點,請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論證。(要求:①可以就其中一個或多個觀點進行論證,也可以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觀點。②要求觀點明確,論據準確,邏輯清晰。)
(3)請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歷史,說明材料三中的觀點“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獲得成功?!?br/>(4)綜合以上分析,你有何感悟?
13.(2022宿遷中考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巴黎和會的決策者經過幾個月激烈的討價還價,最后擬定了對德和約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德國無條件接受和約?!斗矤栙惡图s》對德國的懲治非??量獭0査_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還法國開采;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剝奪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出主要戰勝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和日本以“委任統治”形式予以瓜分。
——摘編自《世界現代史(第二版)上冊》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其全球擴張創造了條件。杜魯門上臺后曾一再聲稱,“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美國當局認為,共產主義“成為世界上一切邪惡的根源?!倍鸷?,蘇聯經濟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但它的軍事力量卻大大增強,軍隊人數近1140萬。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
材料三
1999年二十國集團成立,成員國除西方七國以外,包括中、俄、印、巴西、南非等新興國家。
2000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已大體與美國相當,成為在經濟領域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經濟體。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遭到傳統盟友法、德等國的堅決反對。
2008年,美元已無法再占據二戰后唯一世界貨幣的地位。
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列世界第二位。
——摘編自《世界現代史(第二版)下冊》
(1)據材料一概括巴黎和會的實質?!耙粦稹苯Y束后,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新秩序名稱是什么?(2分)
(2)據材料二歸納冷戰爆發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遏制蘇聯的軍事手段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么?對美國有何影響?(2分)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關鍵因素。(1分)
14.(2022隨州中考12.) 王老師以“歷史時代主旋律”為主題設計了探究性學習內容。請你幫小明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探究一:看圖說史
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
探究二:史料解讀
二戰中,美蘇兩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兩國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識形態對立和國家利益相悖,使美蘇兩國在戰后初期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抗,導致冷戰出現。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
探究三:歷史感悟 小明課后按照王老師的要求搜集材料,感悟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對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外交宗旨的承諾……根據中共十九大報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摘自李東燕《人類命運共同體》
(1)王老師讓小明探究:哥倫布航行的目的地是東方,為何偏偏向西航行。你能幫小明用地理知識解釋一下為什么嗎?依據探究一中的航行圖,說說新航路的開辟導致世界開始發生怎樣的變化?
(2)結合探究二中的史料和所學知識,請幫小明分析美蘇兩國二戰中能“友好合作”的主要原因以及戰后“冷戰”出現的原因。小明根據探究二的材料,給20世紀40、50年代的世界擬定了一個時代主題,以下選項中最為恰當的是。
A.團結與共贏 B.合作到對抗 C.多極化趨勢
(3)結合探究三中的材料,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怎樣的時代主題。面對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請你幫小明就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出合理化建議。
15.(2022河池中考17.)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大國關系關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發出向西方學習的號召,頒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通過改革,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什么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這場戰爭結束了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國兩制局面,最終消除了自由勞動與強制勞動制度的對立。是對半個世紀以來“州權至上”論的致命打擊,體現了這一時期遍及西方的民族主義潮流:在德國和意大利是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美國是維護國家統一。 300多萬奴隸成為自由勞動者以后,給美國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
——張躍發、景曉強《近代文明史》
(2) 根據材料二,指出“這場戰爭”是哪場戰爭?概括這場戰爭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到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
(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并分析兩國關系變化的原因。
材料四當今世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際形勢日趨錯綜復雜。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們要準確把握國際形勢變化的規律,切實運籌好大國關系,構建健康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要深化外交布局,落實重大外交活動規劃,增強風險意識,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摘編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4) 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應如何應對。(至少答出兩點)
16.(2022江漢油田潛江天門仙桃中考17.)【學有所思】
中美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中的重要關系之一,事關中國的外交大局。在中美關系中,臺灣問題顯得尤為復雜和敏感。
材料一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大的對外戰爭、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它的發生,并不是完全沒有精神準備,因為世界范圍內的冷戰對峙局面已經形成并日趨緊張,因為美國政府當時實行著敵視新中國的政策……(六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部隊的占領福摩薩,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據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福摩薩的任何攻擊。作為這一行動的應有結果,我還要求福摩薩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招袆?。第七艦隊將監督此事的實行。”
——摘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在為期一周的訪問中,尼克松和周恩來進行了五次會談?!霸谂_灣問題上,尼克松重申了美國的承諾,即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再說‘臺灣地位未定’,也不支持‘臺灣獨立’;美國將謀求實現與中國關系正?;?,并在四年內逐步從臺灣撤軍。”
——摘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三 對于美方近期不斷在“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所謂“一個中國政策”上玩文字游戲,聲稱“美方不認同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3日(2022年5月)表示,美方有關說法歪曲歷史、扭曲事實。汪文斌指出,不論是一個中國原則還是一個中國政策,其核心都是一個中國,這是中美雙方達成的政治共識。沒有這個共識,中美兩國不可能接觸、不可能建交,中美關系也不可能發展。汪文斌同時指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衛自身主權安全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在臺灣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空間。
——摘自環球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分析“福摩薩”指的是什么地方?材料中提到的“冷戰”開始的標志和全面冷戰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分別是什么?
(2)材料二中尼克松的此次訪華在中美關系史上有何重要意義?你認為尼克松此番表態中,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
(3)根據材料二、三,結合當前美國政府在涉臺問題上的一系列“小動作”,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17.(2022綏化中考40.)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775年,北美13個殖民地代表聚集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合議。會議一致決定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文件,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材料二: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第二天,起義取得勝利。這次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立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處于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成立軍事集團。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1)材料一中,“大陸軍”的總司令是誰?“杰斐遜起草的文件”的名稱是什么?
(2)材料二中,“這次革命”是指哪一歷史事件?“這次革命”的領導人是誰?
(3)材料三中,這種“狀態”被稱為什么?它開始的標志是什么?以美國為首成立的“軍事集團”的名稱是什么?
