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教版(2017)科學六年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能量》教案、單元概要、知識點歸納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教版(2017)科學六年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能量》教案、單元概要、知識點歸納

資源簡介

蘇教版(2017)科學六年下冊第一單元教案、單元概要、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神奇的能量》目錄
1.什么是能量
2.各種各樣的能量
3.能量的轉換
4.電磁鐵
第1單元《神奇的能量》單元概要分析
第1單元《神奇的能量》單元概要分析
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
能量,簡稱能,是物質運動的一種量度。一切物質都在運動,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機械運動、化學運動、分子運動、電磁運動、生命運動等。物質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能量形式的多樣性。對應于不同的運動形式,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磁能、核能等。我們雖然看不見能量,但是它無處不在:熱水冒出“白氣”,喇叭發出聲音,太陽發出光和熱……事實上,任何物體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發光或發聲等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可以說,能量驅動著宇宙萬物的運行。現代公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離不開能量知識。
通過之前《人的呼吸和消化》《物體的運動》《冷和熱》《熱傳遞》《物質的變化》等單元的進階學習,為構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礎。
根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和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這些活動體現了在“做”中體驗、理解科學概念的思想。通過動手探究、科學閱讀、觀察實驗、設計制作、交流研討等方式,認識能量存在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認識一切物體的活動都離不開能量,能量有多種表現形式,能量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這是能量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具體指導學生認識動能、勢能,體驗動能與勢能、熱能、電能等的相互轉換,幫助學生辨別、分析能量的各種形式,描述、體會能量的轉換,為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礎。通過對搜集到的事實證據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幫助學生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發展科學論證能力,培養善于傾聽、合作分享、質疑反思等科學態度。本單元的設計關注了難易程度的把控。教材對“能量”概念采用描述性定義,沒有提及“能量守恒”這個概念,符合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課標要求。
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不同能量之間的轉換。
科學探究: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學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方式,呈現探究的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的探究報告。
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及時調整,并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完善探究報告。
科學態度:
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當多人觀察、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時,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
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創新精神。
能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中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
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高年段要求。
6.6.1 自然界中存在多種能量的表現形式。
知道聲、光、熱、電、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6.6.2 一種表現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為另一種表現形式。
調查和說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設備或現象中存在動能(機械能)、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及其之間的轉換。
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
本單元由《什么是能量》《各種各樣的能量》《能量的轉換》《電磁鐵》四課組成。第一課從總體上認識能量;第二課了解各種各樣的能量;第三、四課研究能量的轉換,在總體認識能量的基礎上,具體體驗機械能、熱能、電能、聲能、光能、化學能、磁能等各種各樣的能量在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現象,并認識到這些能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電磁鐵就是把電能轉換成磁能的裝置。《什么是能量》指出了能量存在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說明一切物體的活動都離不開能量,動能和勢能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各種各樣的能量》通過觀察和體驗,指出生活中能量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能量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能量的轉換》引領學生體驗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學生今后學習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電磁鐵》通過一系列活動,認識電磁鐵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突出了制作與探究技能的訓練,體現了在“做”中體驗、理解科學概念的思想。
四、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體驗、制作等活動,能描述能量的定義,意識到能量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學會區分各種各樣的能量,能舉例說明能量可以轉換與傳遞。
(3)學會制作電磁鐵,并能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體會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把科學探究中獲得的知識、方法運用于新的情境,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五、單元活動導圖
六、課時安排
序號 課題 課時
1 什么是能量 1
2 各種各樣的能量 1
3 能量的轉換 1
4 電磁鐵 1
總課時 4
單元教案
1.什么是能量
【教材分析】
《什么是能量》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1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一課時。學生已經學過《冷和熱》《熱傳遞》《人的呼吸和消化》《物體的運動》以及《物質的變化》等單元,為學生構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礎。
能量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見它,所以小學生難以從直觀、形象化的角度來進行觀察和認識。本課內容有三個活動組成,活動一,教材首先從一個問題引入——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引導學生通過研討、交流、分析、匯報等形式,歸納并明確能量的描述性定義——能使物體“工作”和“運動”的本領。能量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機械能是表示物體運動狀態與高度的物理量。動能和勢能都是機械能,它們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活動二,通過游戲、觀察、交流、分析、匯報,歸納并明確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如泥石流、龍卷風、錢塘江大潮、滾動的保齡球。活動三,則通過做小球反彈實驗,以及觀察生活中拉長橡皮筋、壓縮彈簧等一系列現象,體驗勢能。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冷和熱》《熱傳遞》《人的呼吸和消化》《物體的運動》以及《物質的變化》等單元,為學生構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礎。但能量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但又普遍存在,但由于看不見它,所以小學生難以從直觀、形象化的角度來進行觀察和認識。
六年級學生經過整個將近六年的實驗教學,已經具有了較強的實驗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明確關鍵點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并著重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等實驗習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及時分析并解決問題。
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經過多年的科學學科教學訓練,六年級的小學生心智相對成熟,有很強的求知欲,會學著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有較強的分析、歸納、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 觀察、分析能量在生活中具體事例,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事物的運動變化都離不開能量。
2. 能夠探究、分析、描述具體的游戲、實驗情境中動能、勢能的存在之處,知道動能和勢能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初步感受能量的大小。
【教學重點】
認識能量的本領,描述生活中的動能和勢能。
【教學難點】
理解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學生材料:體驗動能的材料——棋子2枚;體驗勢能的材料——小球、米尺,橡皮筋,彈簧。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初識能量
1.同學們聽到鈴聲都走進了教室,鈴聲是從哪兒發出的?生:喇叭里
那喇叭是靠什么工作的呢?生:電
我們走近教室,看到燈光明亮,那燈是靠什么工作的呢?生:靠電
喇叭和燈是靠電工作的,那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呢?(依次出示:風箏、汽車、熱氣球、彈吉他的孩子、踢足球的圖片)
為什么電能讓燈發光、風能把風箏送到天上、汽油能讓汽車奔跑?他們都擁有?生:能量(板書:能量)
這些能量我們看到嗎?生:看不到。那我們怎么知道有能量存在呢?
