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2022年課標】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一、原始農業的發展:1.距今約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2.長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黃河流域是栽培粟和黍的最早起源地。3.原始農業起源于中國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4.原始農業耕種方式:由“刀耕火種”到耒耜翻土。5.原始農業的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聚落、磨制工具發展。6.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知識點二、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人距今年代 距今約6000千年 距今約7000千年生活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房屋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生產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原始農業 種植粟 種植水稻原始畜牧業 飼養豬、狗;打獵捕魚 飼養豬、狗和水牛原始手工業 制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衣 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溫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干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3)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么決定的,說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決定的。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4)從中得到什么啟示?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做到因地適宜、科學合理。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 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解讀:(1)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墻壁厚實,冬暖夏涼,是北方建筑的雛形;(2)干欄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3)都體現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溫馨提示】1、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2、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3、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黃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地方。【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2022年重慶B卷)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圖所示實物遺存可以證明當時已經出現A.原始農業 B.青銅鑄造 C.紡織業 D.冶鐵業【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稻谷炭化物,是實物遺存,是第一手資料,證明了河姆渡居民從事原始農業,A項正確;稻谷和農業工具,只能證明是農業,不是青銅鑄造、 紡織業、 冶鐵業,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2.(2022年湖南邵陽)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考證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A.北京人遺址中發現的灰燼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開墾耕種的傳說【答案】B【解析】河姆渡遺址出處的稻谷可以證明河姆渡的先民已經開始培育水稻,可以用來證明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B項正確;北京人還沒有進行農業生產,排除A項;玉琮和玉璧的出土并不能說明出現農業生產,排除C項;傳說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不是最可信的,排除D項。故選B項。3.(2022年山西)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A.會農業種植 B.具有樸素審美觀念C.會制作陶器 D..開始飼養家禽家畜【答案】B【解析】原始居民圖案中有豬、鳥和舞蹈等體現出樸素審美觀念,B項正確;材料中屬于手工業,排除A和D項;圖示反映的是審美觀念,不僅僅是會制造陶器,排除C項。故選B項。4. (2022年甘肅平涼)考古花狂發現,陜酉省西安市東郊淄橋區的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是A. 集體群居 B. 采集漁獵 C. 農耕定居 D. 鐵型牛耕【答案】C【解析】根據“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時代,其生活方式是農耕定居,C項正確;“集體群居”“采集漁獵”是舊石器時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排除AB項;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排除D項。故選C項。5.(2022年湖北宜昌)下圖是中國某原始農耕遺址里干欄式建筑的復原圖。該建筑是用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應當屬于A.河姆渡遺址 B.陶寺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半坡遺址【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河姆渡人居住在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他們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A項正確;干欄式建筑不屬于陶寺遺址、 大汶口遺址,排除BC項;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排除D項。故選A項。6. (2022年湖南懷化)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我們從考古發掘出的一些遺址中,能夠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符合生活在黃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等條件的遠古遺址是A. 半坡遺址 B. 河姆渡遺址 C. 良渚古城遺址 D. 周口店猿人遺址【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符合生活在黃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等條件的遠古遺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年,黃河流域生活的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A項正確;河姆渡居民是長江流域,居住在干欄式建筑,排除B項;良渚古城遺分布長江中下游地區,排除C項; 周口店猿人遺址沒出現農作物,排除D項。故選A項。7. (2022年江蘇連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歷史,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A. 當地傳說 B. 地區風俗 C. 經典文獻 D. 出土文物【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出土文物是當時真實開情況的遺存,是第一手資料,史料價值最高,D項正確;ABC三項,均是第二手資料,有參考價值,排除。故選D項。8.(2022年江蘇蘇州)蘇州唯亭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層有距今約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體系遺跡,考古學家還在該遺址中發現了我國目前最早的粳稻遺跡。