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備考2023】高中生物新教材一輪復習學案第29講 群落及其演替[素養目標]1.能運用進化與適應觀理解群落的演替是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生命觀念)2.分析種間關系模式圖,培養運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思維)3.通過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研究,培養觀察能力和制訂并實施方案的能力。(科學探究)4.通過學習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社會責任) 群落的結構1.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2.群落的物種組成(1)意義: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2)衡量指標:豐富度,即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3)規律①不同群落豐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②不同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數量多,且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影響很大的物種稱為優勢種。③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3.種間關系(1)原始合作: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如海葵與寄居蟹。(2)互利共生: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3)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如翠鳥捕魚。(4)寄生: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如馬蛔蟲與馬。(5)種間競爭: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如同一草原上的非洲獅和斑鬣狗。4.群落的空間結構5.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1)群落的季節性: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2)生態位①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②研究內容:(3)意義: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1.(選擇性必修2 P22黑體)鄂爾多斯草原上所有的動物和植物構成群落。(×)2.(選擇性必修2 P23黑體)群落中某一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該群落豐富度下降。(×)3.(選擇性必修2 P28“與社會的聯系”)四大家魚的混養就是利用了它們在池塘中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4.(選擇性必修2 P32“科學·技術·社會”)立體農業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的生產模式。(√)1.選擇性必修2 P25“思考·討論”節選: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提示:紅尾鴝和鹟的食性比較相似,種間競爭導致兩個種群的分布范圍縮小,甚至錯開。2.選擇性必修2 P28“思考·討論”節選:如果兩種鳥的覓食生境一樣,生態位就完全一樣嗎?提示:不一定。綠翅鴨和鶴鷸選擇的覓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種類有較大差異,占用的資源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也不一樣。3.選擇性必修2 P29“拓展應用1”:《詩經·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之句。請說出兩種生物的種間關系。提示:蜾蠃捕食螟蛉幼蟲。1.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種間關系比較[生命觀念]關系類型 物種 關系特點A B原始合作 + + 彼此互相有利,兩者結合松散互利共生 + + 彼此互相有利,兩者結合緊密種間競爭 - - 彼此互相抑制捕食 + - 種群A殺死或吃掉種群B中的一些個體寄生 + - 種群A寄生于種群B并有害于后者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2.模型解讀五種種間關系[科學思維]數量坐標圖 營養關系圖 舉例原始合作 海葵與寄居蟹互利共生 地衣、大豆與根瘤菌寄生 蛔蟲與人種間競爭 牛與羊,農作物與雜草捕食 狼與兔,青蛙與昆蟲3.與種間關系有關的幾組概念辨析[科學思維]原始合作與互利共生 共同點:共同在一起時對雙方都有利區別:原始合作的雙方分開后均能獨立生活,而互利共生的雙方分開后出現兩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現象種內競爭與種間競爭 種內競爭:同種生物之間存在的對于空間和資源的競爭。如綿羊和綿羊、棉花與棉花種間競爭:不同種生物之間的競爭,如棉花與雜草捕食與競爭 捕食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目的是獲得食物與能量,用以維持自身的生存競爭是生物為了爭奪食物、空間等資源而發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探究意圖:以生物群落的圖示信息為情境信息考查理解能力]如圖a、b、c分別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內,山坡a、森林b、海洋c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請據圖分析:(1)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不是 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屬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屬于植物的地帶性分布(2)b處動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層現象,這種分布與植物的分層有何關系?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3)有人說:“b處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提示:不對。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種生物的分層或分布關系。同種生物如樺樹的不同分布屬于種群層次,不能構成垂直結構。矮小的野草叢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存在。