學生討論,匯報:電燈亮了、風箏上天、足球滾動……)也就是說我們能通過物體的變化來感覺能量的存在。
小結:能量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雖然看不到,但是卻能感覺到它,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發光或者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常見事例,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經驗進行解釋,在討論中產生認知沖突,發現能量雖然看不見,但是因為能量在物體“工作”、運動中起作用,所以能感知能量的存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能量的描述性定義。]
二、彈棋游戲,感知動能
1.你想不想感受一下能量?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小游戲感受能量。
2.游戲規則:第一步,確定起點(也就是棋子A的位置)和棋子B的位置;第二步,把棋子A彈向棋子B,看誰能使棋子B移動的距離最遠。
在做游戲的時候,請仔細觀察棋子運動的快慢、遠近,并思考:棋子為什么會移動?什么情況下棋子B移動得遠?
學生活動
匯報:
師:棋子為什么會移動?生:有能量。師:能量是怎么傳遞的?生:手指運動的能量傳遞給棋子A,棋子A就彈出去了,碰到棋子B,又把能量傳遞給棋子B,棋子B就接著移動了。師:像手指運動、棋子移動這樣,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就叫動能。
師:什么情況下棋子B移動得遠?生:用力彈棋子A的時候。師:用力彈棋子A,那棋子A會怎么樣?生:移動得很快。師:棋子A移動得越快,能量就越?生:大。師:棋子B就會?生:移動得越遠。
游戲中,我們感受到了運動的棋子具有能量,叫(動能),棋子運動的速度越快,動能(越大)。
你能舉一些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動能的例子嗎?(出示PPT)這些事物具有的動能分別表現在哪里?
生:泥石流流動有動能,龍卷風運動有動能,潮水涌動有動能,保齡球滾動有動能。
小結:通過剛才的游戲和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動能。運動的速度越快快,動能越大。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來感知動能,并進一步發現動能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在認知動能的基礎上,來例舉、分析生活中存在動能的具體事例,來豐富學生對動能的認知。]
三、小球實驗,感知勢能
1. 出示玻璃球,這個小球具有能量嗎?為什么?生:沒有,因為它不在運動。
2. 真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老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個玻璃球和一個沙盤,請你讓小球從不同的高度落到沙盤里,仔細觀察造成的結果有什么不同?思考小球是靠什么下落的。注意讓小球下落只能直接松手,不能向下用力。
3. 學生實驗
4. 匯報。小球在高處具有能量,松手后,能量釋放,小球掉落,越高能量越大。
[設計意圖:勢能包含引力勢能(如本實驗的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等,在這兒用小玻璃球掉落在沙盤來研究重力勢能,通過分析玻璃球掉落的原因,知道玻璃球因為重力而具有能量,這個能量是儲存著的,當釋放(松手)時就顯現出來了,以此來幫助學生感知重力勢能,明確在高處的物體是具有能量,釋放后能量顯現,位置越高,能量越多,砸的坑就越深。]
5.位于高處的物體“儲存”了能量,叫做勢能,其實不光位于高處的物體具有勢能,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橡皮筋、彈簧、塑料尺,請你拉一拉、壓一壓、彎一彎,感受一下,想想這些物體的勢能分別表現在哪里?