大致與這些遺跡同時的稻作文明,我們還可以在下列哪個遺址中看到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半坡遺址 D. 河姆渡遺址【答案】D【解析】河姆渡人生活距今約 7000 千年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學會種植水稻。D項正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尚未從事農業生產,排除A和B項;半坡人種植的是粟,排除C項。故選D項。9. (2022年江西)根據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推斷出半坡人A. 會制作玉器 B. 會簡單的紡織和制衣C. 主要種植粟 D. 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答案】B【解析】根據“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些工具都與紡織技術有關,由此可以推斷半坡人會簡單的紡織和制衣,B項正確;出土骨器和石器并不代表半坡人會制作玉器和主要種植粟,更不能夠能說明半坡人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排除ACD項。故選B項。10.(2022年浙江杭州)在黃河流域磁山遺址發掘的文化層(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間)中,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糧食堆積的痕跡,另外還有石鏟、石臼、石杵和圓形陶碗等。據此推測,這一文化層①處于舊石器時代 ②處于新石器時代③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 ④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根據“很多窖穴底部有糧食堆積的痕跡,另外還有石鏟、石臼、石杵和圓形陶碗等”可知材料反映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種植糧食,出現原始農業,處于新石器時代。②③符合題意;材料中反映的是新石器時代,水稻是長江流域的作物,①④不符合題意。所以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1.(2022年江蘇鹽城)為河姆渡人提供穩定食物供應的農作物是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麥【答案】B【解析】河姆渡人生活距今約 7000 千年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學會種植水稻,B項正確;粟主要在北方推廣,排除A項;玉米是明朝從南美洲引進,排除C項;小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2年湖南郴州)小華暑假參觀了陜西一處古人類遺址,在這里他看到粟的遺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模型。他參觀的遺址可能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看到粟的遺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模型”,結合所學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陜西,黃河流域溫暖濕潤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D項正確;元謀人遺址位于金沙江邊的崇山峻嶺之間,氣候干燥炎熱,是滇中地區著名的“熱壩”,排除A項;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約50公里的房山區周口店村旁的龍骨山上,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排除C項。故選D項。13.(2022年黑龍江綏化)在距今約7000年的長江流域,以干欄式建筑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是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 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在距今約7000年的長江流域,以干欄式建筑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D項正確;元謀人是我國迄今已知最早的人類,生活在云南元謀,排除A項;北京猿人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于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和打制石器,排除B項;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以半地穴式建筑為主要房屋的原始居民,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2年貴族黔東南)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屆海水稻插秧節,今年我國的海水稻種植面積將超100萬畝。我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種植水稻的是A.北京人 B.山項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D項正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還沒有進行農作物種植,排除AB項;半坡人最早種植粟,排除C項。故選D項。15.(2022年甘肅白銀)考古學家發現,陜西省西安市東郊淄橋區的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是A.集體群居 B.采集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答案】C【解析】根據“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時代,其生活方式是農耕定居,C項正確;“集體群居”“采集漁獵”是舊石器時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排除AB項;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排除D項。故選C項。16.(2022年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極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而得名。從考古發掘來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紅山人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A.階級分化的出現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 D.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就【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隨葬品 有多有少 有貴有賤,墓葬等級有大有小,這就是階級分化,這就是階級對立。因此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階級分化的出現。A項正確;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排除CD項。故選A項。17. (2022年云南昆明節選)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巢和黍均發現于中國。日本農學家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桑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等(1)中國粟作、稻作農業分別起源于圖中的哪兩個區域?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國粟的對外傳播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答案】(1)粟作農業起源于①區,稻作農業起源于②區。重要貢獻:豐富了世界不同地區的食物多樣性;促進了世界農業的發展;鞏固了相關地區的社會穩定。【解析】(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粟出現于北方,稻出現于南方,得出粟作農業起源于①區,稻作農業起源于②區。重要貢獻:根據“日本農學家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桑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得出豐富了世界不同地區的食物多樣性;促進了世界農業的發展;鞏固了相關地區的社會穩定。(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年江蘇南通)考古學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的豐富的稻作遺存,出土了相當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該考古發現直接佐證了此處先民A.