18.(2022白銀中考 11.)20世紀的西次世界大戰對國際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重新瓜分勢力范圍,調整列強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美日兩國的崛起和爭斗沖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并使遠東和太平洋的局勢日益緊張。為解決該區域列強之間的矛盾,戰勝國又召開了華盛頓會議。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現代史》
材料二 冷戰不僅具有傳統的大國利益沖突的實質內容,具有明顯的地緣政治與戰略特點,更以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為主要特征。另外,冷戰的兩大陣營在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的同時,又形成一種自我控制機制,使得美蘇兩國之間始終沒有兵戎相見。
——摘編自徐螫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材料三 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特點,被一些觀察家形容為“單極的世界”或“一個超級大國”的世界。但是,美國實質上并沒有比冷戰開始時更能單方而獨斷全部國際問題。
——摘編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據材料一,列強通過這兩次會議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40年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表現。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冷戰”結束后美國實質上并沒有比“冷戰”開始時更能單方面獨斷全部國際問題的原因。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下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按照單元精選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單元概述】
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了進一步稱霸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冷戰政策。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美國經濟發展,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同樣,在戰后和冷戰政策下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取得了很快的發展,但因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都相繼進行改革。改革雖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弊端,改革陷入困境。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戰后,亞非拉各國也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
【知識要點】
第16課冷戰
1.冷戰定義: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冷戰原因:
(1)美國大發戰爭財,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增。
(2)美國妄圖憑借其強大的實力稱霸世界。
(3)美國的稱霸野心遭到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抵制。
(4)二戰剛剛結束,人們對戰爭深惡痛絕,和平成為時代的潮流,美國不敢貿然發動戰爭。
3.冷戰序幕: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4.冷戰開始: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它標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
5.實施冷戰表現:
(1)政治上:推行“杜魯門主義”
(2)經濟上: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3)軍事上:1949年在華盛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6、冷戰局面基本形成: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7.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955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最終固定下來。
8.兩極格局結束標志: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
9、冷戰的影響
(1)是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形成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導致世界長期不得安寧。
(2)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10.冷戰的教訓:冷戰只能加劇大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抗既不利于雙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第17課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二戰后西歐經濟發展情況
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2.、二戰后西歐經濟繁榮發展的原因:
二戰后,西歐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歐洲的聯合
1、目的: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
2、歐洲聯合的原因:
(1)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
(2)戰后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
(3)為了提高西歐國際地位
3、歐洲的聯合過程:
(1)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
(2)1958年,六國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3)1967年,這3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4)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4、歐洲的聯合特點: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由經濟一體化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
5、歐洲的聯合作用: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歐洲各國的國際地位。
6、歐共體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組織,歐洲聯盟是將一體化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軍事領域
三、美國的發展
1.二戰后美國發展的原因:
(1)第二次界大戰以后,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
(2)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
(3)政府采取有效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的發展。
2.二戰后美國發展的階段: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3)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日本的崛起:
1、日本崛起的原因:
(1)美國的扶持;
(2)朝鮮戰爭為日本帶來大量軍需訂單;
(3)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
(4)引進最新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
2、日本崛起的表現: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3、日本崛起的影響: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膨脹,軍費開支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五、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有哪些相同原因?對中國有什么借鑒?
共同點: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借鑒:
①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經濟聯系;
②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
③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六、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1.背景: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
2.目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
3.表現:英、法、聯邦德國相繼宣布成為“福利國家”。
4.發展:隨著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
5.意義: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其可以緩和階級矛盾。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第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斯大林按照__蘇聯模式__對東歐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
2、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二、蘇聯改革 :
1、改革原因: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弊端嚴重,阻礙社會進步
2、赫魯曉夫改革:1953年,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等但是,他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但是,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加強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建設,使一些重工業居世界首位,軍事同美國抗衡,但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
3、巴爾戈喬夫改革:1988年,巴爾戈喬夫實施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
三、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原因:
(1)20世紀6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都出現嚴重問題;
(2)各國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3)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4)80年代受戈爾巴喬夫各國的影響,政局激烈動蕩
2、東歐劇變表現:在短短的兩三年里,東歐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四、蘇聯解體:
1、背景:1991年,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2、時間:1991年底,蘇聯解體。
3、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起許多問題和矛盾。
4、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危機
5、實質: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改變
6、影響:標志著美蘇兩級格局的結束,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7、教訓:改革要關注民生,符合國情,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
8、易錯點: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能說明斯大林模式的失敗,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第19課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一、萬隆會議
1.時間、地點: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2.參會國家:亞洲、非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
3.特點:成員廣泛,代表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由亞非國家自己組織舉辦,無帝國主義國家代表參加。
4.會議內容: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5.“萬隆精神”:指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
6.意義:萬隆會議是第一次亞非會議,它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