6. 學生活動
7. 學生匯報:橡皮筋拉長產生勢能,儲存在那兒,所以松開就會恢復原來的形狀;彈簧壓下去產生勢能,所以松開會恢復原樣;塑料尺被彎曲產生勢能,所以松開就會恢復原樣。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又什么發現?生:物體發生形變時又具有能量,叫勢能。
8. 小結:位于高處的物體、發生形變的物體都具有能量,是一種“儲存”起來的能量,只有在釋放后才能顯現,這種能量叫勢能,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高度、形變的程度有關。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拉橡皮筋、壓彈簧、彎塑料尺等活動,來感知彈性勢能,知道形變的物體會儲存能量,釋放時就會表現出來,從而幫助學生來完善勢能的概念。]
四、總結拓展
1.今天我們研究了能量,知道了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能量看不見,卻能感覺到它。移動、發熱、發光、生長……等現象都是能量在起作用。我們還知道了勢能和動能,動能和勢能都是機械能,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
2. 你能用今天獲得的知識來解釋下面的古詩嗎?
李白曾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描述廬山瀑布的壯觀。飛流之下的瀑布蘊藏著巨大的( )能。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詩句表達了詩人蘇軾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在拉弓的過程中蘊藏著( )能。
[設計意圖:用學習的知識來解釋古詩,其實是把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既是對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知識的一個檢驗,也是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一個途徑,同時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去探究能量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板書設計】
1.什么是能量
動能
能量 勢能
……
2.各種各樣的能量
【教材分析】
《各種各樣的能量》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1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時。本課在學生認識了動能和勢能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其對能量形式的感知,使學生意識到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了。
本課的教學內容由四個活動組成。活動一,認識最直觀、最常見的熱能,通過觀察冰融化時的狀態,體驗冰塊融化時手逐漸變冷的感覺,理解熱能在其中起的作用;回顧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進一步加深對熱能的理解。活動二,以交流、分析的形式認識電能和化學能。活動三,通過比較光能大小的實驗,了解能量越大,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效果越明顯。活動四,通過閱讀資料,認識核能及其運用。
【學情分析】
能量對于學生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學生根據經驗,對能量有一定的認知,缺乏系統的認識。他們不會從能量的角度來思考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六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善于分析和比較。因此,本課就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的認識能量,并感悟能量的作用,意識到能量對事物的影響。此外,經過六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實驗已經有了較多的基礎,已意識到對比實驗需要控制變量。本課中比較光能大小的實驗,把重點放到對學生控制變量能力的培養上,,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習慣的養成。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能量有多種表現形式,理解熱、電、光、核、化學能等能量的作用。
2.知道能量的大小會導致不同的工作效果。
3.懂得能量對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實驗探究能量大小與工作效果的關系。
2.依據現象,得出合理的結論。
3.注重實驗習慣、實驗思維方式的培養,引導學生控制變量,仔細觀察、及時記錄、分析現象、得出并交流結論。
科學態度:
1.能基于證據和推理發表自己的見解,樂于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想法,實事求是,樂于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
2.在科學探究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初步了解所學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初步了解在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中,需要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知道生活中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理解多種能量形式的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能量大小與工作效果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學生材料:冰塊、紙片、手電筒、激光筆、玻璃瓶、水。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回顧已知,聚焦主題
1.提問: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能量。知道了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還了解到動能和勢能都是機械能,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你知道在生活中還有哪些能量?
2.談話并揭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各種各樣的能量。(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直接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主題“各種各樣的能量”。]
二、觀察體驗,認識熱能
(一)觀察冰塊的融化過程,體驗熱能作用
1.提問:①老師這里有一些冰塊,如果把它握在手里,它會怎么樣?
②冰塊在融化的時候會有哪些變化?你的手又會有哪些感覺呢?
2.學生觀察并體驗冰塊的融化過程。
3.匯報。
4.提問:為什么放在手里的冰塊會融化,同時我們的手會覺得越來越冷呢?你們能從能量的角度來解釋嗎?
5.小結:我們的手具有熱能。當手握住冰塊時,手上的熱能就傳遞給了冰塊。冰塊由于吸收了熱能,所以開始融化。而我們的手,因為熱能變少了,所以手會變冷。冰塊融化和手變冷這兩種現象是因為熱能在其中起著作用,熱能在手和冰塊間進行了傳遞。
6.提問:①冰塊融化的現象在自然界也經常能見到。例如,到了春天,冰雪會消融。這一現象說明冰雪吸收到了哪種能量?
②這個熱能從哪里來?
[設計意圖: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把現象與熱能進行關聯,能從能量的角度來思考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進而感悟熱能的作用。]
(二)觀察圖片,回憶熱傳遞方式,進一步加深對熱能的理解
1.談話:熱能能傳遞。在這張圖中,你能找到哪幾種熱傳遞的方式?
2.觀察圖片,學生討論
3.匯報
4.小結:熱能能通過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的方式,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
5.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熱能?