種植水稻 B.打獵捕魚 C.飼養家畜 D.磨制石器【答案】A【解析】根據“稻作遺存”、“稻作工具骨耒”可知這說明河姆渡人已經開始進行水稻的培育,A項正確;根據“稻作”可知與種植水稻有關,與打獵捕魚、飼養家畜和磨制石器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2.(2021年山東青島)某城市為打造旅游品牌,面向社會開展了“我為家鄉代言”的明信片設計征集活動。下圖為其中的一幅設計稿。據此判斷,該城市最有可能是半坡居民半地穴圓形房屋復原圖A.北京 B.余姚 C.西安 D.武漢【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半坡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是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3.(2021年遼寧丹東)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某一農作物的遺跡。這一農作物是A.水稻 B.粟 C.黍 D.菽【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學者發現,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碳化稻谷、稻葉和稻桿的堆積,有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故A符合題意;最早種植粟的原始人是半坡居民,故B不符合題意;在內蒙古赤峰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村落遺址,研究團隊通過浮選法發現了1400余粒炭化小米,在中國、加拿大和日本的測年結果一致顯示:它們距今已有7670—7610年。由此推斷,中國北方的土地是所有黍的“祖籍”。故C不符合題意;菽是豆類的總稱,在河姆渡遺址中未發現,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4.(2021年青海西寧)我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認識古代的農業生產工具是提高中學生勞動素養的有效途徑。以下圖片中,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使用的農業工具是A. B.C. D.【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是骨耜,C項正確;鐵農具是在春秋時期出現,排除A項;耬車是漢代時期出現,排除B項;曲轅犁是唐朝時期發明,排除D項。故選C項。5.(2021年山東日照)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發現了我國早期栽培的農作物遺存。這種農作物最有可能是A.粟 B.黍 C.玉米 D.稻【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浙江屬于長江流域,故栽培的農作物最有可能是稻,D項正確;粟、黍是北方地區先民開始栽培的,排除AB項;玉米原產于南美洲是明朝引進的,排除C項。故選D項。6.(2021年山東聊城中考真題)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劃分這兩個時代的主要依據是A.房屋結構樣式 B.農作物的種類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術【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時間劃分是根據人類對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來劃分的。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為主,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因此,劃分這兩個時代的主要依據是石器制作技術,故D項正確;在新石器時代,由于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人們過上了定居生活,因此,AB項不是劃分這兩個時代的主要依據,排除AB項;舊石器時代是依靠天然取火,新石器時代會人工取火,但使用火的水平不是劃分這兩個時代的主要依據,排除C項。故選D項。7.(2021年浙江湖州中考真題) 湖州是世界絲朔之源,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下圖所示是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家蠶絲絹片,這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家蠶絲織品。它屬于①實物資料②第一手資料③文獻資料④第二手資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家蠶絲絹片屬于實物資料,是第一手資料,故A正確;文獻資料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第二手資料是不為目前正在研究的特定問題,而是為其他目的已收集的數據資料。有助于確認研究問題,界定范圍,幫助擬定更好的研究方法,并可以進一步解釋一手資料。出土遺物不屬于文獻資料和第二手資料,故排除BCD項。故選A。8.(2021年海南中考真題)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以佐證半坡人掌握簡單紡織、制衣技術的是A.石鏟 B.骨耜C.骨針、骨錐、紡輪 D.漁叉、漁鉤、漁網【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半坡遺址中出土了骨針、骨錐以及陶制和石制的紡輪,由此可知,半坡人已經會簡單的紡織和制衣技術,故選C;石鏟、骨耜均是農業生產工具,故排除AB;漁叉、漁鉤、漁網均是捕魚工具,故排除D。9.(2021年福建中考真題)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可以印證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種植水稻,故A正確;遺址除了稻谷稻草,沒有發現其他物品,所以佐證不了河姆渡居民產生物品交換、使用青銅工具、推廣“牛耕技術,故BCD錯誤。綜上故選A。10.(2021年甘肅定西中考真題)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遺址除發掘出大量房屋、圈欄、窖穴外,還發現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們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C.遠古傳說時代 D.金石并用時代【答案】B【詳解】原始社會打制石器成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稱為新時期時代。故B符合題意;A是打制石器為標志;遠古傳說時代不符合材料中生產工具分類,排除C項;金石并用時期是新石器時代之后,排除D。故選B。11.(2021年湖南邵陽中考真題)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下列選項中能夠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①云南元謀發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打制石器③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被稱作新石器時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夠支撐題干論點的論據,故③符合題意;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夠支撐題干論點的論據,故④符合題意;③④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元謀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屬于舊石器時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2.(2021年湖南湘潭中考真題)2021年,四川三星堆遺址再次因出土的青銅神樹、縱目青銅面具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廣泛關注。該遺址其實也發現了如青銅尊、青銅鼎、玉璋、玉琮、玉壁等與黃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諸遺址也曾出土了與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現象說明A.古蜀文化相對先進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C.審美觀念趨向同一 D.南北文化漸趨一致【答案】B【詳解】根據“該遺址其實也發現了如青銅尊、青銅鼎、玉璋、玉琮、玉壁等與黃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諸遺址也曾出土了與之造型相似的玉琮?!笨傻贸鲋腥A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B正確;沒有比較是誰更先進,排除A;CD項都太絕對,排除。