2.1951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
3.1952年,埃及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
4.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5.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
6.1990年 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7.非洲獨立的影響。
①實現了非洲的獨立與自由,為非洲國家的振興奠定了基礎;
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使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瓦解;
③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最終在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條約,收回了運河區的部分主權。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四、列舉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三個階段。
1、二戰后初期,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
2、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獨立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30多個國家獲得新生。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獨立運動向縱深發展。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世界殖民體系也最終瓦解。
【真題演練】
一.選擇題
1.(2022襄陽中考14.)下列體現兩極格局的史實是( C )
A. 《九國公約》的簽訂 B. 法西斯勢力的擴張
C. “北約”和“華約”的對峙 D.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2.(2022成都中考22.)表反映出( C )
A. 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卓有成效 B. 美國霸主地位已經喪失
C. 美蘇冷戰已擴展到太空領域 D. 美蘇科技交流日益頻繁
3.(2022北京中考19.)下側是一部歷史著作的目錄(部分)。其中①處應為( A )
A.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B. 西歐國家走向聯合
C.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D. 聯合國作用的增強
4.(2022常德中考16.)世界政治格局由一戰前的歐洲中心格局逐漸演變為二戰后的美蘇兩極格局,其主要原因是(C )
A. 國家利益的沖突 B. 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
C. 國家實力的消長 D. 蘇聯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5.(2022云南省中考24.) “柏林危機”爆發后,蘇聯只封鎖了西柏林與外界的水、陸交通,留下空中通道。美英立即采取反封鎖措施,但沒有使用武力。最后,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協議,解除危機。材料體現出冷戰的特點是( D )
A. 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B. 發動戰爭是解決雙方矛盾的唯一途徑
C. 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 D. 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的與競爭狀態
6.(2022建設兵團中考15.) 1949年4月,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并于1955年5月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蘇聯隨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這導致( C )
A. 美蘇冷戰開始 B. 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
C. 兩極格局形成 D. 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形成
7.(2022瀘州中考12.)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的己方領土上修筑了“反法西斯防衛墻”,又稱“柏林墻”。柏林墻由水泥墻、鐵絲網和瞭望塔組成,全長約154千米,將西柏林包圍起來。這( C )
A 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 B. 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發展進程
C. 反映了美蘇冷戰加劇 D. 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8.(2022泰安中考15.)《二十世紀東西方關系》中提到:“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其競爭對手被削弱時機,加強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美國正在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向,集中反動力量對蘇聯進行包圍。”美國“集中反動力量”對蘇聯采取的軍事措施是( C )
A. 推行杜魯門主義 B. 實施馬歇爾計劃 C. 建立北約組織 D. 成立華約組織
9.(2022臨沂中考24.)下圖所示著作中的“計劃”( B )
A. 援助歐洲所有國家發展經濟 B. 是杜魯門主義的大規模運用
C. 促進了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 D. 是美國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
10.(2022赤峰中考18.) 20世紀40年代末某文件規定:“對于歐洲或北美一個或數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贝硕尾牧现械摹熬喖s國”指的是( C )
A. “三國協約”成員國 B. “反法西斯同盟”成員國
C.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D. “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
11.(2022盤錦中考22.)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開始推行冷戰政策。美蘇冷戰開始于( C )
A.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 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C.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D.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建立
12.(2022江西中考20.) 漫畫反映了( A )
A. 德國分裂 B. 歐洲聯合 C. 東歐劇變 D. 蘇聯解體
13.(2022揚州中考19.) 二戰后,馬歇爾認為歐洲經濟和社會的衰亡將導致政治混亂,這將讓共產主義得勝。這表明他主張援助歐洲的真實目的是( D )
A. 復蘇歐洲經濟 B. 促進國際貿易. C. 軍事對抗蘇聯 D. 遏制共產主義
14.(2022泰州中考23.)“越是面臨挑戰,越要加強合作。”下列歷史事件不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A )
A. 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B. 《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
C. 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D. “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
15.(2022邵陽中考22.)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引發俄烏沖突的原因之一是烏克蘭企圖加入成立于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某軍事集團。該軍事集團是( A )
A. 北約 B. 華約 C. 東盟 D. 歐盟
16.(2022衡陽中考19.)某初三班進行歷史專題學習,列出了如圖的專題學習大綱內容,請你在下列選項中選出一個合適的主題名稱( A )
專題學習大綱主題:內容:①杜魯門主義②馬歇爾計劃③北約組織成立④華約組織成立
A. 冷戰 B. 第三世界崛起 C. 國際工人運動 D.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
17.(2022郴州中考17.)《人民日報》2022年4月22日發文稱“事實再次證明,冷戰思維只會破壞全球和平框架……集團對抗只會加劇21世紀安全全球挑戰……”21世紀仍然搞集團對抗的組織是( A )
A. 北約 B. 三國協約 C. 聯合國 D. 世界貿易組織
18.(2022齊齊哈爾中考25.)20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發展。下列關于世界格局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B )
A.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被稱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B.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
C. 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不再存在
D. 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出現了多極化趨勢
19.(2022大慶中考41.)1949年,英國、法國、美國等十二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公約,形成了以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為目的的西方集體防御體系,這就是( B )
A. 安理會 B.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 華沙條約組織 D. 歐洲共同體
20.(2022黔東南州中考 12.) 區分史實與史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要求,下列表述中,屬于“史論”的是( D )
A. 1947年,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 B. 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
C.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D. 冷戰是一種非戰爭非和平的對峙狀態
21.(2022百色中考15 .)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竟爭狀態。其開始的標志是( A )
A.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 D. 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
22.(2022廣東中考28 .)蘇聯認為,馬歇爾計劃中包含這樣一種企圖,即干涉歐洲國家內部事務,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從屬于美國的利益。為抗衡馬歇爾計劃,蘇聯加強對東歐各國的經濟援助。這表明( D )
A. “歐共體”建立 B.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C. 兩極格局已結束 D. 美蘇矛盾不斷升級
23.(2022福建中考27 .)李老師組織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班級群推送了資源包(見表)。據此可知,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D )
資料類型 名稱
漫畫 《鐵幕下的窺視》(1946年3月6日)
條約 《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
論文 《試論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A. “鐵幕演說” B. 杜魯門主義 C. 馬歇爾計劃 D. 美蘇冷戰對峙
24.(2022內江中考16.)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基礎上,加強經濟合作,努力用一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說話。其結果成立了( A )
A. 歐洲聯盟 B. 華約組織 C. 三國同盟 D. 北約組織
25.(2022成都中考23.)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醫療、失業、工傷、養老保險和教育等方面,其特點為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這些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A )
A. 是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 B. 解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C. 是西方社會高速發展的根源 D. 消除了長期以來的貧富差距
26.(2022桂林中考15.)下列圖片反映出歐洲的新變化是( B )
A. “華約”成立 B. 歐洲聯合加強 C. “北約”成立 D. 冷戰局面形成
27.(2022云南省中考25.) 發生于1993年,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B )
A. 聯合國的成立 B. 歐洲聯盟的成立 C. 薩拉熱窩事件 D. 《凡爾賽條約》簽訂