6.小結:熱能就在我們周圍,時刻在為我們服務和工作。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熱傳遞的不同方式,進一步了解熱能的作用。隨后通過問題“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熱能?”讓學生意識到熱能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三、認識電能和化學能
(一)認識電能
1.談話:除了熱能外,還有一種能量,它的使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讓生產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我們無法想象沒有它的世界。你知道它是哪種能量?
2.提問:電能可以用來干什么?
3.小結:電能是現代化生活所必須的一種能量,被我們大量地使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便捷。它還能轉變成熱能、光能、聲能、機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4.提問:你知道電能是從哪里來的?
5.談話:人們通過各種方式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生產出來的電能,一部分被我們立即消耗了,還有一部分會被儲藏到電池中,在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
[設計意圖:電能是學生最為熟悉的一種能量,通過交流,讓學生認識到電能的作用,并意識到電能和其他能可以相互轉化,可以被儲存。]
(二)認識化學能
1.談話:了解了電能,接下來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大家比較陌生,但關系到人類生存的一種能量——化學能。
2.提問:有同學聽說過化學能嗎?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3.談話:讓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化學能。(播放視頻了解化學能)
4.提問:現在你能說說什么是化學能了嗎?它有什么作用?
5.揭示概念:化學能是儲存在物質當中的能量,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會釋放出來。
6.小組討論:下面這些圖中,化學能是在什么情況下釋放的?
7.交流匯報
8.小結:化學能是一種隱蔽的能量,它會儲存在綠色植物、食物、電池、煤、石油等物質中。化學能它可以變成熱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設計意圖:化學能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通過問題來激發、展示學生對化學能的前概念,然后利用視頻,讓學生對化學能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接著通過對事例的分析,加深學生對化學能的認知。]
四、認識光能并比較光能的大小
(一)認識光能
1.提問:有誰知道,綠色植物所儲存的化學能是從哪里來的?植物是把哪一種能量轉化為化學能的?
2.談話并思考:對,陽光,光能。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儲存下來。請你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光能,人類會怎樣?
3.學生交流
4.小結:陽光中的光能給我們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照明。離開了光能,人類無法生存。
5.談話: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光,但我們看到的就是全部的光了嗎?光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通過視頻來認識一下光。
6.播放視頻。
7.提問:現在你對光又有了怎樣的認識?
8.小結:光其實是一系列的電磁波。一部分電磁波能被人眼看見,這部分光稱為可見光。還有一部分電磁波人眼看不見,是不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等都是不可見光。光所具有的能量屬于電磁能。
[設計意圖:光能學生是熟悉的。但他們的認識并不全面。通過視頻,讓學生對光能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二)比較光能的大小
1.提問:老師今天帶來了兩種可見光(出示手電筒和激光筆,并打開)。手電筒的燈光和激光筆的激光。光具有能量,也就是光能。那手電筒的燈光和激光所具有的光能一樣大嗎?請你說說你的想法和理由。
2.學生交流
3.介紹比較光能大小實驗的方法
4.提問:為了公平,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5.再次梳理實驗步驟和注意點
6.學生實驗
7.匯報交流
8.提問:為什么現象不一樣?說明什么?
9.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激光所攜帶的能量集中在一條極細的光束中,在單位面積內產生的光斑更亮。所以激光具有的能量比手電筒的燈光更大。也就是說,不同的光所具有的能量大小其實是不一樣的。正因為物質所具有的能量有大小,所以它們產生的現象或作用也就有了差異。例如充滿電的玩具車跑的更快,而電量不足的玩具車跑得慢甚至會無法啟動。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發現不同的光具有的能量大小不同。進而發現能量的大小關系到物體的工作狀態和效果。]
五、認識核能
1.談話:接下來我們要認識的這種能量,是最近幾十年我們才開始開發利用的。它潛力無限,但又讓人聞之色變。你知道是哪種能量嗎?
2.提問:關于核能你知道什么?
3.閱讀并思考:老師還準備了核能的資料卡片,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然后思考幾個問題:①核能是如何產生的?②核能的產生需要消耗什么?③為什么說核能是一把雙刃劍?
4.學生交流
5.小結:核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消耗很小的質量就能獲得巨大的核能。核能是一種清潔能源,在軍事、能源、工業、航天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但是在使用時要注意核安全。
[設計意圖:核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通過交流和閱讀資料,讓學生對核能有較全面的認識,意識到核能的兩面性,正確看待核能。]
六、總結延伸
1.提問:今天我們研究了各式各樣的能量,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這些能量,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會怎樣?
