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第四框:全民守法【目標導航】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1.必備知識: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標準;理解推進全民守法的要求。 2.關鍵能力:知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通過學習,明確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1.教學重點: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和意義;理解全民守法的要求和推進全民守法的措施。 2.教學難點:理解全民守法的內涵和意義;理解全民守法的要求和推進全民守法的措施。【文本梳理】第一目:全民守法的內涵1.內涵:指所有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狀態。2.要求:(1)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也負有相應的義務。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4)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不應訴諸暴力或其他違法手段。第二目:推進全民守法(具體措施)(1)推進全民守法,要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2)推進全民守法,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3)推進全民守法,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知識拓展)1.如何推進全民守法2.理解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個方面的關系① 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② 科學立法是法治中國的前提, 嚴格執法是法治中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國的最后防線,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的基礎。3.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⑴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⑵ 三者的關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知識拓展】全民守法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1)處理好學法與守法的關系,做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 這里的關鍵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行為習慣做起。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積極對待;凡是法律保護的,依法去做。(2)處理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做到維權與守法的統一。 在法治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維護自身權益是公民的權利。但在任何情況下,公民維護自身權益的努力必須合法、合情、合理,決不允許以違法犯罪的方式、破壞法治和秩序的方式、侵害他人權益的方式進行。(3)處理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①地位: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把其作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②辯證關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③處理: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同時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拓展視野】 公民的基本權利: 憲法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政治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2.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3.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權利(私有財產權,勞動權,物質幫助權,受教育權利,文化權利)。4.平等權、宗教信仰自由等權利。【拓展視野】公民的基本義務憲法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4.按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5.依照法律納稅【拓展視野】 公序良俗公序,是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鞏固練習1.在網絡信息實現快速、全面傳播的同時,網絡謠言也像“流行性病毒”一樣擴散至社會各個角落。廣大網民要主動承擔凈化網絡環境的責任,讓謠言止于“智者”。這要求廣大網民( )A.制定法律,有法可依 B.嚴格執法,有法必依 C.依法審判,有罪必罰 D.明確權利,履行義務2.“禮讓斑馬線”是法律對司機的剛性要求,但少數行人看到司機主動停下禮讓后,故意放慢腳步,從而導致交通擁堵。停車讓行,是法律規定,禮讓斑馬線也需要每一位行人積極的配合。由此可見( )①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②行人也要遵守法律,看信號燈才過馬路③交通設施需不斷完善,減少道路危險發生 ④要發揮道德的規范作用,進一步提高公民素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法治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央視專題片《法治中國》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的這段解說詞,道出了全民守法對法治的重要意義。大力推進全民守法,要求( )①立法、司法和守法等各方面的一律平等 ②引導全民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③鼓勵和支持人們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訴求 ④利用多元化的普法方式推動全民學法用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海南)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面對海量信息,我們要保持理性,多一份責任,多一些定力,不能到處擴散、傳播謠言,更不能成為謠言的“放大器”“二傳手”,應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這要求我們( )①根據自己的意原行使言論自由權利 ②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自由傳播信息 ③樹立法治觀念,切勿濫用公民權利④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1·山西大同)央視專題片《法治中國》第六集“全民守法”中這樣解說:“法治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這句話道出了全民守法對法治的重要意義。大力推進全民守法,要求( ) ①立法、司法和守法等各方面的一律平等②鼓勵和支持人們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訴求 ③引導全民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④利用多元化的普法方式推動全民學法 用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1·河北)2020年全國社會心態調查綜合分析報告顯示,當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選擇“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的居第一位,比2016年提升3.7個百分點;選擇“托關系找熟人”的比例明顯下降,“遇事講法、遇事找法”逐步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由此可見( ) ①全民守法已經成為社會現實 ②我國公民法治素養明顯提升③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 ④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落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1·四川) “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平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習近平法治思想中“100-1=0”的法治公式啟示我們( )①科學立法,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 ②自覺學法,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法律素養③規范執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④公正司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諧有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1·全國) 《民法典》實施之后的全國首例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杭州公開宣判,被告人孫某非法出售4萬余條個人信息并獲利3.4萬元,判決孫某賠償損失3.4萬元,專門用于信息安全保護等公益事項,并公開賠禮道歉。該案件的公開宣判( )①有助于促進公民提高法律意識,自覺遵法守法 ②彰顯了《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③為今后個人信息保護案件的審理提供了法理依據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推進依法治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2·全國)人民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是法治國家的主人。