28.(2022眉山中考11.)1951年,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六國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成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盟宣告成立。這一發展過程反映了( D )
A. 歐洲國際影響達到頂峰 B. 世界政治格局徹底改變
C. 歐洲實力已經超過美國 D. 歐洲經濟政治合作加強
29.(2022涼山中考12.)二戰后,西歐國家逐漸走上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1967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成立的組織是( C )
A. 國際聯盟 B. 華沙條約組織 C. 歐洲共同體 D. 北大西洋公約組
30.(2022廣元中考15.) 2022年是歐元正式流通20周年。歐元流通給歐元區帶來便利、穩定和繁榮,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標志?;厮莸?0世紀90年代,歐洲為進一步推動一體化進程成立了( D )
A. 歐洲煤鋼共同體 B.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C. 歐洲共同體 D. 歐洲聯盟
31.(2022山西中考.)隨著歐元的使用,歐盟的普通老百姓從每天都看得見、摸得著的“口袋里的歐洲”中,找到一種休戚與共的感覺,一種做真正歐洲人的感覺。這反映了 ( A )
A.歐元加強了歐盟民眾的認同感 B.歐洲一體化成為時代主題
C.歐元成為歐洲國家身份的象征 D.歐洲政治一體化不斷深入
32.(2022東營中考24)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提高國際地位,推進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組成了(D)
A.國際聯盟 B.法法西斯聯盟
C.歐洲經濟共同體 D.歐洲聯盟
33.(2022鹽城中考19.)“盡管在歐洲歷史上不有聯合的設想,但歐洲的聯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變現實?!迸c材料相關的組織是( C )
A. 國際聯盟 B.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 歐洲共同體 D. 世界貿易組織
34.(2022懷化中考18.)社會福利制度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穩定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行福利制度的實質是( A )
A. 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 B. 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C. 成為人民的社會權利 D. 徹底縮小貧富差距的措施
35.(2022龍東中考20.)1993年成立,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區域性國際組織是( C )
A. 聯合國 B. 歐洲共同體 C. 歐洲聯盟 D. 世界貿易組織
36.(2022大慶中考4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某國,經濟的復興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一九六八年該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該國家是(D )
A. 朝鮮 B. 蘇聯 C. 英國 D. 日本
37.(2022河南中考19.)1991年,日本駐聯合國大使宣稱,要“爭取五年內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企圖未能實現:2004年,日本又改變了“入常”策略,最后也歸于失敗。這些“入常”行為說明日本(D )
A. 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B. 反省歷史融入世界
C. 致力維護世界和平 D. 謀求成為政治大國
38.(2022河北中考10.)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力量和國力的增強,它的對外政策思想也發生變化。它把從“經濟大國”邁向“政治大國”視為其基本方針,這一方針引起了亞洲鄰國對它未來走向的擔憂和疑慮?!八敝傅氖牵?C )
A. 美國 B. 德國 C. 日本 D. 印度
39.(2022聊城中考24.)二戰后,聯合國通過了一系列非殖民化的決議和宣言。1960年,《反殖民主義宣言》的通過標志著國際社會的非殖民化運動進人新階段。與該宣言的通過關聯最為密切的是( B )
A. “冷戰”發生 B. “非洲年”出現 C. 東歐劇變 D. “歐共體”成立
40.(2022舟山中考6.)某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作了精彩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贝舜螘h( D?。?br/>推動了中國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 促使中國站在了社會主義國家一邊
C. 引發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建交熱潮 D. 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41.(2022安徽中考15 .) 下圖是某國際組織1958-1986年的發展歷程示意圖。該組織(D )
A. 構建了主權國家組成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
B. 標志著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力量
C. 致力于制定和規范全球范圍內多邊貿易協定
D. 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42.(2022德陽中考11.) 導致表中變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B )
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
A. 美蘇爭鋒的影響 B. 集權模式的制約
C. 歷次改革的失敗 D. 華約組織的瓦解
43.(2022達州中考13.)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面年代尺上標注的四個時間段,其中時間段與重大戰役對應錯誤的是( D )
A 時間段①:凡爾登戰役 B. 時間段②:臺兒莊戰役
C. 時間段③: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D. 時間段④:諾曼底登陸
44.(2022宿遷中考10.)右側照片是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的場景。該照片可以用來說明( C )
A.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國力爭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C.中國加強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D.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要求
45.(2022廣安中考14.)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體現在( B )
A. 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B. 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D. 重建了戰后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6.(2022盤錦中考23.)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功,離不開民族覺醒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將下列民族解放運動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D )
①甘地發動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②納米比亞獨立
③玻利瓦爾等領導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④巴拿馬收回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47.(2022懷化中考19.)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浪潮高漲,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塌,絕大多數殖民地國家先后獲得獨立。其中一年中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年”的是( B )
A. 1955年 B. 1960年 C. 1971年 D. 1990年
48.(2022福建中考28 .)下列對圖的解讀,正確的是( D )
A. 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從南向北發展
B. “求同存異”方針推動1960年“非洲年”出現
C. 到20世紀90年代末所有非洲國家才實現獨立
D. 非洲國界的劃分狀況體現了殖民主義的罪惡
49.(2022河南中考13.) 1955年,亞非會議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承認一切大小國家平等”等十項原則。這發展了我國主張的(A )
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 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C.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D.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50.(2022廣東中考18 .)萬隆會議前夕,中國代表團就認為,應該在會上多提亞非國家的共同性問題,不突出我國的特殊問題,為此,周恩來在大會發言時提出( A )
A. “求同存異”的方針 B.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非選擇題
1.(2022陜西中考19.) 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反對霸權和平發展”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擴張稱霸】
材料一 19世紀末,美國逐步把目光轉向海外,亞洲遠東地區成為美國率先覬覦的目.標……美國出于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更多地注重于掠奪原材料、商品銷售市場以及資本輸出場所等硬性政治資源;重視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質資源的獲得。
——摘編自梁長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際政治資源的掠奪與開發》
(1)依據材料一,指出美國掠奪海外資源的目的和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美國擴張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材料二 二戰以后,隨著歐洲國家的迅速衰落……美.國打著推進世界“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旗號,通過控制世界經濟,宣傳其政治價值來建立以其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謀求和實現自身的霸權紅利。
——摘編自黃少安《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回顧與總結》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原因。并概括二戰后美國實施霸權主義的特點。
【反對霸權】
材料三 ……(甲)互相尊重領土主……(戊)和平共處。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
——摘自《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3)依據材料三,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闡釋“萬隆精神”的內涵。
【合作共贏】
材料四
(4)依據材料四,指出“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的本質。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答案】(1)目的:美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
方式: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原料和市場;資本輸出;扶植代理人。危害: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原因: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特點:政治上,推行冷戰政策,干涉別國內政,發動“和平演變",顛覆別國政權;經濟上,通過控制世界經濟,運用經濟制裁手段,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軍事上,發動一系列戰爭,造成地區動蕩,威脅世界安全;思想文化上,在世界范圍內宣傳其價值觀;后果上,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有利于增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內涵:求同存異、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
(4)本質:擴張掠奪。作用: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決不干涉別國內政;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2022東營中考29)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觀察一戰前后的歐洲示意圖,戰后 部分的國家名稱相比戰前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變化的過程。
(2)據材料二,指出這種狀況與二戰期間哪一國際會議的決定有關?