2.小結:沒有了能量,人類和所有的生物都將毀滅,地球將變成荒毛之地。可見能量之重要。
3.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熱能、電能、光能、化學能和核能。生活中還有什么能量呢?它們又有什么作用呢?不同的能量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課后繼續去研究。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讓學生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對于地球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去認識更多的能量,更全面去了解能量的作用,并思考他們之間的關系,為后面學習能量的轉換做好鋪墊。]
【板書設計】
2.各式各樣的能量
熱能、電能、光能、化學能、核能……
(儲存)
能量有大小,效果有不同
3.能量的轉換
【教材分析】
《能量的轉換》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年級上冊第1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三課時。《能量的轉換》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他們今后學習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本課通過觀察、實驗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礎。本課教學內容由三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通過動手做動能與勢能、熱能、電能、化學能的轉換實驗,認識到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活動二,用火柴點燃酒精燈,體驗能量可以連續轉換。活動三,針對一個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能量可以多次連續轉換,能量的轉換在生活中很常見。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在學了《什么是能量》《各種各樣的能量》之后的一節有關能量轉化的課,學生已經知道了能量無處不在,能量存在形式有很多種,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了解能量之間的轉換。對于學生來說,在生產生活中能的形式與轉化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積累,且已基本具備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組討論與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但要完全理解能量轉換的實際意義與應用上會出現一定的困難。能量的轉化是一個很抽象的知識,所以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結合相關的視頻輔助學生理解,將抽象的內容進行分解,變成具體的知識,讓學生容易理解和吸收。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良好的科學素養,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優勢,在教學中盡量做到生活化和實踐性,在探索中給予適時的指導,培養學生以事實為依據,將分散的知識點,通過一定的有序的整理與歸納,提升到一個理性認識水平。
【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活動,認識到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能量可以多次轉換。
2.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能量形式發生的變化。
3.懂得看似平常的現象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
【教學重點】
體驗到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教學難點】
能針對具體的生活情境,說明能量形式發生的變化,甚至可以多次轉換。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教學課件、活動手冊等。
分組材料:牛頓擺、扣子、細繩;瓶子、硬幣、水杯、水;直徑1厘米的有機玻璃管、漆包線、發光二極管、條形磁鐵;小蘇打、白醋、瓶塞、錐形瓶;火柴、酒精燈、廢火柴收集器、濕抹布。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初步感知能量的轉換
1.在上節課里我們講到各種各樣的能量都有著不同的作用,請同學們看圖(烤箱烤面包),你知道烤箱工作時需要什么能量嗎?電進入到它們的身體里后,變成了什么?
烤箱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就能把面包烤熟。
2.現在我請大家做個游戲,我們一起來制造點熱量,大家和我一起搓搓手,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同學們邊做游戲邊思考。
學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覺。
師:在搓手的時候,同學們會感覺到手里慢慢有點熱,這是由于動能轉換成了熱能了。
3.其實,能量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能量的轉換)。(板書課題:能量的轉換)
[設計意圖: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么回事,再通過搓手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并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二、實驗探究,體驗能量的轉換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多種多種能量,那到底一個形式能量是怎樣轉換成另一個形式能量? 下面我們就經過幾個小試驗來了解一下能量是怎樣進行轉換。  
(一)體驗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換
1.出示牛頓擺,介紹:牛頓擺是一個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桌面演示裝置,五個質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繩固定,彼此緊密排列。
2.你知道牛頓擺怎么玩嗎?猜一猜會出現怎樣的情況?。是不是像我們同學猜的這樣呢,我們再來試一試。
3.學生活動:玩一玩牛頓擺,觀察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其中有沒有能量的轉換?
4.交流:你在玩的過程中觀察到什么現象?
拿起A球時,A球具有怎樣的能量?
釋放A球,其中的能量怎樣轉換?
A球撞B球、B球依次撞擊CDE球,傳遞的是怎樣的能量?
E球被撞起,其中的能量又怎樣轉換?
接著,E球又將A球撞起,能量有怎樣轉換?
5.演示并介紹:當將球A拉到一定高度時,球A就有一定勢能。松開球A,勢能逐漸轉換成動能,直到碰撞球B,將動能傳遞給球B,B又傳遞給C……直到E。球E被撞到一定高度,將動能又轉換成勢能,球E向相反的方向擺回,又將球A撞到一定高度,如此循環。
6.玩飛旋扣子
具體方法是:
①準備一個大扣子或是穿了孔的圓形厚紙板。
②在扣子或紙板中間穿入1米左右的線繩,兩端打好結。
③把扣子或圓紙板放在線的中間,甩動繩子15-20圈。
④拉緊繩子,讓扣子或圓紙板向相反方向旋轉。
⑤不停地拉、松,使扣子或圓紙板有節奏地旋轉。
7.說一說你在玩的過程中有什么發現?