突破點1 1.(2021·山東卷)某種螺可以捕食多種藻類,但捕食喜好不同。L、M兩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數量的甲、乙、丙三種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時間后,將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開始統計L、M中的藻類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實驗期間螺數量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B.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乙藻>甲藻>丙藻C.圖示L中使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種間關系是競爭D.甲、乙、丙藻和螺構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解析:分析圖示,將螺由M移入L的初始時刻,L中甲藻數量即開始下降,乙藻數量先增后減,丙藻數量在0~15天基本不變,因此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A正確;M中的螺全部移走后其種群數量的變化主要和其競爭力強弱有關,甲藻數量持續增長,乙藻數量先增后減,丙藻數量持續下降,因此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甲藻>乙藻>丙藻,B錯誤;圖示L使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主要受自身種群密度的限制,即主要和種內競爭有關,C錯誤;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內的全部生物及無機環境,該生態系統除了三種藻類和螺外還有其他的微生物以及無機環境,D錯誤。答案:A2.某池塘中A、B兩種具有捕食關系的魚類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為捕食者,乙為被捕食者B.甲乙之間的捕食關系僅對捕食者有利C.兩種魚之間只有捕食關系,沒有競爭關系D.甲乙兩種群相互影響,使種群數量呈現波動現象解析:甲的波峰在前為被捕食者,A錯誤;甲乙之間的捕食關系,相互選擇,協同進化,B錯誤;兩種魚為爭奪O2等資源會發生競爭關系,C錯誤;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相互影響,當被捕食者種群數量增加時,捕食者種群數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當捕食者種群數量增加時,被捕食者種群數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減少,又使捕食者種群數量因食物缺乏而減少,D正確。答案:D捕食、種間競爭、互利共生三種種間關系曲線的辨別技巧(1)互利共生曲線:數量上同時增加,同時減少,呈現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2)捕食關系曲線:數量上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不會導致某種生物滅絕)。坐標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定:①從最高點判斷,捕食者數量少,被捕食者數量多;②從變化趨勢看,先達到波峰的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變化在先,捕食者變化在后。(3)種間競爭關系曲線: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化,一種生物數量增加,另一種數量下降,甚至降為零。突破點2 3.分布在熱帶稀樹灌叢或稀樹草叢中的梅花雀,雌雄雀在灌叢中活動的空間不一樣,雄性個體偏好上層活動,雌性個體偏好下層活動。對于此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A.熱帶地區四季溫度較高,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沒有時間結構B.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可能是對光照的需求不同引起C.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與群落的垂直結構有關D.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不利于他們繁殖后代解析: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沒有季節變化,也可能會有晝夜變化,A錯誤;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主要是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引起的,B錯誤;雌雄雀活動空間的差異與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有關,C正確;雌雀和雄雀活動的空間不同但不影響他們產生后代,D錯誤。答案:C4.(多選)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如果生物的所有環境條件都適宜,且沒有種間競爭和捕食的條件下,一個物種所棲息或利用的最大空間就是基礎生態位;而一個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空間叫作實際生態位。如圖是某地三種食蟲蝙蝠覓食活動的時間分布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態位屬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B.如果氣候適宜、空間充足,三種生物占據的生態位為基礎生態位C.三種蝙蝠棲息各自占據的實際生態位大小為棕蝙蝠>蓬毛蝙蝠>銀毛蝙蝠D.三種蝙蝠活動高峰時間相互錯開,有利于避免生態位過度重疊,從而減少競爭解析:生態位是研究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應屬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A正確;即使氣候適宜、空間充足,三種蝙蝠間也存在競爭關系,此時的生態位不能叫基礎生態位,B錯誤;實際生態位包含了一個物種所占的空間位置、占用的資源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圖中僅僅表示不同種類的蝙蝠覓食活動時間的分布,無法比較實際生態位的大小,C錯誤;從圖中看出三種蝙蝠活動高峰時間是相互錯開的,有利于避免生態位過度重疊,從而減少競爭,D正確。答案:AD 群落的主要類型及群落的演替1.