(3)據材料三,選擇非洲獨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時間點,并說明選擇理由。
【答案】(1)一戰前是俄國,一戰后是蘇聯。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俄);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成立。
(2)雅爾塔會議。
(3)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非洲獨立運動進入高潮;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3.(2022襄陽中考21.)【世界戰爭與向往和平】
材料一
圖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 圖2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
(1)觀察圖1,指出一戰前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觀察圖1、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與德國疆界變化和俄國國名變化相關的事件。(一戰這一事件除外)。
材料二 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在對蘇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人,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多萬人……
(2)根據材料二,概括蘇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舉一例史實并予以說明。
材料三 歐洲在二戰后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間,總共有96個國家贏得了獨立,這些國家的人口大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3)根據材料三,指出二戰對世界的重要影響。
材料四 1941年10月,一名11歲的蘇聯男孩帶著兩個小包,獨自一人從莫斯科出發,20多天后,抵達蘇聯大后方親戚家。他本應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戰爭……
(4)根據材料四,續寫材料中省略的內容。(續寫內容應簡明扼要,符合史實,表達出男孩的心愿)。
【答案】(1)軍事集團:同盟國、協約國(或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德國疆界發生變化的相關事件:①召開巴黎和會;②簽訂《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俄國國名發生變化的相關事件:①十月革命;②1922年底,蘇聯成立。
(2)地位: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歐洲主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史實并說明:①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②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③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蘇聯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組成部分。④1945年,美、蘇、英三國首腦召開了雅爾塔會議,決定徹底消滅法西斯主義,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⑤蘇聯在歐洲戰場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了對日作戰,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答出任意一點即可)
(3)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力量;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促進民族解放運動發展。
(4)示例:但戰爭毀壞了他的家園,讓他流離失所。他多么渴望世界沒有戰爭,重回和平年代,過上寧靜而快樂的生活。
4.(2022懷化中考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線索時間軸
材料二 在即將過去的這個世紀里,俄羅斯有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為共產主義原理而奮斗的標志下生活的??床坏竭@一點,甚至否定這一時期不容置疑的成就就是錯誤的。然而,如果我們不意識到社會和人民在這一社會實驗中付出了那種巨大的代價,那就更是大錯而特錯了。
——俄羅斯總統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羅斯》
材料三 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線索時間軸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有何作用?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普京所說蘇聯發展過程中“不容置疑的成就”有哪些,并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
(3)中國的“一五”計劃借鑒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請舉-例“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是如何吸取蘇聯教訓,變革這種僵化模式的?
(4)對比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談談你的啟示。
【答案】(1)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
(2)成就: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時期,實施三個五年計劃;新憲法的頒布,確立社會主義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原因:蘇聯共產黨在建設蘇維埃社會主義實踐中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導致的;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
(3)成就:鞍鋼建成投產;長春一汽;沈陽第一機床廠;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等。做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完善,需要在維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體制度,使之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革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由易到難、由經到政的過程,要把握好時機;社會主義道路要符合本國基本國情和本國人民實際需要.
5.(2022郴州中考23.) 大國興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是,農奴制嚴重制約了這一時期俄國的經濟發展。1853—1856年,俄國同奧斯曼帝國在克里木半島進行戰爭,英、法支持奧斯曼帝國,俄國戰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
材料二 美國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同時,對美國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的態度也不相同……
(1)19世紀六十年代俄美兩國都面臨嚴重危機,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國應對危機的辦法。
材料三
(2)請你指出材料三兩幅圖片之間的內在聯系。
材料四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的工業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20世紀70年代,為了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蘇聯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國民經濟呈現畸形發展狀態。蘇聯的一些重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可以同美國抗衡,但是,蘇聯的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
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不久,他開始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總體效果仍然不佳,又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這些措施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
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以上材料皆摘編自部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3)根據材料四,概括蘇聯解體的原因。
(4)綜合上述所有材料,請你談談美蘇的興衰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何啟示?
【答案】(1)俄國:1861年改革或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美國:南北戰爭。
(2)圖一中的“胡佛村”居住的居民,反映了在圖二1929年-1933年反映的是經濟危機中失業工人的聚居區;1933年開始,羅斯福新政,國民生產總值提升。
(3)蘇聯模式的弊端;蘇聯重點發展軍事方面,國民經濟發展畸形,輕工業和新興產業落后;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4)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從實際出發等。
6.(2022陜西中考19.) 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反對霸權和平發展”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擴張稱霸】
材料一 19世紀末,美國逐步把目光轉向海外,亞洲遠東地區成為美國率先覬覦的目.標……美國出于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更多地注重于掠奪原材料、商品銷售市場以及資本輸出場所等硬性政治資源;重視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質資源的獲得。
——摘編自梁長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際政治資源的掠奪與開發》
(1)依據材料一,指出美國掠奪海外資源的目的和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美國擴張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什么?