教師引導提問:
(1)往扣子上穿線時,一般應該穿扣子的 個孔。
(2)把扣子放在線的中間,向前甩動扣子,這是繩子有了 能。
(3)這時,人 拉,放)繩子,扣子開始向 (內,外)轉,轉動的速度由 變 。轉動的過程中,繩子的勢能逐漸變 ,扣子的動能逐漸變 。發生了 能和 能的轉換,
(4)人再 (拉,放)繩子,扣子轉動的速度是由 變 ,這時,扣子動能逐漸變 ,繩子的勢能逐漸變 。發生了 能和 能的轉換。
通過上面的實驗可以得出結論:扣子轉的快,扣子動能 (大,小),扣子轉的慢,扣子的動能 (大,小),繩子繞的緊,繩子的勢能 (大,小),繩子繞的松,繩子的勢能 (大,小),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8.小結:通過這兩個實驗你知道了什么?
通過兩個實驗,我們體驗到了動能與勢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原來小玩具里也包含著科學道理呢! 你能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也是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換的?
溜溜球 跳水板 蹦床
[設計意圖:動手玩牛頓擺和飛旋扣子,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認知特性,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后探究討論這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理解動能與勢能之間能量轉換關系。 這組動手操作內容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充分感受平常的事物里蘊藏著的科學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機械能守恒定律。]
(二)體驗動能與熱能的相互轉換
1.同學們還記得開始時叫大家做的搓手游戲嗎?搓一搓手,你能感覺到(熱),說明有什么能量?(熱能)
追問:熱能是哪里來的呢?搓手又是什么能?
師:搓一搓手,動能轉換成了熱能,手心溫度升高。
大家猜一猜,熱能可以轉換成動能嗎?
2.下面看老師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硬幣跳舞
拿起一個瓶子,瓶口蓋一枚硬幣,雙手捂緊,過一會兒硬幣跳動起來。
問:你知道硬幣為什么會跳動嗎?
3.你也想做一做這個實驗嗎?先看要求:
(1)將瓶口和硬幣放入水中浸濕。
(2)把硬幣放在瓶口上,用雙手緊捂住瓶子,觀察硬幣的變化情況。
問: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么?為什么?
4.學生實驗。
你做成功了嗎?
不成功的說一說是什么原因,要怎么改進?
成功的說一說是什么原理?
5.追問:在這個實驗中,有什么能量的轉換?
手掌的熱能讓瓶子里的氣體受熱膨脹,使得氣體有了動能,氣體的動能推動硬幣,硬幣會在瓶口微微跳動。
6.看來,動能與熱能也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設計意圖: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引導學生用科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熱能和動能的相互轉換的實驗,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并一點一點地學會分析其中的能量轉換過程。]
(三)體驗動能與電能的相互轉換
1.動能除了能與熱能相互轉換,還能與電能相互轉換。比如風力發電就是將動能轉換成電能。電動機就是將電能轉換成動能。
2.今天我們就來做個簡易發電機,將動能轉換成電能,你想試一試嗎?
出示活動要求:
在直徑為1里面的有機玻璃管上纏繞漆包線,并在線圈兩端連接發光二極管。
在玻璃管里放入條形磁鐵,用橡皮塞塞緊兩端管口。
揮動玻璃管,讓條形磁鐵在管道內來回移動,觀察發光二極管有什么變化。
3.學生動手操作。
匯報交流:你的裝置成功發電了嗎?如果沒成功,找找是什么原因,思考一下要怎樣改進。
4.小結:條形磁鐵在管道內來回移動穿過線圈,其實就是不斷切割磁感線,產生了感應電流,因此二極管會發光。制作這個裝置時,線圈繞的匝數越多,產生的感應電流會越多。在這個實驗中,動能轉換為電能。同學們平時玩的電動玩具,小風扇等里面都有電動機,它們是把電能轉換為動能。動能與電能可以相互轉換。
[設計意圖:動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原理,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師可以通過結合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能量轉換。不需要像前面那樣,作詳細的分析。]
(四)體驗化學能轉換為動能
1.關于能量轉換,老師這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這里有一些小蘇打和白醋,如果把它們混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2.在瓶子中放少量小蘇打,導入白醋后蓋上瓶塞,觀察變化情況。
3.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小蘇打遇到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二氧化碳,產生大量氣泡,這是化學能的體現。大量氣泡不斷積聚,會把松松的瓶蓋子頂開。這是動能的體現。這個實驗展示的就是化學能轉換為動能。
小結:我們通過實驗活動、生活經驗、觀看視頻,找到了許許多多能量轉換的例子。確實,能量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這是能量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設計意圖:化學能轉換為動能的實驗,可以結合前面學過的物質變化中的知識,理解小蘇打和白醋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物質,氣泡內部就是二氧化碳,其中就儲存著化學能。二氧化碳不斷生成,把瓶蓋頂開,這是動能形式的體現。]
三、體驗描述能量形式的轉換
(一)體驗能量的多次轉換
1.同學們還記得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嗎?