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只有人人參與法治,全民守法才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全民守法要求( ) ①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 ②可以放棄對權利的行使和對義務的履行 ③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④履行法定義務都要積極作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1·全國) 為了推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贛州市在全市中小學校開設了“青少年普法大課堂”,定期開展普法活動,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這樣做,是為了促進( )A.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 B.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嚴格文明執法C.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 D.引導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11.(2021·全國)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人民”一詞貫穿始終,成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鮮明指針。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扣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依法保障人民權益,以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法治工作的價值尺度。這是基于( )①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②憲法和法律是我國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③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 ④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22·全國)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推動全民守法( )①使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②要求公民自覺地用法律規范別人的行為,擴大自身的利益要求③要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④要求公民在享有法律賦予的自由時,不必考慮國家、集體和他人的自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2022·全國) 當前社會上還存在“文明剪刀差”現象:一些人越來越懂得如何保護自身權益,卻常常對法律規范表現出無知或冷漠,以致每每“嚴于律人,寬以待己”。推進全民守法,需要( ) ①規范國家權力運行,保障公民民主權力②加強司法活動監督,切實維護公平正義 ③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④公民參與法治實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2020年高考.浙江)少數公民在政治參與中,為了一己之私濫用網絡散布虛假信息,甚至做出有損國家利益的行為受到應有懲罰。這警示公民在政治參與中要( ) ①堅持權利與義務統-的原則 ②把其 他公民的正當權益放在首位③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④尊重其他公民的一切權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20學年下“共美聯盟”)近日,網民“辣筆小球”和微博用戶潘某在網絡發布詆毀貶損衛國戍邊英雄烈士的違法言論,社會影響十分惡劣。2021年3月1日被檢察機關依法批準逮捕。這一事件說明( )A. 網民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B. 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保障網民真正享有政治自由C. 要拓寬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D. 網民要提高政治參與的自覺性,增強維護政治權利的意識16.(2020學年杭州市) 《民法典》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條款的確立旨在( ) ①促進司法程序公正 ②實現公民全民守法 ③維護良好社會秩序④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20學年杭州市)犯罪嫌疑人許某在網上發布丑化英雄烈士言論,被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這啟示我們( )A.建設法治社會能維護好社會秩序化解一切矛盾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違法行為都應承擔刑事責任C.依法治國就是國家制定法律,每個公民遵守法律 D.須增強法治觀念,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18.(紹興市2020學年下) W縣人民法院組織多支法官普法宣傳隊走進鄉村,開展法律宣傳活動,就群眾關心的婚姻家庭、贍養撫養、勞務債務糾紛等問題進行解答,為他們解疑釋惑。開展這些法律宣傳活動旨在( )①引導村民自覺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維護權益 ②讓農村群眾積極有序參與立法、執法和司法全過程③增強村民法治意識,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④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確保權力在法治框架下運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湖州市2020學年)A縣全力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中心,把“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方法、作風更好地融入社會治理領域,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將九成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這樣做旨在( )①實現基層社會有效治理 ②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 ③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④強化道德的權威地位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20.(麗水市2020學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明確提出,禁止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對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這些規定( ) ①完善了執法必嚴的制度安排 ②為公民評價英雄劃定了法律邊界 ③能強化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識 ④可以有效維護我國公民各項利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臺州市2020學年) 2021年4月,臺州市民鄭某酒后情緒失控,將一輛自行車從其居住的十樓過道窗戶扔下,自行車砸中該單元入戶通道頂上的玻璃造成玻璃破碎,鄭某因犯高空拋物罪,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3000元。這警示我國公民( ) A. 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B. 應通過合法手段理性維權C. 要嚴格處罰所有違法行為 D. 應成為法治的自覺遵守者22.(2020學年溫州市)2021年1月18日,溫州各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今年第一批“失信執行人”,限制他們高消費,如乘坐飛機、子女入讀高收費私立學校等。“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 ) ①有利于完善社會信用體系②剝奪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權利 ③是維護社會公平的最后防線 ④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3.(2020學年溫州市)有專家呼吁,機動車“禮讓斑馬線”行動要從“禮讓”向“理讓”轉變,不僅要規范機動車避讓行人,更要倡導行人與機動車互相避讓。這強調( ) ①司機依法行使“禮讓斑馬線”的權利②執法者要嚴格執法,根除交通違法行為 ③行人應當樹立法治觀念,增強自律意識④國家應完善法律體系,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2021·全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推進全民守法,維護人民利益。 《論語》有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判斷一個干部是不是好干部,不是領導說了算,而是人民群眾說了算。” 孔子曰:“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些都證明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公民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例如公職人員貪污民生工程的款項、對人民群眾的訴求視而不見,甚至為了個人私利而做出不公平的違法違規行為……這些舉動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同時也暴露了公職人員法律意識的缺失,對法律法規的漠視。因此,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推動包括領導干部在內的所有人知法、懂法、守法。運用政治與法治的有關知識,談談當前如何推進全民守法。【答案】 ①發揮黨在推進全民守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②推進全民守法,要加強全民普法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③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④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