群落的主要類型(2)陸地生物群落的比較群落類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環境 極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勻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 濕潤或較濕潤群落結構 物種少;結構非常簡單 物種較少;結構相對簡單 物種繁多;結構非常復雜且相對穩定生存 生物特點 動植物具有耐旱特性 植物抵抗干旱能力強,大多數動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陽生植物多居上層,陰生植物利用光能較強,大多數動物善于樹棲和攀緣(3)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適宜的生存環境,所以說群落是一定時空條件下不同物種的天然群聚。2.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群落演替的類型比較(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①對人類的活動作出評價a.治理沙漠 b.砍伐森林 c.封山育林 d.捕殺動物e.管理草原 f.填湖造地 g.建立人工群落不合理的是b、d、f。合理的是a、c、e、g。②影響結果a.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b.人類活動也可以使群落朝著物種增多、結構復雜的方向演替。1.(選擇性必修2 P33正文)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質莖,葉呈針狀,氣孔在白天才開放。(×)2.(選擇性必修2 P35正文)生活在某一地區的物種能夠形成群落,是因為它們都能適應所處的非生物環境。(√)3.(選擇性必修2 P39圖2-11)草本植物階段的群落是不存在垂直結構。(×)4.(選擇性必修2 P40圖2-12)演替最終一定能形成森林。(×)5.(選擇性必修2 P40正文)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種間關系越來越復雜。(√)1.選擇性必修2 P35“思考·討論” 節選:假如將森林中攀緣生活的動物種群與草原上善于奔跑的動物種群對調,對這些種群來說有什么影響?提示:對調的種群因為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可能會迅速衰退,并最終消失。2.選擇性必修2 P40“思考·討論” 節選: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提示: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從中獲取養分。3.選擇性必修2 P42“思考·討論” 節選:如果去除人類活動,這些群落又會向什么方向演替?提示:去除人類活動,這些群落一般會朝著人類活動出現之前的狀態進行演替,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物種豐富度會增加,結構會變得復雜。1.“三看法”判斷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科學思維]2.歸納總結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結果[科學思維]方向 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而變化的有序過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預見的或可預測的能量 總生產量增加,群落的有機物總量增加結構 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群落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穩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一般地,演替過程中群落抵抗力穩定性越來越高[探究意圖:以群落演替過程圖示為情境信息考查理解能力]如圖表示兩種群落在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變化曲線,據圖分析:(1)圖中甲、乙分別屬于哪種演替類型?判斷依據是什么?提示:由于甲曲線群落演替起點的物種多樣性為0,因此甲應屬于初生演替,乙曲線存在起始物種,故應屬于次生演替。(2)火災后森林的演替宜用哪條曲線表示?提示:火災后森林的演替應為次生演替,與乙曲線相同。(3)哪種演替速度更快、歷時更短?提示: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時間更短。突破點1 1.同物種的個體在形態特征上常有些差異,而形態有差異的個體,在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上也會有些不同。如圖為某地三種不同植物的葉面積與個體數目的關系圖,若此地遭遇干旱,則下列哪一項敘述最合理( )A.乙物種比甲物種在該地的適應能力強B.甲物種比乙物種在該地的適應能力強C.丙物種比乙物種在該地的適應能力強D.甲物種和乙物種在該地的適應能力相同解析:葉面積大小與適應干旱的關系一般為葉面積越大,蒸騰越強,對干旱越不適應,葉面積小有利于適應干旱。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甲、乙、丙三種植物中丙對干旱的適應力最差,甲最強。答案:B突破點2 2.(2021·全國甲卷)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解析:人為亂砍濫伐或自然環境的惡化可能使演替倒退,而退耕還林等措施或自然環境的改善可以促進群落的演替,A正確;裸巖沒有植被和土壤條件,裸巖上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棄耕農田具有一定的土壤條件和繁殖體,其上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B正確;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從草本階段開始,不經過苔蘚階段,C錯誤;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向著生物種類增多、營養結構和群落結構復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的方向發展,D正確。答案:C3.(多選)一個廢棄魚塘的演替過程如圖所示。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演替的先后順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樣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過程屬于次生演替解析:在廢棄魚塘中的演替為次生演替,演替過程應為丁→甲→丙→乙。答案:ABC1.廢棄的農田演替至草本植物和灌木混生階段時,與初始階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其原因是什么?提示: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爭奪陽光和空間等競爭中被淘汰。2.群落演替至森林階段,其中還能找到苔蘚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嗎?請說出你的理由。提示: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優勢的一些種群被另一些更占優勢的種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實驗: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1.