(1)先觀察,確定酒精燈內酒精量不超過瓶體的三分之二,打開瓶帽,將瓶帽豎放在燈旁。
(2)用點著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點燃酒精燈燈芯。
(3)用完酒精燈后,用燈帽自右上方斜向蓋滅火焰。
2.點燃酒精燈,描述能量是如何進行轉換的
學生活動,匯報。
劃著火柴,火柴燃燒,發出了 (光)和 (熱) ?火柴中的 (化學)能轉換成了 (光)能和 (熱)能?點燃就酒精燈,酒精燈的 (化學)能轉換成了 (光)能和 (熱)能?
3.師生共同小結:劃著一根火柴,火柴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點燃酒精燈,酒精燈的化學能轉換成光能和熱能。
[設計意圖:對能量與能量轉換的理解是后續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通過不斷地訓練,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和理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描述能量的轉換
1.出示圖片,這張圖片顯示的是能量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其他形式的實例,我們來試著描述能量的如何相互轉換的。你們看,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就像這樣說,我們一起把這個過程描述出來。
2.學生交流。
師:“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并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和聲能。”
3.小結:看來能量的轉換在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有的我們能觀察到,有的我們雖然觀察不到,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能量的轉換。
[設計意圖: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通過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地探究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
四、運用與拓展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
2.根據能量轉換的知識,用卡通畫的形式將你設計的能量轉換的過程記錄下來,其中應包括兩種能量的轉換。
【板書設計】
3.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 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4.電磁鐵
【教材分析】
《電磁鐵》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1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4課。在前一課《能量的轉換》中,學生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認識到能量是可以進行相互轉化的。本課以具體電磁鐵為例,深入學習了電能是如何轉換成磁能的。并通過實驗探究在電能轉換為磁能的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是一節典型的實驗課。
本課教學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學會制作電磁鐵,比較電磁鐵與磁鐵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了解電磁鐵的特點:通電后有磁性,斷電后磁性消失; 電磁鐵磁力有大小,磁極方向可以改變。第二部分,做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系的實驗,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程序和要求,知道如何來改變磁力的大小。第三部分,通過閱讀資料,認識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學習了電和磁,認識了電和磁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時在前一課《能量的轉化》一課中也了解到不同的能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些都是學習本課知識的基礎。電磁鐵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但六年級學生對此的了解確很不夠,他們不知道什么是電磁鐵,因此課的起始就直接安排了制作電磁鐵的活動,認識到利用電流產生磁性的裝置就叫作電磁鐵。同時,通過前五年的學習,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注意以舊知引新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電磁鐵的基本性質。
2.知道電磁鐵與永久磁鐵的異同。
3.知道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電池數量、線圈匝數有關。
科學探究:
1.能夠制作一個電磁鐵。
2.能夠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比較磁鐵與電磁鐵的異同。
3.能夠對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進行科學探究。
4.通過觀察、分析,能舉例說明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態度:
1.體驗交流與合作的樂趣。
2.形成大膽想象,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電磁鐵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教學課件、學生活動手冊、視頻資料。
學生材料:鐵釘、漆包線、電池、電池盒、若干連接導線;回形針或大頭針、條形磁鐵、小磁針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認識并制作電磁鐵
1.出示一塊磁鐵、一盒回形針,演示磁鐵吸起回形針。
出示鐵釘,它能吸起回形針嗎?(不能)
出示漆包線(兩頭已經用沙皮紙磨掉外面的油漆),如果把漆包線纏繞在鐵釘上,能吸起回形針嗎?再給它通上電呢?斷電呢?演示。
在這個過程中,能量是怎么轉化的呢?(電能轉換為了磁能)
小結:是的,電能可以轉換為磁能,利用電流產生磁性的裝置叫作電磁鐵。
2.大家想不想做一個這樣的電磁鐵?
出示制作方法,學生制作,并試著用這電磁鐵去吸引回形針,并記錄你制作的這個電磁鐵能夠吸引出多少回形針。
把導線按照同一個方向纏繞在鐵釘上。預留10厘米左右導線,確保可以連通電源。
(2)將導線的兩端連接到電池上。
(3)接通電路,把鐵釘移到回形針上方。
(4)記錄電磁鐵能吸多少回形針。
注意:通電時間不能太長!
實驗人員 吸引回形針數量
3.學生匯報:制作的電磁鐵能夠吸引多少回形針。
[設計意圖:由學生已有知識磁鐵引入,通過制作電磁鐵,知道電磁也是一種能量,并了解電能轉換成磁能的過程,同時在此活動中滲透了磁鐵與電磁鐵的相同與不同,為下面比較它們的異同埋下伏筆。]
二、比較電磁鐵與磁鐵的異同點
1.我們制作的電磁鐵都能或多或少的吸引回形針,那它和普通的磁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呢?還記得磁鐵有哪些特征嗎?(有磁性;能隔物吸鐵;有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能指南北)
2.那電磁鐵是否也具備這些特征呢?我們該怎么來進行研究呢?
