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教學方案教學目標舉例說明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了解酸雨、溫室效應等污染對生物的危害。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2.酸雨等污染對生物的危害。【教學難點】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探究實驗和本地區是否是酸雨地區的調查。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收集同一地區3次雨水;收集雨水用的玻璃容器若干、棕色瓶、pH試紙、比色卡、標簽、鑷子;培養皿、食醋、燒杯、試劑瓶、pH試紙和比色卡、玻璃棒、注射器等。學生:做好預習;收集有關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事例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2011年3月,日本東部發生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由此引發嚴重的核污染。生活在核電站周邊幾十公里內的居民被疏散,留守處理核泄漏問題的搶險人員被稱作“敢死隊員”。可見核污染會對生物造成嚴重危害。你還能說出哪些環境污染對生物造成危害的實例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二、講授新課——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教師】關于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相信你能說出不少。酸雨是具有較強酸性的雨水,可以用酸堿度來表示。酸雨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下面的探究項目,可以加深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模擬探究] 酸雨對生物的影響1.材料準備:培養皿、食醋、燒杯、試劑瓶、pH試紙和比色卡、玻璃棒、注射器等。2.實施建議:配置“酸雨”將食醋與清水混合,玻璃棒攪拌配置出pH為3和5的兩種“酸雨”溶液,貼好標簽。3.選擇植物種子測定酸雨條件下種子的發芽率的生長狀況。提出問題:酸雨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作出假設:酸雨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制定計劃:(1)準備3個培養皿,內鋪2層濾紙,加適量的自來水,在3個培養皿中分別均勻地擺上30粒種子;(2)分別標記A、B、C。培養皿A滴加清水;培養皿B滴加pH為3的溶液;培養皿C滴加pH為5的溶液。(3)每天定時用注射器取等量不同pH的酸雨,分別滴加在B、C培養皿的種子上,A培養皿滴加等量清水。(4)觀察并做記錄組別 萌發的種子數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對照組A對照組B對照組C(5)計算結果:求種子的發芽率得出結論:酸雨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建議使用資源:【教學實驗】模擬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討論:1.查找資料,了解酸雨含有什么成分,說一說模擬的酸雨和真實的酸雨有什么差別?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區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嗎?結論:1.酸雨和模擬酸雨的成分不同;酸雨的成分主要是水、硫酸和硝酸,模擬酸雨的成分是水和醋酸。2.不一定。這是因為酸雨是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大氣中與水結合而成的,酸雨可以隨大氣流動而漂移,因此酸雨不一定是本地區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酸雨甚至可以造成跨地域、跨國界的危害。酸雨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養分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從而影響魚蝦等水生生物的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響引用,威脅人們的健康;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成片的植物死亡;腐蝕建筑物和雕塑。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燃燒煤、石油等燃料時污染物的排放。教師講述:和酸雨一樣,其他的環境污染也會對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造成危害。1.排入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接觸人體,可能會增加基因突變概率,誘發癌癥;2.水中、土壤中有很多重金屬污染物,如汞、鎘、砷,還會通過食物鏈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建議使用資源:【生物世界】酸雨)【知識拓展】水俁病在1956年日本水(yǔ)灣出現的一種奇怪的病。這種“怪病”是日后轟動世界的“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癥狀表現為輕者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癡呆、手足麻痹、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水俁病是直接由汞對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公害,迄今已在很多地方發現類似的污染中毒事件,同時還發現其他一些重金屬如鎘、鈷、銅、鋅、鉻等,以及非金屬砷,它們的許多化學性質都與汞相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惕。防治水污染方法:我國于200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各種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教師講述: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還有很多,如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污染不僅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也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健康。[試一試] 調查本地區是否為酸雨地區【教師】收集當地的雨水,用pH試紙測定它的pH,看看是否是酸雨。如果是酸雨,你能試著分析其成因嗎?材料準備:收集雨水用的玻璃容器若干、棕色瓶、pH試紙、比色卡、標簽、鑷子等。實施建議:1.采樣:收集200—300ml雨水,貼好標簽。2.測試:用干凈的玻璃棒蘸取雨水樣品,滴在pH試紙上,顯色后與比色卡的顏色比較,確定其pH。將采取于3個地點的3次降雨雨水分別測試后取平均值,作為本地該次降雨的pH。3.操作實驗并做好記錄。收集次數 收集時間 收集地點1雨水的pH 收集地點2雨水的pH 收集地點3雨水的pH pH平均值第1次降雨第2次降雨第3次降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根據測試,得出本地區雨水是否是酸雨的結論。同學分組討論各組得出的結論。如果不一致,分析原因。[知識拓展] 溫室效應增強和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既能使太陽光順暢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熱量,起著溫室里的玻璃一樣的作用。原因: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開采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引發地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全球氣候變暖。結果: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會逐漸上升,臺風暴雨更加頻繁,一些地區更加干旱,最終造成世界各地農作物的減產和多種生物的生存危機。三、隨堂練習建議使用:【同步測試】《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doc。四、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