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和反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掌握中和反應及其實質。2.過程與方法:(1)通過活動與探究逐步認識酸和堿之間,能夠發生中和反應。(2)通過邊實驗邊探討,使學生學會分工協作、整合篩選出有用的信息進行交流。對實驗中有可能出現的不同現象,學會分析原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3.情感與態度: (1)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2)使學生在參與和合作中感受自己的成功,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認識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方法可以獲得化學知識,體驗到化學活動充滿探索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NaOH溶液與稀HCl的反應。難點 中和反應酸過量的探究過程.教學模式 四環遞進教學模式指的是“情境導入→探究討論→歸納整理→拓展評價”,體現問題(或目標)引導、學生自學、探究討論、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多種學習方式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意圖多媒體導入 播放視頻動畫 認真根據視頻動畫,解決視頻中出現的問題。 1 運用多媒體為引入課題作鋪墊。2 引出課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復習任務。知識回顧 引導學生書寫四個化學方程式,讓學生找出屬于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書寫情境中的化學方程式,并找出中和反應。 通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讓學生更加理解掌握中和反應的概念。①多媒體課件展示中和反應的微觀實質②承接前面動畫視頻,總結中和反應的應用。 學生觀看并思考中和反應的微觀本質 1 以直觀形象的動畫解釋反應過程中微粒的運動過程,幫助學生完成從宏觀到微觀,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化學微粒觀。2學生回想中和反應的應用。解決問題 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教師在一個燒杯中做NaOH溶液與稀HCl中和反應的實驗。(實驗時有意讓鹽酸剩余)【問題生成】實驗中酸堿是否恰好中和,用酚酞檢驗酸堿是否恰好中和。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思考判斷的辦法:用酚酞試液進行檢驗。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提出問題。2形成認知沖突,為進一步探究作鋪墊。。形成課堂沖突激發探究欲望 燒杯中的氫氧化鈉和鹽酸恰好完全中和? 學生做出猜想:(1)恰好完全反應;(2)鹽酸剩余。 形成課堂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這兩個觀點的形成也是本節課的高潮。教學設計享受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1、選擇桌上的待測試液少許,利用老師提供的儀器、藥品,對上述三個觀點進行實驗探究。(提供藥品是:待測液、酚酞試液、石蕊試液、鋅粒、鎂帶、鋁、氧化銅粉末、生銹鐵釘、氫氧化銅、碳酸鈉粉末、碳酸氫鈉、碳酸鉀、石灰石)2、教師進行巡回指導; 1熟悉桌上的儀器、藥品,找出能為實驗所用的儀器、藥品;2設計實驗方案;3實驗探究;4填寫實驗報告單。 1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2通過對現象的認識,理解酸堿的化學性質;3通過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4通過實驗,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分享探究成果 【成果分享】實驗成果交流與點評。【歸納提升】成果交流的同時歸納證明酸堿是否恰好中和的方法。【課堂討論】我還可有用那些物質來驗證我們的結論。 學生交流并分組進行實驗情況的匯報。 1提高運用基本化學用語的能力。2明確基本概念;3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愉悅感和自信心。教學設計 歸納總結 你用什么方法來完成中和反應中酸過量的探究 從知識能力方法上明晰本節收獲 梳理小結拓展應用 學情檢測 2009年河北30題 檢測知識與方法課后鞏固 2011年模擬題板書設計 一 中和反應:(1) 酸+堿==鹽+水(放熱)(2) 微觀本質:H++OH-==H2O (3) 應用二 實驗探究小結: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探究式復習課。在教學中,讓實驗成為學生實踐體驗的一部分,通過自主實驗,啟發引導,小組合作,討論分析等方法,讓實驗成為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積極手段,并在其過程中培養他們基本技能,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從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重在探究、重實踐。在實驗探究中,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獲得知識,更能啟迪學生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一個新的局面。在實踐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并意識到合作是學習的有效途徑,培養集體意識,很好實現化學教學的情感目標。從整體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相當不錯的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親身體驗的學習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使課堂圍繞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激發學習積極性。酚酞不變NaOH+HCl =NaCl + H2O石蕊Mg Al ZnCuO Fe2O3Cu(OH)2 Fe(OH)3Na2CO3 NaHCO3 CaCO3變紅↑固體消失,溶液變色沉淀消失,溶液變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