3.全班交流并確認方法,學生仿照磁鐵的研究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4.出示實驗記錄單和要求:
(1)先獨立研究,尋找磁鐵與電磁鐵的異同;
(2)選擇一種記錄方式進行記錄;
(3)完成記錄后,小聲的在組內進行交流。
5.通過實驗觀察比較,你們發現了它們之間的異同了嗎?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學生全班交流,完善自己的實驗報告。
相同點:都有磁性;能隔物吸鐵;有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能指南北。
不同點:電磁鐵的磁性、磁力大小、磁極的方向可以改變,而磁鐵不可以。
(注意:在以上特征中,電磁鐵指示南北的特征由于電磁鐵裝置本身有一定重量,需采用懸掛法才能有所發現,可以在班內進行演示實驗。)
[設計意圖:第一個活動制作電磁鐵,學生看到鐵釘繞上線圈后,通上電也具備了磁鐵吸鐵的特征,那么這一被命名為電磁鐵的裝置是否也具備磁鐵的其他性質呢?它跟普通的磁鐵存在哪些差異呢?這樣的研究使學生能夠更深入的認識電磁鐵。同時,借助已有的磁鐵的概念,使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結,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電磁鐵。]
三、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
1.在剛才的活動中,同學們發現,不同的電磁鐵吸引的回形針的數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電磁鐵的磁力是有大有小的,磁力是可以改變的,請學生仔細觀察各小組制作的電磁鐵的差異,想想看,到底是什么因素會影響到電磁鐵的磁力的大小呢?
2.學生提出假設:可能與電磁鐵電流大小、線圈匝數、鐵釘大小等有關。
3.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你們認為與什么因素有關?該怎么實驗?需要注意什么?(每個小組挑選一個進行設計研究。)
4.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并在班級內討論、交流,并對自己的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6.學生匯報實驗現象與結果,得出結論。
7.教師總結: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了解到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這些因數有關(指著黑板)鐵釘越大,磁力越大;導線繞的圈數越多,磁力越大;電量越大,磁力越大;導線越粗,磁力也越大。
[設計意圖:六年級學生對對比實驗的要求及具體步驟已經有了認識,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只需激發出學生探究的欲望,并對探究過程給予必要的指導。應該讓學生自主的去進行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四、運用與拓展
1.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能找到電磁鐵嗎?其實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電磁鐵的存在。(PPT出示電鈴、電風扇、電磁起重機、磁懸浮列車,根據課件作簡單介紹。)
2.請你設想一下,你還能把電磁鐵應用到哪些地方?
[設計意圖:將所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自己設想的運用場景,發展學生運用所學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神奇的能量》
第一課《什么是能量》
1.能量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聲、光、電、熱、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現形式。
3.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或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4.動能和勢能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
第二課《各種各樣的能量》
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電燈、電視等消耗的電能,太陽能熱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車使用的(化學能)等。
⒉.家用的各種電器都會在說明書或名牌上標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時單位時間內耗電量的大小。
3.汽車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約只有約20%轉化成了驅動車輛的機械能,其余主要轉化成聲能和熱能耗散到環境中去了。
第三課《能量的轉換》
1.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
2.打開電視機,電能就轉換成光能和聲能;搓一搓手,動能就轉換成了聲能和熱能。
3.列舉早晨起床后到出門上學的這段時間里,你經歷的能量轉換過程。
(1)點亮臺燈︰臺燈把電能一光能;
(2)用熱水洗臉︰熱水器把天然氣中的化學能或電能——熱能;
(3)吃飯后去上學∶你把食物中的化學能——動能。
第四課《電磁鐵》
1.在通電狀態下具有磁性的裝置叫電磁鐵,它由電池、導線、鐵芯三部分組成。
2.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池的數量、線圈的匝數有關。
3.電磁鐵和永久磁鐵的相同點是︰都有磁性、都有磁極。
4.電磁鐵的應用有∶電鈴、電動機、電扇、電磁起重機、電話、磁懸浮列車等5.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的關系時,需保持不變的條件有電池數量、鐵芯長短、鐵芯粗細、導線粗細、導線長短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子县| 略阳县| 肥西县| 湟中县| 辽源市| 万盛区| 扬州市| 弥渡县| 柘城县| 温泉县| 朝阳县| 清新县| 宝兴县| 呼伦贝尔市| 望谟县| 怀柔区| 洮南市| 新建县| 宝清县| 潼南县| 利川市| 金平| 汕头市| 任丘市| 南江县| 靖州| 宁津县| 甘谷县| 沙河市| 五大连池市| 左云县| 沿河| 丰原市| 南投县| 合水县| 武定县| 含山县| 宜兰县| 新和县| 黄龙县|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