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人的呼吸》 教案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2、 能力目標 通過感知、觀察、實驗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學生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提高科學素養,在學習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三、教學難點:人體呼吸作用的原理。 四、教學準備:教學課件、肺的模型、呼吸運動模型等。 五、教學過程 引入 新授 (一)、提出問題 1、情景體驗: 計算:學生自測1min內的呼吸次數,計算每天氣體進出身體的次數。 2、提出問題: 氧氣是如何到達人體內部的?在身體里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二)、解決問題 1、人體的呼吸系統 (1)觀察:人體呼吸系統模式圖、肺的模型、人體胸腔示意圖 。 (2)閱讀信息庫中關于呼吸道的文字。 (3)討論交流: ①人體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說明理由。 ②氣體進出肺的通道由哪些器官組成?你認為進入肺內的氣體變得清潔、溫暖、濕潤的原因是什么? 2、人體的呼吸運動 (1)情景體驗: ①感受呼吸運動中胸廓的變化以及進出身體的氣體的變化。 學生一只手放在胸部下側,輕觸自己胸側的肋骨處,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緩慢吸氣和呼氣,感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鼻孔前面的氣體有何變化,胸廓發生了什么變化。 ②學生進行測量胸圍差的活動 (2)討論交流: ①胸廓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②在吸氣和呼氣時,你感到胸廓的起伏了嗎?是什么力量使得胸廓運動的? (3) 作出假設: 教師做屈肘、伸肘動作,引導學生作出假設:胸廓容積變化的原因是有關肌肉的收縮和舒張。 (4) 探究“呼吸運動時胸廓容積變化的原因”: 學生觀察課本“人體呼吸運動示意圖”,觀察呼吸運動的媒體動畫,演示呼吸運動模型。 (5) 討論交流: ① 呼吸運動時主要由哪些肌肉的收縮、舒張引起了胸廓容積的變化? ② 在呼吸肌收縮和舒張時,肋骨和膈的位置發生了什么變化?胸廓容積發生了什么變化? ③隨著胸廓容積的變化,肺的容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肺容積的變化導致了氣體的吸入和呼出嗎? (6) 繼續探究“肺容積的變化與吸氣和呼氣的關系”: 學生做模擬實驗,用模型模擬膈的運動。然后思考、討論: ①橡皮膜、兩個氣球、玻璃鐘罩分別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時,氣體是進入氣球還是排出?橡皮膜回縮時,氣體是進入氣球還是排出? ③是肺容積的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肺容積擴大? (提示:與物理知識相聯系:在一個封閉的容器里,氣壓的變化與容器容積的變化成反比。) (7) 得出結論: 肺容積的變化導致了吸氣和呼氣。 肺容積擴大――――外界氣體入肺 肺容積縮小――――肺內氣體排出 目標檢測: 1、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 拓展應用: 1、 你知道通過什么方法來增強人體的呼吸功能嗎? 2、 某人不小心溺水導致呼吸中斷,你會采取什么急救措施呢? 課堂小結: 1、 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作用。 2、 人體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板書 一、人體的呼吸系統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 肺: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器官,氣體交換的場所。 二、人體的呼吸運動 1、胸廓的組成:肋骨、胸骨、肋間肌、膈肌。 2、呼吸運動的原理教學后感 本節課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主要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用豐富的表現形式保證了學生的視聽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使直觀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達到了和諧的統一,提高了教學質量。 本節課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方面、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強,學生衛生習慣的養成,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發展,關愛別人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 本節課的不足是引導學生質疑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方面做得還不太夠。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