材料二 二戰以后,隨著歐洲國家的迅速衰落……美.國打著推進世界“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旗號,通過控制世界經濟,宣傳其政治價值來建立以其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謀求和實現自身的霸權紅利。
——摘編自黃少安《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回顧與總結》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原因。并概括二戰后美國實施霸權主義的特點。
【反對霸權】
材料三 ……(甲)互相尊重領土主……(戊)和平共處。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
——摘自《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3)依據材料三,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闡釋“萬隆精神”的內涵。
【合作共贏】
材料四
(4)依據材料四,指出“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的本質。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中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答案】(1)目的:美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
方式: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原料和市場;資本輸出;扶植代理人。危害: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原因: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特點:政治上,推行冷戰政策,干涉別國內政,發動“和平演變",顛覆別國政權;經濟上,通過控制世界經濟,運用經濟制裁手段,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軍事上,發動一系列戰爭,造成地區動蕩,威脅世界安全;思想文化上,在世界范圍內宣傳其價值觀;后果上,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有利于增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內涵:求同存異、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
(4)本質:擴張掠奪。作用: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決不干涉別國內政;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7.(2022蘇州中考30.)歐洲西與美國隔大西洋相望,東與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遙對。中歐積極發展伙伴關系,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在過去的50年里。歐洲一直存在兩個聯盟,一個側重經濟領城,一個側重政治軍事領域。他們共同維系著歐洲的穩定、和平與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紀兩個聯盟的主次關系將會發生變化。 ——摘編自姜憲明、何苗《國際關系與大國戰略》
材料二 1999年元旦,歐元正式啟動,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霸權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3月24日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軍轟炸南聯盟長達78天,大量資金從動蕩的歐洲撤離到美國.歐元一路暴跌。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作為沖突始作俑者的美國.借地區緊張局勢向歐洲盟友渲染“俄羅斯威脅論”。德國、丹麥、瑞典等歐洲多國宣布提高國防預算。紛紛向美國軍火巨頭“下訂單”。美國攛掇歐洲國家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聯系,并將能源需求轉向美國.趁機發“能源財”。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借俄烏沖突大肆劫掠世界》等資料整理
材料三 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繼續擴大,中歐班列繼續保持高位運行。截至2021年12月底,中歐班列歷年累計開行48814列,運送貨物443.2萬標箱,累計運送防疫物資1362萬件,共計10.5萬噸。 ——摘編自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實錄(2022.1.18)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側重經濟領域的聯盟是什么組織?兩個聯盟的主次關系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2)請你寫一封信給歐盟委員會。要求:據材料二、三,指出歐美、歐中交往的事實,并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發展中歐關系的建議。(注意:①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②只需寫信的正文,字數200以內;信的其他部分已為你寫好,不計入字數。③信中不要出現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1)組織: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背景: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2)美國大量撤資以及美國攛掇歐洲國家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聯系等事實,表明歐美關系緊張;而中歐班列中歐班列歷年累計開行48814列,防疫物資運送累計1362萬件等事實,表明中歐友好往來。中歐之間相互援助和支持,在復工復產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擘畫疫情后雙方合作的藍圖。雖然美國因素的干擾會讓中歐關系發展存在一定的阻礙,美歐在對華問題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差異性。未來,中歐合作的機遇和潛力仍然巨大,歐洲尋求對華務實合作的動力依然強勁。
8.(2022宜昌中考23.)和而不同共同發展】
材料 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作為當前人類發展階段的重要趨勢,其發展進程存在不平衡和矛盾的現象。
——摘自《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美國、日本、歐盟在建立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上各自的訴求。
(2)學習生活中也會遇到多樣甚至互相矛盾的訴求,需要同學們用智慧來解決。在某班一期歷史板報策劃活動中,同學們表達了許多不同的訴求,彼此爭論不休。若你是板報組織者,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答案】(1)美國:認為自己“最有能力領導這個世界”,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歐盟:希望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國際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2)答案要點:
①了解各方訴求。
②引導大家尊重對方訴求。
③尋找各方訴求結合點。
④引導各方服從長遠和大局利益。
9.(2022賀州中考17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蘇軍解放全部國土,并從東面向德國逼近;美英盟軍粉碎西線德軍的抵抗,解放法國并從西面攻入德國。為了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和解決戰后一系列重大問題,1945年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會議。經過激烈爭論,達成了一系列協議?!瓰榱舜_保戰后的和平與安全,會議決定成立國際組織。
——摘編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
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西歐國家希望擺脫美國控制,提高歐洲的地位?!?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歐洲的經濟聯合促進了歐洲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1993年,大部分歐洲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摘編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
材料三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洕蚧厔莅l展對中國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潮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可喜成果。
——摘編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下冊
請回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雅爾塔會議決定成立的國際組織名稱。簡析雅爾塔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歐洲走向聯合的目的。并簡析其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經濟全球化的表現。請你談談中國應該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答案】(1)名稱:聯合國。歷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變;爭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或協調盟軍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解決戰后一系列重大問題。
(2)目的:擺脫美國控制;提高歐洲的地位;發展歐洲經濟。
意義:促進歐洲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歐洲國際地位;加快歐洲一體化進程;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3)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國際分工合作不斷加強。
應對措施: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加強國際合作,倡導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
10.(2022山西中考.)大國關系的變化影響著國際格局的變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治維新期間,中日兩國采用近代條約的方式,建立邦交關系,在英美支持下,日本以中韓鄰國的沉淪為代價,由新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嬗變為主導東亞的帝國主義強國……
二戰后,無論是冷戰敵對,還是邦交正?;酥晾鋺鸷螅腥贞P系的演進均與世界形勢關聯密切,構成東亞國際格局中最重要的雙邊關系。
-宋成有《16世紀以來西方沖擊下日本的嬗變與東亞國際格局》
材料二 二戰后美蘇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蘇之間的戰略目標、戰略構想和戰略利益形成了根本沖突,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集團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形成了全面的對峙和對抗。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國對華關系的兩面性在新中國成立后仍然存在。表現在20世紀50~70年代的2多年中,美國采取孤立、封鎖、遏制中國的政策,對中國實行冷戰甚至熱戰。但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美國同中國改善和發展關系、尋求合作,同時也奉行制約和防范中國的政策。
-熊志勇《百年中美關系》
(1)根據材料一劃線部分的時間提示,簡述中日關系的演變。(2分)
(2)根據材料二,列舉二戰后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對峙和對抗”的表現。(2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美國對華關系的兩面性”?(4分)
(4)綜上所述,歸納影響大國關系變化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1)明治維新期間: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日兩國敵對;二戰后:由于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中日兩國分屬兩大陣營,兩國處于敵對狀態;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日兩國正式建交,兩國邦交正?;?,此后兩國既合作又有摩擦。
評分說明:分階段各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
(2)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經濟上:馬歇爾計劃的推行;軍事上: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柏林危機”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
(3)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華采取敵視態度,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表現在外交孤立,不與中國建交;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如美國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并出兵朝鮮,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20世紀70年代,美國謀求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兩國關系逐漸走向正?;?,如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正式建交等。
評分說明:結合具體史實分別說明美國對華關系的兩面性各得2分,共4分。
(4)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國際形勢的變化;意識形態的分歧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等。評分說明: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
11.(2022湘潭中考33.)古代世界相對孤立閉塞,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逐漸出現較多的交往。
請回答:
(1)公元前3500年開始,亞洲大陸誕生了古代文明。請列舉一例文明成果。
(2)歐洲文明發源于哪里?把地中海變為“內湖”是在哪個帝國時期?此時溝通歐洲與中國的陸上通道是什么?
(3)8世紀。以伊斯蘭教為旗幟進行征戰并最終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是哪一帝國?請列舉該帝國為亞歐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
(4)15世紀,傳統亞歐商路因哪一帝國的蝸起而不再暢通?哪一位歐洲航海家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此事為何會與美洲的發現一起被譽為是“人類歷史最偉大、最重要”的兩個事件?