實驗原理(1)土壤條件:不僅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礦質元素,也是一些小動物的良好棲息場所。(2)取樣方法: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且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3)統計方法: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①記名計算法:指在一定面積(體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個種群的個體數目。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物種。②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體積)中的種群數量。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2.實驗步驟提出問題: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動物,它們的種群密度是多少? ↓制訂計劃:用列表的方法制訂研究計劃。 ↓1.采集土壤小動物的方法(1)簡易采集法: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發現小動物后進行采集。(2)誘蟲器采集:誘蟲器中的電燈是發揮作用的主要裝置,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避光的習性,使土壤小動物遠離光源、熱源。(3)吸蟲器采集:吸蟲器中紗布的作用是防止將土壤小動物被吸走,將其收集在試管中。說明:采集到的小動物可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將活著的小動物放入試管中。2.樣方法、取樣器取樣法、抽樣檢測法的區別樣方法一般是針對植物和活動能力不強的動物如跳蝻,取樣器取樣法是針對土壤中的小動物,抽樣檢測法針對單獨的細胞或微生物,各有側重。取樣器取樣法用于調查物種豐富度,樣方法和抽樣檢測法可以比較準確地計算出種群的數量。另外,樣方法計數的是活的種群個體數,抽樣檢測微生物時可能死活都有。突破點1 1.如圖是“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甲裝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B.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C.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趨光、趨濕、避高溫的習性采集D.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甲裝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以保證土壤小動物的有氧呼吸,A正確;乙裝置較為簡易,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B正確;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來進行采集的,C錯誤;用乙裝置采集到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計數和觀察,D正確。答案:C2.下列關于種群密度、群落豐富度調查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調查某有翅、趨光性強的昆蟲種群密度可用樣方法B.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時,記名計算法常用于個體較小、種群數量較多的群落C.取樣器取樣法可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也可調查某種土壤小動物的種群密度D.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動物的活動能力弱解析:調查某有翅、趨光性強的昆蟲種群密度可用黑光燈誘捕法,A錯誤;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時,記名計算法常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較少的群落,B錯誤;對于土壤小動物而言,取樣器取樣法可調查群落豐富度和某個種群的密度,C正確;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動物的活動能力強,身體微小,D錯誤。答案:C突破點2 3.土壤動物是土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某一地區人工綠地、林地、農田3種不同類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動物群落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 )樣地 類群數 個體數第1層 第2層 第3層 第1層 第2層 第3層人工廣場綠地 14 8 3 182 74 22某植物園(林地) 13 7 4 190 92 18農用地 13 8 4 92 113 21注:第1層距地表0~5 cm;第2層距地表5~10 cm;第3層距地表10~15 cm。A.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各樣地土壤中動物類群數B.各樣地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沒有明顯的差異C.人類活動對土壤動物的數量和分布沒有影響D.各土層中土壤動物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均為“J”形解析: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活動能力強,不適于用標記重捕法調查,A錯誤;分析土壤動物的豐富度需要觀察各樣地土壤動物類群數,由題表可以看出,各樣地動物類群豐富度沒有明顯的差異,B正確;由題表可以看出,農用地第1層土壤動物個體數明顯少于其他樣地,說明人類活動可以影響土壤動物的數量,C錯誤;表中數據無法得出各土層中土壤動物種群數量變化,D錯誤。答案:B[構建知識網絡][強化生命觀念]1.物種豐富度是指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2.原始合作是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3.生態位是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4.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5.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真題再現 感悟考情1.(2020·山東卷)為研究甲、乙兩種藻的競爭關系,在相同條件下對二者進行混合培養和單獨培養,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單獨培養條件下,甲藻數量約為1.0×106個時種群增長最快B.