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冀少版八年生物上冊 3.3.2光合作用的原料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3.3.2光合作用的原料 單元 三 學科 生物 年級 八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在明確光合作用產物的基礎上,分析產物所含元素,并針對自然界中所含元素,通過實驗和資料分析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這節課的實驗和資料的安排及利用,都是以一定的化學知識為基礎的,而且本課內容是認識光合作用實質的關鍵,因此,這節課是本章內容的難點和學習有關光合作用知識的瓶頸。學生通過對本節課所安排活動的探索分析,不僅明確了光合作用的反應原料,而且進一步認識到光合作用的意義,即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學習 目標 探究實踐: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培養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 科學思維:分析、處理光合作用的原料有關資料,得出相關的知識或結論,逐步發展科學思維能力。初步明確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思維方式 態度責任: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探究精神,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 生命觀念:說明綠色植物有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樹立“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生命觀念。重點 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難點 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為人類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所需要的食物、能源等必需品,使地球上的人和動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綠色植物是以什么為原料,制造出有機物的呢?講授新課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個有關光合作用的經典實驗。 視頻:光合作用的發現 (1)實驗過程 ①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蠟燭不久就熄滅了。 ②把一只小白鼠放到密閉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 ③把一盆植物和一支點燃的蠟燭一同放到一個 密閉的玻璃罩里,結果蠟燭沒有熄滅。 ④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里,結果小白鼠能夠正常地活著。 注意 這些實驗都是在有光照的條件下進行的,否則實驗不能成功。 (2)結論 普利斯特利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 其他科學家的實驗 繼普利斯特利以后,又有許多科學家做了許多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一些科學實驗證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都會排出二氧化碳,消耗氧氣,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釋放氧氣,消耗二氧化碳。除水以外,二氧化碳也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1.證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 (1)提出問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 (2)作出假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視頻: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制訂和實施計劃: ①取甲、乙兩套裝置,在小燒杯中各放上一株同樣的植物,甲裝置的水槽中盛有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乙裝置的水槽中盛有清水 ②把它們同時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然后一起移到光下。 ③幾小時后,各取甲、乙裝置中的一個葉片,分別編號為A、B,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熱,脫去葉綠素,然后用清水沖洗。 ④在A、B葉片上各滴上兩滴碘液。稍等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注意觀察有什么現象產生。 ⑤預期結果:A葉片不變藍,B葉片變藍。 ⑥分析實驗現象:因為淀粉遇碘變藍,則甲裝置的葉片中沒有產生淀粉,而乙裝置的葉片中產生了淀粉。甲、乙兩裝置的唯一區別是甲裝置的水槽中是氫氧化鈉溶液,乙裝置的水槽中是清水,氫氧化鈉溶液將甲裝置內的二氧化碳全吸收了。這一實驗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注意 本實驗的變量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氫氧化鈉溶液。 提示 ①氫氧化鈉溶液能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所以A裝置空氣中無二氧化碳,而B裝置空氣中含二氧化碳,變量是二氧化碳。 ②兩套裝置都要用凡士林密封,防止外界空氣(二氧化碳)進入。 2.同位素標記證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實驗過程如下所示: 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用氧的同位素分別標記水和二氧化碳,使它們分別成為含有標記氧的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兩組光合作用實驗 第一組 向綠色植物提供普通二氧化碳,澆灌被標記過的水 第一組釋放的氧全部是被標記過的 第二組 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被標記過的二氧化碳,澆灌普通水 第二組釋放的氧全部是未被標記的 (2)實驗結果: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來自水,同時也證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光合作用的原料 在沒有二氧化碳的情況下,植物不能制造出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來自水,這說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因此,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把吸收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并釋放氧氣。 提高光合效率措施 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 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一般是0.03%。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0.1%時,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就會顯著增強,產量 有較大的提高在溫室中,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施有機肥料(農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放出二氧化碳;噴施儲存在鋼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化學方法產生二氧化碳等。 你知道從幾個方面可以控制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強度嗎 [控制光照強度和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等可以對光合作用的強度進行控制]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源于哪些途徑 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徑是什么 如何做才能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穩定 [1.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燃燒、動植物呼吸、汽車尾氣產生的 ; 2.二氧化碳主要是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被吸收的 ; 3.大量種植綠色植物 , 提高光合作用的強度 , 以吸收 更多的二氧化碳 , 才能保持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穩定。] 二、光合作用有利于維持碳—氧平衡 1.碳一氧平衡 生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有機物的分解以及燃料的燃燒,都要消耗氧氣,排放二氧化碳。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一氧平衡。 2.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現狀及危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國家的工業越來越發達,工廠、汽車、飛機、輪船等迅速增多,人類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已經出現超過生物圈自動調節能力的趨勢。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對氣候的影響日益加劇,導致溫室效應愈演愈烈。例如,冰川加速融化,干旱、洪澇災害頻發,全球許多地方都出現異常氣候,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生物圈的繁榮和穩定。 3.維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措施 要維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一方面應當保護現有森林,并大力植樹造林,充分發揮綠色植物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氣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開展國際合作,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了有一個清新的空氣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做一名保護環境的帶頭人 了解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分析問題 按探究實驗方式證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設計計劃 參與完成實驗 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閱讀資料,找出結果 總結光合作用原料 知道提高光合效率措施及原理 完成思考問題 了解碳一氧平衡 知道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現狀及危害 了解 拓展介紹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引導分析 指導實驗設計 指導完成 引導分析 介紹實驗過程 引導總結 分析講解提高光合效率措施及原理 引導完成思考 介紹碳一氧平衡 介紹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現狀及危害 介紹維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措施課堂練習 1.綠色植物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原理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 B ) A.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 B.消耗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C.消耗氧氣,制造有機物 D.分解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 2.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給綠色植物供應18O標記的水,過一段時間后,18O最先存在于( D ) A.植物體內的葡萄糖中 B.植物體內的淀粉中 C.植物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淀粉中 D.植物體周圍的空氣中 3.干旱能造成農作物減產,從光合作用的角度看,這表明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 B ) A.適宜的溫度 B.水 C.陽光 D.二氧化碳 4.某同學認為小樹苗長成大樹后,質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樹苗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無機鹽和大量的水,其實他主要還忽略了( C ) A.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氮氣 B.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氧氣 C.樹苗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D.樹苗從土壤中吸收的有機物 5.某學校科學興趣小組成員用打孔器從葉片中獲得許多葉圓片,抽取其中的空氣后將等量的葉圓片和水倒入3個燒杯中,按下表所示的條件進行實驗: 燒杯號光照強度/x溫度/℃二氧化碳濃度/%16000150.226000250.236000250.01注: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葉圓片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在細胞間隙積累,能使葉圓片上浮,葉圓片平均上浮所需要的時間可作為比較光合作用強弱的依據。 該實驗研究的是何種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A ) A.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 B.溫度 C.二氧化碳濃度 D.光照強度 習題訓練 知識應用與鞏固課堂小結 1.二氧化碳和水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在水肥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使光合作用效率顯著增強,提高作物產量。 3.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維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