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高考生物晨背晚默(含校對答案)選擇性必修2第3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1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1.在一定空間內,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作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的總和,構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P48)2.要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首先要分析生態系統有哪些 ,以及 之間的關系。(P49)3.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 、 、 和 ,其中生產者為 ,消費者和分解者為 。(P50)4.生產者可以說是生態系統的 。消費者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 。此外,消費者對于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 。因此,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P50)5.植物一定是生產者嗎? ;動物一定是消費者嗎? ;細菌、真菌一定是分解者嗎? 。6.綠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能通過 由一個營養級向下一個營養級傳遞。(P51)7.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 ,生態系統的 和 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P52)8.生態系統具有 、 和 三大基本功能。第2節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 、 、 和 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P54)2.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 。(P55)3.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的關系: 。4.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去向(兩個去向)= + 。除最高營養級外,其余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個去向)= 。除最高營養級外,其余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個去向)= 。5.能量流動的特點① 原因: ②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未利用”是指未被 ,也未被 和 利用的能量。(P56圖示)7.能量在相鄰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 ×100% , 大約為 。8.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封閉系統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序性將增加。生命系統是開放系統,可以通過獲取 來維持系統的有序性。(P95“學科交叉”)9.如果將單位時間內各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轉換為相應面積(或體積)的圖形,并將圖形按照營養級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個金字塔圖形,叫作 金字塔。如果用同樣的方法表示各個營養級生物量(每個營養級所容納的有機物的總干重)之間的關系,就形成 金字塔。如果表示各個營養級的生物個體的數目比值關系,就形成數量金字塔。它們統稱為 金字塔。(P57)10.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意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桑基魚塘、沼氣池。②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 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 的部分。例:合理放牧、鋤草、捉蟲。(P58)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組成生物體的 ,都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里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 。(P63)2.物質在生態系統中 的特點,對于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有多方面的啟示。(P63)3.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間是以 形式循環的。無機環境中的碳元素進入生物群落依賴 、 。生物群落中的碳進入無機環境主要依賴 (分解者通常稱之為 。),還可以 。4.減緩溫室效應我們應主要做哪些工作① ;② 5.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 。一旦含有鉛的生物被更高營養級的動物食用,鉛就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P64)6.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物質作為能量的 ,使能量沿著 流動;能量作為 ,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才能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7.盡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緊密交織在一起,但是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物質循環過程中,非生物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 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 的,而且流動是單方向不循環的。8.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以帶有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采用對照實驗的辦法,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的土壤不做處理(自然狀態);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處理,以盡可能排除 的作用,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例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1 h滅菌)。(P65“探究·實踐”)第4節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1.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來源可以是 ,也可以是 。(P69)2.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 ,諸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這就是化學信息。(P69)3.動物的特殊行為,主要指各種動作,這些動作也能夠向同種或異種生物傳遞某種信息,即動物的行為特征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P69)4.在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僅有信息產生的部位—— ;也有信息傳播的媒介—— ,空氣、水以及其他介質均可以傳播信息;還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P69)5.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既存在于 之間,也發生在 之間,還能發生在 之間。6.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的作用主要有:① ,離不開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聲定位、萵苣種子的萌發;② ,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如花引蝶,動物釋放信息素吸引異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狼靠兔的氣味捕食。7.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 ;二是 。(P71)8.利用模擬的 吸引大量的傳粉動物,就可以提高果樹的傳粉效率和結實率。(P71)9.目前控制動物危害的技術大致有 防治、 防治和機械防治等。這些方法各有優點,但是目前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的生物防治。(P72)第5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就是 。(P73)2.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結構平衡:生態系統的 相對穩定。第二, :生產—消費—分解的生態過程正常進行,保證了物質總在循環,能量不斷流動,生物個體持續發展和更新。第三, ,例如,在某生態系統中,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機物的量,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由此可見,生態平衡并不是指生態系統一成不變,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P74)3. 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P74)4.人們把生態系統 或 自身結構與功能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叫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強調的是生態系統維持生態平衡的能力。(P75)5.生態系統的 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急劇下降,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P75)6.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做 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 穩定性。(P75)7.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 越多, 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 穩定性就越高。(P75)8.生態系統在受到不同的干擾(破壞)后,其恢復速度與恢復時間是不一樣的。(P76)9.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 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 能力;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 、 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 與 的協調。(P76)10.要使人工微生態系統(生態缸)正常運轉,在設計時要考慮系統內不同營養級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應該注意,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有條件的,也可能是短暫的。(P78“探究·實踐”)11.封上生態缸蓋。將生態缸放置于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 。(P78“探究·實踐”)自我校對第1節1.生態系統 生物圈 2.組成成分 各組分 3.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自養生物 異養生物4.基石 物質循環 無機物 5.不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6.食物鏈 7.營養結構 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 8.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信息傳遞第2節1.輸入 傳遞 轉化 散失 2.太陽 3.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 4.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 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5.①單向流動 捕食關系不可逆轉、散失的熱能無法被利用 ②逐級遞減 每一營養級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 6.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后一個營養級 分解者 7.上一營養級同化量/下一營養級同化量 10%~20% 8.能量 9.能量 生物量 生態10.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能量流動 對人類最有益第3節1.C、H、O、N、P、S等元素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循環往復運動 3.CO2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通過化石燃料的燃燒 4.植樹造林 減少化石燃料燃燒5.生物富集 6.載體 食物鏈(網) 動力 7.反復 逐級遞減 8.土壤微生物第4節1.非生物環境 生物個體或群體 2.化學物質 4.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體 5.同種生物 不同生物 生物與無機環境6.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②生物種群的繁衍 ③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7.農畜產品的產量 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8.動物信息 9.化學 生物第5節1.生態平衡 2.各組分保持 功能平衡 收支平衡 3.負反饋 4.維持 恢復 5.自我調節 6.抵抗力 恢復力 7.組分 食物網 抵抗力 9.干擾 自我調節 物質 能量 結構 功能 11.陽光直接照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