混合培養時,種間競爭是導致甲藻種群數量在10~12天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C.單獨培養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型(形)增長D.混合培養對乙藻的影響較大解析:據圖可知,單獨培養時,甲藻的K值為2.0×106個,在K/2(即1.0×106)時,甲藻的種群數量增長最快,A項正確;混合培養時,10~12天,甲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此時乙藻的數量幾乎為零,因此造成甲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種內競爭,而不是與乙藻的種間競爭,B項錯誤;由圖可知,單獨培養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型(形)增長,C項正確;混合培養時,甲藻種群數量變化不大,而乙藻種群數量下降并逐漸被淘汰,D項正確。答案:B2.(2020·北京卷)近緣種動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資源而競爭。為研究親緣關系較遠的嚙齒動物和螞蟻之間是否也存在競爭關系,研究者調查了5種嚙齒動物與7種螞蟻采食的種子,統計各種大小不同的種子所占的比例(如圖)。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應選擇有共同活動區域的嚙齒動物和螞蟻B.嚙齒動物與螞蟻采食的種子大小有所重疊C.嚙齒動物與螞蟻之間一定不存在競爭關系D.無法判斷嚙齒動物與螞蟻間存在捕食關系解析:為研究親緣關系較遠的嚙齒動物和螞蟻之間是否也存在競爭關系,應選擇有共同活動區域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進行研究,因為競爭關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間中發生,A正確;根據調查結果可知,嚙齒動物與螞蟻采食的種子大小有所重疊,據此可推出二者之間存在競爭,B正確,C錯誤;根據上述結果無法判斷嚙齒動物與螞蟻間存在捕食關系,D正確。答案:C3.(2020·全國Ⅱ卷)河水攜帶泥沙流入大海時,泥沙會在入海口淤積形成三角洲。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3種植物群落類型: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淡水環境中),②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海水環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長在陸地環境中)。該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過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順序是( )A.②①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解析:河水攜帶泥沙流入大海,開始一段時間泥沙少,淡水少,海水多,入海口處的三角洲會出現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后來淡水、泥沙逐漸增多,海水減少,出現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最后大量的泥沙堆積,形成陸地,出現草甸植物群落,A項符合題意。答案:A4.(2020·全國Ⅰ卷)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小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A.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記重捕法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則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C.土壤小動物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D.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解析: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取樣器取樣法,A項錯誤;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說明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B項正確;土壤小動物通過代謝活動將動植物遺體等分解成無機物等供植物吸收利用,因此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C項正確;土壤小動物可能屬于消費者,也可能屬于分解者,其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D項正確。答案:A5.(2021·全國乙卷)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實驗目的為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我們選擇的實驗動物之間必須存在競爭行為,因此,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為選擇形態和習性都接近的不同物種。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混合培養實驗的目的是驗證競爭排斥原理,因此該實驗應設置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中,并將二者混合培養,二者會因資源的相對稀缺而產生競爭。為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二者的起始數量要相同。開始階段由于資源相對充足,兩種草履蟲數量都能增加,但是到后期由于資源相對稀缺,二者開始出現競爭排斥現象,因此若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可驗證競爭排斥原理。(2)該實驗中兩種雀科鳥原來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而產生競爭關系,二者存在競爭排斥現象,但經過進化二者能夠長期共存,其原因可能是資源利用的方式不同,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也可能是取食的時間不同,從而使不同雀科鳥因能在不同時間食用種子而共存。(3)根據題述實驗研究可知,競爭的結果是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或者競爭導致雙方對資源的利用發生分離,從而實現雙方共存。答案:(1)選擇形態和習性都接近的不同物種 有限的 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 (2)時間 (3)競爭的結果是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或者競爭導致雙方對資源的利用發生分離,從而實現雙方共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