【答案】(1)造紙術。
(2)古希臘;羅馬帝國;絲綢之路。
(3)拜占庭帝國;保留了大量古希臘、古羅馬的古籍,為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4)奧斯曼帝國;達·伽馬;第一個找到歐洲通往東方的航路。
12.(2022湘潭中考34.)1914年秋,當更多的歐洲國家被卷入一戰時,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歷史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 巴黎和會簽署《幾爾賽條約》,嚴厲處置德國1920年 甘地發動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1年 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 埃及宣布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 蘇聯成立1929年 美國股票價格暴跌,隨后開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31年 九一八事變1933年 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 羅斯福實行新政1935年 德國撕毀《幾爾賽條約》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 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1937年 七七事變,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1938年 德國吞并奧地利 慕尼黑會議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摘編自《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材料二 關于“冷戰”起源的三種常見觀點
歷史觀點 主要內容
戰略利益論 美蘇爭鋒屬于典型的“零和博弈”。作為“天然對手”,兩國都要子國際體系中的權力、美蘇之間不可能保特友善關系,對抗不可避免。
格局論 雖然美蘇主導了雅爾塔休制的形成,但是戰后兩大陣營的對峙已經因為相互威脅的“安全困境”而失去控制,美蘇不得不為各自陣營的戰略安全而對抗。
社會制度論 美國和蘇聯代表的不同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與對方的合作只是權宜之計,而對抗斗爭才是主旋律。
——摘編自王帆《關于冷戰起源的幾種解釋》等
材料三 1914年以來的幾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獲得成功。實際上,這兩種表面矛盾的趨勢是互相加強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體化,導致了西方的技術、觀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擴散。但是反過來,也正是這種擴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權。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選擇地采納西方文明來對西方進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來的世界歷史既是西方成功的歷史,又是西方衰落的歷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1918年一戰結束,只是歐洲短暫且不平靜20年休戰的開始。請從材料一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相互關聯的信息,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可避免。(要求:①完成兩個角度的原因概括;②史實歸納準確,原因表述清晰。)
(2)二戰結束,以歐洲為中心的冷戰又開始了,美國冷戰政策在軍事上有何表現?材料二歸納了關于“冷戰”起源的三種常見觀點,請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論證。(要求:①可以就其中一個或多個觀點進行論證,也可以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觀點。②要求觀點明確,論據準確,邏輯清晰。)
(3)請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歷史,說明材料三中的觀點“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獲得成功。”
(4)綜合以上分析,你有何感悟?
【答案】(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隱含了諸多的矛盾,國際秩序及不穩定,對戰敗國的嚴厲處罰,導致了戰敗國的不滿,成為國際關系危機的根源;德意日走向法西斯化,并發動了局部戰爭,形成了大戰的策源地;英、法、美等國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2)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我認為“戰略利益論”有其合理性。因為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稱霸的欲望十分強烈。美國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勢必會威脅到資本主義社會。使其利益受到最大的損害。所以美國要推行“冷戰”政策遏制和顛覆社會主義政權。已達到維護資本主義社會,保持自己利益不受損失的目的。 而二戰以后的蘇聯西部邊界大大向西推移,在東歐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蘇聯認為戰爭是資本主義壟斷和競爭的產物,將美國作為潛在的防御對象。
(3)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國家政治經濟上發展不平衡以及對海外殖民地的激烈爭奪,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戰的結果是歐洲國家經濟遭到了破壞,出現了政治危機,對殖民地的控制有所減弱,歐洲對全球的霸權開始遭到削弱。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西歐國家出現了經濟混亂、大規模失業,并由此引發了政治危機,民主制度遭到威脅。二次世界大戰后,大批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開展了民族解放運動,使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日益崩潰,這些表明西方國家在衰落。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加快,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被廣泛實踐并建立,西方思想文化的廣泛傳播與滲透,并被逐漸接受又表明西方國家是成功的。
(4)加強國家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加快科技創新等。
13.(2022宿遷中考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巴黎和會的決策者經過幾個月激烈的討價還價,最后擬定了對德和約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德國無條件接受和約?!斗矤栙惡图s》對德國的懲治非??量?。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還法國開采;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剝奪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出主要戰勝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和日本以“委任統治”形式予以瓜分。
——摘編自《世界現代史(第二版)上冊》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其全球擴張創造了條件。杜魯門上臺后曾一再聲稱,“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美國當局認為,共產主義“成為世界上一切邪惡的根源?!倍鸷?,蘇聯經濟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但它的軍事力量卻大大增強,軍隊人數近1140萬。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
材料三
1999年二十國集團成立,成員國除西方七國以外,包括中、俄、印、巴西、南非等新興國家。
2000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已大體與美國相當,成為在經濟領域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經濟體。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遭到傳統盟友法、德等國的堅決反對。
2008年,美元已無法再占據二戰后唯一世界貨幣的地位。
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列世界第二位。
——摘編自《世界現代史(第二版)下冊》
(1)據材料一概括巴黎和會的實質。“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新秩序名稱是什么?(2分)
(2)據材料二歸納冷戰爆發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遏制蘇聯的軍事手段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么?對美國有何影響?(2分)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關鍵因素。(1分)
【答案】(1)實質: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瓜分。新秩序名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原因:美國經濟軍事實力雄厚;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美國遏制共產主義。蘇聯軍事力量強大。軍事手段:建立北約。
(3)主要趨勢:多極化趨勢。影響:沖擊了美國霸主地位。
(4)關鍵因素: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力量對比變化。
14.(2022隨州中考12.) 王老師以“歷史時代主旋律”為主題設計了探究性學習內容。請你幫小明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探究一:看圖說史
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
探究二:史料解讀
二戰中,美蘇兩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兩國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識形態對立和國家利益相悖,使美蘇兩國在戰后初期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抗,導致冷戰出現。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
探究三:歷史感悟 小明課后按照王老師的要求搜集材料,感悟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對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外交宗旨的承諾……根據中共十九大報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摘自李東燕《人類命運共同體》
(1)王老師讓小明探究:哥倫布航行的目的地是東方,為何偏偏向西航行。你能幫小明用地理知識解釋一下為什么嗎?依據探究一中的航行圖,說說新航路的開辟導致世界開始發生怎樣的變化?
