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教材內容分析教材介紹了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從宏觀到微觀是怎樣遵循質量守恒的。同時在化學反應中如何探究質量守恒定律。質量守恒定律從定量角度研究化學變化提供了基本依據,使定量研究逐漸成為化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力地促進了化學的發展。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1. 知識與技能識記: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及成因。掌握: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及問題。2. 過程與方法a.通過對化學變化微觀實質的理解來認識質量守恒定律。b.通過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并指出化學反應中一些“不守恒”現象的解釋。c.合作實驗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建構學習、解決化學問題的思路。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a.通過五個測定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的定量實驗,增強學生對化學變化中質量問題的探究欲。b.使學生體會到探究活動的樂趣。c.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三、學習者特征分析這節課的內容是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反應中物質是怎樣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的。為學習化學方程式以及理解化學反應中量的變化打好基礎。對于初三學生來說,這節課在理解上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但是,在細節的把握上還是會出現問題。例如,對實際的化學實驗中出現不守恒現象的分析,以及對于化學反應中量的運算會出現總量和個量的理解誤區等等。在授課中應注重學生的學情及時進行調整。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2、化學變化的實質。教學難點:1、化學變化中質量守恒定律的成因。2、化學變化中“不守恒”現象的分析和理解。五、主要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實驗探究、類比六、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教學環境:課堂教學。資源準備:多媒體,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實驗用品:托盤天平、錐形瓶、膠塞、燒杯、小試管、鐵釘、稀鹽酸、硫酸銅溶液、碳酸鈉粉末、氫氧化鈉溶液教師實驗用品:火柴、托盤天平、塑料瓶、碳酸鈣、坩堝鉗、酒精燈、錐形瓶、紅磷、小氣球 鎂帶、石棉網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導入教學 介紹化學史,通過四位科學家做實驗的實例,引入化學變化中質量守恒。 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 引出課題新課引入新課講解 【板書】一、質量守恒定律二、概念: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三、適用范圍:化學反應四、研究對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與生成物各物質質量總和是否相等。學生分析:40g磷在40g氧氣中反應完后,測得還剩9g磷,則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質量為多少?【視頻展示】通過水的分解反應以及氫氣和氯氣反應的微觀過程解釋質量守恒定律。五、原因:在化學反應中,原子的數量、質量、種類均不變,故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六、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定律1、教師演示實驗“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紅磷燃燒前后質量不變的具體原因。 學生討論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研究對象。獨自思考后回答觀看微課視頻學生回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紅磷燃燒的前后質量相等。 讓學生從概念上理解和質量守恒定律,并學會簡單的應用。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從微觀上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明白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不變。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觀察實驗現象,自行總結實驗現象所對應的關系。鍛煉學生觀察及歸納總結的能力。實驗探究分享交流實驗探究 2、學生分組探究(附學生小組實驗方案)A組: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B組:氫氧化鈉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C組: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反應 3、實驗結果展示及討論交流4、鎂帶的燃燒5、結合學生的討論后,改進實驗進一步驗證學生的猜想。及時小結:有氣體參加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質量守恒的探究。 完成小組實驗活動學生分組總結實驗現象并得出結論。展開交流討論。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認真分析表面上不守恒的原因。學生觀察實驗后,回答問題并分析。 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可以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及記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優學生合作交流和積極思維的好習慣。進一步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培養學生的唯物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 1、解釋生活現象 2、推斷物質組成3、推斷物質化學式4、進行相關計算 學生回答并分析問題 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當堂小結 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原因、適用范圍、研究內容、探究活動、常見應用 學生思維整理,將知識條理化。 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印象。板書設計質量守恒定律(第一課時)學案一、各組探究活動方案A組—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1、在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的硫酸銅溶液,塞好橡皮塞。2、將3根已經打磨干凈的鐵釘和盛有硫酸銅溶液的錐形瓶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質量m13、將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4、待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顏色改變時,將盛有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錐形瓶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質量m2 ,比較前后反應的質量。B組—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提示: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銅和硫酸鈉)1、分別在兩支小試管中取適量的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約試管體積1/4 )。2、將小燒杯和盛有溶液的兩支試管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質量m13、將硫酸銅溶液緩慢倒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小試管中,觀察實驗現象。4、反應后將試管和小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再次稱量,記錄所稱質量m2 ,比較前后反應的質量。C組—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反應1、在小燒杯中放入兩藥匙碳酸鈉粉末,再用小試管取1/3體積稀鹽酸。2、將裝有碳酸鈉粉末的小燒杯和盛有稀鹽酸的小試管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質量m13、將稀鹽酸溶液倒入盛有碳酸鈉粉末的小燒杯中,觀察實驗現象。4、反應后將試管和小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再次稱量,記錄所稱質量m2 ,比較前后反應的質量。1、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中完成下表。實驗名稱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反應表達式實驗分析2、小結:一切化學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對有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作定量研究時,須用。3、應用一:解釋生活現象某大師說他能發功使鋁發生化學變化變成黃金。他的說法是否有科學道理?應用二:確定物質的元素組成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為:有機物 + O2→CO2 + H2O 。以下關于有機物組成元素推斷正確的是(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氫元素C.一定含碳、氫和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應用三:確定化學式一氧化氮是大氣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工業上制得一氧化氮的化學反應為:4X + 5O2 = 4NO + 6H2O ,則X的化學式為( )A.N2 B.NO2 C.NH3 D.N2O5應用四:進行相關計算一密閉且容積不可變容器中,盛放A、B、C三種物質各30g,經電火花引燃,充分反應后,各物質質量變化如下:物質 A B C D反應前質量/g 30 30 30 0反應后質量/g 待測 30 5 22關于此反應,下列正確的是:( )A. 反應后待測的A物質為3g B. 該反應為化合反應C. B物質可能是催化劑 D. 實際反應中的C物質與D物質的質量比為5:22課后練習1.已知A物質與B物質反應生成C物質(用A+B=C表示)。現有12克A與32克B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C物質的質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2.關于質量守恒定律,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煤燃燒化為灰燼,該反應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B)24克鎂關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40克氧化鎂,實際消耗空氣質量為16克(C)一切化學反應都遵從質量守恒定律(D)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有氣體或固體生成的化學反應3、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4.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A2+3B2=2C中,C的化學式用A、B表示是5、.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共a克,加熱完全反應后得到b克氯化鉀,則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量是6、下列敘述完全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A. 水結成冰前后,質量保持不變 B. 1.2g碳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可生成4.4g二氧化碳C. 在100g過氧化氫溶液中,含有30g過氧化氫和70g水 D. 50ml水和50ml酒精相混合后總體積小于100ml7、在化學反應前后,一定發生變化的是( )A.物質狀態 B、物質的總質量 C、原子數目 D、分子種類8、甲乙丙丁四種物質混合后,在一定的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如下表所示.說法正確的是(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質量分數/% 70 15 6.25 8.75反應后質量分數/% 35 7.5 48.75 8.75A.丁一定是這個反應的催化劑 B.參加反應的甲和乙的質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質量C. 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單質 D.該反應可能是分解反應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概念原因適用范圍研究對象探究活動應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