故選B。13.(2021年河南中考真題)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A.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商品貿易較為活躍C.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彩陶藝術絢麗多彩【答案】C【詳解】依據圖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屬時間可知,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制陶歷史悠久,故C正確;圖片沒顯示農耕工具、商品貿易且圖片陶器無法顯示是彩陶,故ABD錯誤。綜上故選C。14.(2021年湖南永州中考真題)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會半坡居民農耕生活的是A.鐵制農具 B.司母戊鼎 C.魚紋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魚紋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制造出的生活器具,能夠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故選C;鐵制農具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排除A;司母戊鼎和可有文字的甲骨都是商代出現的,排除BD。15.(2021年南京中考真題)“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過程,以農業產生為上限?!庇兄谟∽C和推測“上限”的是:A.北京人的發現 B.半坡遺址發掘 C.青銅工藝成就 D.鐵制農具出現【答案】B【詳解】根據“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過程,以農業產生為上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上限指的是原始農業的興起。半坡遺址是我國重要的原始農業遺址之一。B正確;北京人屬于舊石器時代。A錯誤;夏朝開始出現了最早的青銅器,鐵制農具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CD錯誤。綜上故選B。16.(2021年蘇州中考真題)2019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脊抛C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確的階級分化和統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國A.早期國家形態已出現 B.古代文明長期領先世界C.五千年文明史獲認可 D.舊石器時代生產水平商【答案】A【詳解】良渚古城證明中國早期已經存在明確的階級分化和統一的文化信仰,而這些都是早期國家形態的表現,故選A;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無法說明領先世界和水平高,排除BD;C項明顯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C。17.(2021年江西中考歷史)小唐同學在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時,能感受到A.干欄式建筑的巧妙 B.彩陶紋飾的古樸美C.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D.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半坡人能夠制作彩陶,故B正確;河姆渡人房屋類型是干欄式房屋,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故A錯誤;商朝時期,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出現了甲骨文,故C、D錯誤。綜上故選B。18.(2021年山東東營中考真題)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原始農耕生活的是A. B.C. D.【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期間進入了原始農耕生活,因此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原始農耕生活,故C正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期還沒有進入原始農耕生活,故排除AB項;三星堆青銅面具代表的是商周時期,這個時候已經脫離了原始農耕生活,故排除D項。故選C。(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年北京)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中發現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遺存,這三類考古發現還出現在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人是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他們使用磨制石器,會制造彩陶,種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這三類考古發現還出現在半坡遺址。選項D符合題意;元謀人、北京人屬于早期人類,居住洞穴,AB排除;河姆渡遺址地處長江流域,居住干欄式房屋,C排除。故選D。2.(2020年貴州黔東南)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下列能反映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是A. 北京人狩獵 B. 山頂洞人捕魚 C. 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D. 半坡人制作衣服【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我國原始農業最早的是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和半坡居民種植粟,所以C符合題意。ABD三項與原始農業無關。3.(2020年浙江杭州)有學者認為,僅憑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數以千計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讓人們相信,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是指A. 河姆渡聚落 B. 半坡聚落 C. 良渚王城 D. 二里頭宮殿【答案】 C【解析】良渚古城被長達6000米城墻包圍,良渚古城遺址憑借高大的宮殿臺基、完整的城墻遺址、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數以千計象征權力與信仰的精美玉器、玉璧、玉鉞,刻符罐和玉琮以及大量的玉鉆芯以及考古發現的刻在器皿上的像性文字,像性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呈現了一個文明古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證明了5000年前,中國已出現了城市文明形態,已經進入早期國家形態。從這個角度來說,良渚古城遺址無疑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從規模和內涵來看,良渚古城在世界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堪稱“中華第一城”, 曾多次列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ABD三項和題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良渚王城是題干學者所說的“這里”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良渚王城的史實。4.(2020年山東聊城)在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據此判斷,與該遺址居民生活的時代最接近的是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答案】D【解析】良渚文化距今約四五千年。良渚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處于新石器時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處于新石器時代。因此半坡人與良渚遺址居民生活的時間是最接近的,D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排除A;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排除C。綜上故選D。5.(2020黔南州)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遺址都在大河流域,因為A.