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3 水的組成 第2課時 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身邊常見物質空氣、氧氣、水等知識,知道物質微觀構成與宏觀組成之后,從元素組成的角度認識純凈物分類。要求學生能對常見物質進行分類,樹立分類學科思想。本節內容是初中化學的重點,歷年中考考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物質分類涉及多個概念,如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氧化物,在學案設計中,讓學生先入為主,逐漸認識各個概念,理清關系。二、學情分析:學生剛接觸化學學科,對化學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尤其是本節設計概念多,且概念間易混淆。學習小組內學習成績層次明顯,尖子生少,學困生居多,知識遺忘快。三、學法指導:本節學習,先從學生身邊熟悉感興趣話題入手,引入分類概念。在新知探究中,讓學生通過課前練身;小組交流研討;展示與點評;當堂檢測等環節,來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樣設計的明線是讓學生在獨立、互助(2個人對學)、合作(6個人一組)過程中逐步認識各個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暗線是通過這一學習過程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感悟學科分類思想。四、學習目標:1、知道單質、化合物的區別及氧化物的含義。2、能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化合物。3、通過交流、討論進行自主、合作學習。4、認識科學分類的依據和方法;體會化學學習中分類、歸納的學習方法。五、重、難點:重點:純凈物和混合物、化合物、氧化物的區分。難點:混合物與化合物的區分;從微觀角度認識概念。六、教學準備。多媒體演示實驗器材:酒精燈、坩堝鉗、石棉網、集滿氧氣的集氣瓶、火柴、鎂帶。學生課前:完成學案自主學習部分,教師評判并作出統計與分析。七、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游戲引課 出示20余種圖片(幻燈片展示)。 合作研討 (約8分鐘) (三)課堂展示 出示展示學生 (討論5分鐘后開始展示) (四)學生點評 出示點評學生 展示、點評合作研討(二)時要鼓勵學生敢于發現、勇于提出問題。這一環節評價要及時跟上。 教師適時時機進行點撥 (五)知識構建 小組展示組內成果。 教師點撥。 (六)當堂檢測 記分員統計各組得分,評出質疑之星與優秀小組。 學生快速記憶圖片中的內容。 小組學習:完成合作研討(一)、(二)、(三) 兩個人先交流,再組內、組間交流解決。 展示學生進行展示,非展示學生繼續討論。 點評生進行點評,其他學生認真聽,隨時隨機進行質疑。 點評生要給展示生打分,下一個點評生要給上一個點評生打分。 學生完成合作研討(三)并進行展示。 學生評價,組建交流。 學生獨立完成檢測題。 組間互判,統計得分。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分類概念,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 學生親歷學習過程,能獨立完成的獨立完成,獨立完成不了的小組內解決,組件解決。學生自己獲取的知識不易遺忘。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進行知識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提升過程,升華過程。 評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團隊意識。 學生由做概念到識概念,進而能構建概念間的關系網,培養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感悟學科分類思想。 知識的反饋過程。 以互評的方式培養學生學習交流習慣,促進團隊意識的發展。八、板書設計:課題3 水的組成 第2課時混合物物質 單質純凈物 氧化物化合物其他化合物九、教學反思:成功之處:學生在預習中能認識各個概念,在展示與點評中思維活躍,點評精彩,語言精練,質疑激烈,學生能清晰的理清概念,改變了以往學生對概念的混淆,分不清混合物與化合物。在混合物與化合物的區分上,通過鎂帶燃燒這一小實驗,再抓住概念的特征這一根本去區分,學生也就能理解了。讓學生從析概念---做概念—用概念這一過程去理解、應用概念,學習難點也就迎刃而解。可以說,本節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梳理了有關物質分類的各個概念,在同伴互助中應用、理解概念,鞏固知識,在小組合作中構建知識,生出實效,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得以提升,學生高效率的達成學習目標。不足:本節在學生做概念這一環節上,從做到析概念,由于學生剛接觸物質微觀構成各個概念,與物質宏觀概念聯系上存在困難,總把一種微觀粒子當做一種物質認識。在這里,教師以一個水分子為例對學生進行點撥,但是效果不太好,在后續學習中,還需逐漸指導,使學生能從宏觀、微觀角度正確認識物質。對學生能力要求過高,課前檢查中發現學生在構建物質分類概念關系圖時錯誤率達40%左右,課堂研討后,準確率有所上升,但是創新的較少。設計的初衷是讓學生能弄明白概念間的關系,不要求追求藝術的創新,但是學生課上在這用時多些,課堂上的討論也就多些。在錄課過程中學生做檢測題過程已剪切,整個過程完整。學生第一次面對攝像機,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課堂質疑不夠熱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