(2)結合探究二中的史料和所學知識,請幫小明分析美蘇兩國二戰中能“友好合作”的主要原因以及戰后“冷戰”出現的原因。小明根據探究二的材料,給20世紀40、50年代的世界擬定了一個時代主題,以下選項中最為恰當的是。
A.團結與共贏 B.合作到對抗 C.多極化趨勢
(3)結合探究三中的材料,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怎樣的時代主題。面對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請你幫小明就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出合理化建議。
【答案】(1)解釋:認為地球是圓的或“地圓說”。 變化: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2)原因:共同抗擊法西斯
原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差異,國家戰略(國家利益)沖突。
選項:B (3)主題:和平與發展。
建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通過協商方式解決國際問題等等。
15.(2022河池中考17.)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大國關系關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發出向西方學習的號召,頒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通過改革,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什么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這場戰爭結束了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國兩制局面,最終消除了自由勞動與強制勞動制度的對立。是對半個世紀以來“州權至上”論的致命打擊,體現了這一時期遍及西方的民族主義潮流:在德國和意大利是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美國是維護國家統一。 300多萬奴隸成為自由勞動者以后,給美國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
——張躍發、景曉強《近代文明史》
(2) 根據材料二,指出“這場戰爭”是哪場戰爭?概括這場戰爭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到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
(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并分析兩國關系變化的原因。
材料四當今世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際形勢日趨錯綜復雜。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們要準確把握國際形勢變化的規律,切實運籌好大國關系,構建健康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要深化外交布局,落實重大外交活動規劃,增強風險意識,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摘編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4) 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應如何應對。(至少答出兩點)
【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2)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給美國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
( 3)變化:由合作走向對抗(反法西斯同盟到對抗或反法西斯同盟到兩極格局)。原因:國家利益沖突;意識形態差異等。
(4)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堅持科教興國,加強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等。
16.(2022江漢油田潛江天門仙桃中考17.)【學有所思】
中美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中的重要關系之一,事關中國的外交大局。在中美關系中,臺灣問題顯得尤為復雜和敏感。
材料一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大的對外戰爭、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它的發生,并不是完全沒有精神準備,因為世界范圍內的冷戰對峙局面已經形成并日趨緊張,因為美國政府當時實行著敵視新中國的政策……(六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部隊的占領福摩薩,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據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福摩薩的任何攻擊。作為這一行動的應有結果,我還要求福摩薩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招袆印5谄吲炾爩⒈O督此事的實行?!?br/>——摘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在為期一周的訪問中,尼克松和周恩來進行了五次會談?!霸谂_灣問題上,尼克松重申了美國的承諾,即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再說‘臺灣地位未定’,也不支持‘臺灣獨立’;美國將謀求實現與中國關系正?;⒃谒哪陜戎鸩綇呐_灣撤軍?!?br/>——摘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三 對于美方近期不斷在“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所謂“一個中國政策”上玩文字游戲,聲稱“美方不認同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3日(2022年5月)表示,美方有關說法歪曲歷史、扭曲事實。汪文斌指出,不論是一個中國原則還是一個中國政策,其核心都是一個中國,這是中美雙方達成的政治共識。沒有這個共識,中美兩國不可能接觸、不可能建交,中美關系也不可能發展。汪文斌同時指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衛自身主權安全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在臺灣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空間。
——摘自環球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分析“福摩薩”指的是什么地方?材料中提到的“冷戰”開始的標志和全面冷戰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分別是什么?
(2)材料二中尼克松的此次訪華在中美關系史上有何重要意義?你認為尼克松此番表態中,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
(3)根據材料二、三,結合當前美國政府在涉臺問題上的一系列“小動作”,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臺灣;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華約”的建立
(2)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3)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實現中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衛自身主權安全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在臺灣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空間。美方應遵循中美雙方達成的“一個中國”的政治共識,恪守承諾,不干涉中國內政。
17.(2022綏化中考40.)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775年,北美13個殖民地代表聚集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合議。會議一致決定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文件,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材料二: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第二天,起義取得勝利。這次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立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處于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成立軍事集團。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1)材料一中,“大陸軍”的總司令是誰?“杰斐遜起草的文件”的名稱是什么?
(2)材料二中,“這次革命”是指哪一歷史事件?“這次革命”的領導人是誰?
(3)材料三中,這種“狀態”被稱為什么?它開始的標志是什么?以美國為首成立的“軍事集團”的名稱是什么?
【答案】(1)華盛頓;《獨立宣言》。
(2)俄國十月革命;列寧。
(3)冷戰;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北約。
18.(2022白銀中考 11.)20世紀的西次世界大戰對國際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重新瓜分勢力范圍,調整列強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美日兩國的崛起和爭斗沖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并使遠東和太平洋的局勢日益緊張。為解決該區域列強之間的矛盾,戰勝國又召開了華盛頓會議。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現代史》
材料二 冷戰不僅具有傳統的大國利益沖突的實質內容,具有明顯的地緣政治與戰略特點,更以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為主要特征。另外,冷戰的兩大陣營在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的同時,又形成一種自我控制機制,使得美蘇兩國之間始終沒有兵戎相見。
——摘編自徐螫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材料三 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特點,被一些觀察家形容為“單極的世界”或“一個超級大國”的世界。但是,美國實質上并沒有比冷戰開始時更能單方而獨斷全部國際問題。
——摘編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據材料一,列強通過這兩次會議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40年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表現。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冷戰”結束后美國實質上并沒有比“冷戰”開始時更能單方面獨斷全部國際問題的原因。
【答案】(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政治上,實行杜魯門主義;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約。
(3)原因:多極化趨勢加強,使得美國的霸權主義受到沖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淮南市| 伽师县| 宜兰县| 平舆县| 姚安县| 清涧县| 叙永县| 云梦县| 黑山县| 通州区| 廉江市| 洛阳市| 米泉市| 九龙坡区| 格尔木市| 花垣县| 同德县| 钟祥市| 鱼台县| 耿马| 冀州市| 乡宁县| 平果县| 墨玉县| 宜兰市| 高台县| 惠州市| 无为县| 乳源| 玉林市| 长葛市| 星座| 沾化县| 固安县| 南丰县| 中方县| 遂溪县| 江永县| 德州市|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