適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勢險要,戰略地位重要C.環境優美、風景秀麗 D.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生產【答案】D【解析】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遺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為大河流域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生產,故D符合題意;適宜航行、交通便利不屬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遺址都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排除A;河流湍急、地勢險要,戰略地位重要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不屬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遺址都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排除C。故選D。6.(2020年湖南益陽)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以“發達的中國原始農業”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A.關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B.《詩經》的相關描述C.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 D.《齊民要術》的記載【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發達的中國原始農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土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由“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可知,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進行人工栽培稻谷,說明中國原始農業發達。選項C符合題意;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傳說通常不可靠,A可排除;文字記載的歷史,具有人為因素,其真實性必然不如考古挖出來的文物,B排除;北朝時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與“中國原始農業”不符,D排除。故選C。7.(2020年江蘇蘇州)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哪一文化遺址最可能是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的對象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由地點可知是黃河流域。結合課本所學可知,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距今約6000年。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晚期。C正確;元謀人遺址發現在云南元謀縣,A排除;北京人遺址發現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B排除;河姆渡遺址發現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D排除;故選C。8.(2020年江蘇蘇州)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哪一文化遺址最可能是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的對象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由地點可知是黃河流域。結合課本所學可知,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距今約6000年。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晚期。C正確;元謀人遺址發現在云南元謀縣,A排除;北京人遺址發現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B排除;河姆渡遺址發現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D排除;故選C。9.(2020年湖南懷化)歷史圖片蘊涵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下組圖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元謀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答案】B【解析】考查點:半坡居民。解題思路:根據“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魚紋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該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內,在生產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黃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點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魚紋彩陶盆為典型。B正確;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現說明當時人類已經開始定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尚未開始定居生活,AC錯誤;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濕多雨的長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欄式房屋,D錯誤。綜上故選B。10.(2020年湖北宜昌)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禮玉、黑陶”等特征。與良渚文化特征類似的文化遺址是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紅山遺址 D.大汶口遺址【答案】B【解析】考查點:河姆渡遺址。解題思路:本題要結合遺址的典型歷史依存分析。河姆渡遺址發現栽培水稻的遺跡,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量珍貴文物,故B符合題意;半坡遺址發現世界最早栽培粟的痕跡,排除A;紅山遺址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沒有發現稻作遺跡,大汶口遺址沒有發現稻作遺跡,排除CD。故選B。11.(2020年山東煙臺)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與良渚古城遺址經濟支撐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A.元謀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故與良渚古城遺址經濟支撐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D符合題意;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云南省元謀縣;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的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12.(2020年重慶B)觀察如圖,請將下列遺址的名稱寫入答題卡圖中對應的方框內。(1)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代表性遺址。(2)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代表性遺址。【答案】(1)右框:河姆渡遺址。(2)左框:半坡遺址。【解析】(1)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長江流域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2)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是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下的村落遺址,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代表性遺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